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近十年我国高等教育评价研究现状与前沿演进——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

[提要]对高等教育活动进行评价是高等教育普及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事关高等教育发展质量的重要举措。本文为探明近十年高等教育评价发展现状、前沿演进以及研究启示,以CSSCI数据库收录的主题为“高等教育评价”的期刊文献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计量分析方法和知识图谱形式展示近十年高等教育评价研究的文献年代分布、作者共现、研究机构共现、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和突现词等。阐释了立德树人,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破五唯”与“双一流”建设双向同步推进;用好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评价技术;推动思政课评估及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启示。面向新时代,未来高等教育评价研究工作方向可循,但依然任重道远。
[关键词]高等教育评价;知识图谱;立德树人;“破五唯”;“双一流”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21JDSZ3119)、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JAS2117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林宝灯,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生,福建江夏学院高级实验师、实验室副主任,研究方向:高等教育、行为与实验。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5期

高等教育评价是一项在世界范围内由来已久的教育活动,它与高等教育相伴相生。高等教育评价虽然出现得很早,但得到迅速发展是在20世纪的西方发达国家,主要是受到商业及工业活动中质量控制、管理和评价的发展,政府和社会对于高等教育拨款效益评价的需求,不同国界、不同区域的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和竞争对高等教育评价的范围形成拓展等多方面的因素所促进[1]。高等教育评价在中国的发展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时间较晚,但基础好,也取得了很多成绩。长期以来,我国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本科专业认证、研究生教育学科评估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等方面都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高等教育评价也逐步形成了标准化、专业化和规范化的制度体系。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教育评价事关教育的发展方向。而在“破五唯”的问题背景下,高等教育评价面临评价标准反思、评价改革路径探索等现实任务。

上述情形引发了学术界对于高等教育评价研究的热潮。相关的研究围绕高等教育评价的内涵、动力机制、评价体系和标准等方面积累了可观的成果。但当前还缺乏对这些研究成果发展脉络的有效梳理,以实现有效参考。故本研究利用可视化的科学计量法对我国过去十年核心期刊所发表的高等教育评价相关文献进行研究热点时空分布分析、聚类前沿演进分析等,廓清新时期高等教育评价研究的知识结构和前沿趋势,为后续研究暨高等教育评价的实践与理论深化提供重要的可借鉴的信息支撑,以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时代大任的新兴人才。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有文献数据均被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和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所收录。数据采集方法为采用中国知网的高级检索方式,输入主题词“高等教育评价”进行精确搜索,时间范围选定为2011年-2021年,数据来源类别选定为CSSCI,搜索日期为2021年9月30日。为了保证文献的可靠与一致性,逐一核对检索出的文献,删去导读与专栏导语、学术会议信息、年度总目次、新闻报道、人物介绍及机构介绍等非研究性文献,最终得到有效文献信息642条。

CiteSpace软件能够用知识图谱的形式对学科的演化路径和知识前沿进行分析与预测[2]。知识图谱是用图形、图像形式来表示节点和关系,即呈现相关知识概念并挖掘复杂关系,最终辅助用户决策[3]。本研究使用可视化计量分析软件CiteSpace 5.8.R1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同时运用Excel2019进行图表绘制。利用图谱直观地展示作者合作、机构合作、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突现词等,揭示大量数据背后隐含的规律,探寻高等教育评价研究的前沿与趋势。


二、我国高等教育评价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一)我国高等教育评价研究的年代与研究力量知识图谱

本文以收集到的642条文献信息按照论文发表的年份进行频次计数与绘图,得到如图1所示的近十年我国高等教育评价研究文献年代分布图。

从图1中可以得知,从2011年至2021年我国高等教育评价研究文献的数量呈现震荡上行的趋势,尤其近两三年增加的数量较为明显,年均刊发的CSSCI收录论文都在45篇以上,也在一定程度体现了高等教育评价研究有趋热的迹象。

图2和图3分别为用CiteSpace分析得到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评价研究的作者共现图谱和研究机构共现图谱。从作者共现图谱中可以看到,作者节点数N为76,连接数E为45,部分作者节点之间连线较多,存在着合作研究的关系,但也有一部分节点无连线判定为独立研究的作者,整体上呈现出研究者合作研究为主,独立研究为辅的态势。连线的粗细反映了合作频次的高低,节点的大小体现了作者发文量的多少。根据普赖斯定律,核心作者的发文量标准计算公式为m=0.749nmax,而nmax为所统计的作者中的最高发文量是15,因此计算出m为2.9,表明近十年高等教育评价研究的核心作者的最低发文量为3篇。统计数据显示,近十年在CSSCI收录期刊上发表高等教育评价主题论文频次最高的前五位的作者是邱均平15篇、汤建民12篇、钟秉林7篇、刘振天6篇、马陆亭和王战军皆为5篇。而从研究机构的共现图谱中得知,开展高等教育评价研究的研究机构多为高等学校的教育研究机构,发文量排名比较靠前的有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等。图谱中研究机构的节点数N为70,连线数E为39,体现了研究机构之间存在较高频次的合作关系。

(二)我国高等教育评价研究现状的热点聚类分析

本研究用CiteSpace的关键词分析功能分析得到高频关键词表,结果如表1所示。关键词是对论文研究内容高度概括与聚焦的词汇,因此对关键词进行研究能够较好地对论文研究的主旨和核心内容实现有效掌握。而表1是“高等教育评价”这一研究领域高频关键词词表,全面展示了高等教育评价研究的热点与趋势。因此,我们可以得知在2011-2021年时间段内,高等教育评价领域学者们集中关注的关键词排在前10名的分别是:“高等教育”(112)、“教育评价”(69)、“研究生教育”(44)、“高等教育质量”(42)、“大学评价”(22)、“高等教育评价”(18)、“教学评估”(17)、“本科教学”(17)、“人才培养”(16)、“绩效评价”(15)。以上述的词汇为关键词研究比较活跃,体现了在党的教育方针引领下,高等教育评价以高等教育层面的教育评价为要义,以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育活动为主要评价对象,开展教学评估、绩效评价和大学评价,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前四个关键词的频次都在40次以上为强势关键词,比靠后的关键词频次为16次左右的要高出许多。中心性反映了相关关键词因具备中介特性实现连接不同关键词的枢纽作用的大小,而中心性大于0.1的称为关键词的关键节点,因此“‘双一流’建设”“高等职业教育”和“指标体系”等关键词虽然不是强势关键词也不在频次排名前十的关键词中,但仍属于重要的学术词汇在学者的研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图4为关键词共现图谱全景式呈现了近十年我国高等教育评价研究关键词的主要面貌,共有关键词节点N为107,连线E为145。节点关键词的字体越大体现了该关键词出现频次越大、中介中心性也就越强,连线越粗反映了关键词之间关联程度越高。图谱以“高等教育评价”为研究主题,研究热点词之间虽然互为交叉关联,但经过聚类分析(如图5所示)仍得到10个方面的聚类。聚类分析的Q值为0.7982大于0.3,S值为0.9416大于0.5,表明聚类结构显著且合理。结合聚类大小值SIZE分析,SIZE值在15及以上的有六个板块的聚类研究内容。第一板块SIZE值为20,是有关教育评价体系的研究,主要共现的核心关键词有:新时代教育、总体方案、立德树人、多元主体评价、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评价改革、高考改革等;第二板块SIZE值为18,是研究生教育评价相关的研究,主要共现的核心关键词有: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专业学位、学术评价、分类评价、教学评价、学生评价等;第三板块SIZE值为17,是关于综合评价的研究,共现的核心关键词主要有:增值评价、破五唯、评价指标体系、教育评价改革、终身学习、人工智能等;第四板块SIZE值也为17,是有关高等教育评价的研究,涉及到的共现的核心关键词有:“双一流”建设、大学排行、价值内涵、地方高校、大数据、成效评价、学科评价等;第五板块SIZE值为15,是关于教学评估的研究,主要共现的核心关键词有: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估、人才培养、本科教学、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等;第六板块SIZE值也为15,是关于高等职业教育评价的研究,涉及到的核心关键词有:绩效评价、评价体系、高等教育治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人才培养等。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并开始实施《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方案围绕“立德育人”机制的完善,全面推进教育评价改革。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性改革的方案文件,随着该《方案》的深入落实和推进,将充分发挥《方案》在高等教育评价中的指挥棒作用,不断实现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基础,大力提高高等教育的治理水平,并且进一步带动高等教育评价领域的研究,以理论和实践的共同发展促进高等教育现代化。

(三)我国高等教育评价研究的前沿演进分析

从近十年相关研究文献出发,利用CiteSpace的变异检测算法对文献进行突现词汇的提取,实现对变化速度快、出现频次高的词汇进行有效梳理和追踪,以掌握高等教育评价发展趋势和动态。如图6所示,本研究共得到20个关键词的节点突现图。本研究使用文献的时间起始节点为2011年,在该节点出现了“教学评价”“专业评价”“教育评估”“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质量评价”“高等教育评估”“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生教育”等突现词。我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于2002年起实施,期间经过多次修订并在2011年正式提出合格评估与审核评估,并且实行专业认证和国际评估等。2011年是重要的时间节点,至此我国开展高等教育评估工作也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很多学者介入高等教育评价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教育部从2004年起正式启动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并一直持续至今;同样于2004年,我国教育部成立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以及实行五年一周期的评估制度,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评估工作的科学化、常规化,体现了高等教育评价工作与研究工作的持续性。可以看到,“教学评价”“专业评价”“教育评估”“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评估”等突现于2011年,分别结束于2012至2016年不等。研究生教育评估方面,教育部在2011年前已完成两轮研究生教育学科评估,2011年后又分别开展三轮学科专业评估,学者也持续跟踪研究“研究生教育”,该词突现强度最强,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持续到2018年。同时可以看到“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分别突现于2011-2016年和2011-2014年。高等教育评价注重以结果、目标、问题为导向,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首要任务,推动建设以质量提升为目的的内涵式发展质量评估体系。例如以实现学生发展为导向,设置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与监督保障体系[4];采用层次分析法,其评价指标覆盖先遣因素、过程因素和结果因素等三个层次,又按照高等学校的不同类型和标准确定不同的权重,兼顾了评价的统一性和差异性[5]。同时,高等教育的质量评价还相应地从财政投入绩效、发展性学业即学业成就评价、学生满意度、高等学校内部质量管理过程的成熟度等层面展开。

在突现谱图中,2013年开始突现的关键词有“价值取向”“综合竞争力”“社会评价”“教育质量”“评价指标”“科研评价”“高等教育”等。可以观察到,高等教育评价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延续性,但也开始从上一阶段的高等教育评价的形式和外延转向研究高等教育评价的内涵与功能。高等教育评价研究与高等教育评估实践同时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主动适应了高等教育多类型、多目标等发展的现实需求以及评价主体、模式和指标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其中“综合竞争力”突现于2013-2016年。综合竞争力展示了一个地区(省、自治区、直辖市)或一所高校高等教育发展的相应水平,研究聚焦于高等教育竞争力的指标体系,主要从知识的传播和生产等层面凝练指标。同时,高等教育竞争力的研究同样是研究生教育学科评估的关键组成部分。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高校的教学与科研在某种程度上也阐释了知识的传播与生产,故“社会评价”与“科研评价”就自然成为高等教育评价的有机组成,他们分别突现于2013-2016年与2013-2014年。而“价值取向”这一关键词突现于2013-2014年。国际教育评估的发展不断呈现出新的特点,其评估功能从既成结果认知转向修正和引导正向发展[6]。而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提升,高等教育评估的价值取向也从“实然”向“应然”转换,要求坚持“管、办、评”分离,注重教育质量监控的制度化,凸显用人单位等社会机构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中的独特地位等。

“第三方评价”“质量评价”和“质量保障”等关键词皆突现于2015年,终止于2018年。独立于高校(第一方)和高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第二方)之外的第三方高等教育评价机构以其较高的评价素养和先进的评价技术越来越被接受和成为趋势。开展第三方评价是落实“管、办、评分离”的重要举措。第三方评价机构作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体制外的教育评价机构,在一定程度破除了传统教育评价的局限性,具有独立性、客观公正性和专业性特征,其中独立性是第三方评价机构区别于其他评价机构的最核心特征[7]。第三方高等教育评价机构评价工作的开展还有赖于理念革新等思想观念重塑、制度创新等良好社会环境形成以及机构自身竞争力提升等。而关键词“质量评价”和“保障保障”是此前“高等教育质量评价”“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等关键词的延续,高等教育评价的初衷就是以评价和评价改革提升高等教育质量,逐步推动形成新时期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体系。例如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评价从传统的重视科研产出、就业率等容易量化的因素而忽视人的思想观念等能动性因素即“重物轻人”的模式,转向兼顾培养过程并更加重视培养过程学生学术训练以及塑造理想、信念、品德和价值观等包含科研和心理素养、人际关系的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本位”评价方式[8]。

2015年国务院启动“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的“双一流”建设。经过五年的建设,2020年教育部等国家三部委联合启动了“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政策发布及实施与学术研究之间有一定的时间差,可以看到“‘双一流’建设”和“综合评价”这两个关键词分别突现于2017年和2019年并一直持续到2021年,研究对象也从原来的分散转变为逐渐聚焦。在当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开展“双一流”建设是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部署。而不管是一流大学还是一流学科的建设评价,都是综合式的注重内涵和质量提升的教育评价。“双一流”建设的重点任务是一流人才的培养,对其进行评价,标准应是尊重育人规律、注重立德树人和实现高层次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等[9]。


三、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评价研究的启示

(一)强标准:立德树人,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用好高等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引领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要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为指导,研究在高等教育评价中,如何实现党委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正确履行职责、高等学校立德树人机制的完善、高校教师铸魂育人评价机制的建设、学生成长和全面发展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科学化等多主体的改革和优化。立德树人,教师为主导、学生是主体。坚持把师德师风等思想政治素质考核作为教师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的第一标准,而进一步明确“以学生为中心”、到学生中去的实践路径并付诸行动,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

(二)创一流:“破五唯”与“双一流”建设双向同步推进

“五唯”是高等学校长期进行过度绩效主义管理,引发评价标准过于片面、参与主体功利化甚至带来科研与教学失衡倾向的不利结果。因而“破五唯”实质是“后发外生型”问题。如何“清理四唯”或“破五唯”是我国高等教育在大众化和普及化发展阶段出现新问题的回应与破解。高等学校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聚焦构建有中国特色、有创新动力的“双一流”高校建设评价体系,理性看待、不主动追求和在意大学排名,沉心静气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以“破五唯”促进创新成果多元化、推进国家“卡脖子”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而“双一流”建设注重开放、创新和发展,坚持高等教育的教育和学术本质,力争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现实需求方面发挥应有的角色作用。研究将关注如何推进“破五唯”行动与高校“双一流”建设双向同步推进,如何辩证性地对待“破五唯”与学科评价、增值评价的关系,以实现在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中构建中国特色知识体系,传播中国的声音、讲好中国的故事。

(三)借东风:用好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评价技术

在工业4.0的智能制造时代,人工智能以及区块链、大数据、虚拟现实和互联网等技术的共同加持,带动教育以及教育评价也进入4.0。因此,在人工智能等教育信息化不断发展的现状下,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教育信息化手段在高等学校教学资源建设、高校教师教学与专业发展等领域实现了充分浸润,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高等教育质量监测、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生的发展潜能进行充分的挖掘,动态监测与展示学习过程与结果,实现对学生智能学习的精准引导与评价。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高等教育评价中,有着显著的优势和特征,如评价模型科学、评价主体和数据来源立体多元、数据分析诊断优化且反馈精准[10]。此外,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教育评价改革和发展也有了新的需求。核心素养的养成成为教育评价的重点,注重教育评价的学习和诊断性即“学评融合”是在人工智能视域下教育评价的新模式、新理念[11]。“学评融合”是在大数据环境中,以人工智能为载体,强调保持好奇心与进取心,是一种基于学习过程的高阶性思维和评价,研究重点在于评价核心要素的学习性应用。

(四)抓特色:推动思政课评估及创新创业教育评价

思政课是我国高等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根本性教育的核心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因此,思政课评估应当全面评估思政课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师管理体系。但目前思政课评估还存在指标体系欠科学、评估内容不完整、评估方法单一化和评估结果不具权威性等问题[12],还需通过进一步研究和实践得以改善。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创业教育热潮不断涌动,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提上日程。创新创业教育评价可以借助VPR理论结构模型,从价值维度(Value)、过程维度(Process)、结果维度(Result)三个层次方向出发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注重创业者和企业的发展与绩效的取得[13],以实现促进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提升。还可以应用改进AHP的量化评估指标体系,从高校政策和资源支持、行业支撑以及学生能力和成果表现三个方面进行定量分析,即通过实证的方式分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14],不断引领高校、政府和社会行业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环境营造、理念创新、培养模式改革以及评估机制完善等。

四、结语

为了更好地回望近十年我国高等教育评价的研究脉络,本文在高等教育评价研究的文献年代分布、作者共现、研究机构共现、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和突现词等层面展开图谱的可视化研究,全方位展现我国高等教育评价研究现状与前沿演进,对高等教育评价领域的学者开展进一步研究很有裨益。上文也对高等教育评价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归纳并获得共识:高等教育评价是高等教育治理的重要渠道和切入口。高等教育评价研究将更多以现实问题为导向,深入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促进学科繁荣发展。高等教育评价的实质是高等教育活动治理,需着眼于完善治理能力的评价体系[15]。因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评价应根据不同的大学类型,分类制定高等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确保高信效度的评价质量。而取得学界共识和中央政策现状对于高等学校的分类有研究型大学、应用型院校和职业技能型院校三类[16]。比较典型应用的案例有:本科教学质量评估层面,2021年我国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针对教学评估的不同对象制定了两类共四种不同类型的评估套餐,即对标“世界一流”建设的大学以及学术型大学、应用型高校和首次参加评估的院校分类施策以实现深入和精准评价。此外,高等教育评价一方面应实现专业和独立化,不断引导高等教育更加公平,推动设立国家级“虚拟教研室”,实现东西部地区高校教学资源共享、教学名师共享等;另一方面应做到减少多头评价、重复评价。教育评价既要与“放、管、服”一致,又要做到“管、办、评”分离①。以上将是学者后续研究重点关注的方向。可以预见,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研究理论与实践不断发展以符合中国实际且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最终实现引领高校教育活动、统筹推进改革、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推动形成我国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体系。

 

注释:

①2021年10月10日,潘懋元先生为教育部综合改革司李轶群处长向厦门大学师生作的“用好评价‘指挥棒’,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专题讲座进行点评时所发表的观点。

 

参考文献:

[1]刘振天,罗晶.高等教育评价“双刃剑”:何以兴利除弊[J].大学教育科学,2021(1).

[2]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2).

[3]陈挺,冷伏海,惠仲阳等.主要国家重点科技投入知识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J].科技促进发展,2021(6).

[4]章兢,廖湘阳.以学生发展为导向建立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4(1).

[5]郑延福.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多元化评价指标的设计[J].求索,2011(5).

[6]王永林,王战军.高等职业教育评估的价值取向研究——基于评估方案的文本分析[J].教育研究,2014(2).

[7]冯虹,刘国飞.第三方教育评价及其实施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16(3).

[8]殷玉新.转向“过程本位”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7).

[9]史秋衡,谢玲.“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的价值逻辑[J].中国高等教育,2021(11).

[10]刘邦奇,袁婷婷,纪玉超等.智能技术赋能教育评价:内涵、总体框架与实践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21(8).

[11]张生,王雪,齐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评价:“学评融合”新理念及核心要素[J].中国远程教育,2021(2).

[12]白双翎.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21(9).

[13]徐小洲.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的VPR结构模型[J].教育研究,2019(7).

[14]高苛,华菊翠.基于改进AHP法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J].现代教育管理,2015(4).

[15]刘振天.完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 提升高等教育治理能力[J].大学教育科学,2020(1).

[16]史秋衡,康敏.探索我国高等学校分类体系设计[J].中国高等教育,2017(2).

 

责任编辑:吴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