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苗潤博《〈遼史〉探源》出版(附後記)

苗潤博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2021-01-26

《〈遼史〉探源》

苗潤博 著

中華書局 2020




目  錄 

緒言

第一章  遼金兩朝的遼史編纂與流傳

  第一節  遼朝歷史撰述的衍變過程與自身特點

  第二節  金修《遼史》考辨

  第二節  元末所據遼金舊史之來歷

第二章  元修《遼史》史源通論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三章  《天祚皇帝紀》

  第一節  取資《契丹國志》說質疑

  第二節  採摭金朝實錄考實

  第三節  遼《皇朝實錄》所記天祚朝史事鈎沉

第四章  《營衛志》

  第一節  宮衛門:斡魯朵制度文本來源蠡測

  第二節  行營門:契丹捺鉢研究基礎文獻重審

  第三節  部族門:《遼史》部族敘述框架的衍生

第五章  《兵衛志》

  第一節  序文剖析

  第二節  兵制門所見南北文獻系統之雜糅

  第三節  巧立名目:卷中、卷下的生成過程

第六章  《地理志》

  第一節  從《遼史》內證看《地理志》主體部分之史源

  第二節  陳大任《遼史》與元人所記遼朝地理知識的文本渊源

  第三節  《地理志》所見元末史官之增纂

第七章  《禮》《樂》《儀衛》三志

  第一節  從遼金舊籍到今本《禮志》

  第二節  樂制延續抑或文本抄襲:遼樂研究基礎再檢討

  第三節  抄撮充湊的另類儀典:《儀衛志》批判

第八章  《食貨志》

  第一節  史源分梳

  第二節  錯謬例析

  第三節  文獻價值

第九章  “西遼事迹”

  第一節  作爲“史料”抑或“文本”的西遼事迹

  第二節  西遼事迹的文本結構與叙述邏輯

  第三節  西遼史事如何進入元修《遼史》

  餘論:漢字書寫的中亞史——西遼事迹文本特質的生成

結語

  一、走出元人的遼史觀

  二、正史的祛魅

  三、史源學研究的舊與新

附録一:有關《裔夷謀夏録》諸問題的新考索

附録二:遼代帝王簡謚鈎沉———以王士點《禁扁》爲中心

附録三:《説郛》本王易《燕北録》名實問題發覆

附録四:《遼史補注》與史注傳統

參考文獻

後 



 


從2010年第一次見到劉浦江老師、參加《遼史》讀書課算起,至今整整十年。這十年間,由點校本到修訂本,《遼史》大概是我讀得最勤的書。前半程被手把手、一字一句帶着讀,從懵懂無知到初窺門徑,印象最深的就是劉老師那句帶着浓重川普味道的詰問:“究竟有沒有獨立史源?”後半程自己一個人讀,逐漸摸索着做些研究,纔越發體會到當年那種刨根問底式的責難究竟有着怎样的學術分量。倘若眼前這份谫陋不堪的讀書報告還有一二可取之處,那也多半得益於昔日領讀者的苦心孤詣。

本書的寫作,於我純屬偶然。前年春天博士論文初稿完成後,呈請師友們批評斧正,張曉慧兄指出其中關於《遼史》史源的部分論斷略顯突兀、跳躍,缺乏必要的鋪墊和解釋。這使我意識到,《遼史》修訂工作中收穫的師法心得,並不能想當然地直接用作進一步研究的基礎,修訂組內部某些實踐經驗也只有經過系統的整理、提煉,纔可能真正引起學界的共鳴,於是就有了清點《遼史》史源的計劃。

畢業之後,稍得喘息,曾試寫部分章節,但工作的全面鋪開則是到了去年冬天跟腱斷裂在家休養期間。本以為將此前的點校積累稍加總結即可成書,逮到實際寫作時,纔發現還有太多的功課需要補,太多的環節需要重新落實,只好邊學邊寫,走走停停,直至暑假結束方基本成型。秋季學期在北大重開“《遼史》研讀”課程,以書稿內容作為主要討論線索,第一次切實感受到教學相長的快樂,對於劉老師當年在讀書課上的真誠純粹、傾囊相授更多了一份欽佩與感激。

拙稿得以付梓,有賴於中華書局王勖老師協調聯絡,總經理徐俊先生慨允收入“二十四史校訂研究叢刊”,責編胡珂女史時時敦促提點,南開大學王岩同學幫忙校覈史料。謹此致以最真摯的謝意!
全書從初稿撰寫到最終定型的過程,恰好與妻子香鈞懷胎、小兒亨亨降生相伴隨,這期間我感受到的當然有角色轉換帶來的欣喜與責任,但更多的是全家人一如既往的理解和包容。所有這些都是支撐我繼續篤定前行的精神動力,也將成為工作生活中對抗“學者數字化”潮流的真實依憑。


己亥歲杪,於京西鬧不機迷齋


编辑王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