查看原文
其他

现在不是高呼胜利的时候

镇长助理 大树乡长 2022-12-15


三年了。


整整三年过去了。


疫情之前,彼时网友还经常自我调侃:感觉身体被掏空。疫情一来,每一个人忽然发现,有一个具体的对象,有一个确切的病毒,正在掏空我们的活力,正在消耗我们的耐心。


调侃不再是调侃,自嘲也不再是自嘲,是真真切切地无奈,是反复拉锯后的疲惫。


关闭的店门,局促的隔离,以及感染后的虚弱,掏空的不只是身体,还有钱包。


累吗?当然累。


每一次的出行,每一次的核算,每一次的静默,无论是防疫人员还是普通民众都有直观感受。不需要谁来唤醒,不需要谁来诉说,绝大多数人都有切身的体会。


所以当病毒的毒性可能减弱、疫苗广泛接种后,当国外放开管制的消息传回国内后,人心思变。


在“二十条”发布后,在民意广泛发酵后,各地的政策终于迎来大变。



随着政策的松动,有些声音也冒出来了,有人高呼胜利,有人期盼着会迅速回归正常,仿佛只有政策才是影响生活的源头。


但不要忘了,见或不见,病毒还在那里;松或不松,全都只是围绕病毒而生。


所以,在这里,大树并不想简单地去讨论“清零”或者“共存”,而是立足当下,抛开情绪去谈一谈我们今后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在“预则立”的基础上再谈谈普通人能做什么。


首先是个人要不要接着防疫?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还是回到病毒本身,回到政策逻辑改变的本身。


我们为什么要调整公共防疫政策?为什么欧美国家从如临大敌到如今的轻拿轻放?这取决于病毒本身。从病毒本身看,一是要看传染性,二是要看毒性。


看传染性,很重要的一个指标是R0值。R0值为传播指数,1是临界值,R0值为2时,一个病毒感染者会传染两个人,R0越高,传播越快。


2020年初,新冠原始毒株的R0约在2.5至3.3之间,2021年大流行的德尔塔毒株R0约为5.1;而2022年的主流毒株奥密克戎BA.1的R0值大致为9.5,奥密克戎BA.2的R0为13.3,当下北京流行的奥密克戎BF.7的R0值高达约18.6。


而季节性流感的R0值在0.9~2.1之间,通常徘徊在1.3左右。


18.6和1.3,一次传染18.6个人和1.3个人,自己算算有多大差距。


从个人角度讲,回想一下自己的生活经验,你身边有人感冒,还真不一定传染给你,而且就算感染,可能身边人还是前后脚,不会密集、集中的感染。


但新冠如此高的传染性很大概率导致一个结果:周围的人会迅速感染,而且集中度高。


如果个人简单地把疫情流感化,参照流感经验,自然认为自己可能不会得,但事实就是每个人的感染概率都会大幅提升。


以人种、生活习惯和我们基本一致的台湾省为例,目前新冠累计感染超800w人,而台湾省总人口也就2300万人,确诊人数已经超过了1/3,可见感染概率还是很高的。


从社会角度来说,这也是为什么今年的防控总是没有头,因为我们的敌人也在迅速演化,的确比以前更难对付。


同样的,这也是为什么不能用当下防疫过度的措施去否定过去的成绩,过去防疫的确能很快清零,的确间接挽救了很多生命,的确让病毒对社会的影响做到最小。


但病毒也在迅速演化,很多地方却养成了路径依赖,只会加码,刻舟求剑,甚至借疫情渔利,这才引起民怨。


但如果因此而否定过去的成绩,是不是又是另一种不能实事求是呢?


把乱象只归因到政策,而忽视病毒的变化,认为政策放松就可万事大吉,容易让人们放松警惕心。


实际上,病毒传染性强,感染率高,最重要的是还会反复感染。


如果读者有认识国外的朋友,大可询问一下重复感染的现象是否普遍,如果概率不低,那我们依然可以代入生活经验。一年之内反复感冒发烧好几回,也不是什么愉快体验,更何况自己受罪的同时还会极大概率影响家中老人小孩。



所以暂时不去谈毒性,仅从传染性和免疫逃逸两个角度来说,自己勤洗手、戴口罩、勤消毒能有效降低传染概率,哪怕不是为了自己,哪怕自己身体好不怕感染,这么做也有助于保护身边人。


还是可以代回日常生活场景:如果有抚养婴幼儿的经验,秋冬流感季节儿科门诊有多人满为患是不用大树说的。而这又涉及到医疗资源挤兑的问题。


所以说,对于新冠,个人防疫家庭防疫还是很有必要的,不是说家庭要“清零”,而是通过个人防护,让家庭成员能晚得就晚得,能少得就少得,能不得就不得。


注意,这不是并列关系,这是有优先关系的,晚得和少得一方面更容易做到,另一方面也避免自己和家人在感染高峰时去获取医疗资源,而这是很难的。


万人医护人员密度(数据来源: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


从数据上看,中国在医师方面并不落后,但在护理与助产人员、其他卫生工作者两方面中国与美日两国的差距就比较远了。


客观来说,我们总体的医疗资源肯定是不如发达国家的,但就算发达国家在面临新冠感染高峰时依然会发生医疗资源挤兑。


今年8月份日本京都府14家医院因疫情冲击发布的联合声明


所以政策的放松并不等于个人彻底不要防护,对于仍然戴口罩搞防护的人也不必给人扣上“防疫爱好者”的帽子。对于自身还在坚持防护的人,只要不影响到他人,也不必费口舌争论。


毕竟,不管“爱不爱好”,不管怕还是不怕,人都有生病的时候,当生病需要治疗的时候是需要消耗医疗资源的,而资源总是有限的。


另一方面就是毒性。


从人类角度讲,疫苗是很重要的,能有效降低死亡率,有效降低危重症率。


根据香港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公布数据,自第五波疫情起,截至11月23日零时零分,香港本地感染个案之死亡率为0.53%,曾接种一剂新冠疫苗或未曾接种新冠疫苗的本地感染个案之个案死亡率为1.88%,曾接种至少两剂新冠疫苗的本地感染个案之个案死亡率为0.12%,接近流感死亡率(0.1%)。



从病毒角度讲,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毒性应该是降低了,但可能存在患有“长新冠” 的概率。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定义,“长新冠”指的是感染新冠病毒的3个月后还有症状,并且最少持续2个月,且不能用其他疾病来解释这些症状。最常见的症状包括:疲劳、脑雾、呼吸困难和记忆力减退等。


为什么大树这里用的是“可能”呢?因为大树不是专业人士,没法给出专业的判断,也没有确切的指标和数据来证明,而且这件事在医学上仍然有争议。


但有争议至少反应了一个事实,这个病毒比流感的毒性肯定大,因为医学上至少没有“长流感”的争议。


而且在11月21日,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HHS)发布报告,建议美国公共场所强制或建议民众佩戴口罩并保持社交距离,以防止“长新冠”所造成的伤害。


对于可能存在的事情,我们至少应该秉持“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的态度,就像打雷天没必要站在铁杆附近,刮风天没必要站在屋檐下。

所以,还是那句话,对于新冠,能晚得就晚得,能少得就少得,能不得就不得。


为啥我们要这么小心呢?很简单,前文说的高死亡率、高医疗资源挤兑阶段国外已经经历过了,他们如今的放开是建立在他们已经用金钱和生命支付过代价的基础上换来的。

我们要做的不是重走一遍他们的老路,而是以更低的代价达到放开的程度。


但也没必要畏如猛虎。


毕竟疫苗接种后的死亡率摆在那,如果有可能,还是选择接种疫苗为好。


毕竟我们也有很多能减轻缓释症状的药物,从现在开始家中常备一些药物,至于具体是哪些药大家可以去看看很多专业人士分享的建议,或者去看看第九版《新型冠状病毒防控方案》。


有条件的给家中弄一台空气净化器,降低降低气溶胶。


政策宽松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放下情绪,实事求是地面对病毒,才能让我们尽快回到正常的生活。


其他文章推荐


■  他们是在挣钱,不是在拼命

■  火中取栗,反倒误了卿卿性命

■  防守的台海,与进击的新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