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怀柔村史(范各庄村)

2016-06-18 恋上怀柔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t0307d5jeaf&width=500&height=375&auto=0
    范各庄村位于怀柔城区以北6公里,西邻范崎路,北依燕山山脉,南面是一望无际的平原。这里盛产玉米、高梁、小麦、谷子、白薯、芋头、花生、芝麻等农作物。据说,范各庄源自一户范姓人家首先来此落户,后来相继迁来了杜、白两家,多少年后,该村发展到了几百户。如今,杜、白、周等姓氏族人占了大多数,而最早的范姓反而没人了。

    在范各庄村的东南入口,紧邻111国道,是一处宽敞的停车场,由此向右,只见一道牌楼巍然屹立,四根绛紫色的立柱托起三重庑顶。正中匾额金字榜书“燕城”两个大字,熠熠生辉,十分惹眼。题字为著名书法家李铎先生手书,字体风格俊朗、苍劲。门柱镌有楹联“九曲燕街燕饮喜乐;一缕清风清沁云心。”作者不详,但寥寥数语,道尽古村风韵,顺着整洁平坦的乡间小径一路走过去,便是被称作京北地区唯一步行街的“水韵长街”。

    古街由南向北一字排开,仔细观察,所有重要的路口均建有牌楼。前前后后共建了六座,分别位于村庄南、东南、北、东几个入口方向,村中有两座位于古街右侧,其中一处较小,两柱单间,融于青砖灰瓦的院落之中。牌楼是我们民族特有的建筑形式,它古朴、庄重,一般立于衙署、街巷等显要位置,彰显着悠悠历史的风雨沧桑。范各庄的六道牌楼形制不一,或大或小,但总体风格相近,彩绘石质,重檐歇顶。这么多牌楼集于一村,如此华美大气别具一格,对于普普通通的乡村来说并不多见,可以说是千年古街的特色和标识。

    燕城水韵长街,整条街每走几步都能看到的仿建景观,古色古香。

    步行街随处可见的雕塑。

       村里有一口古井,没人能说出古井的年龄。临井而居的张奶奶,91岁了,称得上是村里的“老祖宗”,当人问及古井的年龄时,她也总是摇摇白发的头,张张没牙的嘴,吐出一句含糊不清的话:“自从我嫁过来,这口井就在这里。”

    古井边生长着一棵老槐树,苍虬屹立,盘根曲枝,与古井相依为伴,环绕着古井,遮掩着古井。虽说现在枝干都已枯干了,经历数百年风雨的摧折,如今仍和古井一起,无言地见证着古街的变迁。古井、古树,横亘年月,不疾不徐,以其苍然之态成为古村古街上一道别样的风景。

从前的故事

    解放前,地主,富农占了两千多亩好地。村里最大的地主杜宏贵就占了12顷地,周围8个村还有他家许多地,他家雇着40多个长工。杜宏贵的儿子杜品之从城里大学毕业后,当上了怀柔县参议,杜宏贵的大孙子杜宗卅后来当上了伪大队长,并结集了当地的地痞流氓组织了地主武装——伙会。他家上结官府衙门,下聚地痞流氓,势力越来越大,是范各庄村一带反动势力的核心,在乡里横行。当时全村600多口人,其中100多劳动力为地主扛活。村里一半以上的人整年过着糠菜半年粮的日子,豆腐渣、榆树叶、杏叶及各种野菜成了村民的主食。就这样,仍有很多人生活无着落,有的只好外出逃荒要饭。村民白俊宽讨饭21年,直到80岁了还在讨,后来眼睛瞎了,讨饭路上失足落进井里淹死。

       1933年农历四月二十八日,日本鬼子开进范各庄村,住进北大庙。日寇拆民房修炮楼,汉奸警备队为虎作伥,大肆搜刮民财,白明钧家一年才攒下的几斤小米、白甫仅有的一只公鸡都被掠走。鬼子抓村民当劳工,许多人被运到西包头,有的甚至被运到日本受奴役。王守信的父亲被迫赶车到口外运兵一个月,脚烂得直流脓,一瘸一拐走不动路,鬼子强迫他快跑,最后被活活折磨死。面对日寇的残暴奴役,范各庄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顽强抗争。周朝熙从劳工营中逃走,不幸被鬼子抓住,打得死去活来,可他宁死不屈,最后,终于冲出牢笼,逃了出去。

关注恋上怀柔公众微信平台,分享你们村的故事!

更多村史

怀柔村史(甘涧峪村)

怀柔村史(六渡河村)

怀柔村史(口头村)

怀柔村史(田仙峪村)

怀柔村史(北宅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