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
知性美才是真的美!她们荣获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丨科通社
这才叫集智慧与美貌为一身!2月28日,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揭晓,十位年轻女科技工作者获此殊荣。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由全国妇联、中国科协、中国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和欧莱雅中国于2004年联合设立,每年评选10位在基础科学领域和生命科学领域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的、45岁以下的优秀青年女科学家(至少有1名来自西部地区),并向每人颁发奖金10万元人民币。
本文已获授权转载
来源:北京科技报“科通社”微信公众号
文/记者 李鹏 图文编辑/陈永杰
新媒体编辑/ 陈炫之
我们时常都说“巾帼不让须眉”,在科学界也是如此哦!2月28日,我国十位年轻女科技工作者被授予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称号,以表彰她们在数学、物理、医学等多个领域取得的卓越成绩。
▲当选“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称号的十位科学家
13年来,我国共有115位女性获得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她们用智慧之美证明了“巾帼不让须眉”。
今年的获奖者中,女科学家们延续了继续在多个领域开发的趋势。有人聚焦于数字技术的发展,有人专注于生命科学,有人深耕于材料科学……她们集智慧与美丽于一身,集感性和理性为一体。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原来科学也可以是美丽动人的。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十位女科学家的芳容和她们的研究吧!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再生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从蚕茧中提取丝胶修复人体组织
“80后”获奖者王琳是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再生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多年来她一直致力于再生医学研究。在中国,养蚕业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古老行业,几千年来人们一直用加热法处理蚕茧,以去除粘连蚕丝的丝胶。蚕茧中的丝素最终被制成了丝绸;而丝胶却成了无人关心的废料。不过,王琳目前已经发现了一种“变废为宝”的可能性,那就是用丝胶制成多种性能优越的组织工程产品 “修补”遭受疾病和创伤之后残缺的生命。
王琳教授带领的团队是目前国内唯一在医学领域对丝胶进行系统研究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研团队,通过一系列丝胶基础及应用的原创研究,开创了丝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多种应用,系列原创工作适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战创伤等严重创伤的修复治疗,目前已经申请并获得多项专利包括国际、国家发明专利十余项,应用前景良好,使我国在丝胶组织工程产品研发领域走在了国际前沿。也许要不了多长时间,众多的患者将会享受她这种技术带来的福音。
另外,与她工作相关的技术转化也有可能全面改变我国传统剿丝行业的现状,变废为宝,实现蚕丝行业的升级和转型。
王艳丽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窥视细菌基因编辑不为人知的秘密
获奖者王艳丽是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她长期以来集中火力研究的领域是结构生物学。虽然从博士阶段才正式接触,但很快她便意识到这是自己想要为之倾注无限热情的领域。“结构生物学非常有趣,自然界中很多难以解释的事情,在对其分子进行结构解析之后便会豁然开朗。”
王艳丽在基因编辑技术方面也实现了很大的突破。基因编辑技术是指人类可以对目标基因进行“编辑”,实现对特定DNA片段的敲除、加入等。而CRISPR/Cas9技术自问世以来,就有着其它基因编辑技术无可比拟的优势,技术不断改进后,更被认为能够在活细胞中最有效、最便捷地“编辑”任何基因。
▲王丽艳工作中
经过努力探索,王艳丽揭开了细菌免疫系统CRISPR的工作原理,为这一基因组编辑技术在工业、农业、医药和生物技术等方面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尹梅贞
北京化工大学教授
让荧光材料帮助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夏天的夜里,微风吹拂,在很多地方萤火虫如同一盏盏在空中飞舞的小灯笼,让无声的世界里增添了浪漫的色彩。受到萤火虫的启发,活体动物体内荧光成像成为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目前世界上不少生物学专家都在进行这个方面的研究。多年来,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尹梅贞寄情于新型荧光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她开创性地将“荧光示踪”和“纳米载体”功能合二为一,并将其应用于细胞标记、抗癌和农业害虫防治等多个领域,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尹梅贞
尤其是在癌症治疗方面,这种技术展示了良好的前景。尹梅贞通过研究,设计了系列具有特殊功能的新型荧光高分子材料,发明了多种特异性荧光分子探针以及新型抗癌药物分子,就可以用于癌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十分重要的是,这种技术并传统检验方法更加简便、快捷和灵敏,未来如果能够直接用于活体检测,就可以免除繁琐的抽血化验步骤,并帮助患者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
田梅
浙江大学医学院杭州滨江医院副院长
构建医学影像上的探测“雷达”
X光、CT、B超等医学影像诊断,我们很多人都曾体验过,它们如同医生的“透视镜”,帮助观察我们的五脏六腑,并提供诊断依据。不过,在浙江大学杭州滨江医院副院长田梅教授看来,这些传统的影像学不仅分辨率达到了瓶颈,而且只能以解剖结构的观察为主:“它们就像是古老的纸质地图——而PET(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技术)才是能够显示实时动态变化的3D卫星云图。”
田梅这些年来她一直走在核医学与分子影像研究前沿,她构建并拓展了医学影像上的探测“雷达”—— PET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修复与脑功能研究方面的新方法和新思路。
▲田梅说,今后许多领域都要应用PET分子影像,现在还只是刚刚开了个头。
如今我国已经拥有约300台临床PET设备。而田梅十余年前完成的PET肿瘤探查新方法,如今也已在欧美和日本投入应用。
杜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达信号处理重点实验室教授
研发智能化的雷达
杜兰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达信号处理重点实验室教授,她这些年来一直在与我国的国防事业打交道。20世纪30年代,用电磁波探测目标的雷达技术被应用于防空。雷达最基本的功能,是对目标进行检测、跟踪、成像和识别。而在这四个基本功能中,识别功能是真正使雷达能够判断目标属性、在战时提升军队信息获取能力的重要功能。
杜兰的工作是致力于让雷达识别目标的过程更加智能。她说:“智能化的雷达和人工智能有些相似。不只是探测、跟踪到目标,还能进一步判断目标的属性。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把‘雷达目标识别’作为国防关键技术之一进行研究。”
▲杜兰教授
这些年,杜兰创新性地将“贝叶斯多任务机器学习”引入雷达的研发,并成功应用于中国首部定型的、具有目标分类功能的对警戒雷达。
陈玲玲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组长
为人类基因组中的“暗物质”平反
陈玲玲是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组长,她研究人类基因组中的“暗物质”——长链非编码RNA(IncRNA),探索它们在正常生命活动中的关键作用,以及与疾病小胖威利症、癌症等发生的关联。
研究表明, 长链非编码RNA在细胞的众多生命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在发育和基因表达中发挥的复杂精确的调控功能极大地解释了基因组复杂性之难题,同时也为人们从基因表达调控网络的维度来认识生命体的复杂性开启了新的天地,因此这些年成为遗传学的研究热点。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组长陈玲玲
通过这些年的研究,生物学家们发现 长链非编码RNA的表达或功能异常与人类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其中就包括癌症、退行性神经疾病在内的多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 具体表现为长链非编码RNA在序列和空间结构上的异常、表达水平的异常、与结合蛋白相互作用的异常等。
但是很长时间以来,不少研究人员一直将长链非编码RNA看做是生物体的垃圾,陈玲玲这些年的研究为长链非编码RNA彻底“平反”发挥了重要作用。当然在这个领域,她也还需要不断攀越新的高峰。
范金燕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用“田忌赛马”帮复杂世界找“最优解”
运筹学的思想在古代就已经产生了。敌我双方交战,要克敌制胜就要在了解双方情况的基础上,做出最优的对付敌人的方法。汉高祖刘邦就曾用“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称赞麾下的智囊张良。除了能在沙场上克敌制胜,中国古代的“田忌赛马”这个生动的故事也是运筹学思想的体现。但是作为一门数学学科,用纯数学的方法来解决最优方法的选择安排,却是晚多了。
运筹学是20世纪3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其主要目的是在决策时为管理人员提供科学依据,是实现有效管理、正确决策和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该学科是应用数学和形式科学的跨领域研究,利用统计学、数学模型和算法等方法,去寻找复杂问题中的最佳或近似最佳的解答。运筹学经常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问题,特别是改善或优化现有系统的效率。因此运筹学与应用数学、工业工程、计算机科学、经济管理等专业密切相关。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范金燕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范金燕,多年来一直在从事数学领域中非线性最优化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好为为复杂的世界求得“最优解”。她的研究成果不仅引起国际数学规划领域同行的关注和引用,也被国内外工程界专家应用到无线通讯、自动控制等一些实际领域。
罗义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在环境中寻找阻击“超级细菌”的策略
抗生素在近代的滥用所导致的微生物耐药性和“超级细菌”,让医生们正陷入病原体越来越多、治疗药物却越来越少的窘境。近年来,微生物耐药已经成了世界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问题之一,各国政府也不断在医疗体系中加强相关监管力度。然而,许多人不知道的是:人类使用抗生素的70年以来,环境背景中的抗性基因的含量也已经呈不断增长趋势。抗生素及其抗性基因的污染已遍布水、土壤、大气等介质,而在以污水处理厂和固废填埋场为代表的人工环境中,其污染水平更高。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罗义
我们生活环境中抗生素的广泛存在对我们究竟有多大的威胁和伤害?这些年来,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罗义一直想把这些问题搞清楚,她奋战在环境地球化学研究的第一线,努力探求中国河流环境中抗生素滥用与微生物耐药性之间的关联性,好用于指导环境治理和保障我们人体的健康。这些年中国抗生素污染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这样的研究的确需要深入进行下去。
周树云
清华大学教授
在新型材料中“打破砂锅问到底”
周树云是清华大学教授,她一直深耕于凝聚态物理领域,运用“角分辨率光电子谱”技术,在石墨烯、第二类拓扑半金属、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新型拓扑材料以及异质结等新奇电子结构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我研究的是固体材料中的物理问题。我感兴趣的材料有一个共性:它们都有一些非常奇特、诱人的特性,而且这些特性通常不能被传统的理论所解释;同时,这些材料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如果我们能够透彻理解这些奇特性质背后的物理机制,并且进一步改进材料的特性,或许有一天它们的应用将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周树云表示。
▲清华大学教授周树云
当今凝聚态物理和材料科学所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透彻理解复杂材料中对其物理性质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物理本质,并进一步调控材料性质以及寻找具有更优性能和更广泛应用前景的新型材料。但是周树云说这些问题的最终解决需要很多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她和其研究团队的工作就是通过一系列前沿的物理实验,为揭示这些物理问题提供重要的线索和证据。
高利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
斩断农作物病害背后的“黑手”
高利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她的研究与我们吃的密切相关,整天都在和粮食作物打交道。玉米和小麦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所有可能危害它们、导致大幅减产的病害,都牵动着千千万万粮农们的心。因此,长期以来这些作物的相应病害一直是很多研究人员攻关的重点。高利就是其中的一员,她说致力于农作物病理学方面的研究,才能使人们有可能在第一时间对病害发起“反击”。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高利
比如有一种严重危害小麦的疾病叫做矮腥黑粉病,感染这种病害的小麦,麦穗会变成黑褐,散发出鱼腥气味,麦粒也不再能食用。通过研究,高利攻克了小麦矮腥黑粉病等病害的快速诊断难题,给农业生产、海关检疫和病害防控都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
我们都说科学影响世界,科学改变世界,请记住,女科学家群体正是其中的一份子。研究已经证实,在从事科学研究这件事情上女性和男性在天然条件上并不存在优劣差异,只是从结果上来看,现在的女科学家们依然处于天平翘起的那一端,我们的社会和家庭需要为女科学家从事科研提供更好的欢迎才是更为重要的。
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评审委员会共有32位评委,由院士和专家组成,经过严格评审以后,10位女科学家获奖者才从111个单位提名的215位有效候选人中最终脱颖而出。她们的实力自然也是杠杠的!
每时每刻我们都要记住,我们身边的很多女性科学家,她们也在用科学改变世界!
▲入选“未来女科学家计划”的五位女科学家
此外,作为“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的后备军,“未来女科学家计划”也是一个需要被关注的群体,近几年,该计划一直在为中国的科学事业不断输送新鲜血液,2016年度有来自清华大学在读博士万蕊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后龙冉、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博士后丛楠、中山大学博士后周怡、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后徐莉5人入选“未来女科学家计划”。
说不定要不了多长时间,她们中间就会走出科学“大咖”哦!让我们给她们加加油吧!
(本文由北京科技报全媒体中心采编制作,转载请联系授权:bjkjbeditor@163.com,违者必究)
上图合影左一,第六位介绍的青年女科学家陈玲玲
小编(Zeng):陈玲玲是小编的本科(兰州大学)同学,当时成绩优异的她一入学就从普通班考入基地班,给人的印象是活泼、开朗、爱笑的可爱女生,既是学生会的活跃干部又是成绩优异的学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