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政府不让他出家,他就把企业干到世界第二,还捐了80个亿

2016-12-23 众创先锋网

最近几天,曹德旺“出走”的新闻铺天盖地。


已经70岁的曹德旺怎么都没想到,自己竟然会以一种“跑了”的方式在网络上火了一把,体验到刷爆朋友圈的网红待遇,给广大网民贡献了雾霾之外的第二热点。



一切都源于不久前的一个采访,曹德旺提到了在美国投资6亿建厂,并提出国内企业税收负担太高。


一言激起千层浪,之后一篇名为《曹德旺跑了,宗庆后还会远么?》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刷屏,由此带来了“别让曹德旺跑了”等一系列讨论。


面对众多媒体频繁提问,曹德旺本人自嘲式的回答让人哭笑不得:“我什么时候跑了?我曹德旺70岁了,往哪里跑?福耀制造的市场销路65%在中国,我跑出去干什么呢。”


很多人知道曹德旺是因为他的“出走”,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中国的玻璃大王曾经一心想要做和尚。

 


 ▼


看破红尘,44岁一心出家向佛


1990年,曹德旺一个人来到福清石竹山,他是来寺庙里出家的。

 

这一年曹德旺44岁,当时福耀玻璃的规模已达基本建设投资3500万元,产值5000万元,很受当地政府重视。

 

曹德旺的出家举动影响很大,甚至惊动了省委省政府,领导们觉得必须要把曹德旺劝回来,不然福耀那一大摊子可怎么弄。

 


领导们苦劝无果后,只好请出庙里最受曹德旺信任的老和尚。老和尚对曹德旺说,“曹总,您今生有福报,却无佛缘。静下心,好好地去把企业办好,别动这个念了。”

 

曹德旺有一些失落,但还是听从了老和尚的话,下山好好办企业去了。

 

曹德旺为什么要出家?

 

直接的原因是曹德旺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而他当年读了一本叫《弘一大法师李叔同》的书,反复读了三遍后,他决定出家。


看完李叔同的传记,回头看看自己,虽然生意做的不错,但每天都必须坚持工作16小时,每月出满勤,得到的亦不过是三餐果腹。太累了,太累了,有必要做这么辛苦吗?”

曹德旺的困惑似乎也是我们今天许多人的困惑,即每天拼命工作的意义何在?
 

一般而言,有三种动力支撑一个人拼命工作:


一、为了家庭;二、为了企业;三、为了赚钱本身,而曹德旺在这三方面都遭遇了困惑。


先说家庭。

 

曹德旺1968年结婚,妻子叫陈凤英,是一个没读过书、老实巴交的女人。当初结婚不是因为相爱,而是为了找一个人照顾因长期饥饿而患浮肿病的母亲。曹德旺夫妻可谓患难多年,可是双方却无法交流:妻子始终停留在过去,对于生意和艺术一片茫然;曹德旺则自学了企业经营的各种学问,此外阅读了大量中外文学名著。
 


苦闷之下,曹德旺开始去外界寻找知己。20世纪80年代初,在承包高山异形玻璃厂前后,他爱上了一个让他想把家都扔掉的女人。不过这段恋情并没有发展下去,而是被曹德旺亲手结束了。当时,曹德旺调查了100对典型夫妻,抽样涵盖工人、医生、干部、老师、商人等群体,他发现没有一个人对自己的家庭满意,包括那些外界看来的“天作之合”。“我认为不需要再去考虑什么换家庭的事情了,再换,就是换1000个照样也没有用啊。”

爱情没了,寄托也就没了。
 


再说企业。


曹德旺早年间与当地镇政府合办玻璃厂,当时曾遭遇过一次诬告,让他对办企业本身也产生了怀疑。

1986年3月,全国掀起了农村整党整风运动,曹德旺并不是党员,却被当时镇领导班子的一些人给告了,说他有“经济问题”,而且“十分严重”。

曹德旺因过于耿介而与这些人在办厂时发生过冲突,他虽然觉得自己没有问题,但还是决定去县政府申辩。当天,县里各部门的领导都到场了,曹德旺滔滔不绝地讲了两三个小时,每一条都无懈可击,就是态度不够好:他在申辩过程中竟然竖了中指!这让一向支持他的时任县委书记陈元春,不得不对众人赔笑说,“他是个农民,我们要包容他。”
 

 

事情并没有完,那伙人又把官司告到了福州市,福州市不行又告到福建省,福建省不行又告到了中纪委,最后北京和省里组成联合调查组,但仍没有查出问题。北京的领导气得大吼:这不是胡闹嘛!县里随后也改组了高山县的领导班子,将那伙人分调到其他地区。


最后说赚钱。

 

曹德旺赚钱的动力一直源于“过好日子”的愿望,这让他从14岁到44岁起早贪黑地干了三十年。但这个动力随着他的发迹变得越来越弱,他不喜欢奢侈的生活,最奢侈的事情也就是盖了几栋房子,而他妻子也不爱花钱。既然花钱不了那么多钱,那又为什么去拼命赚那么多呢?

曹德旺不是那种赚钱的原教旨主义者,认为赚钱本身就是意义,就能确保幸福。家族的经历告诉他人生无常,钱赚多了不一定幸福,而且守不住。他家本来是大富之家,但一场战乱就让一切归零,自己在生意场上也是起起落落,最近一次是被人诬告后,他的三个合伙人因害怕受牵连而要求退股,而他们的股份价值已从当初的6.5万元涨到了十几万元,这使得曹德旺不得不举债收购。这些债虽然后来都还了,但却让曹德旺看清了财富来去无常、飘忽不定的本质,因而对赚钱本身产生了怀疑。

总之,到1990年,曹德旺在尘世间已找不到人生的意义,想遁入空门。




重整旗鼓、对战美国,福耀走上世界巅峰


从石竹山回来后,曹德旺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事业,他觉得唯有把企业办得受人尊敬才有意义,也有更大的能力帮助更多的人。


曹德旺做的第一件大事是推动公司上市。1990年夏天,他去新加坡出差,一位银行行长建议他将公司上市,告诉他这样对公司健康、长远发展好。回国之后,他便向省里申请赴境外上市,而当时国内也正推动股市发展,省里得到一个名额,就给了福耀。


在向高手学习方面,曹德旺更是不遗余力,一有机会就向其他企业学习。2008年5月,他受邀参加韩国KSA标准协会的高管研讨会。其间,他热情赞颂了韩国的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并呼吁韩国企业家将这些管理方法,作为一种产品卖给中国企业。




当然福耀更重要的管理还不是技法,而是一种自我驱动的苦行僧式精神,而曹德旺是这种精神的源头。


曹德旺每天四五点起床,没有休息日,唯一的爱好是打高尔夫球,还是一个人打。他说自己没有朋友,也不去混什么圈子,或者出席这会那会,他觉得没意思。那什么有意思呢,就是工作,去研究那块汽车玻璃。


也许,以身作则就是最好的管理。


除了国内成就外,曹德旺还取得了一项享誉国际的成就:他在美国和加拿大打赢了两场反倾销官司。


2001年年初,应世界第四大汽车玻璃制造商美国PPG的申请,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对福耀等5家中国汽车玻璃制造商展开倾销调查,并于4月初步裁决福耀等生产的ARG挡风玻璃涉嫌倾销。次年3月,美国商务部则最终裁决,向福耀等中国企业加征11.8%的反倾销税。



曹德旺觉得不能等死,更何况,福耀根本就不是倾销,怎么能让人家诬告呢?


他展开了反击:200210月,他在北京对外经贸大学成立了中国反倾销研究所,他亲任理事长,并邀请时任外经贸副部长龙永图担任总顾问。另外,他从国内外聘请了一大批专家、学者共同研究对策。据报道,他还在美国砸下300万美元,聘请了美国最好的反倾销律师。


福耀最终赢得了两场官司:2002830日,加拿大国际贸易法院终审裁定,来自中国的汽车挡风玻璃没有对加拿大国内工业造成侵害;20041015日,美国商务部则终审裁决,福耀出口至美国的汽车挡风玻璃视同“零倾销”,而此前多加征的税费将予以退还。


这两次胜利意义非凡,这是中国加入WTO以来第一个反倾销胜诉的案例,而且帮福耀打了一个大大的国际广告。




慈悲为怀,捐款80亿成为中国首善


经过二十多年的苦心经营,曹德旺把福耀汽车玻璃做成了全国第一、世界第二,占据了国内70%、全球20%多的市场份额。曹德旺终于做出了一家为国家争气,让世界瞩目的公司,这也算没辜负他当初下山的心愿。


虽然当初出家没有成功,但曹德旺一心向善的本性却从未改变。


汶川地震时,他捐赠了2000万;玉树地震时,他捐赠了1个亿;西北五省特大旱灾时,他捐赠了2个亿;福州市修路及危房改造时,他捐赠了3个亿;福州市新建图书馆时,他捐赠了4个亿……


2011年5月5日,曹德旺更捐出价值35.49亿元的3亿股福耀集团股票,在北京设立了当时中国资产规模最大的公益慈善基金——河仁慈善基金会(以其父亲的名字命名)。


从1983年第一次捐款至今,曹德旺累计个人捐款已达80亿元,被誉为“中国首善”。


 

“作为企业家,在准备创大业时一定要记住,做小事情靠技巧,大事靠眼光和人格魅力。”曹德旺说。在这二十多年的企业家生涯中,他认为自己的成功,最大的经验就是不管做事还是做人,都要始终保持一颗“以诚为本、以善待人“的心



- END -


内容整理自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