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最迷人之处在哪?
本文转载自我的小伙伴:城市进化论(ID:urban_evolution)
本文字数:4386字
阅读时间:10分钟
9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港澳台居民居住证申领发放办法》将正式实施。今后,符合法定条件的港澳台同胞可自愿申领居住证,享受与内地(大陆)居民基本相同的公共服务和便利。
“充分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不久前召开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为大湾区发展校准坐标。从概念提出至今18个月来,随着一系列利好消息释出,外界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关注持续升温。
▲图片来源:摄图网
8月22日,在大湾区核心之一深圳,一场主题为“新坐标与新机遇”的2018粤港澳大湾区论坛举行,《中国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资本活力报告》在论坛上发布。
期间,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智库)负责人陈宪,以及城镇化和城市研究专家、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秘书长冯奎,二位重磅嘉宾做客“城市相对论”第5期,从城市融合、资本活力、金融创新等角度,探讨粤港澳大湾区的崛起之路。
▲陈宪(左)与冯奎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大湾区融合应建立“底线清单”
自贸君:具体而言,粤港澳大湾区的“综合优势”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陈宪:粤港澳大湾区“三面环山,三江汇聚”,这种优越的地理环境使其拥有广阔的经济腹地,而且海陆空交通物流网络发达,有明显的综合竞争优势。
此外,粤港澳大湾区制度优势和产业优势也极为显著。随着产业结构改革不断推进,该区域逐步形成“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联合驱动”的新型产业结构,也为区域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对标世界三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已具备成功湾区所必需的四大硬件条件:一是拥有天然良港,陆上交通便捷;二是拥有配套的资本市场;三是拥有重要的制造业中心;四是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能够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更为重要的是,粤港澳大湾区因为有“一国两制三关税区”的特点,所以可以进行跨制度试验。
冯奎:陈院长所说的优势,其他湾区也有,我都赞成。但是,粤港澳大湾区与其他湾区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最大的优势是什么?我认为,是“一国两制”这个优势。
从“一国”来讲,就是中国仍然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进程中,发展空间巨大。
从“两制”来讲,香港、澳门实行自由经济政策,与国际市场完全接轨;内地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新的制度优势正在形成。
”未来,两种制度完全可以形成双重优势,既有利于港澳持续繁荣,也有利于内地城市高质量发展。
自贸君:人流、物流、资金流的高效互联互通,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的基础性要素。在“一国两制三关税区”背景下,如何进行整体深度融合?
冯奎:整体融合最为不易,但也是粤港澳大湾区最最迷人之处。如何整体融合,我认为可以设计一个“上下内外”的框架。
“上”就是发挥顶层设计作用,在国家层面进行各种制度设计、政策设计。
“下”就是建立负面清单、底线清单。哪些内容是粤港澳三地的核心关切,是不可动摇的利益,这一部分要守住,这样港澳地区的居民才会真心拥护实施大湾区战略。在负面清单之外,就可以全面进行融合发展。
“内”是指“9+2”城市群要通过机制创新,打成一片,构建多种网络状联系。
“外”是以整体产品链、产业链、价值链等形式,深度嵌入全球经济发展,提升全球竞争力。
陈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德隆·阿西莫格鲁(Daron Acemoglu),将他在《国家为什么会失败》一书中提出的包容性制度和掠夺性制度,运用于经济制度如何影响经济结果的分析,以证明包容性制度促进经济活动,掠夺性制度抑制经济活动。所以,我们需要面临的问题是,怎样以更加市场化的方式,促进要素自由流动。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交通改善。比如,以后深圳地铁可以直通东莞、惠州,这就是基础设施一体化。此外,港澳台居民居住证政策即将落地,这种措施的效果还有待观察。
▲图片来源:摄图网
自贸君: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的市场要素、创新资源及资本活力等都存在不均衡问题,要实现“结构科学、集约高效”发展,突破难点在哪里?
冯奎:对于发展现状,要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要看到不平衡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不平衡正意味着差异化发展的巨大潜力。看粤港澳问题,要有两个视角:一是看问题、看近处,这样就能看到从哪下手;另一个视角是看愿景、看远处,这样就能找到共同努力的方向,以共同愿景推动协同行动。
我认为,突破点就是加快形成不同层面、不同主体、不同时间段的“粤港澳共识”,持续用增量利益来鼓励大湾区的增量行动。
陈宪:事实上,这恰恰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个缩影。在其他地区,这种不均衡问题更加严重。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是不要操之过急,在短期内过多采取政府干预措施,否则可能欲速则不达;二是要从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和制度建设等角度,加快市场一体化,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逐步实现结构科学、集约高效的目标;三是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领域和方式。
例如,推动教育体制全面深化改革,提升人力资本要素的数量和质量;又如,最大程度上减少对产业发展的政府补贴,而在改善营商环境、产业创新生态上加大投入。
▲图片来源:摄图网
2
金融创新试验区为科技创新服务
自贸君:科技创新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目前,大湾区存在哪些短板?如何解决?
冯奎: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的短板我认为有三块,就是人才、金融、信息共享。从人才角度来讲,关键是保障三地人才自由流动、自由就业,这里面有一些制度——比如税收制度需要完善。金融是科技创新的动力,能为创新提供动能,有许多工作可以做。比如港交所创新板与内地新三板、创业板如何协同,就是突破口之一。信息共享有利于发展数字经济,引领新一轮科技创新,为此要全面建设数字湾区。
陈宪:必须看到,部分大湾区边缘城市产业结构较为传统和单一,优势新兴产业发展不突出,也没有享受到省内产业转移的红利。同时,虽然政府出台了各项促进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发展壮大的政策(如产业扶持、金融促进、创新协同等),但地方政府推进和实施的力度和效度各不相同。
未来,大湾区需要不断建立开放性创新体系,打破“一廊十核多节点”的空间格局行政壁垒,助力形成产业联动、空间联结、功能贯穿的创新经济带。同时,区域内部要明确分工、优势互补,形成三大城市群产业带:东岸知识密集型产业带、西岸技术密集型产业带和沿海生态环保型重化产业带,合力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自贸君:香港是全球性金融中心,深圳金融业发展也相当迅速。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断推进,如何更好借助这一优势,为科技创新服务?
冯奎:我认为主要可从四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通过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引导金融流向。现代化产业体系由实体经济、金融、人才和科技等要素组成,要有效引导金融资源配置方向,提升配置效率。
第二,就金融而言,要处理好关系定位。香港国际金融服务突出,熟识国际规则;深圳、广州有丰富的金融资源,有旺盛的金融需求。
第三,起步阶段,可以考虑在大湾区形成金融创新试验区。目前来看,三地在融资安排、金融业务等领域,受制于不同制度,有不同的门槛限制,需要考虑在湾区内逐步放开制度限制,湾区内的内地城市对港澳资本放开,还可考虑人民币在大湾区自由兑换等。
第四,要强化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基本功能、具体功能,在产业基金、创投资金、普惠金融等领域给予更多政策支持。
陈宪:总体来看,这几年,深圳创新创业发展得不错,这和风险资本在这里发展得比较好有很大关系。在风险资本对创业创新的支持上来看,深圳甚至比北京、上海做得还要好。风险投资机构多的地方,项目自然而然就会到这里来。
所以,不管是香港还是深圳,借助风险资本为创业创新提供支持,非常重要。港交所作为知名的国际金融中心,能更好地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助力大湾区建立更多元、优质和均衡的国际化资本市场。
▲图片来源:摄图网
自贸君: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区域的资本活力也是地区竞争力的体现。与京津冀、环杭州湾等地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竞争力如何?
陈宪:从城市企业在资本市场的实力来看,与京津冀和环杭州湾地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呈现出增长速度更快、人口效率更高的特点。不过,在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城市分化较为明显。从上市公司实力来看,深圳和广州处于第一梯队,佛山、珠海、东莞稳定在第二梯队;从资本化程度和人口效率方面来看,深圳和珠海保持领先优势,其余城市的排名则存在激烈竞争。香港在公司规模、资本化程度和人口效率等方面持续领先;澳门的上市企业发展相对较弱,增长速度较慢,人口效率较低。
冯奎:粤港澳大湾区的资本活力不要仅与国内城市群来比,要从建设世界科技金融中心的角度来设计。整体而言,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制度、产业三大优势明显,资本市场竞争力较强。特别是深圳、香港两大资本市场,区域内的上市公司增长空间和发展空间都非常巨大。
展望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应进一步依靠香港、澳门等在国际税制、法制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优势,运用好沪港通、深港通等改革措施,服务于国内更多城市,促进本地区建设成为世界级科技金融中心。
▲图片来源:摄图网
3
刻意转型可能导致产业空心化
自贸君:有研究表明,世界三大湾区第三产业占比均在80%以上,而目前粤港澳大湾区还不到60%。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还有哪些提升空间?
陈宪:转型发展需要一个慢慢成熟的过程,不能刻意追求转型。制造业转移以后想发展服务业,但如果服务业没有发展起来,就会导致产业空心化。而且,我们现在发展的都是生产性服务业。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要有需求和支撑。所以,广东提出“制造业立省”,我觉得这个很好。
冯奎:从60%通往80%的路子怎么走,这是大湾区产业发展的路线设计问题。大湾区要走出独特的产业发展道路,要追求产业发展的质量,而非仅仅是服务业比重。从未来看,服务业一定有制造的成分,制造业一定是服务型制造业。产业发展将会走向智能化、个性化的新阶段。
粤港湾大湾区产业提升的空间主要有三个:一是通过数字经济引领,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是努力方向。二是工业化与都市圈同步推进,在建设大都市圈过程中形成更加合理的产业分工布局。三是更好地进行城市协同,就是将香港、澳门的优势服务业与内地9个城市的产业基础密切结合,共同成长。
自贸君:应该看到,深圳和香港的上市公司实力仍存在较大差距。以粤港澳大湾区为契机,三地资本市场如何通过跨境合作,带动整个大湾区资本市场发展?
陈宪:为什么我们要从上市公司角度来研究城市资本活力,因为经济活动中真正的推手还是公司。在三地资本市场的合作中,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说白了就是两个问题:一是通过价格配置生产要素、配置资源;二是让企业和企业家起决定性作用。
目前,跨境并购整合越来越多,未来或将成为初创公司的终点。全球的资本在这背后将成为一种粘合剂和推手,加速资本市场合作与融合。
冯奎: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对三地资本市场的跨境合作提出了要求,也为跨境合作提供了路径。具体而言,可通过金融创新试验区来实施。这是因为,重大金融创新必然会对国家金融体制带来改变与冲击,建立金融创新试验区风险可控,再此基础上可以不断推出改革措施,逐步实现融合发展。
专家名片
陈宪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原经济学院执行院长,现为中国发展研究院(智库)负责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的教学与研究领域: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服务经济与贸易。
主要社会兼职:上海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上海市经济学会副会长。近年来,关注创业创新和大湾区建设。2017年7月6日,出席李克强总理主持的经济形势专家企业家座谈会,做了题为“经济企稳、动能转换与‘双创’发力”的发言。
冯奎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秘书长、研究员,兼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城市研究中心教授。
研究领域:城镇化政策、区域与城市发展战略等,是中欧城镇化博览会、中国城镇化高层国际论坛等总策划。主持制定全国20多个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县域城镇化,新城新区等研究,获得国家发改委优秀成果奖。
主要著作:著有《中国城镇化转型研究》,《都市圈与中小城市发展战略》,连续两年主编了《中国新城新区发展报告》等。
每经记者│梁宏亮 每经编辑│刘艳美
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为中国自贸试验区报道原创文章,
欢迎转发、分享、点赞支持……
特别声明: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转载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