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沉邃密博雅 刚健笃实光辉”——纪念姜亮夫先生诞辰120周年

真大成、边田钢 浙大汉语史研究中心 2022-06-13

“深沉邃密博雅 刚健笃实光辉”本是姜亮夫先生1982年书赠孙女姜祖韵之联语,“勉其力学”“勖其立德”,然先生一生学行亦足以当此十二字,今特以为题。




编者按

姜亮夫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楚辞学家、敦煌学家、语言学家、文献学家,治学淹通,博涉多门,在楚辞训诂、敦煌韵书整理研究等领域尤擅胜场;绛帐春风,一生育才无数,自1950年代起即培养了一批从事古汉语、敦煌学、楚辞学研究的优秀人才,为浙江大学汉语史、古文献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年恰逢姜亮夫先生诞辰120周年,中心在傅杰、林家骊、王云路、俞忠鑫等老师及浙江大学档案馆的大力支持下,收集到一批老照片,今以图为纲,略述先生学行,以作纪念云尔。


姜亮夫先生(1902-1995),名寅清,字亮夫,以字行。一生治学博涉多通,在楚辞学、敦煌学、音韵学、古文字学、方言学、古史学等领域均卓有建树,成绩斐然,撰有《楚辞通故》《屈原赋校注》《楚辞学论文集》《敦煌学概论》《瀛涯敦煌韵辑》《莫高窟年表》《中国声韵学》《古文字学》《昭通方言疏证》《古史学论文集》《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等专著30部及论文百余篇,后汇编为《姜亮夫全集》(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影响深远。

姜亮夫先生像(图片来自浙江大学档案馆)


姜亮夫先生1902年5月19日出生于云南昭通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姜思让毕业于京师大学堂,是一个颇具维新思想的爱国知识分子。姜亮夫先生幼承庭训,成长为一个具有强烈报国思想的青年。1922年,姜亮夫先生考入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国文部,师从著名学者林思进、龚道耕、廖平、吴玉章诸公,学习文字、音韵、训诂及辞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26年,姜亮夫先生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李济诸先生问学,并在王国维先生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诗骚联绵字考》。

姜亮夫先生在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毕业证书(图片来自网络)


1932年,姜亮夫先生拜于章太炎先生门下,研习古史、古音,深得太炎先生器重。

1927年,王国维先生蹈昆明湖死,姜亮夫先生极为感伤,中心摇摇;当时局势动荡,姜先生认为“历代文人中词章彪炳、深得忠爱之情的代表人物就是屈原”,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由此开启对屈原与《楚辞》的研究。在几十年的研究生涯中,姜先生对《楚辞》用力最勤,先后出版了《屈原赋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后经修订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重订屈原赋校注》)、《楚辞书目五种》(中华书局,1961年)、《楚辞今绎讲录》(北京出版社,1981年)、《楚辞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楚辞通故》(齐鲁书社,1985年)、《屈原赋今译》(北京出版社,1987年)等多部著作。

《楚辞通故》是先生研究楚辞的集大成之作。全书分四辑,十部,五十六类,三千六百余条目,征引前人之说凡百余家,共二百余万字。与《楚辞》相涉之语言、名物、观念、人事、历史、地理、天文、宗教、神话、民俗、制度等均综罗其中,各条疏解莫不穷源竟委,由此被海内外专家誉为“当今研究楚辞最详尽、最有影响的巨著”,树一代宗风。

《楚辞通故》书影

《楚辞通故》书影


1979年,已近80岁高龄的姜亮夫先生受教育部委托,于杭州大学开设楚辞进修班,为全国十余所重点大学培养楚辞学专业人才,为楚辞学的薪火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0年楚辞班十三位学员毕业时与姜亮夫先生夫妇合影留念(图片来自浙江大学档案馆)


姜亮夫先生另一个重要的治学领域是敦煌学。1935年,姜亮夫自费赴法国巴黎大学博士院进修,主攻考古学。他在巴黎、伦敦、罗马、柏林等地游历的过程中,见到流散欧洲的敦煌文献,痛心疾首,遂发宏愿将这些文化瑰宝抄录、拍照、描摹回国。当时姜先生的生活费极为有限,但拍摄照片价格不菲,先生不仅为此倾尽所有经费,还毅然放弃了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最终拍回了大量照片!由于条件艰苦,姜先生的眼睛受到严重损害,等这项工作做完的时候,视力下降了600度!先生晚年接近目盲,与这一经历不无关系。

1930年代姜亮夫先生在法国留学时的照片(图片来自网络)




姜亮夫先生敦煌韵书印描残片(图片来自浙江大学档案馆)


1937年“七七”事变前夕,姜亮夫先生取道西伯利亚回国任教。时局板荡,他不得不为保护从欧洲带回来的资料而苦心焦虑,颠沛流离。“八一三”事变后,除300多张敦煌经卷照片外,他从欧洲带回的一大箱书籍、图片、抄本等全部在上海被日机炸毁。因为世界大战爆发,流散欧洲的敦煌经卷大有毁于战火之虞,身边的东西就可能成为孤本,姜亮夫先生将其视若生命,在流亡逃难、躲避空袭之际,他都把经卷打成背包经常带在身边,一听到空袭,背起就跑,惟恐再毁于轰炸。

1938年,姜亮夫先生与陶秋英结婚。姜先生《自撰年谱》称:“十年梦劳之燕,今遂比翼之思。余平生无有乐于此者。”陶先生多年来一直襄助姜先生从事敦煌学研究,协编《瀛涯敦煌韵辑》《敦煌碎金》等。

姜亮夫先生、陶秋英先生合影(图片来自浙江大学档案馆)


姜先生夙来以整理研究敦煌文献为使命,先后出版《瀛涯敦煌韵辑》(上海出版公司,1955年)、《敦煌——伟大的文化宝藏》(上海出版公司,1956年)、《莫高窟年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敦煌学概论》(中华书局,1985年)、《敦煌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瀛涯敦煌韵书卷子考释》(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年)等著作。其中《瀛涯敦煌韵辑》首次对流失海外的敦煌韵书加以整理研究,对佚书《切韵》之恢复和中古音研究的贡献尤为突出,为国内开展《切韵》系统研究奠定了扎实基础。《敦煌——伟大的文化宝藏》是我国第一部全面阐述敦煌学的著作,《敦煌学概论》则为敦煌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作出了可贵的探索。

《瀛涯敦煌韵辑》书影


《敦煌学概论》书影


1983年,受教育部委托,姜先生于杭州大学举办了全国首届敦煌学讲习班;1984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语言文学分会在杭州成立,他担任会长,为推动敦煌学研究作出新的贡献。

1984年1月,姜亮夫先生与敦煌班学员毕业时合影(图片来自浙江大学档案馆)


1953年,姜亮夫先生调任浙江师范学院教授,后又兼任中文系主任。1958年浙江师范学院与新成立的杭州大学合并后,继任杭州大学教授兼任中文系主任。1955年,受教育部委托,姜先生开始招收古汉语研究生。

姜亮夫先生与古汉语研究生班55级同学合影


1964年5月,姜亮夫(前排中)与古汉语班研究生林菁(后排左)、薛恭穆(后排中)、郦亭山(前排右)、助手郭在贻(后排右一)等合影于黄龙洞。


1983年,姜亮夫先生受命组建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并任首任所长,在师资配置、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资料建设等方面作出全面布局,奠定了古籍研究所发展壮大的基础。先生所倡导的文史哲兼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内教育界独树一帜,影响深远。

姜亮夫先生与古籍所第一届硕士生合影(前排中为杨明照先生)


姜亮夫先生与古籍研究所师生合影


1984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姜亮夫先生为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同年开始招收博士生。姜先生指导的博士生如俞忠鑫、王云路、任平、林家骊等均在各自领域做出了突出的成绩。薪尽火传,辉光日新。

姜亮夫先生指导博士生俞忠鑫


首届博士生俞忠鑫的博士论文答辩会,主席为胡厚宣先生(前排左4)


姜亮夫先生指导刚入学的博士生林家骊


姜亮夫先生指导博士生读书,从右到左:任平、姜亮夫、王云路、俞忠鑫、林家骊


姜亮夫先生与助手傅杰在杭州碑林留影


姜亮夫先生曾任中国屈原学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语言文学分会会长、中国训诂学研究会顾问、中国音韵学会顾问、浙江省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先秦分册主编等。他为推动学术繁荣和培养后进人才,不顾年老体衰,竭尽全力,为祖国的学术和教育事业奋斗了一生。

1963年杭州大学中文系语言教研室欢迎陈望道先生(后排左5)来校讲学合影(前排左起薛恭穆、赵益富、郭在贻、刘云泉、袁芸、倪立民、张金泉;后排左起蒋礼鸿、魏佑功、姜亮夫、胡裕树、陈望道、孔成九、任铭善、林士明、王维贤、曾华强、倪宝元、童致和、祝鸿熹)。


1984年春,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会议在杭州召开,姜亮夫先生出席,会议间隙与承担会务工作的林家骊在西湖边散步。


1988年,马一浮纪念馆开馆,姜亮夫先生与沙孟海先生、陈训慈先生共赴会,遂有新“西湖三老”之称。林家骊与姜老女婿徐汉树陪姜老赴会。


1992年5月,姜先生年迈多病,深感自己来日可数,但对学生培养仍念兹在兹,他在小记事本上亲笔写下“最后最高要求”:“要求每个毕业生能普照整个专业与中国全部文化史——至少是学术史的能力,及各个方面(指学术分类)的独立研究古籍能力,而且有永久坚强的毅力、自强不息的精神、坚苦卓绝的气概!”如今浙江大学的汉语史、敦煌学、楚辞学、古典文献学在海内外均有重要影响,代有传人,学脉承续。姜亮夫先生的学术思想和精神在求是园中永光!

1992年5月,姜先生终因年迈体弱多病,自己深感来日可数,但还不忘怀古籍所的工作,对此他在小记事本上亲笔写下他最后的文字。



编辑:吴 晶

审核:真大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