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研读会丨汉语史研读会2022年第三期


题目

出土文献与上、中古词语随札

主讲人

方一新

摘要

战国、秦汉以来的简帛文献,出自地下,基本保存了当年抄写时的原貌,是非常珍贵的“同时资料”(日本学者太田辰夫语),在研究上古后期(战国西汉)汉语、中古时期语言词汇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值得充分重视与发掘。

随札包括两部分内容:其一,在秦汉魏晋的出土文献中看到,有不少生活词语,涉及个人隐私或需要避忌的概念,它们在传世文献中很少使用或根本不见;若非出土文献中有记载保存,很难看到,简帛文献里面的这些词语,丰富了汉语历史词汇宝库,值得作系统的整理和挖掘。例如:《睡虎地秦墓竹简》里,曾记载一个怀孕6个月的孕妇,跟同乡的一个女子打架、导致早产的经过。其中的“变”(自宵子變出、某賞(嘗)懷子而變)、“出子”“子出”的“出”,都指早产(流产),是对妇女一种非正常生理现象的委婉表述,十分难能可贵。其二,从战国、秦汉简帛等出土文献中,可以见到当时产生的一些语言新质,往往可以弥补传世文献之不足。

题目

出土文献与上古汉语词义新探

——以“就”的特殊用法为例

主讲人

岳晓峰

摘要

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结合,对词汇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合理应用各类出土文献材料进行词汇研究,已显得尤为必要。上古汉语有一类“就”与人物名词或代词“之”连用的特殊用法。结合出土与传世文献可知此类用法中,“就”因受人物之间亲疏远近、长幼尊卑等社会属性的影响,大致有三种不同的义位:第一类为“接近”“靠近”义,并且还引申出情感上的“亲近”义位变体;第二类为“造访”“拜见”义,常可与表“往见”义的动词“见”连用;第三类则为“归附”“归靠”义。尤其是“造访”与“归附”两种义位,应被认为是语言义,由辞书补充收录。最后,在战国楚简等古文字材料中,“就”还引申出时间上的“及至”趋向,相当于表“到……时”的时间介词“及”。


时间:2022年6月28日(周二)14:00

地点: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成均苑4幢1111室


欢迎广大师生参加!


编辑:张航

审核:真大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