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汉语史研究中心

其他

简讯 | 汪维辉教授编著《汉语史讲义》出版

中心汪维辉教授编著的《汉语史讲义》近日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本书是浙江大学中国古典学系列教材之一,同时也是浙江省普通本科高校“十四五”重点教材。前言很多大学的中文系或文学院都开设有“汉语史”这门课程,这是在同学们修读了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三门基础课和音韵学、训诂学、文字学等相关选修课之后的一门高阶选修课,其教学目的是让修读者对“汉语史”学科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树立正确的语言史观,初步掌握汉语语音、词汇、语法发展演变的一些基本知识和规律,培养研习汉语史的兴趣,受到语言学研究方法和思维的训练。同时,汉字是中华民族文明智慧的结晶,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学生可以通过对汉语悠久而光辉的历史的了解更加崇敬和热爱自己的母语。对于以后想在语言学方面继续深造的同学,“汉语史”是必备的基础之一。为了配合这门课程的教学,一些高校先后编写过几种跟“汉语史”相关的教材,但是数量很少,读者选择的余地不大,而且都属概论性质,重在叙述基础知识,内容大同小异,特色不明显。本人在浙江大学讲授“汉语史”课程已有十余年,每年一次,一直使用自己编写的教案,学生反映不错,认为“干货很多,收获颇丰”。现在把它改编成这本《汉语史讲义》,希望能为寂寞的“汉语史”教材园地增添一点新绿。这本书也是浙江大学中国古典学系列教材之一。本书的特点是点面结合,知识与方法并重,通过若干专题及个案的深入剖析,结合课外阅读和适当的讨论,传授相关的知识和基本的研究方法,并启发同学们思考一些问题。遵循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编排原则,全书分为绪论、词汇史、语法史、语音史四章,后面三章每章选取五个专题,借助具体案例展示汉语词汇、语法、语音发展史的主线,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求面面俱到。书中融入了作者的许多研究心得,也吸收了学界的一些最新成果,有较强的学术性和前沿性。全书重点突出,举例恰当,难度适中,叙述简明,寓趣味性于知识性之中,内容应该是引人入胜的。每章最后都附有
2023年8月9日
其他

简讯丨王云路教授《切问近思录》出版

中心王云路教授的学术随笔集《切问近思录》日前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写在前边的话大约三年前,浙江古籍出版社策划了一套“问学”丛书,我也忝列作者之一。本来想把一部书稿交上去,可是后来一想,那样就与出版社策划这套丛书的宗旨相悖了。“问学”,大约可以是自己的求学问学经历,也可以是向读者展示该如何求学问学,反正不是通常的学术著作。我视野较窄,文笔枯瘦,经历平淡,好像还真不会写论文之外的“问学”随笔。问学不易,没有学问,不足以问学;没有见识,无法问学。思前想后,跟学术研究著述比起来,书稿的前言、后记或者某个场合的发言与零札散记大约是最能够直接坦露心声的文字。所以我把部分相关内容等搜罗出来,汇在一起,或许可以看出自己当时的心路历程和所思所想;而且随着拾起一些陈芝麻烂谷子,当时的场景细节也涌上心头:原来我还用心思干了这些事啊。感谢浙江古籍出版社王旭斌社长给了我一次梳理以往零篇散札的机会和动力。恐怕不能达到“问学”的目的,但是回首往事,也算是一次人生的回顾吧!翻翻捡捡,感悟不少,已经过了“耳顺”之年,似乎还是陶渊明说得在理:“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来者”已来,下一次“问学”,一是希望不要那么凌乱,二是希望还有点味道,不至于像现在这般“鸡肋”。这些内容大约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自己书稿的前言后记。整理这些,当时辛苦爬梳的经历就浮现在眼前,感慨颇多。这里主要是我部分著述的序言和后记,而我的头两部书稿都是跟我丈夫方一新教授合作的,虽然不是我一个人写的,但是作为学术著作的开端,有意义,我也收录了其前言与后记。我们的书稿除了出版社要求的之外,通常没有请人作序,怕给长辈添麻烦。所以,我们只有三本书有老师辈的序言:一是《中古汉语语词例释》,有导师蒋礼鸿先生的序言;二是《中古汉语读本》,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刘坚先生的序言;三是《中古诗歌语言研究》,有贵州大学王锳先生的序言。这三位先生,都是我们十分敬重、永远怀念的前辈。为了表达我的感念,就把这三篇序言放在文集中。第二部分是我主编的书稿,自然也要写序,就纳入其中。有的序是集体创造,比如《中华礼藏》,虽然我是主编,其序言也不收录。第三部分是应同门或其他作者索求而写的序言,写起同学书稿的序言我是比较欣喜的,因为是我大致了解的内容,也不必很长;而有些应约写的书序,就不能零篇短札,内容又不甚熟悉,就有些力不从心了。第四部分是参政资料。我年轻时,担任过三届浙江省政协委员和常委,一届省人大代表,三届浙江省民盟副主委,还是第九届(补选)、第十届、第十一届民盟中央委员,还曾兼任杭州大学民盟主委和浙江大学副主委等,近来还担任过两届省政府参事,目前还是省文史馆馆员,在关注国家民生方面也有所用力。所以我也酌情收入少量作为民主党派的建言等,希望能够留下印记,看出我在专业之外的努力与付出。第五部分是其他发表在报章上的小文和会议发言等。零篇散札,以近期的居多,因为类似的内容已大多散佚,趁这个机会,也搜罗几篇。这些内容基本保持原貌。目录按照类别,然后依照时间顺序排列。博士生梁逍帮助核对了不少资料的时间与出处,校勘失误;博士后刘芳最后调整排序,统一字体,这些都颇费工夫,谨致谢忱。《论语》记载子夏的话:“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我希望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书名就取“切问近思录”吧,也似乎贴近了出版社这套丛书的主题“问学”。是为序。王云路2023年2月27日于浙大紫金西苑目
2023年7月24日
其他

简讯丨上海辞书出版社、中西书局张荣总编辑一行来中心访问交流

6月16日下午,上海辞书出版社、中西书局总编辑、汉语大词典编纂处主任张荣,汉语大词典编纂处副主任李丽峰,上海辞书出版社语词室主任汪惠民,《辞书研究》编辑室主任郎晶晶,中西书局一编室主任田颖一行五人来中心访问交流。中心汪维辉、方一新、王云路、关长龙、真大成、史文磊、边田钢、卢鹭等参加了本次工作交流会。中心主任汪维辉教授主持会议。他回顾了2019年张荣总编辑首次携团队来中心座谈的情景,对此次张荣总编辑再度来中心访问交流,表示热烈欢迎。张荣总编辑介绍了上海辞书出版社、中西书局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四个科室的情况以及《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的编纂情况。着重提到了当前数字化、智能化给辞书编纂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尤其是ChatGPT的出现,使辞书编纂的模式、路径加速向数智化转型,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科技相融合。张荣总编辑分别介绍了目前上海辞书出版社两个重要的数字化工具书产品:《辞海》网络版和“聚典”数据平台。《辞海》(第七版)在编纂时,构建了一个工具书编纂平台,实现编辑、审校、排版、发布的全程在线操作。网络版不仅支持词条、知识搜索,还实现了通过多媒体检索相关内容和一系列在线服务。“聚典”数据平台则是把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包括上海辞书出版社和其他出版社)以及集团外出版社的优质工具书资源数据化,形成数百万级的条目数据,提供工具书数据服务。读者在阅读电子书、浏览新闻时,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可以直接选取内容,点击查询,秒现来自《汉语大词典》《大辞海》《英汉大词典》《中药大辞典》等权威工具书的释义。会谈中,张荣总编辑和中心成员交流了相关工作设想。他还专门提到,一流的知识体系应当有不同维度、不同层面,既要面向专业学者,也要与大众接轨。上海辞书出版社和中西书局希望能就这两方面工作与中心开展通力合作。中心老师结合自身的研究提出相关规划,如编纂中古出土文献通用字字典、汉文大藏经异文汇编、联绵字汇编与研究、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互证等等。交流会为时三小时,双方开展了充分的讨论与交流,在意犹未尽的氛围中结束。编辑:吴
2023年6月20日
其他

汉字史系列讲座之二 | 韩小荆:《近代汉字与辞书编纂》

【汉字史系列讲座导语】文字是文明的基础和载体,是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汉字绵延数千年、纵横几万里,一直作为思想交流的桥梁,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自信心。一个汉字本身就是一部文化史,因此本系列讲座旨在探讨汉字发展演变的历史,结合历史文献呈现汉字的“前世今生”与“恩怨情仇”。汉字史系列讲座之二近代汉字与辞书编纂主讲人韩小荆(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讲人简介韩小荆,研究兴趣为汉语言文字学、古籍整理等。毕业于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日本早稻田大学访问学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基金一般项目各1项。出版专著两部,发表论文10余篇,专著《可洪音义研究——以文字为中心》曾获得湖北省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主持人王挺斌(浙江大学文学院特聘副研究员)1时间2023年6月20日18:30—20:302腾讯会议号559-485-5402密码2023由于腾讯会议软件更新服务,普通讲座会议上限100人,请感兴趣的老师、同学、朋友提前安排好时间。欢迎广大师生参加!编辑:王晨雪审核:真大成
2023年6月17日
其他

简讯 | 《汉语史学报》第28辑出版

《汉语史学报》第28辑出版近日《汉语史学报》第28辑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本辑共收录27篇文章,分为方言、音韵、句法语义、文字、训诂、校勘和研究生论坛等版块。目录方言陶
2023年6月8日
其他

沙龙 | 汪维辉:《崔世珍笔下的明代中期北京话》

“汉语词汇史读书会”沙龙之六十九崔世珍笔下的明代中期北京话题目:崔世珍笔下的明代中期北京话作者&主讲:汪维辉
2023年6月5日
其他

新作丨张涌泉:《拼接丝路文明——敦煌残卷缀合研究》

20世纪初,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古代写本文献的大发现,是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一件大事,震动了整个世界。它们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结晶,也是丝路文明最宝贵的实物遗存。然而,这些珍贵的丝路文明遗存,多是以身首分离的状态呈现在世人面前,亟待修复和缀合。《拼接丝路文明——敦煌残卷缀合研究》正是第一部敦煌残卷缀合研究的著作。本成果的创新和突出的学术建树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藏经洞文献的性质提出了新的观点。藏经洞文献的性质及藏经洞封闭的原因,长期以来困扰着海内外学术界,堪称世纪之谜。本成果指出,莫高窟所在三界寺收藏佛经的场所有“经藏”与“故经处”之别,“经藏”就是三界寺的藏经处,而“故经处”则是用作修复材料的“古坏经文”的存放地,亦即后来的藏经洞。后唐长兴五年(934年)左右,后来担任敦煌都僧录的三界寺僧人道真开始了大规模的佛经修复活动,很多敦煌写卷中都留下了修复痕迹;藏经洞就是道真汇聚修复材料的“故经处”。那些经过修复配补成套的经本,“施入经藏供养”;剩余的复本及残卷断片,则留在“故经处”作为配补或修复材料备用,并最终成为我们见到的藏经洞文献。藏经洞的封闭,则很可能与道真去世和他主持的修复工作结束有关。我们通过对业已刊布的敦煌文献的彻底全面调查,有力证明敦煌藏经洞文献确实是来自“诸家函藏”的“古坏经文”,汇聚的目的是“修补头尾”,即为拼接修复做准备。第二,对敦煌残卷缀合的重要性作了充分的阐述。根据对近百种共计32586号敦煌佛经写本的统计,绝大多数佛经的可缀残卷比例在25%以上,平均则达27.84%,数量巨大。这种“骨肉分离”的情况,不但不利于写卷的整理与研究,也严重干扰了残卷的正确定名和断代。正因如此,敦煌残卷的缀合成了敦煌文献整理研究“成败利钝之所关”的基础工作之一。本成果还从恢复写本原貌、确定残卷名称、确定残卷版本、推断残卷时代、明确残卷攸关方、明确残卷属性、分辨残卷字体、判定残卷真伪、破解藏经洞文献之谜等九个方面对敦煌残卷缀合的意义作了进一步的分析讨论。第三,提炼归纳了敦煌残卷缀合的程序和方法。在前贤的缀合成果特别是本书作者缀合实践基础上,本成果提炼出了敦煌残卷缀合的基本程序:首先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把内容相关的写本汇聚在一起;其次把内容直接相连或相邻的写本汇聚在一起,因为内容相连或相邻的残卷为同一写本割裂的可能性较大;最后再比较行款、书迹、纸张、正背面内容,以确定那些内容相连或相邻的残卷是否为同一写本之割裂。接着,我们又从内容相邻、碴口相合、字体相同、书风近似、抄手同一、持诵者同一、藏家同一、行款近同、校注类似、残损相似、版本相同、装帧相同十二个方面,对与残卷缀合密切相关的关键要素举例作了说明。第四,发现了大批可缀合残卷。我们在对世界范围内业已刊布的敦煌文献图版全面调查搜集的基础上,首先对其中近百部佛经作了穷尽性的定名、缀合、编目等工作,并在前贤缀合的基础上,新发现可缀合残卷达6499号,同时纠正了前人在定名、断代及属性、字体、真伪判定方面的大量疏失。如2019年7月14日,伍伦7号拍品《金刚经》残卷以402.5万元人民币的高价成交,一时引起轰动。该卷为敦煌学家及文物鉴定专家周绍良旧藏,卷前有著名书画家及文物鉴定家启功题耑并钤印。原卷卷轴装,前缺尾全,存9纸181行,行间有非汉文夹注。敦煌学家方广锠叙录称:“在3600多号敦煌遗书《金刚经》中,此种在汉文经文旁加注藏文本,唯此一件,可谓第一次汉藏文化大交流的又一见证,弥足珍贵。”作为行间有非汉文夹注“唯此一件”的孤本,又有这么多重量级学者经眼鉴定,其珍稀和重要性毋庸置疑。后来我们在普查时,发现此号前可与北大敦20号缀合,从而使这一海内孤本得以以更加完整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极大提升了它们的文献和文物价值,而且也为丝路文明的交汇交融提供了鲜活的实物佐证。第五,基本摸清了相关敦煌文献的家底。在缀合工作正式展开之前,我们对所有已刊布敦煌文献图版作了穷尽性的调查和数字化,建立了数据库,并给其中4000多号未定名残卷作了定名,基本摸清了敦煌文献的家底。本成果每种文献下一般包括引言、新缀、简目三部分,其中的简目就是为该文献敦煌本的收藏及缀合情况所作的草目,这个草目是所收每种文献目前为止最为全备的目录,并且一般按存文内容先后及完整度排序,利用方便,对进一步的研究而言非常重要。自2007年第一篇敦煌残卷缀合的论文发表以来,我们已经在这个领域耕耘了十五个年头,很多年轻教师和博士、硕士研究生先后加入我们的队伍。通过全面的普查和类聚,摸清了家底,明确了敦煌文献的性质,并有计划按步骤对敦煌残卷进行了系统的缀合。当看到原本“骨肉分离”的敦煌碎片残卷经过我们的拼接最终“团圆”的时候,一种巨大成就感和喜悦感充盈心间,让人激动不已。本文刊发于《光明日报》2023年05月17日10版,引用请参考原文。编辑:吴
2023年5月25日
历史

汉字史系列讲座丨于淼:《秦汉文字的字体与隶文字的构形及释读》

间2023年5月12日18:30—20:30腾讯会议号210-530-645编辑:吴
其他

研读会丨汉语史研读会2023年第二期

汉语史研读会·2023年第二期时间5月10日(周三)13:30地点紫金港校区成均苑4幢1111教室《读〈淮南子〉杂志(十则)》主讲人:边田钢摘
2023年5月7日
其他

沙龙 | 一百多年来杭州方言语法的演变

“汉语词汇史读书会”沙龙之六十八一百多年来杭州方言语法的演变题目:一百多年来杭州方言语法的演变作者:姜淑珍
2023年5月4日
其他

简讯丨《汉语史学报》获评为“2022年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核心集刊

年)》。《汉语史学报》在此次评价中获评为语言学类核心集刊。本次评价采用《集刊
2023年3月28日
其他

研读会丨汉语史研读会2023年第一期

点紫金港校区成均苑4幢1111教室重谈“谢”的道歉义的产生兼及相关问题报告人:王
2023年3月20日
其他

简讯 | 庄初升教授主编《东莞方言调查报告》出版

庄初升教授主编《东莞方言调查报告》出版2022年12月,中心庄初升教授主编并参与著述的《东莞方言调查报告》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是2014年广东省东莞市档案馆委托项目“建立东莞方言档案”的主要成果,从立项、调查、整理、写作到出版一共历经8年之久,先后有姚琼姿、刘燕婷、邓秋玲等二十几位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参与这项难度很大的调查研究工作。东莞是珠江口东岸广州与深港之间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都走在全国前列。在方言地理上,东莞处在珠江三角洲粤语和粤东客家方言的结合部,境内尽管只有粤语和客家方言两类大方言,但是因为都属于边界方言,所以显得非常复杂,粤语内部差异特别显著,有些甚至到了无法通话的程度。2014年委托项目立项之后,庄初升教授带领青年教师和研究生逐个镇街开展实地调查,按照统一编制的字表、词汇表和语法例句表进行纸笔记录和高质量录音,其中莞城粤语和樟木头客家方言调查时间都在一个月以上,各获得包括俗语歌谣和民间故事在内的上万条有声语料;其他30个镇街调查时间都在一周左右,每个点各获得大约2500条的有声语料。上述所有语料录入计算机并初步整理之后,庄初升教授还带领课题组成员重返东莞,对部分语料进行补充和校改。《东莞方言调查报告》就是根据上述实地调查所获得的第一手翔实的语料编撰而成。全书主要包括“导论”“上编
2023年2月24日
其他

简讯 | 汪维辉教授《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十种汇辑》入选2022年度上海教育出版社二十大好书

汪维辉教授《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十种汇辑》入选2022年度上海教育出版社二十大好书2022年度上海教育出版社二十大好书评选开启后收获了6450位读者、共计23048票的投票。综合读者投票与专家意见最终评选出了2022年度上教社二十大好书。中心汪维辉教授编著的《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十种汇辑》成功入选。《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十种》包括《原本老乞大》《老乞大谚解》《老乞大新释》《重刊老乞大谚解》《朴通事谚解》《朴通事新释谚解》《训世评话》《华音启蒙谚解》《你呢贵姓》《学清》。这十本书是在我国的元代到清代的不同时期为高丽人学习汉语而编写的教科书,是一批十分难得的、贴近当时汉语口语和反映当时社会情况的文献,对于研究汉语史、社会史、中外交流史以及汉语教学均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汪维辉教授对这十本书做了认真细致的点校。收入本书的各种教科书均由三部分组成:一解题,二点校本,三影印本。解题部分对各书的基本情况及其价值作一介绍,并交代点校体例。点校部分是对原书所作的一种初步整理,包括划分段落、施加标点符号和对文字上的俗讹衍脱进行处理。影印部分尽可能选择较好的版本加以刊印,并标注页码,以便跟点校部分对照。编辑:王晨雪审核:真大成
2023年1月11日
其他

转载丨汪维辉教授编著《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十种汇辑》出版

二一六九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上海教育出版社”
其他

转载丨《近代汉语客家方言域外文献集成》概述(一)

近日,庄初升教授所编著《近代汉语客家方言域外文献集成》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本书辑录了珍藏于域外机构的客家方言文献,包罗难得一见的海外孤本,是相关研究人员不可或缺的宝库。我们将分三期刊发本书概述,以飨学林。本书为繁体字版,故正文遵照原文使用繁体字。《近代漢語客家方言域外文獻集成》概述文丨莊初昇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1842)之後,歐美多個教派的傳教士陸續來到華南的客家地區進行傳教,其中以巴色會(The
其他

“第十五届汉文佛典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顺利举行

2022年11月4-6日,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主办的“第十五届汉文佛典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顺利举行。在本次会上,90余位学者围绕汉文佛经语言文字汇报研究心得,开展充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展现汉文佛典语言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开幕式由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真大成教授主持,浙江大学文学院(筹)院长冯国栋教授、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主任汪维辉教授、台湾政治大学竺家宁教授分别致辞。冯国栋院长对会议召开表示祝贺,并感谢各位学者多年来的指导与支持。汪维辉教授代表主办方对与会学者表示欢迎,并期待青年学者进一步推动汉文佛典语言学研究。竺家宁教授回顾了“汉文佛典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的筹办历史,相信研讨会必将继续汇聚同道,携手为学术研究和宏扬中华传统文化尽心竭力。会议开幕式冯国栋教授致辞汪维辉教授致辞竺家宁教授致辞线下参会学者合影线上参会学者合影本届研讨会设4场大会报告、12场分组报告和1个工作坊,共报告87篇论文。第一场大会报告由中国人民大学朱冠明教授、中国社科院姜南副研究员主持。香港教育大学朱庆之教授《说“入门”》论证“入门”的直接来源是佛教的“入法门”,阐述后者从“入法”发展而来的过程及原因,以此展示佛教在汉语词汇发展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浙江大学方一新教授《翻译佛经与汉语词汇的发展》结合“字面普通而义别”和“字面生涩而义晦”两类词语,以“看病”“欠呿”为例窥察翻译佛经词汇在汉语词汇史上的重要价值。武汉大学卢烈红教授、广西师范大学袁卫华副教授《禅宗语录“管带”“般汉”词义考》考释了“管带”有“控制,着意”“挂念,思念”“帮助”义,“般汉”基本用于贬抑语境,指“愚笨、不明禅理的人”。第二场大会报告由中国人民大学龙国富教授、华南农业大学高列过教授主持。浙江大学王云路教授、卢鹭特聘副研究员《佛经翻译“住持”探源》考证了译经中动词“住持”的梵语和汉语源头,梳理了该词如何进入中土涉佛文献并在隋唐后作为僧职名被广泛接受,也借此探讨了译经语词融入中土语言的影响因素。香港浸会大学张美兰教授《〈十地经〉五种汉译本词汇异文比较研究》总结了同一概念在不同文本中的不同译法背后所体现的词汇匹配规则,并揭示五种译本语言面貌。四川大学顾满林教授《从“塔”“支提”相关译语看汉文佛典的一词多译》综合stūpa和caitya的音译形式和意译形式,揭示了汉文佛典存在不同方向的一词多译。5日下午分组报告分两场。第一场A组由台湾辅仁大学刘雅芬副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潘牧天副教授主持,本组以汉文佛典语言演变研究为主。B组由四川大学王长林副研究员、浙江大学卢鹭老师主持,本组聚焦汉文佛典词汇,就俗语词考释、词义发展、概念场比较研究展开讨论。C组由上海交通大学张玉梅教授、上海大学张萍副教授主持,与会学者分别从汉文佛典音韵、与非佛典语言的比较视角探讨了佛典语言的特殊性。第二场A组由杭州师范大学姜黎黎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李博寒助理教授主持,本组主要关注中古汉译佛经语法研究。B组由河南大学张雨薇老师和北京师范大学王金英老师主持,与会学者梳理译经字词关系,并据以匡正相关典籍和辞典疏误。C组由东北师范大学白军鹏副教授、中山大学贾智副教授主持,主要探讨本组以佛经音义、异文、用字入手,探讨语音、辑佚以及佛教文献整理方面的问题。6日上午分组报告分两场。第一场A组报告由广西大学田春来教授、广东财经大学钱珍老师主持,本组主要通过比较汉译佛经和中土传世文献,探讨其中语法现象及其差异。B组由台湾清华大学陈淑芬教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曹婷老师主持,本组大体以佛教文献翻译为研究视角,结合不同语言对汉译佛经词汇、句式等进行察考辨析。C组报告由徐州工程学院朱若溪老师、浙江工商大学嵇华烨老师主持,本组论文涉猎广泛,关注佛教文献、梵汉对勘、方音考论等方面。第二场A组报告由济宁学院张静教授、浙江外国语学院孟奕辰老师主持。与会学者考察佛教文献不同语言、文体、译者翻译情况,探析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语言现象。B组由山西大学侯立睿副教授、鲁东大学张颖慧教授主持,主要从汉文佛典引书情况出发,开展文献学研究。C组由浙江工业大学罗慕君老师、中山大学李周渊老师主持,聚焦汉文佛典文献学研究。本届研讨会专设的“佛典语言中国化历程研究”工作坊于5日晚上举行。本场工作坊由中国人民大学朱冠明教授主持,共报告7篇论文。工作坊主题集中,主要关注来自原典的语言成分融入汉语的发展过程及其机制,旨在为汉文佛典语言研究和汉语词汇语法史研究开辟新的视角。6日下午,第三场大会报告由北京外国语大学王继红教授和四川大学顾满林教授主持。浙江大学汪维辉教授报告论文《“放牛”考》。论文围绕“放牛”这一具体组合,考察表达“放牧”这一概念的用词在历史上的演变和方言中的分布,并阐明二者关系。日本南山大学梁晓虹教授报告了《康历本〈大般若经音义〉类聚“梵语”“汉语”特色考察》,指出康历本中“梵语”“梵语文”“汉语”内容应为后人在抄写时添入,这种形式打破了以无穷会本、天历本为代表的“专经字书”的特性,又增加了“无穷会本系”的丰富性。暨南大学曾昭聪教授《〈佛教新出碑志集萃〉中的词语考释问题》选取了《佛教新出碑志集萃》中部分注释翻译失误的例子,并对“鹄林”“布护”等词进行考释。第四场报告由武汉大学萧红教授、台中教育大学周碧香副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朱冠明教授《从语言到观念:“师父”一词的来源和影响》阐述了“师父”来源于古代印度人“师”“父”一体的观念,随着其使用面扩大,又转而影响中国人思想观念从师与父对立到视师如父。四川外国语大学谭代龙教授《〈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疑难字词考释》考察了“寻听”“流神”“流望”“布素”“村封”“陇树”“陵师”“长祇”“聊城一发”等9个词语含义。南京师范大学赵家栋教授《法藏敦煌写本P.2269〈盂兰盆经赞述〉校读及文本研究》对部分录文做了重新释读和校正,探讨《盂兰盆经》不同译本的源流关系及其问题,并指出该写本撰者为慧沼。会议闭幕式杭州师范大学史光辉教授主持闭幕式。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李博寒助理教授、浙江大学卢鹭特聘副研究员、武汉大学李广宽副教授、中国社科院于方圆助理研究员代表各小组及工作坊进行总结。浙江大学王云路教授宣读“青年学者优秀论文奖”获奖名单。四川外国语大学谭代龙教授代表下届会议主办方发言。会议最后,朱庆之教授、方一新教授、朱冠明教授发言,指出与会学者以宽广的学术视野和深厚的研究功底奉献了一场学术盛宴;多年来,汉文佛典语言研究主题不断扩展,探索不断深入,取得了大量优秀成果,汉文佛典语言学研究未来可期!史光辉教授主持会议王云路教授宣读获奖名单谭代龙教授发言朱庆之教授发言方一新教授发言朱冠明教授发言编辑:吴
其他

简讯丨真大成《中古语文初学集》出版

日前,中心真大成教授《中古语文初学集》由中西书局出版。该书汇集作者发表于2020年以前有关中古语言文字与文献的部分论文。全书共收入23篇文章,分为
其他

转载|“语言学前沿与汉语史研究讲坛”第十一讲:汉语史与其他学科可以互为借鉴

语言学前沿与汉语史研究讲坛第十一讲汉语史与其他学科可以相互借鉴主讲人徐丹德国美因兹大学教授法兰西大学研究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研究兴趣:语言接触;语言类型;汉语历时句法玩具对谈人
其他

简讯 I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东汉至唐朝出土文献汉语用字研究”开题论证会顺利举行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东汉至唐朝出土文献汉语用字研究”开题论证会顺利举行会议合照2022年10月15日,由浙江大学文学院(筹)汪维辉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202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东汉至唐朝出土文献汉语用字研究”开题论证会顺利召开。东汉至唐朝出土文献汉语用字研究✦+来自北京语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苏州大学、西南大学、中西书局、郑州大学和浙江大学等单位的十余位专家学者和嘉宾受邀参会,五十余位同学参与旁听。论证会由专家评议组组长、郑州大学文学院李运富教授主持。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周江洪教授、浙江大学文学院(筹)院长冯国栋教授分别致辞,对该重大项目开题表示祝贺并寄予厚望,同时感谢各位专家多年来的指导支持。项目首席专家汪维辉教授对项目的研究现状、选题意义、总体问题、研究内容与框架、重难点与创新之处、进度安排、预期成果等方面进行了汇报。子课题负责人西南大学陈荣杰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吕志峰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赵家栋教授、郑州大学何余华副教授、浙江大学文学院(筹)真大成教授依次介绍了各子课题的研究计划。专家评议组由北京语言大学华学诚教授、郑州大学李运富教授、复旦大学刘钊教授、苏州大学杨军教授、湖南师范大学郑贤章教授、浙江大学方一新教授、浙江大学王云路教授、浙江大学张涌泉教授组成,李运富教授任专家评议组组长。在听取项目组汇报后,专家组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并一致认为,该项目整体规划方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能够预期完成研究任务,取得高水平的标志性成果;该项目将能最大程度地展现汉唐文献用字的真实图景,突出汉字汉语互促联动的作用与影响,进一步建构和完善中古汉字研究体系,促进汉字史、汉语史研究的全面发展,对于构建完整的汉语字词关系史具有重要意义;项目研究成果对于古籍整理、辞书编纂、语言文字规范化等方面均有重要价值,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明互鉴。东汉至唐朝出土文献汉语用字研究编辑:王晨雪审核:真大成
其他

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汉至唐朝出土文献汉语用字研究”开题论证会议程

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汉至唐朝出土文献汉语用字研究”开题论证会议程会议时间2022年10月15日(星期六)14:00—17:00会议形式线上腾讯会议(会议号768-617-153)介绍与会人员汪维辉
其他

研读会丨汉语史研读会2022年第四期

汉语史研读会读安大简(二):“颠沛”的本字——再论汉语词义的“殊途同归”现象报告人:王云路“占”义献疑——兼谈告知类动词“占”的词义问题报告人:刘禹同时间:9月29日(周四)晚18:30地点:浙大紫金港校区成均苑4幢1211欢迎广大师生参加!编辑:吴
其他

沙龙丨陈思捷:《再论“鼻”字入声的来源》

目再论“鼻”字入声的来源作者&主讲陈思捷
其他

简讯丨《汉语史学报》第26辑出版

日前,《汉语史学报》第26辑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汇辑知名学者和学术新秀精心结撰的论文二十五篇。本辑设立了“语体”专栏,刊发有关汉语语体的论文多篇。其他论文涉及文字、音韵、训诂、方言词汇、历史语法、梵汉对音等多个方面,充分反映汉语史研究的详赡精细和推陈出新,体现了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左右滑动查看更多编辑:吴
其他

研读会丨汉语史研读会2022年第三期

题目出土文献与上、中古词语随札主讲人方一新摘要战国、秦汉以来的简帛文献,出自地下,基本保存了当年抄写时的原貌,是非常珍贵的“同时资料”(日本学者太田辰夫语),在研究上古后期(战国—秦—西汉)汉语、中古时期语言词汇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值得充分重视与发掘。随札包括两部分内容:其一,在秦汉魏晋的出土文献中看到,有不少生活词语,涉及个人隐私或需要避忌的概念,它们在传世文献中很少使用或根本不见;若非出土文献中有记载保存,很难看到,简帛文献里面的这些词语,丰富了汉语历史词汇宝库,值得作系统的整理和挖掘。例如:《睡虎地秦墓竹简》里,曾记载一个怀孕6个月的孕妇,跟同乡的一个女子打架、导致早产的经过。其中的“变”(自宵子變出、某賞(嘗)懷子而變)、“出子”“子出”的“出”,都指早产(流产),是对妇女一种非正常生理现象的委婉表述,十分难能可贵。其二,从战国、秦汉简帛等出土文献中,可以见到当时产生的一些语言新质,往往可以弥补传世文献之不足。题目出土文献与上古汉语词义新探——以“就”的特殊用法为例主讲人岳晓峰摘要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结合,对词汇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合理应用各类出土文献材料进行词汇研究,已显得尤为必要。上古汉语有一类“就”与人物名词或代词“之”连用的特殊用法。结合出土与传世文献可知此类用法中,“就”因受人物之间亲疏远近、长幼尊卑等社会属性的影响,大致有三种不同的义位:第一类为“接近”“靠近”义,并且还引申出情感上的“亲近”义位变体;第二类为“造访”“拜见”义,常可与表“往见”义的动词“见”连用;第三类则为“归附”“归靠”义。尤其是“造访”与“归附”两种义位,应被认为是语言义,由辞书补充收录。最后,在战国楚简等古文字材料中,“就”还引申出时间上的“及至”趋向,相当于表“到……时”的时间介词“及”。时间:2022年6月28日(周二)14:00地点: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成均苑4幢1111室欢迎广大师生参加!编辑:张航审核:真大成
其他

沙龙丨杨望龙:海南闽语琼海话的种类量词“个”

目海南闽语琼海话的种类量词“个”作者&主讲杨望龙
其他

转载丨第二届汉语音义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函(第2号)

關注:長按二維碼,敬請關注“音義學”版權:版權所有,轉發請注明來自“音義學”投稿:(1)
其他

沙龙丨张尧:从玄奘译音看中古汉语借词音系

目从玄奘译音看中古汉语借词音系作者&主讲张尧(2018级博士生)时
其他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丛刊》第三辑征稿启事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丛刊》第二辑评选结果已经揭晓,入选书稿为西南大学胡波副教授的《先秦两汉常用词演变研究与语料考论》和日本北海道大学池田证寿教授的《日本汉文古辞书与汉语史研究》。目前《丛刊》第三辑开始征稿,相关事项具见《章程》。欢迎海内外专家不吝赐稿,共襄汉语史研究事业。《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丛刊》章程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雄厚的实力。作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为进一步推进汉语史汉字史研究、推出一批高水平的新成果,拟组织出版《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丛刊》。一《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丛刊》由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负责组织编辑,面向海内外遴选高水平的汉语史、汉字史研究专著(不含论文集),经同行专家和编委会审定后,由中西书局出版。每年出版1-3种。二申报《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丛刊》的著作须具备以下条件:1.研究成果的选题具有创新性,内容具有开拓性,处于学科前沿。2.以详实准确的汉语、汉字现象为材料依据,有清晰的理论思考、合乎逻辑的事实分析。3.行文简洁,表述缜密。4.实际字数不超过40万字。5.尚未获得副高职称的作者须有两名具有正高职称的本领域专家的推荐信。三《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丛刊》编辑委员会组成如下:主编:汪维辉(浙江大学)编委(按姓氏音序):方一新(浙江大学)、冯胜利(北京语言大学)、胡敕瑞(北京大学)、李守奎(清华大学)、李无未(厦门大学)、李运富(郑州大学)、王云路(浙江大学)、魏培泉(台湾中研院语言学研究所)、吴福祥(北京语言大学)、徐丹(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杨永龙(中国社会科学院)、远藤光晓(日本青山学院大学)、张洪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张涌泉(浙江大学)、朱庆之(香港教育大学)学术秘书:真大成(浙江大学)编委会聘请蒋绍愚先生(北京大学)和江蓝生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为顾问。四编委会负责初步遴选申报的书稿并邀请同行专家实行双向匿名审读,召开评审会审定入选著作。五申报者在本年6月1日-8月31日提交申报书和书稿,当年下半年底公布评审结果。申报和评审的具体办法另定。六申报著作通过评审入选后,作者应根据审读专家及编委会的意见修改书稿,并自公布之日起两年内将定稿送交中西书局,逾期视同放弃出版。七有意申报者可以与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办公室联系索取申报书,或者点击“阅读原文”下载申报书。联系人:刘锋电子邮箱:hyshi@zju.edu.cn电话:(86)571-88273589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2022年5月27日编辑:吴
其他

沙龙 | 刘君敬:“颇稜国”与“波斯草”——菠菜来源地新说演化路径的历史考察

目“颇稜国”与“波斯草”——菠菜来源地新说演化路径的历史考察作者&主讲刘君敬(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持人汪维辉教授时
其他

研读会丨汉语史研读会2022年第2期

欢迎广大师生参加!编辑:吴
其他

沙龙丨徐烨《“於罗瑕”和“鞬吉支”再考》

kəj)互为异文、同源关系。(4)“-吉支”与“-吉士~-吉師~-kishi(キシ)”无关,后者源自新罗官职名,借进古代西部日语后发展为氏族名称以及表示“主、王”义的敬称。欢迎广大师生参加!编辑:吴
其他

沙龙丨汪维辉《再谈“给(gěi)”的来源——与赵葵欣先生商榷兼论字词关系的复杂性》

目再谈“给(gěi)”的来源——与赵葵欣先生商榷兼论字词关系的复杂性主
其他

中心3项成果入选“语言学百大好书榜 (2021)”

“语言学百大好书榜(2021)”由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领衔全国共19家专业出版社共同推荐(以下社名按首字母音序排):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岳麓书社、浙江大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西书局。“语言学百大好书榜(2021)”将所收图书分为8个类别:汉语史、现代语言学理论、应用语言学、民族语与方言、出土文献与古文字、国际中文教育、工具书与辞书学、科普与大众阅读。中心3项成果入选。此外,中心前辈学者蒋礼鸿先生《类篇考索》亦入选本榜单。《汉语词汇史》汪维辉
其他

沙龙丨真大成《循名:中古“名称”的词汇史考察》

▼本次沙龙原定于12月10日举行,因故推迟至12月19日“汉语词汇史读书会”沙龙之五十二题
其他

语言学前沿与汉语史研究讲坛(一)丨沈钟伟:复杂适应系统和汉语动态研究

☟语言学前沿与汉语史研究讲坛简介汉语历史悠久,在世界语言中既有共相,亦有殊相。融合当代语言学前沿与汉语史研究,有助于准确揭示汉语的本质特性与演变规律,对历史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亦具有不可忽视的理论价值。近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不少当代语言学的前沿成果融入汉语史的研究中,推动了汉语史研究的深化与拓展,甚至取得了开拓性的成就。我们觉得将这些研究进展及时加以梳理、总结与讨论,为学界同人提供有益的参考,更好地促进学术共同体砥砺前行,是一个有益之举。有鉴于此,我们拟组织“语言学前沿与汉语史研究讲坛”系列学术活动,不定期邀请国内外学界活跃在学术一线的著名学者,以专家线上讲座的形式,就相关议题进行深入研讨。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2021年12月3日语言学前沿与汉语史研究讲坛第一讲讲题:复杂适应系统和汉语动态研究主讲:沈钟伟(美国马萨诸塞大学
其他

简讯 | 张涌泉教授当选浙江省语言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会长

简讯张涌泉教授当选浙江省语言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会长2021年11月28日,浙江省语言学会第二十届学术年会暨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在浙江师范大学召开。由于突发疫情,会议全程采用线上会议的形式。中心及汉语言研究所多位老师参加本次会议。会上张涌泉教授作第十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庄初升教授、真大成教授作大会报告,王云路教授宣读青年优秀论文获得者名单。会议举行了换届选举,成立了第十一届理事会。第十一届理事会召开了第一次理事会议,经投票选举,张涌泉教授当选会长,池昌海教授、庄初升教授、真大成教授当选副会长,池昌海教授当选秘书长(兼)。第十一届理事会成立学术委员会,王云路教授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方一新教授、汪维辉教授担任学术委员会委员。史文磊副教授担任副秘书长。此外,陈玉洁副教授当选新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李旭平教授、罗天华副教授、王诚副教授当选新一届理事会理事。编辑:潘洁妮审核:真大成
其他

讲座丨声调的自然音变:从槟城闽南话谈起

目声调的自然音变:从槟城闽南话谈起主讲人陶
其他

沙龙 | “汉语词汇史读书会”沙龙之五十一

“汉语词汇史读书会”沙龙之五十一-题目-温州话母称的历史层次及“奶”的来源-作者&主讲-叶雁鹏(2019级博士研究生)-时间-2021年11月3日14:00-地点-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人文楼1111室-摘要-浙南、闽北是历史上“娘”与“奶”竞争的交界地带,从整体地域来看,“奶”的时代层次早于“娘”。但就温州话而言,从与周边方言比较和对温州话内部女性亲属称谓系统的分析以及结合历史文献来看,“娘”的时代层次早于“奶”。考察移民史,“奶”应是随唐末及南宋闽人两次大批北迁而传播至温州话的,移民迁徙路径与“奶”的扩散路径一致。本文是从词汇的层次分析视角观察历史上移民迁徙造成词汇扩散的一种尝试。欢迎广大师生参加!编辑:潘洁妮审核:真大成
其他

书訊 | 《漢語字詞關係研究(一)》出版

本書出版承蒙國家語委科研機構漢字文明傳承傳播與教育研究中心(鄭州大學)資助,得到各位作者的熱情鼓勵和大力支持。責任編輯龍騰遠老師認真負責,編校工作巨細靡遺。在此統表謝忱。
其他

池昌海教授《〈史记〉词汇研究》出版

日前,中心池昌海教授《〈史记〉词汇研究》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大型历史文献《史记》,在符号系统上反映了秦汉时期的语言面貌。对其词汇构成与特点作系统性研究,不仅具有词汇断代史意义的考察价值,也可为认识汉语词汇发展史提供一份独特的借鉴。本书第一次从两个方面概括性地对《史记》词汇作了系统研究:一是在整体调查和归纳基础上,抽样式地对其词汇构成的基本要素——单音节词作了分析,以其中占比最高的名词为对象,系统地描写和概括了单音词的义场、词义构成和演变以及重点词的意义属性分析等,展示了《史记》所代表的秦汉时期单音词的基本面貌;二是对其合成词的构成与特点作了系统分析,第一次穷尽性展示出这部大型文献词汇系统中合成词的构成面貌、类型和主要属性。既归纳出词汇史角度常见的一些构词成分与方式等现象和特征,也获得了一些新的相关发现;同时还对一些具体词汇特别是有争议的词语的构成与意义属性作了个案性的观察和分析,并在理论层面上就古汉语合成词的判断原则与操作方式等作了有新意的尝试;还针对性地提出了复合词构成的两种新方式——逆序范畴化、粘结范畴化。本书还在上述两方面的基础上,分别就研究过程的新发现或疑惑提出了若干个启示,在理论层面上作了点面结合式的总结,对个别难题提出了新的期待。本书约45万字,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最终成果,得到了浙江大学一流基础骨干学科建设计划和浙江大学“董氏文史哲研究奖励基金”的资助。书影目录编辑:吴
其他

沙龙 | “汉语词汇史读书会”沙龙之四十八

“汉语词汇史读书会”沙龙之四十八题目:“踹”的历时字用考察——兼谈辞书误释的累积主讲:张航(2019级博士生)时间:2021年6月19日14:00地点: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人文楼1111室摘要:“踹”是一个常用字,在普通话中记音表义情况简单,但其历时字用却很复杂。虽然历来注解颇多,研究成果也有不少,但是一些基本问题仍未考察清楚。文章通过对“踹”的用例进行全面的考察、梳理,考辨了“踹”的首见时代,描写了“踹”的历时字用,由历代辞书对“踹”的训释,指出辞书往往存在误释累积的问题。欢迎广大师生参加!编辑:潘洁妮审核:真大成
其他

转载 | “第四届汉语方言中青年高端论坛” 成功举办

“第四届汉语方言中青年高端论坛”成功举办2021年5月7日至9日,“第四届汉语方言中青年高端论坛”在浙江大学举行。这次论坛由《方言》编辑部、全国汉语方言学会、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主办,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以及全国多所高校的二十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论坛。论坛开幕式由浙江大学中文系庄初升教授主持。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真大成教授致欢迎辞,并向与会学者介绍了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谢留文研究员代表《方言》编辑部对各位专家的光临表示热烈欢迎,指出举办论坛的宗旨就是要加强中青年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进一步推进汉语方言的研究。论坛为期两天,二十多位学者进行了主题报告。报告围绕汉语方言的音韵特点、历史层次、语音描写、词义探究、语法类型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热烈的讨论。庄初升教授做了论坛总结发言。(论坛合影留念)作者及论文(按作者音序排列)白静茹
其他

中心成功举办中国语言学会第二十届学术年会

2021年4月10日至12日,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成功举办了中国语言学会第二十届学术年会。此次会议由中国语言学会、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主办,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浙江省语言学会承办,商务印书馆协办。来自中国内地和澳门等地区的130多位语言学者出席了会议。大会开幕式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求是大讲堂举行,由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主任汪维辉教授主持,浙江大学副校长何莲珍教授、中国语言学会会长王洪君教授先后致辞。汪维辉教授介绍会议筹备情况。本届年会于4月10日上午和4月12日上午举行了两场共计八个大会报告。中心张涌泉教授和真大成教授分别作了大会报告,方一新教授担任4月10日大会报告的主持人。张涌泉教授的报告题为《出土文献与汉语史研究三题》。报告主要从“果/菓”“百/伯/佰”“晌/餉/向”和“個/个/箇”四组字在出土简帛、敦煌吐鲁番写本、宋代刻本等文献中的使用情况入手,通过翔实的考辨,指出汉语史研究可以利用出土文献考察字词用法的嬗变,可以利用出土文献匡正历来的错误看法,并强调后代刻本未必全可据信,利用出土文献的今人整理本也应审慎。真大成教授的报告题为《名称与称名:“名”与汉语词汇史》。报告主要涉及作为研究对象的历时称名和作为研究材料的历史名称两方面内容。历时称名主要指历史上为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赋名以及赋名的变化,历史名称主要指历史上曾经存在、目前存留于历史文献的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的名称。报告指出,历时称名是汉语词汇史研究的内容和任务之一,与语体研究、方言研究、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语言规范及语言政策等方面存在一定关联,值得进一步思考和展开;并以“咬”“觅”“肚”“积”“帖”“泊”“脚/足”等词为例,指出历史名称是汉语词汇史研究的独特语料,有时具有很强的论证效力。应该全面收集、整理历史名称,充分阐发它作为语料的多元价值和丰富意义,同时应注意历史文献生成、传播过程中的复杂性,从而正确运用存藏于历史文献的历史名称。本届年会共设21场分组报告,报告论文118篇。中心成员汪维辉、方一新、王云路、庄初升、池昌海、彭利贞、陈玉洁、史文磊、王诚,浙江大学汉语言研究所李旭平、罗天华、李乃琦,博士后杨望龙,博士生王金英、金龙、修俊俊、孙晓雪、叶雁鹏、章才闯、戴佳文、吴瑞东等,共计21位师生作了分组报告。庄初升和史文磊还分别主持了本届年会专设的“吴语研究工作坊”和“语体研究工作坊”,反响热烈,成效显著。方一新教授的报告题为《早期译经斠读札记》。文章以东汉安世高翻译的《道地经》等为例,参考古写经与早期刻经,兼参玄应《一切经音义》、慧琳《一切经音义》等佛经音义,对其中字面生僻的两则词语加以考订,比勘异同,校正讹误。王云路教授的报告题为《再谈核心义与同步构词的作用——从中医“候脉”说起》。文章从“核心义”与“同步构词”两个角度探讨“候脉”一词以及“切脉”的构词类型,进一步论证核心义和同步构词在词义分析中的作用。庄初升教授的报告题为《广东汉剧传统戏音韵初探》。文章通过对早期广东汉剧传统戏的一批音像资料进行详细的辨识和分析,初步归纳广东汉剧传统戏的声韵调系统及其音韵特点,明确指出广东汉剧音韵作为一种舞台艺术语音,是一种在南方官话音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类似于社会方言的综合音系。池昌海教授的报告题为《“公主”理据新议》。文章通过礼制、单位构成以及简省使用等分析指出,“公主”及同义族词理据的现有解释值得商榷,“公主”类词语应该是限制关系的名词性复合词,构成类似句法上的向心结构,而非主谓(或陈述)结构。彭利贞教授的报告题为《“了2”对情态成分的依赖》。文章通过语言事实的描写,从动词重叠、动词+一下、带状语“好好”的句子、带状语“再”的句子、将来事件、惯常事件、假设语境等句法环境进行考察,进一步揭示了现代汉语句尾“了2”对情态的依赖关系。李旭平教授的报告题为《跨方言视角下动趋式的句法差异》。文章综合考察普通话以及南北吴语的动趋结构编码形式的差异,讨论了语言中路径义在句法上是如何实现的。陈玉洁副教授的报告题为《汉语同位结构的句法语义功能》。文章基于既往研究,对同位结构这个范畴给予更加精确的定义,指出同位结构是一个区别于定中和同位的句法语义范畴。史文磊副教授的报告题为《从信息结构的句法表现看上古汉语“吾”“我”之辨》(与刘莹合撰)。文章从信息结构(焦点、话题)的句法表现出发,通过对《论语》《左传》“吾”“我”用例的穷尽性调查,对上古汉语“吾”“我”之别作了进一步讨论。王诚副教授报告题为《传世和出土文献相结合的动词词义演变研究》。文章利用出土材料对“雇(顾)”的雇佣义作了进一步讨论。罗天华副教授报告题为《古汉语是作格语言吗?》。文章基于近年来关于古汉语具有作格特征的论断,在理清类型学作格并与形式语法作格(非宾格)区分的基础上提出,上古汉语“语义作格型语言”之说缺乏事实与理论依据,总体上,古汉语不是作格类型语言,而是一种中性语言。李乃琦“百人计划”研究员的报告题为《〈一切经音义〉写本异文考》。文章以《玄应音义》古写本为研究对象,对各个写本的异文进行梳理,重点解析部分异文形成的原因。博士后杨望龙的报告题为《海南闽语琼海话的正式语体与非正式语体》。文章描写了海南闽语琼海话中正式语体与非正式语体的对立,指出汉语方言构建正式语体的主要途径是借用通语正式体的语言成分。博士生戴佳文的报告题为《再谈“睡觉”的来源和结构》(与汪维辉教授合撰)。文章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重新探讨了现代汉语常用词“睡觉”的成词时代、成词途径和内部结构三个问题。博士生王金英的报告题为《论同义并列双音词与字形分化及词义转移——以“把柄”“柄把”等为例》。文章考察梳理“秉”“柄”“把”三者各自词义的逻辑关系,并以它们作为语素组成的双音词为例,讨论了同义并列双音词的词汇化。博士生吴瑞东的报告题为《基于语料的同/近义词计量分析──以先秦汉语“害怕”概念域为例》。文章对先秦语料“害怕”义词用例进行语义、形式特征标注,采用多重对应分析法和对数线性模型考察了9个“害怕”义词的分布差异。博士生修俊俊的报告题为《说“到底、究竟”与“吗”问句的共现》。文章基于语料中“究竟、到底”与“吗”字是非问句共现的用例,认为“吗”问句出现“究竟、到底”,主要功能还是在于追究疑问,其原因在于“反诘”功能被滤除,而只剩下所谓“老实”的询问。博士生金龙的报告题为《说吴语台州片的“看”义词》。文章着眼于整个吴语台州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三个常用看义词“望”“相”“看”的地理分布特征和词义特征进行考察,并结合临近方言,指出这是词汇演变、替换的结果。博士生孙晓雪的报告题为《吴语瑞安话的体标记“爻”和“起”》。文章讨论了吴语瑞安话中与普通话词尾“了”基本对应的成分“爻”和“起”,并考察它们的使用情况、对谓词语义的选择以及对事件类型的组合情况等。博士生叶雁鹏的报告题为《汉语南方方言的“娒”与“嬭”》。文章利用历史比较法,结合出土文献与中古辞书,揭示南方方言母亲称谓“娒”系与“嬭”系的对应关系,并与春秋战国时代楚地金文用“嬭”记录楚姓“芈”以及《切韵》所说“嬭”乃“楚(夷)人呼母”相印证。博士生章才闯的报告题为《苍南蛮话的一般疑问句》。文章描写了蛮话疑问句中句末的
其他

中国语言学会第20届学术年会议程

开幕式(8:30-9:30)地点:求是大讲堂主持人:汪维辉1.浙江大学副校长何莲珍教授致辞2.中国语言学会会长王洪君教授致辞(视频连线)3.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主任汪维辉教授介绍会议筹备情况合
其他

沙龙 | 汉语词汇史读书会沙龙之四十四

汉语词汇史读书会沙龙之四十四题目:从黄河水系变迁看“河”的词义扩大作者:赵川莹时间:2021年4月2日晚上18:30地点: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人文楼1111室摘要:“河”由黄河专名变成河流通称,一直被用作汉语史上“词义扩大”的典型例证。“河”的词义扩大涉及三个问题:①“河”由专名泛化为河流通称的时间;②“黄河”成为专称、正称的时间;③“河”词义扩大的原因。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历史上黄河水系的变迁,对上述三个问题作进一步探究。本文得出的结论是:“河”在黄河下游北部地区的口语中语义泛化的时间不晚于东汉,晋以后进一步扩展。由于“河”逐渐成为河流通名,原本专指黄河干流的“大河”变得语义指向不明,遂让位于新的专称“黄河”。北魏末至北齐这几十年间,“黄河”名称逐渐代替“大河”。“河”的词义扩大与战国至西汉时期黄河的频繁决流改道有密切关系。欢迎广大师生参加!编辑:潘洁妮审核:真大成
其他

汉语史研读会 | 2021年第一期

2021年第一期汉语史视角下的《淮南子》校释新证——立足于西汉前期字形、词义和字词关系主讲人:边田钢(浙江财经大学
其他

张涌泉教授团队获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

近日,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立项名单正式公布,我院张涌泉教授领衔的“浙江大学敦煌学研究团队”获学术团队项目立项,立项课题为《敦煌残卷缀合总集》。项目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