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准扶贫到共同富裕:扶志研究的知识图谱——基于CiteSpace和VOSviewer的可视化分析
[提要]后小康时代,中国开始向内生性发展转型,从精准扶贫过渡到共同富裕。扶志是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促进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精神富裕的重要抓手。文章以CNKI核心论文数据库中的468篇文献为研究对象,以科学文献计量及知识图谱为研究方法,运用CiteSpace与VOSviewer软件系统性追溯扶志研究的现状、热点及发展脉络。结果表明:扶志研究突现于精准扶贫期间(2016年),于脱贫攻坚决胜期(2020年)达到高潮,并于乡村振兴向共同富裕全面推进时期稳步发展,未来的研究趋势指向共同富裕的精神方面。扶志研究的演进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政策导向表现出明显相关性,“教育扶贫”“文化扶贫”“心理扶贫”“精神扶贫”都是扶志的重要方式,“相对贫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是扶志的重点关注,“精神贫困”“内生动力”是扶志的核心靶向。共同富裕时代的扶志研究须从视域拓展、方法创新和范式提炼三个方面不断深化,立足中国实践、回应中国问题、挖掘中国经验。
[关键词]扶志;共同富裕;精准扶贫;知识图谱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新时代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研究”(18FKS002)、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重大研究专项“‘两个确立’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仕民,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严哲,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6期
引言
“扶贫先要扶志”[1](P.7),扶志是激发农民内生动力,并在富口袋的同时富脑袋的重要工作抓手。党的十九大将“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2]写入了报告中,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颁布的《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等多项国家重大战略决策中都将扶志列为基本举措之一。2018年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多部委共同颁布了《关于开展扶贫扶志行动的意见》对全国的扶志行动做出了部署。2020年中央文明办又发布了《精准扶志扶智决胜脱贫攻坚专项行动方案》进行专项督导,全国各地纷纷出台了扶志行动的相关细则。当前,扶志已成为多地政府工作的长效机制之一,如云南省政府就曾于2021年10月发布了《关于建立健全扶志扶智长效机制实现培训就业全覆盖的指导意见》。现阶段,我国已经消灭了绝对贫困,正面临受文化、思想、能力、机会等多种其他因素复合影响的相对贫困的挑战。如何通过扶志治理更深层的贫困问题,激发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是确保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从而为共同富裕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性工作之一。
扶志研究从国家战略大局的实际需要中诞生,正由精准扶贫、相对贫困治理逐渐转向到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扶志长效机制”建构的阶段,研究的基本范式正在转型过程中不断建构生成,尚需厘清研究的前因后果,为研究的未来深化打下基础。本文通过CiteSpace和Vosviewer绘制知识图谱,用科学文献计量的方法追溯扶志研究的来龙去脉,从而为扶志研究锚定未来方向。
一、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
知识图谱是信息时代产生的一种科研理论和研究工具,主要通过文献计量、引文分析和网络构建等方法,将某一领域的知识来龙去脉和内在结构以图形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方便该领域的研究人员追踪热点。[3]知识图谱主要诞生于19世纪末期的美国科学界,是计算机、数学、科学学等交叉学科的前沿应用领域,当前已发展到可视化阶段。[4](P.6)
CiteSpace和VOSviewer都是绘制知识图谱的主流研究工具之一,其中CiteSpace主要是由陈超美教授研发的,VOSviewer是荷兰CWTS机构开发的。CiteSpace主要以co-citation和path-finder等方法对文献进行共被引和耦合分析,以节点的大小、节点间连线的粗细来表示重要程度,目前支持对中文数据库中作者、机构、关键词等关键信息绘制图谱,功能较为全面,但是需要使用者设定好参数,并在后期懂得如何调整图谱结构,否则很容易出现图像、标签重叠等各种问题,影响美观和准确度。VOSviewer相比CiteSpace操作更为简单,主要使用节点密度、冷暖色等,在自动生成的聚类图中显示关键信息的年度演变、联系程度等等信息,其最新版已支持中文数据库CNKI,虽然不及CiteSpace的可操作性强,但图形较为简洁直观,正好能与CiteSpace形成对照补充。本研究综合使用CiteSpace5.3R3和VOSviewer1.6.18两个软件绘制知识图谱,以校准结果。
(二)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势,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5](P.21-22)。为确保较为全面地占有关键性文献材料,本文主要采用中国知网作为检索库。在检索过程中,本文主要使用专业检索的方式,检索式为TKA=扶志,时间截至2021年12月31日,总共得到了相关文献2053条。为了避免遗漏重要文献,再次在专业检索中构建检索式SU=(“精神贫困”+“志智双扶”+“心理扶贫”+“精神扶贫”),通过同义词开展检索以进行补充。在同时确保了查准率和查全率的基础上,再限定数据来源为CSSCI和北核两大核心期刊类属,并进行一一的人工排查,去除了与研究主题不相关的文献和书评、笔谈等非学术文献,保证数据的权威性,最终得到与本研究主题相关的核心期刊数据库中的文献500条,导入到CiteSpace软件进行数据转化和自动去重,最后得到有效数据共计468条。
本研究主要通过软件自动演算和不同软件结果的比对来校验信度和效度。在CiteSpace中对数据进行演算后,得到Modularity Q(聚类模块值)的值为0.6635(大于标准值要求的0.5),证明聚类结构是显著的,同时Silhouette S(聚类平均轮廓值)的值为0.8949(大于标准值要求的0.7),说明效度是达到要求的。再将数据导入到VOSviewer中,比对两个软件生成的聚类的结果,发现在研究的热点词汇和发展趋势方面具有一致性,也就是说本研究的信度和效度都符合标准,研究方法是可行的。
二、扶志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分析
(一)文献的年代分布
根据核心期刊的年度分布图,可以看出,扶志研究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末期,当时的基层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如果只提供外在的物质帮扶,不做通农民的思想工作,不提供精神关怀,农民很难在真正意义上摆脱贫困,其中的集大成者当数习近平总书记经验总结升华而成的《摆脱贫困》一书。自“精准扶贫”的理念提出后,政界和学界的目光都开始转向关注农民的思想观念和内生动力,关于“扶志”的研究于十九大前后出现拐点,代表扶志正式从经验总结升华为学术命题。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的日趋深入,精神贫困、文化贫困等复杂艰深的贫困深水区逐渐显露,扶志研究也在2020年达到高潮。当前我国已经消灭了绝对贫困,但还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相对贫困和乡村振兴问题,扶志研究转向为长效机制的探索阶段。
(二)主要来源期刊及相关学科
从期刊的学科归属和办刊特色来看,扶志研究主要分布于马克思主义、“三农”问题、民族学(少数民族问题)、社会学、教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主题论域。其中最多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三农”问题、民族学和社会学领域,这表明扶志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重点关注对象是深度贫困地区和多民族聚居地区。
(三)研究者和研究机构
经由VOSviewer对作者信息进行图谱化处理,可以直观发掘出该研究领域内的主要研究力量和合作关系。如上图所示,节点代表作者,挤在一起的代表有合作关系,就目前来看较大的研究团队有廖恳等(2017)、张学波等(2018)、廖彩荣等(2019)、谈国新等(2019)、熊春林等(2019)、杨慧莲等(2019)、左明章等(2019)、徐富明等(2020),其余研究者较为零散,多为师生间的合作关系或是独立创作。总的来看,学者间交流合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以促成更有凝聚力的研究团队出现。从论文发表数量来看,根据Price公式演算得出,3篇是界定是否为核心作者的量化标准门槛,符合此项条件的共计有17人,其中发文量最多的是黄承伟,累计发文7篇。
经由CiteSpace对研究机构数据进行运算处理,可以直观发掘出“扶志”研究领域科研成果较为显著的研究机构。其中发文量最多的科研机构是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和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各有7篇核心论文。另外从机构合作关系来看,除姚树洁因在三个科研机构同时挂职显示出某种合作关系外,其他均为本机构内部的合作,没有出现比较显著的跨院校合作情况,这也进一步显现出了在扶志研究领域交流合作不够充分的问题。
三、扶志研究的热点主题透视
(一)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是一篇论文的精华要义所在。本文利用VOSviewer软件将468篇核心论文的关键词进行了提取,以便进一步把握扶志研究领域的最新发展动向。生成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如上图所示,其中每一个节点代表一个关键词(研究主题),每一条连线代表关键词之间的直接联系(共现)。同时节点越大代表着这一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越高,年轮颜色的深浅代表节点所出现的年代变迁,连线粗细代表着节点之间的联系的密切程度。从图中结果看,除“扶志”外,“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习近平”“内生动力”等热点词都与其联系极为紧密。同时“扶志”主要涉及的领域在贫困治理、内生动力生成和民族地区、深度贫困地区的发展等方面。
(二)关键词频次及中介中心性分析
某个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高,中介中心性越大,代表该词在这一研究中的重要(热门)程度。本研究将数据导入到CiteSpace中进行运算,并将出现频次大于15的关键词单独提取出来,制成表格显示如下。“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扶志”“相对贫困”“共同富裕”“贫困治理”“内生动力”“习近平”“文化扶贫”“扶贫”“民族地区”“扶智”“精神贫困”等都属于高频关键词,而这些词汇大多数与国家的每一阶段的大计方针密切相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其中“习近平”是扶志的大力倡导者,“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相对贫困”“贫困治理”“共同富裕”紧扣住了这一时段国家战略方针的变迁,“教育扶贫”“文化扶贫”“扶智”都是“扶贫”的重要方式,“民族地区”是扶志的重点地理(地域)关注,“精神贫困”“内生动力”是扶志的核心靶向关注。从这批关键词中,可以看出扶志研究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研究论域,并与国家发展的实际需要密切结合。中介中心性是CiteSpace中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表示某一个语词在共现图中给其他语词桥接沟通的能力。这一指标越高,表明语词在整个图中的桥接能力越强,表示其被大多数学者认可。本研究根据共现图整理出中介中心性较高(大于0.1)的关键词列表如下,从表中可以看出“精准扶贫”的中心度最高,为0.70,其次分别是“脱贫攻坚”的0.21和“乡村振兴”的0.17,这说明“扶志”是与“精准扶贫”这一政策直接相关的,又与后续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这两个国家战略有着密切联系,也就是说学者们普遍认为扶志产生和服务于国家战略。同时“内生动力”和“共同富裕”的中心度也很高,说明很多学者都认为扶志的目的是激发内生动力,其未来的研究方向指向共同富裕。
(三)关键词聚类分析
在通过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了词频和中介中心性后,本研究为进一步发掘扶志领域的热点所在,通过CiteSpace软件绘制出了关键词聚类图谱。操作流程是,节点设置为关键词,时间范围框定为近五年(2016-2021年),切片设为1(年),采用TOP N的方式,并将N的值设置为20,其他保持为默认选项,经过软件自动统计分析后,得到的可视化聚类图谱如上图所示。经过软件自动演算校验得出Modularity Q的值为0.4429(大于标准值要求的0.3),Silhouette S的值为0.7335(大于标准值要求的0.7),表明本次生成的图谱是较为显著且具有较高信度的。本次由软件自动运算聚类出了7个大的类别,显示出在扶志研究领域的七大块热点主题。一般来讲,聚类的排序体现了该类主题的热门程度,从图中来看依次是#0精准扶贫、#1相对贫困、#2内生动力、#3扶志、#4乡村振兴、#5文化扶贫和#6习近平。为便于分析,本研究将各聚类的情况单独抽取出来用表格标示如下:
(三)研究热点总结
以上聚类是由软件依据算法自动聚类生成的,具有一定的参考性。为了更为精确的分析和提炼扶志相关研究主题,本研究在软件聚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人工筛选,经过大量的文献阅读排查,精炼为四个大类,分别是扶志的思想来源、扶志的政策导向、扶志的目标指向和扶志的实践路径。
1.扶志的思想来源
扶志思想有深刻的现实基础。习近平在宁德工作期间对“扶志”有了深刻的认识,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中习近平强调“既扶贫又扶志,调动扶贫对象的积极性”[6]。大力提倡“扶志”是习近平“益贫式”[7]发展理念的体现,也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反贫困必须坚持人的主体地位思想”[8]的继承。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是扶贫工作的全新要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9]。
2.扶志的政策导向
“扶志”具有极其鲜明的政策导向性,是在国家的大方针战略的需要下催生出来,并为其服务的。在相关学术研究中可以鲜明地看到“扶志”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国家战略的有机联系。
从“精准扶贫”与“扶志”的关系方面来看,“扶志”被归到精准扶贫理论体系中,是真正脱贫不可或缺的重大举措[10]。因为扶志为精准扶贫战略提供了精神动力[11],同时通过扶志所生成内生动力是精准扶贫战略的顺畅实施所需要的[12]。
从“乡村振兴”与“扶志”的关系方面来看,扶志扶智长效机制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关键性要素[13]。扶志通过提升群众的认知水平和主动性,从而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14]。同时,通过扶志教育农民形成主体自觉[15]、推动乡风文明和移风易俗[16],实现外部扶贫、内部扶志的“双重造血”[17],是乡村振兴得以早日实现的重要途径。
从“共同富裕”与“扶志”的关系方面来看,通过扶志提高群众思想素质是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必要举措[18],对“失志”群体的精神“扶志”和关怀,也是治理相对贫困、导向精神共富的客观要求[19],因为其在激发内生动力、发挥群众主体性的重大作用,使其成为走共同富裕道路不可或缺的要素[20]。
3.扶志的目标指向
“扶志”主要作用在人的思想观念方面,主要解决的是“想不想”的问题,是相对贫困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目标是激发人的志向和意志,消除精神贫困,产生出内生动力。
从“扶志”如何锚定“相对贫困”方面来看,相对贫困是由内外因相互影响产生的,通过扶志来激发困难群众的发展动力是必要的治理手段[21]。同时“扶志”强调人的主体性,正是扶贫阶段性演化的产物[22]。“内源式扶贫”是相对贫困重要的治理手段之一,需要通过扶志激发群众的斗志,从而产生出内生动力[23]。也需要通过扶志教育改变困难群众的思想观念,从而助推农村产业发展,解决相对贫困[24]。
从“扶志”如何激发“内生动力”方面来看,通过“扶志”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并营造脱贫光荣的大氛围有助于激活困难群众的内生动力[25]。“扶志”可以弥补贫困户的志气短板[26],而“志”正是内生动力的基础[27],“扶志”通过对困难群众的脱贫动力和愿望的激发,促使其内生动力得以生成[28]。
4.扶志的实践路径
“扶志”的实践路径是学界和政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各地政府专门制定过扶志行动方案,并总结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典型模式。学界也围绕着“扶志”政策落地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展开过讨论,主要可归结到“精神扶贫”“志智双扶”“文化扶贫”等方面。
从精神扶贫路径来看,精神贫困本质上是一种认知失调,需要通过“扶志”重塑其思想信念,助其自立自强[29]。扶志是精神扶贫的核心要义[22],其长效机制的构建是解决“越扶贫志越短”的关键[30]。
从志智双扶路径来看,扶志主要针对的是“懒人陷阱”[31],缩减贫困户和普通人间的“抱负”差距,消解掉不恰当的“等靠要”意识[32]。“扶智”则是提升贫困户自我发展的能力[33]。“扶志”与“扶智”二者要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更大作用[34]。
从文化扶贫路径来看,文化扶贫实质是以文化人的“扶志”过程[35],同时“扶志”也是文化扶贫的首要任务[36],家庭文化资本对农村学子的影响显著[37],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因素。
四、扶志研究的演进脉络追踪
(一)时间线图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各关键词的演进脉络,本研究通过CiteSpace生成的时间线图来挖掘每一个研究热点随着时间线的发展情况。在图5中,横轴是热点涌现出来的时间,纵轴是软件自动演算出的聚类模块,每个节点都是一个研究主题,圈层和色彩代表该主题的丰富程度,连线代表不同主题之间的联系。就目前图谱的时间线上来看,扶志领域的研究主要有两个爆发性的研究时段。首先是精准扶贫时期,可以看到精准扶贫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扶贫工作的发展,使得扶贫开始了由输血到造血的内核转变,激发内生动力成为核心关切,民族地区和深度贫困地区等成为国家关切的重点区域。随着绝对贫困问题的解决,扶贫开始转向到多维贫困和相对贫困多维贫困和相对,对心理贫困、精神贫困等问题日益重视。另一个重要的节点是乡村振兴,自我国实现全面脱贫,进入小康社会后,怎样将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相衔接,避免返贫成为了直接的现实问题。在这一时期学界提出了教育扶贫、精神扶贫、文化扶贫措施,锚定内生动力的激发,意图在已有的物质帮扶成果的基础上,加大精神帮扶,激发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同时要求进行制度创新和协同治理,以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战略早日实现。
(二)突现词分析
突现词是指在该学科研究领域某一时段突然涌现出来的热点词汇,代表了该研究领域的研究发展趋势。本研究经由软件自动测算得到了14个突现词,将其单独提取出来列表如下。
从突现强度看,“相对贫困”以7.36位列第一,说明当前的焦点问题是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同时,“扶志”以3.18位列第二,是解决相对贫困的重要实践路径之一。“习近平”以1.98位列第三,是扶志的大力倡导者。深度贫困、多维贫困、精神贫困等现实问题也是学界关注的热点,同时扶智、思想扶贫、贫困文化、心理扶贫、协同治理、教育扶贫等实践路径也被学界提出。民族教育是难点问题。共同富裕则是当下的政策导向。从突现的时间来看,2016年开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志的论述就激发起了学界的研究热情。2018年随着国家脱贫攻坚逐步进入深水区,深度贫困、精神贫困、多维贫困、思想扶贫等现实问题开始涌现出来,国务院扶贫办联合13个部门共同颁布了《关于开展扶贫扶志行动的意见》,使得“扶志”一跃成为热门词汇。2019年,学界对扶志的研究取得了较多进展,并将国外的贫困文化、贫困心理等理论借鉴过来,同时大力提倡将扶志与扶智相结合,激发内生动力。2020年,随着脱贫攻坚的节节胜利,研究主要从绝对贫困开始转向了相对贫困问题的解决,国家与社会协同治理被视为重要的制度创新被强调,通过教育扶贫来扶志也被热议,同时民族教育这一难点问题被多方讨论,国家在脱贫攻坚胜利后开始导向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使得共同富裕也成为热点词汇。
五、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一)研究结论
1.扶志研究现状表现出与国家政策的密切相关性,视角呈现出多学科多元化倾向,但尚未形成学科间的对话,学者间没有产生有力的合作交流网络。扶志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的结果从三个方面揭示了研究的现状:(1)文献发表的年代分布显示,扶志研究随着精准扶贫的全面开展而从2016年开始逐渐活跃在学术舞台上,并在2020年全面脱贫攻坚的收官战之际达到高潮,其小高潮则源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未来预计在精神富裕领域将达到新的研究高潮。(2)主要来源期刊及相关学科分布显示,扶志研究主要集中于“三农”问题和民族问题领域,社会学、民族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发文量最多,发文最多的期刊是《人民论坛》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主要作者及相关研究机构分布显示,地处西北和西南地区的科研机构对扶志问题最为关注,如陕西师范大学、四川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均发表了较多成果。国务院扶贫办的黄承伟7篇相关论文的发表量位于作者榜第一名,体现出了该研究的政治主导性,但是作者间的合作只局限于本单位内部,尚未形成跨院校跨学科的交流体系。
2.扶志研究热门主题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精准扶贫”“相对贫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等国家的大计方针都是扶志研究的重点关注对象。扶志的图谱研究从三个方面揭示了热点主题分布情况:(1)关键词共现图谱显示,“扶志”与“精准扶贫”“相对贫困”等贫困治理领域关系最为密切,与“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等后进地区的发展直接联系,与“习近平”有思想上的直接关联,与“内生动力”和“共同富裕”等新时代的重要元素有明显的指向。(2)关键词频次及中介中心性显示,“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国家战略,“教育扶贫”“文化扶贫”“内生动力”等重要方式都是扶志研究的重要对象。(3)关键词聚类图谱显示,扶志研究领域“精准扶贫”“相对贫困”“内生动力”“扶志”“乡村振兴”“文化扶贫”和“习近平”这七大块热点主题,构成了扶志的思想来源、扶志的政策导向、扶志的目标指向和扶志的实践路径四大研究维度。其中“习近平”是扶志的思想来源,“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国家战略方针是政策导向,“相对贫困”“内生动力”是扶志的目标指向,“精神扶贫”“志智双扶”“文化扶贫”是扶志的实践路径。
3.“扶志”研究的演进脉络与国家战略的推进表现出同频同向性,是在大方针战略的需要下催生出来,正处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的范式转向之中。扶志研究的图谱研究从两个方面揭示了热点主题演进脉络:(1)扶志的时间线图显示,扶志领域的研究主要有两个爆发性的研究时段。首先是精准扶贫时期,由输血到造血的内核转变,激发内生动力成为核心关切,民族地区和深度贫困地区等成为国家关切的重点区域;另一个重要的节点是乡村振兴,自我国实现全面脱贫,进入小康社会后,怎样将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相衔接,避免返贫成为了直接的现实问题。(2)扶志的突现词挖掘显示,当前的焦点问题是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思想扶贫、贫困文化、心理扶贫、协同治理、教育扶贫等方式先后被学界提出,但民族教育是被挖掘出来的难点问题,而“共同富裕”则是研究的新热点和未来导向。
(二)未来展望
1.立足中国实践,拓展研究视域
扶志是在扶贫工作中产生出来的特有政治术语,是中国实践的鲜明体现。从知识图谱的结果来看,扶志研究与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等国家的大战略联系极为紧密,目前的研究也大多数围绕着这些大战略展开。这一方面确实关涉到了中国实践的宏观层面,但是同时造成了研究的高度同质化,也缺乏对于中观和微观层次的实践问题的关涉。学者们面对“扶志”问题众说纷纭,“内生动力”“主体性”“贫困文化”“精神富裕”等等均有涉及,但还是偏向将大概念套入对国家大战略的诠释中,少有人谈及究竟“扶志”与这些大概念间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或者更具体一点说,“扶志”究竟是如何激发困难群众的内生动力?“扶志”如何调动起困难群众的主体性?“扶志”如何消解贫困文化?“扶志”如何导向精神富裕?也就是说,当前的“扶志”研究对中国实践的具体层面关涉还不够。另外,“扶志”虽是中国特色的政治话语,但是国外也遇到过“福利依赖”“可行能力不足”“精神贫困”等等类似的原因导致的多维贫困问题。因此,研究“扶志”问题,可以适当拓宽视域,合理借鉴国外比较成熟的理论,有助于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更好地解读中国实践。
2.解决中国问题,创新研究方法
扶志瞄准贫困更深层的思想观念领域,产生于具体的中国问题之中。从知识图谱的结果来看,扶志研究爆发于脱贫攻坚的决胜期,主要解决的是相对于物质贫困更为隐蔽也更为复杂的精神贫困、思路贫困等问题,其先导性就表现在解决了人主观思路上的“想不想”问题,后面才会有水到渠成的“如何做”。与其他研究相比,“扶志”作用在人的思想观念层面,难以用客观的手段进行量化测量,因此当前的“扶志”研究大多还停留在经验研究阶段,通过对国家战略的理论解读,或者对新闻报道中的热点事件加以分析,从而归纳出特定的经验。随着国家建设的不断推进,又会不断形成新的问题,对“扶志”研究的要求也不断深入,仅仅停留在静态的理论框架分析和事后经验总结,是不能解决时代赋予的新问题从而取得进步的。在推进扶志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创新研究方法,一方面引入实证研究,从不断变化发展的现实世界中搜集一手材料,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力求研究的客观性和规范性;另一方面要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引入社会学、教育学、政治学等多种学科的方法与资源进入到共同富裕时代的扶志研究之中。
3.挖掘中国经验,提炼研究范式
扶志研究从中国实践中来,未来还需要形成中国理论,从而进一步指导实践。从知识图谱的结果来看,当前学界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经验总结和实践路径方面,这主要是因为扶志研究在国内学界是从2016年才开始大范围讨论的,距今仅仅不过五六年。而且扶志本身就是一个实践性、情境性非常强的特有术语,随着国家发展建设的工作重心的变化,扶志本身的理论意涵也在不断拓展之中。这一方面说明了扶志研究具有独特的生机与活力,确实是生长在中国大地上的,另一方面也对扶志研究的理论概括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思想的高地如果不主动去占领,就会被别的东西侵蚀。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很多都来源于西方,这些理论虽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我们认识世界,但其同时也有局限性,因为理论通常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西方的理论未必适合中国的国情。中国在历史中产生过大量的思想家,扶志理论本身也深受中国古代“教养兼济”“志不强者智不达”“有志者,事竟成”等传统思想的熏陶。扶志研究一方面需要勾连起中华文明,寻找到源头活水,另一方面也要从中国实践中不断汲取经验教训,最终总结出一套中国学说。
总的来说,扶志研究正处于从“精准扶贫”走向“共同富裕”的范式转换期,其产生和发展都是基于国家战略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是国家战略转向内生型发展过程中的产物,需要从社会学、政治学、思想政治教育等多学科的视角进行解读,从而更好地为国家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6.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
[3]陈悦,刘则渊,陈劲等.科学知识图谱的发展历程[J].科学学研究,2008(3).
[4]彭小明丛书主编,郭文斌,郑信军.知识图谱理论在教育与心理研究中的应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6]王美玉,李大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扶志与扶智思想的发展——扶贫开发工作内生动力培育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9(1).
[7]姚树洁,王洁菲,汪锋.新时代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学理机制及文献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19(1).
[8]张菊香.习近平脱贫攻坚战略思想对马克思恩格斯反贫困思想的时代创新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1).
[9]刘晓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先扶志”重要论述的理论贡献与实践价值[J].求索,2020(5).
[10]孙久文,卢怡贤.习近平关于扶贫的重要论述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
[11]张蓓.以扶志、扶智推进精准扶贫的内生动力与实践路径[J].改革,2017(12).
[12]易棉阳.论习近平的精准扶贫战略思想[J].贵州社会科学,2016(5).
[13]李海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解决相对贫困的扶志扶智长效机制[J].中共党史研究,2020(6).
[14]田甜,李博,左停.“懒惰的穷人”的产生:一种贫困发生的新型解释框架——基于贵州省黔西南州林村实地调研的思考[J].农村经济,2021(2).
[15]叶敬忠,豆书龙,张明皓.精准脱贫与社会建设的有机衔接:理论逻辑、实践困境与路径选择[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
[16]周爱萍,姚明月.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机制与路径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6).
[17]管睿,余劲.生计恢复力、抱负水平与农户风险投资行为[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
[18]王淑芹.深化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认识[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1).
[19]谢华育,孙小雁.共同富裕、相对贫困攻坚与国家治理现代化[J].上海经济研究,2021(11).
[20]万建武.走新时代共同富裕道路的成功实践与创新发展——习近平扶贫论述的重大意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0(3).
[21]张林,邹迎香.中国农村相对贫困及其治理问题研究进展[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
[22]向德平,刘欣.溯源与发展:新时代中国精神扶贫思想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
[23]黄承伟.激发内生脱贫动力的理论与实践[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
[24]郑双怡,阳维熙,冯琼.深度贫困地区经济作物产业扶贫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3).
[25]薛刚.精准扶贫中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作用及其激发对策[J].行政管理改革,2018(7).
[26]李春根,陈文美,邹亚东.深度贫困地区的深度贫困:致贫机理与治理路径[J].山东社会科学,2019(4).
[27]张永.扶志贫困对象内生动力系统论[J].系统科学学报,2021(2).
[28]颜安,龚锐.乡村旅游精准帮扶中内源式发展机理与路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
[29]丁志刚,李航.精准扶贫中的“精神贫困”及其纾解——基于认知失调理论的视角[J].新疆社会科学,2019(5).
[30]张蕴.后小康时代我国相对贫困治理的内在动因及现实路向[J].理论探讨,2021(3).
[31]陈心颖.脱贫动力培育与扶志、扶智的协同[J].改革,2017(12).
[32]刘合光.精准扶贫与扶志、扶智的关联[J].改革,2017(12).
[33]汪三贵,胡骏,徐伍达.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志智双扶”问题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
[34]何阳,娄成武.后扶贫时代贫困问题治理:一项预判性分析[J].青海社会科学,2020(1).
[35]向天成,罗红芳.论文化扶贫的实践理路——基于马克思需要理论视角[J].贵州民族研究,2019(10).
[36]纳麒,马志翔.边疆民族地区文化扶贫:理论探讨、政策体系及制度创新[J].民族艺术研究,2020(3).
[37]梅红,朱钰.家庭文化资本对西部贫困地区农民子女就读意愿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
责任编辑:吴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