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3跨界融合大会 | 分论坛精彩速览:数字技术与风景园林融合发展分论坛

 

数字技术与风景园林融合发展

分论坛

  2023年5月25日(周四)9:00-12:00  

四川成都·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9号馆

福州厅






2023年5月25日上午,“2023跨界融合创新应用合作发展大会”(5月23-25日,四川成都)将举办“数字技术与风景园林融合发展分论坛”。届时,将邀请行业专家、企事业单位代表等各方嘉宾,共同分享及探讨地理信息等数字技术服务风景园林领域的实践应用。


组织机构主办单位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承办单位东南大学景观学系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信息专业委员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规划设计分会





嘉宾致辞 

贾建中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

李维森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会长



主持人

成玉宁
东南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江苏省设计大师,景观学系主任、江苏省城乡与景观数字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住建部科技委园林绿化专委会委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事。

报告人及报告简介









  09:20 — 09:40  

安超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遥感应用中心园林绿化技术管理处副处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长期从事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审查等工作,对行业工作见解深刻,先后在中文核心期刊多次发表文章,先后出版《世界自然遗产申报研究》、《中国风景名胜区制度探索与实践》等著作。在九寨沟县工作期间,先后主持开展了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与恢复研究、生态保育与修复研究等多项科研项目,并取得了良好成果,先后完成九寨沟世界遗产地诺日朗瀑布、火花海等重要遗产点的生态修复工作。2019年起,协助住建部城建司开展奖项统筹工作,重点负责国家园林城市申报评选管理办法和评选标准研究同时,结合自身专业技术优势,将遥感技术与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相关行业相结合,拓展了一系列遥感技术应用实践。

报告主题:住房城乡建设领域遥感应用服务体系建设实践与思考

重点介绍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相关行业遥感技术的应用情况,结合实践案例,深入分析遥感技术在各行业中的特点和深入应用方向,结合城市园林绿化、市政交通、城市水环境、热环境、城市安全等应用阶段性成果,分析当前应用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明确完善应用成果改进的方向,提出应用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09:40 — 10:00  

王云才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团队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生态规划与环境效应分中心主任


主要聚焦景观生态规划和国土空间生态规划理论、方法与技术,创新研究景观图式语言,构建景观地方性表达和空间逻辑的新理论。

报告主题:基于森林林冠密度模拟的城市区域风廊体系识别与构建

随着世界城市人口的增长和温室气体的排放,持续的城市化将大量绿色空间转化为建设用地,加剧了城市风热环境的恶化,已严重威胁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生命健康。而城市通风廊道作为以森林为主制造凉爽空气,将冷空气引入城市内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载体,已在德国、日本等诸多城市进行了长期实践与有效论证。尤其是在中国,早期粗放型开发所遗留的植被破坏和城市高温问题始终制约着重工业城市的转型发展。因此,本研究以太原都市区为案例地,识别了模拟森林林冠密度增长后的城市区域风廊,并提出了响应的构建策略。与局限于城市现状的传统方法不同,本研究首次提出基于森林林冠密度模拟的城市区域风廊识别体系,发现提高森林林冠密度对城市风热环境有着显著影响。因此,为了应对城市扩张不断侵占绿色基础设施,降低冷空气输送能力的问题,应优先通过模拟森林质量预先识别城市区域的风廊,保留具有较大通风潜力的空间,从而保障城市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10:00 — 10:20  

郑曦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中国代表,《风景园林》期刊 主编,全国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哈佛大学GSD访问学者


获华夏建设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设计作品获教育部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二等奖3次,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规划设计一等奖2次,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 APR奖1次,IFLA AAPME奖4次。报告主题:数字技术赋能城乡环境评价与设计实践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逐步由增量转向提质阶段,提升城乡环境质量,增强其生态改善和环境调节效益已成为当下促进城乡空间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数字化空间信息和数字化分析技术为全面系统认知城乡空间要素和城乡生态系统提供了更高维度和精度的视角和实践工具,提升了城乡环境建设的科学性与可靠性,在以生态价值为导向、环境效益为目标的城乡环境新型实践体系中显示出巨大的潜力。

报告在数字技术赋能城乡环境评价环节通过多个城乡生态空间效益评估的典型案例阐释了高精度遥感信息、地面激光雷达等地理空间信息揭示城乡环境生态过程和环境效益的实施途径,并介绍了整合多尺度地理空间信息和评价技术的在线评价数字化平台和评价系统,展现了数字技术在促进城乡环境评估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在数字技术赋能城乡环境设计环节,通过城乡环境生态和降碳增汇、水适应性、生物多样性等城乡环境热点问题的典型设计优化实践案例,重点探讨了利用多尺度的数字空间信息挖掘城乡生态机制,通过参数化和智能化的手段进行城乡环境生态优化设计,以及在城乡环境中运用综合性数字技术框架进行全过程和全尺度实践的系统方法,展现数字技术在促进城乡环境的循证设计过程中的优势和潜力。

  10:20 — 10:40  

李锋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生态修复研究中心主任,美国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现任国际生态系统服务伙伴(ESP)中国分会主席、中国生态学学会城市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生态学、地景规划与生态修复、生态空间与基础设施、生态资产与生态产品。2020-2022年连续3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报告主题:RS与GIS技术在城市生态空间研究和实践中的应用

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在城市以及区域生态空间研究、评价、规划、设计和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多,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高分遥感影像和GIS空间分析制图等数字技术对研究生态空间的结构和质量必不可少,从而进行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和景观规划设计。报告介绍RS与GIS空间分析技术在区域、城市群、市域、县域、建成区等不同空间尺度的方法应用,具体应用在雄安新区、珠三角城市群、北京市、广州市、呼和浩特市、磴口县等典型区域。重点选择北京为典型案例代表,介绍蓝绿生态空间多尺度耦合结构对城市森林碳密度的影响。

景观结构影响生态系统的碳储量。目前,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景观结构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关系对城市化的响应,蓝绿生态空间耦合结构对功能的影响研究还很少见。本研究以北京市为典型案例,探讨了绿带和绿楔等蓝绿空间规划结构以及蓝绿空间的景观配置结构与城市森林碳储量之间的关系。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0.8米)对蓝绿空间进行分类,并根据1300多个实地调查样本对城市森林的地上碳储量进行了估算。研究结果显示,北京绿带和绿楔的蓝绿空间面积和大型蓝绿斑块的数量高于建成区,但其内部城市森林碳密度较低。研究发现,北京蓝绿空间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与碳密度之间呈二元关系,其中,城市森林和水体是增加碳密度的关键组合。城市森林中水体的存在对城市森林碳密度提升的影响距离阈值达1000米。农田和草地对城市森林碳密度的影响是不确定的。研究结果可为城市蓝绿生态空间的规划、设计、修复和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



  10:40 — 11:00 

赵兵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公园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国园林》编委,中国林学会森林公园与森林旅游分会副理事长,中国花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报告主题:社交媒体大数据赋能城市绿化健康协同高质量发展

报告简要介绍了社交媒体概念、数据挖掘和分析方法,概述了社交媒体大数据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前景和广泛的新兴机会,包括人们是如何使用和感知城市自然的?哪些特征使开放的公共空间取得成功?哪些公园和绿地最受欢迎?社区是如何应对自然灾害的?哪些大都市地区最容易患抑郁症?哪些城市地区容易发生犯罪?人们如何看待空间隔离的问题?以及人们的日常出行轨迹是什么?水质是否影响旅游业?等等有趣的问题。最后,介绍了社交媒体大数据赋能城市绿化高质量发展的部分成果,例如社交媒体数据作为评估绿地访问的指标来分析绿地使用的驱动机制;社交媒体数据评估(森林)公园特征对游客情绪健康的影响等,展望了社交媒体大数据在风景园林中的未来研究趋势,特别是结合AI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11:00 — 11:20  

魏伟

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景观事业部总经理,总规划师、总景观师,深圳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兼职副教授

从事规划设计工作二十年,擅长于大尺度景观规划和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曾获得2019年英国皇家风景园林学会LIA杰出国际贡献奖大奖,2020年首届大湾区城市设计奖头名大奖,国际风景师联合会IFLA主席奖、杰出奖以及多项全国和省市优秀规划设计奖。报告主题:深圳千园之城公园场景大数据调查研究

报告首次完全从市民使用的角度出发,通过自下而上的市民使用数据,结合自上而下的规划建设数据,对市民对于公园使用后的评价、对于城市公园活动的满意度、幸福感以及需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切实从市民的视角去讨论公园未来的发展需求和运营模式。

整个报告包含了深圳市城市公园绿地市民使用情况大数据、城市公园绿地市民热门活动情况、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典型场景调查以及城市公园开放共享场景调查结论。报告中建立了公园场景词词库,采用的大数据包括LBS地图数据、两步路轨迹数据、LBS人群标签数据以及社交媒体数据。其中地图数据用于在时间维度上表达人的活动趋势以及人群集聚的情况、用于分析公园游客量的影响因素以及不同时间人数变化的特点规律与原因;轨迹数据用于研究分析人群在公园不同场所的停留时间长短以及原因,以此评估公园中的兴奋点;人群标签数据用于研究不同年龄性别特征的人群对于公园使用的偏好;社交媒体数据用于计算公园的热度与访问的季节性变化,以了解公园未来活动开展的战略方向、公园的热度变化规律以及未来趋势。该报告可以提供一个较为系统的公园人群、公园场景大数据研究技术路径与方法示例。


  11:00 — 11:40  

高伟

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风景园林专业主任,广东省乡村建设研究院副院长,广东园林学会常务理事,广东园林学会教育信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园林康养与园艺疗法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环境艺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城市历史环境活化再生。报告主题:看不见的广州——基于数字景观方法的城市历史环境活化再生研究当前我国处于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高密度城市典型代表,一直走在高速城市化建设的前沿,这座具有两千两百余年建城史的千年商都中蕴藏的大量极具价值的城市历史环境因此受到巨大冲击。以广州玉带濠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消逝的玉带濠及其沿岸风光曾是广州城市风貌的核心组成,在城市发展中经历了巨大的形态变迁,基本可以代表广州城市发展的各阶段时代特征,具备研究典型性。

研究基于信息论识别出城市历史环境保护问题的本质是降低历史环境信息的不确定性,依托于数字景观方法实现基于历史环境信息补完的玉带濠历史情境数字再现,进行基于历史环境信息交互的玉带濠历史环境信息媒介设计,建构基于历史环境信息有效传达的城市历史环境活化再生方法与技术路径,旨在建立公众和城市历史环境的可持续关系,促进城市建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提出“‘看不见的广州’历史环境活化再生计划”,构建了从公众参与角度开展的、以环境教育为途径向公众传达城市历史信息的历史环境教育平台。将数字景观方法运用到以广州玉带濠为研究对象的城市历史景观保护中,遵循“信息梳理—价值识别—信息补完—媒介设计—价值输出—价值认知—反馈”的研究框架,完成了历史环境信息发掘梳理,媒介传达,公众认知与反馈的信息流动过程,并在过程中实现了玉带濠城市历史景观的价值共享。研究可作为城市历史环境活化再生的地域性实践应用案例。



总结

贾建中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






2023跨界融合创新应用合作发展大会

扫码报名注册

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 了解更多产业要闻 ↓↓

请将我设为星标★
来源: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点击“阅读原文”可报名参会)

编辑:李   娟初审:张行虎

终审:余   青

>>协会通知

>>近期要闻

征稿启事

预见2023”“企业家风采”“新品发布汇”“产学研合作”“国际市场”“地信企业”“专精特”“会员动态”等主题宣传(专栏)进行中,欢迎投稿!

联系人:李娟 13370105015(微信)

邮箱:xc@cagis.org.cn

欢迎报名参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