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锋:和日本比,我们差了一颗心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u01852uzjfn&width=500&height=375&auto=0
和日本比,我们差了一颗心
■ 文 | 肖锋 ☞ 《中国新闻周刊》总主笔,功夫财经X嘉宾
去年春节,中国游客“从日本买回马桶盖现象”曾引发热议,人们反思为何我们能让神九上天,却造不出一只智能马桶盖。有人说,日本的马桶盖本来就是中国代工的,中国制造也行。一年之后,媒体曝光称,国内智能马桶盖产量激增但要小心烧屁股。
今年春节买马桶盖又OUT了,中国游客爆抢儿童感冒药、卫生巾、丝袜、安全套、指甲钳、保温杯、电动牙刷、钢笔等一大批日货。而国内同类产品依然产能过剩、积压严重。
今年春节,马伊琍吐槽国内机场母婴室形同虚设获网友“怒赞”:马伊琍讲述了在机场为小女儿换尿布时,由于母婴室设置问题遭遇尴尬的经历,呼吁按标准建立母婴室。母婴室怎样才能“从有到精”?尽管目前对母婴室设置没有国际统一标准,但必备的设施应该齐全。有网友报料,日本母婴室甚至提供温水洗手,母婴室喂奶的地方和换尿不湿的地方是分开的,等等。
以上两件小事阐释了什么叫“细节决定成败”,从小小的马桶盖到母婴室,不在乎有没有,在乎是否“用心”。
当我们高呼要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跃升时,却忽略了中国制造或中国服务本身就有的品质提升的巨大空间。
中国制造或服务最需要一种“匠人精神”,一种做人做事敬天畏人的态度,来对抗浮躁之风。
这种匠人精神中国古已有之。其实,翻开历史,打开《天工开物》这部“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精益制造的中国就在眼前。中国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明,除了诸子百家、唐诗宋词以外,赵州桥、苏州园林、丝绸、景泰蓝、青花瓷……都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精粹,而它们的创造者,就是无数知名或不知名的工匠,“不疯魔,不成活”就是他们的职业精神。
当前,中国企业对所谓“精益生产”、“六西格玛”已是耳熟能详,只是多年以来,中国企业只注重企业流程优化、管理系统化,更关注如何与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却恰恰忽视了精益的灵魂——工匠精神。精良产品或服务来自精良的职业锻炼和职业伦理。
我们一味高呼拥抱创新,有时候不如去“创旧”。旧东西做不好、做不精,何言创新?
股市涨跌,人心浮动,其中不乏“工业4.0”、“互联网+”等概念股。要知道,振兴中国经济,没有匠人精神,所谓创新只是空中楼阁。
“匠人精神”,宽泛而言,是指对工作、事业的精益求精的态度,是把工作或一件事情、一门手艺当作信仰的追求,它并不局限于制造领域或手艺行当,而关键在“精神”二字。《匠人精神》的作者秋山利辉对此作了很好的概括:“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术更重要,有一流的心性,必有一流的技术”。
当前,在互联网大潮挟裹下的人们追求速成和兑现,不少企业热衷于“上市圈钱”,不少新兴行业忙着赚快钱,抄袭模仿山寨盛行。就说“双创”吧,现在北京中关村创业有个“21岁现象”,很多大学生大三就开始创业,不少90后团队非一个亿的生意不谈。都想当乔布斯、比尔·盖茨吗?台湾有家有名的“四学士牛肉面馆”是由四位大学生姐妹创办的,成为台东游必去之地。大学生卖猪肉在大陆一度是被当新闻嘲笑的。据研究,千年老店最大的共同点之一是都传承了匠人精神,就是把一件普通的事做好做精。日本有家小吃店公元1000年创业,只卖一样东西——用竹签串起来蘸酱吃的小年糕。
供给侧改革解决产销不匹配问题。马桶盖现象说明中国企业,一是观念上还不能匹配新兴中产阶层对生活的高品质要求,二是追求短平快之风依然,企业赚快钱赚惯了,心踏实不下来。这怎么能不让中国消费者不往外跑呢?
中国制造,应升格成中国“质”造。
▼
本视频及相关评论文章版权归“功夫财经”所有
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授权
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