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探究|秦末大乱,秦朝岭南50万军团为何没有回援中原?

2017-03-29 曾氏悟语

来源:陶陶孟夏,ID:Astrophl__W

字数:2935字,阅读时间:约7分钟



秦朝诛灭六国后,其无敌的兵锋指向了南方广袤的岭南大地。数十万秦军克服炎热与烟瘴,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终于平定了百越,闽粤之君长纷纷出降。而秦朝在百越故地建立了桂林、南海和象郡,从此岭南正式纳入了中国的版图。

其后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举起了义旗,“伐无道,诛暴秦”的怒吼响彻云霄,关东地区重新陷入分裂与战乱之中。在起义军与秦军激战正酣之时,驻扎在岭南地区的秦军却选择了沉默。他们阻塞道路,拥兵自守,并没有选择回援危如累卵的秦朝朝廷。然而,秦朝岭南军团为何要这么做?若其回援,是否真能逆转秦朝灭亡的局势?

秦军艰难征服岭南

所谓的岭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以及越南北部,在秦朝以前该地仍是一个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充满烟瘴和鸟兽毒虫的不毛之地。该地的居民被华夏称为百越,他们的社会形态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其文化与中原多有不同。战国时期,楚威王击灭越国,末代越王无疆的子孙分散到岭南各处,纷纷建立自己的国家。对于广袤的岭南地区,楚国并没有对其进行直接统治的能力,只是要求百越诸王对自己称臣。




秦朝歼灭六国后,便把注意力投向了岭南之地。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5),秦将王翦惩灭楚之威,略定百越,百越之君不得不“俯首系颈,委命下吏”。秦军虽然摧毁了百越政权,但是无法摧垮百越人民的抵抗意志。百越人愤怒于秦人的苛政,纷纷拿起武器,赶走了秦军。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以屠睢为将,派遣五十万大军,兵分五路攻打百越,以期彻底解决岭南问题。秦军一路上势如破竹,并且击杀了西瓯人主将译吁宋,瓦解了越人的抵抗势力。然而百越人并没有放弃抵抗,他们纷纷逃入山林,与强大的秦军打起了游击战。


由于人生地不熟,秦军不敢贸然进入丛林打击“百越游击队”,所以只能拒守于少数据点,陷入处处挨打的境地。在三年之间,秦军无论是吃饭还是睡觉,都必须穿着盔甲、拿着弓弩严阵以待。然而铁打的军队仍有松懈之时,一天夜里越人在首领桀骏的带领下,突袭屠睢所带领的秦军。秦军猝不及防,随即大败。


由于屠睢战败,岭南秦军严重不足,秦始皇不得不征发“七科谪”,即逃亡者、上门女婿、有罪的官吏、有店铺的商人、原来从商的人、父母原来从商的人、祖父母原来从商的人等七咱本来没有资格服兵役的“贱民”,发往岭南充军。从此时起,岭南秦军的性质便发生了巨大变化。



首先,由于“七科谪”士兵的到来,旧六国人士开始占有相当比重。例如本次南越之役的重要将领赵佗,便是出生于河北真定的赵人。由于旧六国人士的到来,来自于秦朝本部关中的士兵,必然被稀释。

其次,“七科谪”的到来,让秦军由征服者将殖民者转变。秦军不仅要征服百越,还要与越人杂居,以期将他们彻底同化。


对于秦始皇来说,征发“七科谪”讨伐岭南无异于一箭双雕。既能平定百越的反抗,又能将国内不稳定份子转移。这与后来英国当局,将本国罪犯流放到澳大利亚、新西兰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对于戍卒们来说,讨伐岭南无疑是一项艰苦的任务。他们不仅要远离故土,还要去往未知而充满敌意的异域。汉朝名臣晁错曾说,当时人认为戍守岭南,与承受弃市之刑没有任何区别。

然而秦始皇的计划最终还是成功了,秦军最终还是平定了岭南之地,在该地建立了桂林、南海和象郡,并营建了殖民据点,从而站稳了脚跟。秦朝在岭南建立了寓兵于农,耕战合一的殖民体制,而越人的反抗也日趋微弱。

岭南军不回援的原因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举起义旗,天下百姓纷纷响应,整个关东地区又一次陷入战火之中。随即,岭南秦军与关中秦朝本部因道路断绝而失去了联系。此时,摆在岭南秦军面前的有两条路:其一,挥师北上,与关东镇压起义的秦军汇合,扑灭农民暴动;其二,阻塞道路,闭关自守而建国。从历史上看,岭南秦军几乎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第二条道路。




公元前208年,岭南南海尉任嚣因病将死。临死前,他将副手——南海龙川令赵佗招到身旁,嘱托后事,其中说道:“秦为无道,天下苦之”,“虎争天下,中国扰乱,未知所安”,“南海僻远,吾恐盗兵侵地至此”,“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

仅从任嚣的话可以分析出,岭南秦军之所以拒绝回援关东,其主要因素有两点:

其一,岭南秦军对于秦朝并没有忠诚感作为岭南秦军实力派的人任嚣,对于秦朝的暴虐也十分不满。任嚣是继屠睢之后,第二批入侵的秦将,而手下的军队多是朝廷眼中的“社会渣滓”。对于这些秦军来说,朝廷的所作所为,与将他们送上绝路无异。在岭南,这些军人放下武器,化为农夫。但是在陌生而危机四伏的环境下,“病者不得养,死者不得葬”,面对这样困苦的戍边、流放生活,秦朝在岭南的军人很难对朝廷有忠诚感,更指望他们主动为秦朝卖命了。




其二,岭南秦军实力不强,仅能维持自保。任嚣对于义军可能到来的入侵,感到非常忧虑。首先从兵力构成和战斗力看,“七科谪”士兵在岭南秦军中占有相当比例,他们的战力很难与来自于关中本部的秦人相提并论。若凭他们与刘邦项羽等人征战,失败的可能性很大。


其次,从后方来看,一方面,岭南秦军要提防北方诸侯、豪杰的入侵;另一方面,他们还要弹压越人可能的反抗。在反秦起义中,越人也多有参与。例如瓯越国和闽越国,它们都在自己国王的带领下,赶走了秦朝官吏重获独立。而岭南军团,同样也要承受自己辖区越人反叛的风险。若岭南秦军北方回援,后方的越人必然作乱,到时就会面临两面夹击的窘境。

再者,从后勤来看,岭南之地难以支撑大规模的军事活动。秦朝征伐岭南,之所以能够调集数十万人力,与国家雄厚的财政实力是分不开的。由于岭南在当时是未开发之地,军队很难就食与当地,必须依赖后方的转输。为了保证军队给养,秦始皇还花了很大力气,修建了联通南北,全长34公里的灵渠。


关东大乱之后,岭南秦军失去了后方强有力的支撑,而岭南地区仍处于待开发的状态。若发动如同秦征岭南那样,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必然面临给养断绝的困境。而这也就是,秦长城军团能够回援,而岭南军团不能回援的重要原因(长城军团并没有与秦朝本部断绝联系)。




最后,岭南秦军可能没有统一的指挥。秦朝另一支主力——长城军团,先后有主将蒙恬和王离进行统辖。而在岭南,任嚣和赵佗对于当地军人并没有统一的指挥权。赵佗在听完任嚣的遗嘱之后,继任南海尉。而根据《史记·陆贾传》记载,赵佗手下的军队“众不过数万”。由此可见,还要相当多的秦军,还掌握在其他官吏、将领的手中。


于是他立即派兵驱逐、杀死本郡还忠于秦朝的地方官,并且“击并桂林、象郡”。由此可以看出,任嚣、赵佗只能管理南海郡的秦军,并不能指挥桂林和象郡的部队,否则也无需“击并”这个过程。若没有统一的指挥,回援关东自然也是天方夜谭。

综合两点,岭南秦军既没有回援关东的决心,也没有回援关东的实力。而割据自保,即是当时岭南军团最佳的选择。赵佗在占领岭南之后,便自立为南越武王,与后来汉朝的长沙国相接壤。同时赵佗一改秦朝对于百越人民的军事压迫,而是选择”和辑百越“的政策。他与越人反抗势力讲和,并且遵从当地人民的习惯,扎起了越人椎发,坐姿由跪坐改为箕踞。同时他还笼络越人首领,将他们任命为各级官吏,参与国家的治理。




在赵佗一系列“本土化”政策之后,华夏人与当地越人实现了真正的和睦。在赵佗的倡导下,华夏的先进文化和科技传入岭南,当地生产力有了飞跃式的进步。而南越也成为“东西南北数千里,带甲百万”的大国,与匈奴一起成为汉朝的劲敌。


网友评论:


手握重兵,暂观天下纷乱,进可徐图中原,退可割据为王…  回援?想太多了。

这应该是作者的推测,至于去到岭南的秦军有多少是不确定,主要的说法是五十万人,我认为没有根据,古代交通非常不发达,后勤根本支撑不起,五万到十万人是有可能的,最终不回援主要应该是实力弱小,远水解不了近渴。

秦朝末年,刘邦.项羽攻占咸阳, 这时候秦朝还有两只大军尚存,一只30万人左右,镇守长城沿线, 是被赵高李斯,还有秦二世共同谋杀掉的著名将领蒙甜将军的手下,章韩将军指挥,一是防务需要难以抽身,二是对蒙将军遇害愤愤不平,所以对回后方打击楚汉之军持拖延回避之计。最后虽然回去,但已为时已晚,终被项羽大楚义军全灭。


 秦朝还有一只大军,就是被秦始皇快去镇压收服岭南百越的五十万大军,领导指挥将军是赵胡,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后,终于平定南方,但在时候,中原天下已大乱,秦二世在位时,赵高当政,一手遮天,随便就杀文武大臣,人人惶恐不安,导致朝堂上,离心离德,在这种紧要关头上,赵将军肯定想到, 先不说以前,路途遥远,大军北上,要用很长时间准备钱粮,回到中原后,就算打败了项羽,刘邦,也会有功高盖主的嫌疑,假如战败,那秦朝的立法,对待败将立斩不赦,所以不管结果如何?都必死无疑,不如封路备战,自立为王,所以赵将军就自立南越国,即位称帝,传了4代直到后来.才被汉所灭,这就是秦朝末年,岭南大军没有,回中原的原因吧!

本朝太祖皇帝曾经评价赵佗是南下干部第一人,不管赵佗做了什么,至少他为中国南方地区的归化做了不少贡献。


岭南不回援的原因无非就是同化彻底让岭南变为中华国土。秦朝地方长官没有统兵的权利吧。开拓岭南始皇帝难道会排遣不靠谱的六国余孽去吗?难道不是因为把关中子弟派到岭南,而关中无法征集后备兵员才落得刘邦直扑咸阳嘛?我还是觉得大秦帝国讲的靠谱。

割据对自己有力,回援力不从心,不如自己称王。


最终不回援的原因只有一个 军队大多数是六国的人 本来就没有什么忠诚度 秦若灭 最开心的一定会是六国。


没有虎符调兵的命令,擅自回援与叛乱无异。


秦虽然统一六国毕竟也消耗很多有生兵源,400万上下的秦国,举全国之力平了六国。秦人要统治好,必须要招之前的六国人参军(这个日军统治朝鲜和台湾时期就能说明,日军也按比例招募鲜族人,朝鲜师团在南京等等)。“同化”刚统一的地方,处理不好,必然造成一定不稳定。依据秦国历史,岭南赵陀没有回援主要原因在兵源以及当局者没有为大秦牺牲的理由。有朋友说岭南为关中兵,所以关中的西安方面没有抵挡住起义军。我想说的是,残酷的秦始皇家族给各族类人民都有带来侵害,即使有岭南人为本国秦人也不会回援。


文二:秦朝末年在岭南的50万精锐秦军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
作者:龙御寒 

建立了一个国家——南越国

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七国之后,开始着手平定岭南地区的百越之地。前219年,秦始皇任命屠睢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率领50万大军平定岭南,屠睢因为滥杀无辜,引起当地人的顽强反抗,被当地人杀死。秦始皇重新任命任嚣为主将,经过四年努力,终于在前214年完成平定岭南的大业。秦始皇接着在岭南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郡,任嚣被委任为南海郡尉。南海郡下设博罗、龙川、番禺、揭阳四县,赵佗被委任为龙川县令。

前210年,秦始皇病逝,秦二世继位。前209年,由于秦二世的暴政激起了陈胜吴广等人的起义,接着就是刘邦和项羽之间的楚汉相争,中原陷入了一片混乱状态。前208年,南海郡尉任嚣病重,他临死前把时任龙川县令的赵佗召来,向他阐述了依靠南海郡傍山靠海、有险可据的有利地形来建立国家,以抵抗中原各起义军队的侵犯;并当即向赵佗颁布任命文书,让赵佗代行南海郡尉的职务。不久,任嚣病亡,赵佗向南岭各关口的军队传达了据险防守的指令,防止中原的起义军队进犯,并借机杀了秦朝安置在南海郡的官吏们,换上自己的亲信。前206年,秦朝灭亡。前203年,赵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在岭南地区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

前202年,经过多年征战,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并平定了中原包括项羽在内的其余军事势力。而此时的中原,已经兵乱多年,百姓生活劳顿困苦,所以刘邦没有用军事剿灭的方式来对付南越国。前196年,汉高祖刘邦派遣大夫陆贾出使南越,劝赵佗归汉。在陆贾劝说下,赵佗接受了汉高祖赐给的南越王印绶,臣服汉朝,使南越国成为汉朝的一个藩属国。此后,南越国和汉朝互派使者,互相通市,刘邦成功的通过和平的方式使得赵佗归顺,没有成为汉朝南边的敌对势力。

前195年,汉高祖刘邦去世,刘邦的妻子吕后掌控朝政,开始和赵佗交恶。她发布了和南越交界的地区禁止向南越国出售铁器和其它物品的禁令。赵佗考虑到吕后可能会通过长沙国 来吞并南越国,于是赵佗宣布脱离汉朝,自称“南越武帝”,并出兵攻打长沙国,在打败长沙国的边境数县后撤回。吕后随即派遣大将隆虑侯和周灶前去攻打赵佗,但由于中原的士兵不适应南越一带炎热和潮湿的气候,纷纷得病,连南岭都没有越过。一年后,吕后死去,汉朝的军队停止了进攻。这时的赵佗凭借着他的军队扬威于南越一带,并通过财物结纳的方式,使得闽越、西瓯和骆越[4]都纷纷归属南越,领地范围扩张至顶峰。赵佗也开始以皇帝的身份发号施令,与汉朝对立起来。

前179年,吕后死后,汉文帝刘恒即位,他派人重修了赵佗先人的墓地,设置守墓人每年按时祭祀,并给赵佗的堂兄弟们赏赐了官职和财物。接着汉文帝在丞相陈平的推荐下,任命汉高祖时曾多次出使南越的陆贾为太中大夫,令其再次出使南越说服赵佗归汉。陆贾到了南越后,向赵佗晓以利害关系,赵佗被再次说服,决定去除帝号归复汉朝,仍称“南越王”。一直到汉景帝时代,赵佗都向汉朝称臣,每年在春秋两季派人到长安朝见汉朝皇帝,像诸侯王一样接受汉朝皇帝的命令。但是在南越国内,赵佗仍然继续用着皇帝的名号。

疆域

南越国的北部边界一直到南岭,包括今天广西北部的三江、龙胜、兴安、恭城、贺州,广东北部的连山、阳山、乐昌、南雄、连平、和平、蕉岭一线,大部分地区与长沙国交界;东部边界一直到今福建西部的永定、平和、漳浦,与闽越交界;南部边界一直到今越南中部的长山山脉以东及大岭一线以北的地区;西部边界到达今广西百色、德保、巴马、东兰、河池、环江一带,与夜郎、毋敛、句町等国交界。南越国的领土包括了今广东、广西两省区的大部分地区(今广东、广西两省区的陆地面积为41万平方公里),福建、湖南、贵州、云南的一小部分地区和越南的北部。



文三:秦朝被攻破咸阳时, 50万岭南秦军为何不救?


秦统一六国后,迅速发动了征服南越的战争。据《淮南子·人间训》记载,秦征服南越所调动的军队达到了惊人的五十万之众。公元前214年,秦正式攻占今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地区,在此设置南海、桂林、象郡。然而仅仅八年之后,秦帝国即宣告灭亡。在公元前209年至公元前206年长达三年的战乱中,戍守岭南的五十万秦军竟然坐视秦朝灭亡而无动于衷,这又是为什么呢?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知道秦王朝为什么要征服南越。


在完成中原统一后,秦王朝的大规模对外用兵有两次,一次是蒙恬将兵三十万北击匈奴,另一次就是征伐南越。早在秦统一六国之前,匈奴骑兵就时常威胁着秦、燕、赵的北部边境,赵国甚至常年在北部长城一线布防十余万军队以防御匈奴南侵。出击匈奴,可以彻底解决匈奴对关中地区的威胁。然而与匈奴相比,南越当时尚处于新石器时代后期,对中原的威胁极为有限,秦用于出击百越的兵力不仅远远超过北击匈奴所用,甚至战争时间还要早于北击匈奴的时间。早在公元前218年,秦将屠雎即率五路秦军攻击南越。两年之后,蒙恬才领军收复河套。为什么秦王朝对南越的重视甚至超过对匈奴的重视?


普天之下皆王土。始皇以法家治国,“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理念,让秦始皇把南进北击无限扩大疆域作为自己的使命也就不难理解了。同时,征伐南越有着战略上的优势。彼时,六十万秦军刚刚完成对楚国的征服,今湖南、福建等地尽归秦土,对南越已经形成了战略上的钳形攻势,顺势南下收复南越也就在情理之中了。然而相比北击匈奴的顺利,第一次征南战争却以秦军的大败告终,连秦军的统帅屠雎也战死了。史载,南越土著“与禽兽处”也“莫肯为秦虏”。这不得不让秦始皇重新调整征服南越的战略:稳扎稳打,攻心为上,移民实边,长期驻守。公元前214年,任嚣、赵佗统军第二次南征,秦发诸尝逋亡人、赘婿、商贾随军,不仅为秦军建立了稳定的军事据点,也在很大程度了开发了岭南地区,使得秦军顺利攻占该地,设置三郡。直至四年后秦始皇病死沙丘,秦征伐南越的五十万军队都未见北归。史书没有记载秦王朝为什么没有召回这部门秦军。不过很显然,这应该是得到秦始皇的允许的,甚至我们可以大胆推测,为了彻底征服南越之地,始皇可能有特殊诏命给任嚣、赵佗,以防秦军一旦撤离,百越族重新占领三郡,导致数十万阵亡秦军的献血白流。这一点,从任嚣病故前对赵佗的嘱咐可以窥见一二。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作为南越地区最高统帅的任嚣在弥留之际嘱咐龙川令赵佗“休息其民,姑待诸侯之变。”


如果最高统帅统帅有意置身之外的话,那么,五十万普通的秦军是否有北上救援的主观愿望呢?毕竟戍守岭南的秦军主要来源于王翦伐楚时的六十万人,可以说,多数是秦人,他们难道会眼睁睁看着秦国灭亡吗?或许他们的父母妻儿还在中原等待他们归来,他们会坐视家园毁灭吗?出乎意料的是,这五十万秦军面对中原大乱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平静。除少数“长吏”被赵佗以违犯秦法的罪名处死外,普通秦军士兵并未出现逃亡和哗变,反而是听从赵佗调遣,在广西兴安筑起秦城,并沿广西三江至广东南雄一线布防,闭关自守。这条防线直至吕后时期依然坚不可摧,阻挡着汉军南下的脚步。


特殊使命。面对中原大乱,岭南秦军的异常表现,让我们不得不猜测其中的缘由。一种可能是在执行某种使命;第二种可能是赵佗想要割据称王。我们先来分析第二种可能。赵佗在秦王朝灭亡后确实闭关称王,甚至一度称帝。不过,赵佗的表现却并不像一个野心家。赵佗所控制的地域仅限于三郡,人口和经济远不及中原地区,如果赵佗有意坐视秦朝灭亡然后割据一方的话,那在中原内乱时,手握五十万雄兵的赵佗就应该北上争抢地盘,至少动员秦军北上可以顺理成章的打着平叛的旗号,毕竟,项羽鼎盛时兵也不过四十余万。赵佗非但没有出兵,甚至在汉王朝完成统一后向汉称臣。是赵佗没有实力北上吗?显然不是。吕后时,汉王朝与南越关系恶化,汉军一度南下征讨,赵佗也自封帝号。这次冲突汉军非但没有占到任何便宜,反倒是南越军队北上攻入了长沙国境内。连夜郎、同师等周边国家也摄于南越的强盛,遣使称臣。汉文帝继位后,赵佗随即去帝号再次向汉称臣。赵佗的举动似乎在告诉我们他只满足于南越三郡,而不想与中原抗争。那现在我们来分析第一种可能,赵佗以及岭南秦军是在执行某种特殊使命,即:让长期游离于中原文明之外的南越地区彻底并入华夏。这虽然是一种猜测,但也不乏佐证。秦末中原大乱之际,桂林、象郡境内的百越部族趁机反叛,建国独立。如后蜀王子建立了“西瓯骆裸国”,脱离秦朝控制。南越秦军在完成北境布防后,迅速南下平定了此次叛乱。如果当时岭南秦军主力北上回援,那辛苦打下的岭南三郡可能就会重新脱离中原文明。


回归中原。自公元前214年五十万秦军停驻岭南,直到汉武帝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统帅赵佗去世,这支秦军及其后裔既经历了秦末大乱,也经历了汉初的多次诸侯内战。他们本有无数次的机会北上,却都安心戍守在南越。虽然坐视了秦王朝的灭亡,却在客观上加速了南越三郡并入华夏的进程。或许,他们以及他们的统帅赵佗真的是在执行某种使命吧。我们已无从印证。


公元前113年,南越国第四代君主赵兴向汉王朝请求“内属”,自此,南越彻底并入华夏。


文四:赵佗生平


赵佗建立南越国的年代并没有史籍直接记载,现代的研究文献均以《史记》的有关记载推算而得。所以现今对南越国建国年代有两种说法,一说公元前203年(参见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网站),一说公元前204年(参见《南越国史》,张荣芳、黄淼章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平定岭南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开始着手平定岭南地区的百越之地。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率领50万大军平定岭南。屠睢因为滥杀无辜,引起当地人的顽强反抗,被当地人杀死。秦始皇重新任命任嚣为主将,并和赵佗一起率领大军平定越地,经过四年努力,公元前214年,岭南总算顺利地划进了大秦的版图。


随即秦王朝在番禺(今广州)设南海郡治,以任嚣为郡尉统管一郡的政治、军事、监察,下辖番禺、龙川、博罗、四会4个县,龙川地理位置和军事价值都极其重要,故委赵佗任龙川县令。赵佗在龙川筑城辟地以为治所。赵佗既致力防范越人反抗,又采取“和辑汉越”方针,极力安抚越族。他劝导士兵在当地养儿育女,促进汉越同化;又上书皇帝要求遣送中原居民迁居南越以传播中原文化。


南越称帝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继位,由于他的暴政激起了公元前209年的陈胜吴广起义,反抗秦二世的残暴统治,四方诸侯、豪杰互相争夺,中原陷入战乱。接着就是刘邦和项羽的“楚汉相争”,中原陷入了一片混乱状态。公元前208年,南海郡尉任嚣病重,他临死前把时任龙川县令的赵佗召来,向他阐述了自己依靠南海郡傍山靠海、有险可据的有利地形来建立国家,以抵抗中原各起义军队的侵犯的谋划;并当即向赵佗颁布任命文书,让赵佗代行南海郡尉的职务,嘱咐他“秦政无道,中原扰乱,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五岭北来峰在地,九州南尽水浮天。”倚山临海(古代珠江河面宽阔,称为海)是广州的山川地势。北控五岭,近扼三江;是广州的攻防要势。赵佗洞悉广州防御要领,为了防止北方战乱南延,加强对岭南的控制,严封五岭的四关——横浦关、诓浦关、阳山关、湟溪关;断绝4条新道——江西入广东南雄一路,湖南入广东连州一路,湖南入广西贺县一路和湖南入广西静江一路;构筑了捍卫番禺的三道防线:乐昌一仁化一南雄防线,英德一清远防线,石门要塞防线。北兵要逾五岭攻南越,不破这三道防线,是到不了番禺的。


不久,任嚣病亡,赵佗向南岭各关口的军队传达了据险防守的指令,曰:“盗兵且至,急绝道聚兵自守。”以防止中原的起义军队进犯,并借机杀了秦朝安置在南海郡的官吏们,换上自己的亲信。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03年,赵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在当地汉越两族士民的拥戴下,建立了以番禺为王都,占地千里的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从而为存在95年的南越国奠下基石。南越国的疆土,与秦设三郡辖区相当,北、东、西三面分别与长沙、闽越、夜郎三国交界,东及南面濒临南海[6]  ,“东西万余里”的广大地域。北至南岭(今广东北部、广西北部和江西南部一带),西至夜郎(今广西,云南的大部),南至南海(今越南的中部和北部),东至闽越(今福建南部)。都城在番禺[2]  ,今广州市。


臣服汉朝

经过多年征战,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并平定了中原包括项羽在内的其余军事势力。而此时的中原,已经兵乱多年,百姓生活劳顿困苦,所以刘邦决定不用军事剿灭的方式来对付南越国。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刘邦派遣大夫陆贾出使南越,劝赵佗接受汉王朝的封王归化中央政权。


公元前195年,在陆贾劝说下,赵佗接受了汉高祖赐给的南越王印绶,臣服汉朝,使南越国成为汉朝的一个藩属国,并向朝廷称臣奉贡。此后,南越国和汉朝互派使者,互相通市,刘邦成功的通过和平的方式,使得赵佗归顺,没有成为汉朝南边的敌对势力。


始此,中原地区的铁器等生产资源及技术源源不断引入南越国,启动了社会经济的进步。他重视传入中原汉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并融合越地社会,使岭南生产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创下历史伟业,成为一代伟人。从任嚣、赵佗开始,岭南有了人类文明的标志——城堡和文字,发展冶铁业,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历史上许多赞颂赵佗的诗篇,表明了人民对他的崇敬和怀念。


他又对任嚣所建的番禺城作扩建,城周达十里,被称为“佗城”,成为后代广州的中心地区。他努力协调各民族之间的关系,积极吸取中原文化,从而促使广东地区文化经济在秦末汉初年间稳步发展。


汉高祖死后,吕后临朝,开始和赵佗交恶,并发布了和南越交界的地区禁止向南越国出售铁器和其它物品的禁令。赵佗与吕后当政的汉朝中央政权关系一度紧张,汉越矛盾激化,吕后随即派遣大将隆虑侯和周灶前去攻打赵佗,但由于中原的士兵不适应南越一带炎热和潮湿的气候,纷纷得病,连南岭都没有越过。赵佗觉得吕后可能会通过长沙国(汉朝的另一个藩属国,位于南越国北部,现湖南省境内)来吞并他,于是赵佗宣布脱离汉朝,自称“南越武帝”,出兵攻打长沙国,并在打败长沙国的边境数县后撤回。


这时的赵佗凭借着他的军队扬威于南越一带,并通过财物贿赂的方式,使得闽越、西瓯和骆越都纷纷归属南越,领地范围扩张至顶峰。赵佗也开始以皇帝的身份发号施令,与汉朝对立起来。


公元前179年,吕后死后,汉文帝刘恒即位,他派人重修了赵佗先人的墓地,设置守墓人每年按时祭祀,并给赵佗的堂兄弟们赏赐了官职和财物。接着汉文帝在丞相陈平的推荐下,任命汉高祖时曾多次出使南越的陆贾为太中大夫,令其再次出使南越说服赵佗归汉。


陆贾到了南越后,向赵佗晓以利害关系,赵佗再次被说服,决定去除帝号归复汉朝,其与中央政权的关系又修好始昔,维护了岭南的社会稳定。一直到汉景帝时代,赵佗都向汉朝称臣,每年在春秋两季派人到长安朝见汉朝皇帝,象诸侯王一样接受汉朝皇帝的命令。但是在南越国内,赵佗仍然继续用着皇帝的名号。


公元前137年(汉武帝建元四年)赵佗去世,享年一百余岁,葬于番禺 (今广州)。赵佗死后,其后代续任了四代南越王。一直到公元前111年,南越国被汉朝所灭。


南越国自公元前204年建立至公元前111年汉平南越,历五代,共93年。


来源:我们爱历史、古今谈、铁血论坛


新闻头条 | 精选美文 | 原创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