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小心,我把自己逼成了别人眼中的技术网红
题图: from Zoommy
现在每年遍地开花的各类技术会议数不胜数,很多主办方与出品人跟我的私交都不错,所以我经常会收到一些邀请。
我常说,不管生活还是工作,归根结底拼的都是精力,自从年近四十之后,精力和体能明显不如从前那样旺盛,所以在面对这些邀请的时候,只能进行一些筛选。但这样就出现了 “张三叫你,你不去,李四叫你,你去了” 的局面,这样很容易造成一些误会,甚至有的朋友不理解,觉得我在 “装逼” 、“摆派头”。
或许是我性格的关系,不太愿意得罪人,也不爱被别人在背后说闲话,所以从去年开始,除非身体不适,只要朋友喊,我基本都会去。
这不,上个周末,应朋友的邀请,我又在某技术专场的尾声来了场压轴,内容是与工程效率相关的话题。
和往常一样,每位分享嘉宾出场之前,主持人都会简单做下介绍,一来能起到缓解现场气氛的作用,二来能使大家对嘉宾有个初步的印象。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介绍,却让我顿感莫名和不爽。
主持人说:“最后出场的这位,我要向大家重点介绍下……<陈述以往的经历>”
在介绍的末尾,主持人补充了一句:“他的公众号在圈内也很有名,不少文章的阅读量都不小,可以说是新一代的技术圈网红。”
我理解,毕竟这是当日活动的最后一场,大部分参会者都略带困意,昏昏欲睡,他补充这句话的目的也是为了振奋士气,使大家保持旺盛的注意力,但对我来说,这句话的含义却带有讽刺的意思。
什么叫网红?
网络红人,简称 “网红”,是指在现实或者网络生活中因为某个事件或者某个行为而被网民关注从而走红的人或长期持续输出专业知识而从红的人。
他们的走红皆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审丑、娱乐、刺激、偷窥、臆想、品味以及看客等心理相契合,有意或无意间受到网络世界的追捧,成为 “网络红人”。
也许有人会说,这种理解是无中生有,人家明明在夸你,自己非要误解。但作为一名80后,似乎对 “只要能红,做什么都可以” 的网红现象从来就没什么好印象。
回想十几年前,正是 “芙蓉姐姐”、“奶茶妹妹”、“沉珂” 这些网红声名鹊起的时候,而他们在走红后并没有给年轻人做出应有的榜样,反而加速 “能靠臭不要脸轻松挣钱,为什么我还要读书?!” 的思想在很多人心里扎根,误导无数年轻人相当网红,把这种可以不劳而获的职业当成他们的终身理想。
看过一些残酷的数据,网红的高收益和快成名,让很多人坚信,苦读十年书,比不过网红发呆十分钟。
我常说,无论你是什么性格,在IT技术圈混久了,都会逐渐变的问题导向,突出务实管用,并提倡努力、接地气的做事风格。
想一想,那些为了红,可以任意妄为,为了火,可以自虐自残的网红们,在这群相信 “知识改变命运,勤奋创造未来” 的人的眼中,都是些什么东西?
是的,我在泄愤,我非常不喜欢这样的称呼。
这似乎在告诉别人,我没有实力,站在台上只是个笑话,一切都是炒作罢了。
演讲结束,回到家中,我向老婆表达了内心的不悦,并渴望得到她的安慰。
她听完,说:“人气难道不是实力的反映吗?难道你们技术圈的人都是傻逼,光看几个广告,听几个宣传,就关注你了?”
她接着说:“我觉得,你的文章和演讲,在传递经验与知识的同时,更多传递的是一种信念,是一个坚持了十几年都没有放弃的技术信念。”
话是开心锁,就像我在很多文章中提到的,我在IT技术圈的这些年,经历过很多行业,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但我一直还是想做技术,从未想过离开。
或许就是因为这股精气神,才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
有时候命运就是如此捉弄人,你越是觉得不会发生的事情,偏偏就发生什么,你越讨厌什么,偏偏就来什么。
我曾在 #职业生涯这些年,我曾犯过的三个认知错误# 中说过,在职业生涯的前半段中,我很鄙视那些没事写些破文章,动不动就站在某些大会上瞎逼逼的人。
在我眼里,一名优秀的程序员只需要具备对需求快速理解的能力、服务复用性的能力、系统规划与抽象的能力、良好的文档习惯,外加写出一手既漂亮,又具有艺术气息的代码,谁只要能做到以上几点,那这哥们就可以上天了。
至于是否能表达,有没有演讲的能力?这些都是不懂技术的销售干的,咱们搞技术的,别去现眼,丢人。
要想改变这种固定的认知与思维是很难的,要么环境所迫,要么受到强烈的刺激。
2017年,是我认知的拐点,也是我走向 “技术网红” 的起点。
2013年,随着余额宝的诞生,改变了传统理财市场,很多人把这一年称为 “互联网金融元年”。
这一年,正是我入职好买的第一年。
历史选择了你,这是我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因为这证明了机遇的可遇不可求。从此刻起,连续三年的线上业务高速发展,对我们技术团队的架构、管理与应变能力都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这应该是让所有搞技术的小伙伴又爱又恨的场景,虽然忙,但能学到东西,虽然累,但过得非常充实,虽然苦,但业务指标在蒸蒸日上,可以说是乐在其中。
2016年,随着股灾的由远而近,再加上监管的加强,不少金融服务企业,死的死,伤的伤,绝大多数都停止了折腾,偃旗息鼓,保存实力。
我们也不例外,因互联网红利的日渐消退,公司开始进行战略转型,逐渐从 “线上模式” 向 “线下模式” 转型。
金融与医疗一样,属于强监管的行业,不仅专业性较高,而且约束很多。这两点在技术实现上也会体现出来,比如一个很简单的两台服务器直连,就有可能因为持牌(金融牌照)的原因,非要分在两个机房,并增加防火墙策略才能通讯。再加上想与行业巨头(如东方财富、理财通、蚂蚁财富)形成差异化竞争,凸显自己在投资研究上的特点,业务上开始主打 “基金组合产品”。
说到这,如果你没有一些理财知识,是不是会觉得我在说天书?是的,因为这里面有太多的专业术语。
既然要追求专业,那就需要专业的理财师进行服务,而专业的理财师,等同于 “资深的产品经理”,都是市场稀缺物种。在这种业务模式下,想要像其他互联网领域那样实现爆发式增长是不太可能的,这对技术团队来说,显然不是一个好消息。
因为对理财师来说,一个好用的系统,不如一张得心应手的Excel。
有句话说得好,要想系统不出BUG,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升级,要想系统不出故障,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操作。
从2017起,我逐渐领悟到了这句话的真谛。
之前有人问我,为什么拼多多没人出来分享?
我说,我猜是两个原因,一是公司规定不允许,二是实在太忙。
在我的职业生涯里,经历过多次封闭式开发,也尝过911(每天9点到11点,没休息)的滋味,体验过忙到连做梦都是Coding的感觉。
在这样的工作压力下,的确不可能再有精力和兴趣来分享。
从2017起,随着系统进入稳定期,突然感觉一切似乎都变得按部就班,虽然也会有些紧急项目冒出来,但总体上的压迫感不在了。
那种感觉,就像庄稼人一下子没有了地,内心很空虚。
一时间,难以接受。
于是,我开始学着总结自己的成长经历,补充一些之前 “没时间” 整理的技术文档,尝试着通过文字的方式,而不是讲座的形式,将自己的经验转达给团队小伙伴们,一来能沉淀知识,二来锻炼自己的写作水平。
也许是我自负的性格,总觉得自己的东西很有价值,总希望更多的人可以看到,就这样,一来二去,搞了个公众号,把这些东西转载上去,并将它们转发到一些群里……
没想到,这一坚持就是两年。
世界万物就是这样对立,有赞美,就有谩骂,有鼓励,就有嘲笑。
在这两年里,有人长期支持我,关注,打赏,也有人每篇必喷,取关,吐槽。
或许在他们眼里我就是个闲着蛋疼,并且爱出风头的 “垃圾网红”,但我只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别人知道,他是一个能说能写的程序员。
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或许我不会这样做。
或许……谁知道呢。
- END -
我基于 “吃草的罗汉” 的知识星球开了一个讨论群组,主要讨论 “技术演进”、“技术管理” 与 “职业变换与转型” 这三类话题,让我们一起在这个寒冬中学习、成长,不定期福利+深度讨论。
如果你想入群,扫描以下我的个人微信号,加我时注明姓名+公司+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