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福重:金钱是通往美好社会之路

2016-01-24 王福重 功夫财经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f0181ozbps0&width=500&height=375&auto=0



金钱是通往美好社会之路

文 | 王福重 ☞ 有硬功夫的经济学教授


大部分朋友,肯定不熟悉《华丽的家族》,因为这是1973年出版的小说,1974年拍成了同名电影。我看到小说和电影的时候,只有十六、七岁,你们大多数人还没有出生。


我先看的小说,对我冲击很大。我当时的价值观,对日本的认识,对资本主义、金融、银行、资本家的认识,就是小时候老师和课本告诉我的:资本主义是万恶的,资本家是唯利是图的,资本主义人和人的关系,就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在小说的前言,中国大作家叶君健先生,也差不多是基于这样的价值观,来介绍作品的,并提醒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要坚定社会主义道德和理想。现在读来,真是恍如隔世。

小说的背景,是日本经济崛起后,面临的转型之难,尤其是金融业的发展,导致银行业的大规模兼并重组浪潮中的残酷,包括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挤压。但小说的核心内容,还是阪神银行(有人指出暗指三井住友银行)总经理万俵大介家庭的伦理故事。

万俵大介野心勃勃,精力充沛,对敌人冷酷无情,更精于政商人事,他妻妾同床(万俵大介的家庭教师兼情妇高须相子何其性感妖冶啊),把儿女的婚姻牢牢捆绑在自己的事业上。似乎印证了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就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道德或者人性的某种堕落,也许是在发展市场经济初期,不可避免的现象。因为在崇尚权力的东方国家,包括日本,本就缺乏市场经济的基因(比如对个人权力的尊重、契约精神等),政府和企业市场,纠缠不清。而刻板的道德戒律,碰到西方文化,不免只会模仿其皮毛,生出种种奇葩来。

实际上,这是对资本主义精神的误解。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说得很清楚,资本主义能成功,正在于其节欲、克制以及自甘清苦和“默默奉献”,而不是堕落和尔虞我诈。

经历了七十、八十年代的挣扎,现在的日本,政府清廉、政企关系规范、人们普遍遵守纪律、秩序井然、社会和谐。这些,全世界有目共睹。

即使真经历一个所谓的堕落过程,也并不奇怪和可怕。市场经济的发展,最终会造成一个更道德的社会。

中国的发展,似乎也在重演《华丽的家族》中的故事,但我仍然对未来有信心,除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已经披露的官员的腐败一次次震惊世人,某些高级官员的道德已经突破底线,万俵大介简直能感动XX了)。

我的意思是,中国人的道德前景,一定是美好的。很多人觉得现在中国人普遍堕落了,道德集体大滑坡了,这完全是罔顾事实。

过去,我小时候,也是经常做好事,但那是被政治化了的,是为了写日记,照现在的话说,就是做秀。现在,在公交车上,给人让座非常普遍,新闻是,有些大妈大爷因为年轻人不让座,大打出手。这说明,大爷大妈们的道德赶不上现在的年轻人。俗话说,不是老人变坏,而是坏人变老了,这话大体是不错的。这些老人,年轻时,也一定没少干好事,我说的那种好事。想想文革的时候,文革可是在火红的、人人争做好事的六十年代发生的,多少亲人朋友同事上下级之间,互相告密,揭发,人性的丑陋,暴露无遗。

现在富人们都热衷做慈善,好多年轻人都义务献血(比如深圳),做义工,过马路都等红灯,排队越来越成为常态,这都是进步,原因就是现在比过去富裕了。仓廪实而知礼节嘛。富人比穷人更有道德感,是千古不变的铁律。你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条,也是“富强”,道理,司马迁早就说过了: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

而“亚圣”孟子说得更直接:无恒产者无恒心,无恒产者无恒誉。

市场经济是个认钱不认人的制度,有人可能觉得不习惯不舒服,但历史和经验表明,这样的制度更有效,也更公平。它比看出身,看门第,看裙带,看身份的社会,更美好。

所以,尽管,中国社会也出现了貌似《华丽的家族》中的故事,我把它们看成是一种必要的代价。

这就是我推荐这本书的原因。



本视频及相关评论文章版权归“功夫财经”所有

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授权

侵权必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