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实验之魅121】校庆征文15:天命之年的母校念想∣79届校友张燕萍

张燕萍 殷红的实验眼 2020-02-04


等你点蓝字关注都等出蜘蛛网了

天命之年的母校念想

79届校友张燕萍

1

1

1

已走到人生知天命的年龄,回首过去的岁月,有很多的镜头飞逝而过,曾经色彩缤纷的日子,早已物是人非,也应了那句“除去巫山不是云”的景致,但总有那么几帧永远是清晰明快、永不忘却的记忆。而中学的时光就是那几幅写真画里的水墨丹青,浓妆淡抹中的精致工笔。

 

1974年9月,部队的专用大客车把我们这些十二、三岁的娃娃,送到了置于一片庄稼地之中的学校——郑大附中,不久即名为郑州四十中,1979年我高中毕业,学校改名为河南省实验中学。

 

我们这些从南方到郑州,并在部队大院长大的孩子,对于市区还是很陌生的,尤其是置身于郊区庄稼地之中的学校,虽有点惶惶的感觉,但更是充满了好奇心。

1

2

1

学校西侧几百米处的128团空降兵营房,是我们初入校时居住的地方,处在它和学校中间的南北路是未开发的文化路,仅有两车道的薄柏油挂在路面上,两边是碎煤渣铺成的自行车道和人行道,很是荒凉。门前是一条窄窄的无名小路,现在已经叫俭学街了;路边是一大块稻田,快要收割的水稻已经开始泛黄,稻田东面是文化路一小;学校北边就是连片的庄稼地了;校园东围墙有个小门,出去是农科院的大块试验田,种的最多的是棉花和黄豆,还有部分红薯、玉米。在那个学工学农的年代,我们的身影时常出现在这块试验田上,不怕大家笑话,我们用军用水壶偷偷装过丰收的黄豆,就为了回宿舍崩爆米花。看电影的时候瞧着摘棉花是那么轻巧,灵活,可是实际自己上手后才发现,开花的棉壳角是那么尖锐,拇指、食指、中指,经常被扎的血淋淋的,这还不算,试验田的东西都是带标号的,不能出岔子,一趟一个品种,分成不同的袋子装起来,我们每个同学的腰上都挂了一圈大大小小的布袋子。

1

3

1

学校院里西边是一个圆形的红门,这是学校的图书馆:一排排平房,一株株矮化国槐、刺玫,幽静里泛着藏书的墨香。图书馆的刘老师(编者注:即刘凤骄老师),戴着圆圆的老式眼镜,在东方女性标志性短发衬托下是那么娴静。刘老师是爱书之人,整个图书馆地面的青砖、一根根柱子、一扇扇门、一排排书架、一个个窗户、甚至整个院子都是那么干净、一尘不染!校园进门右手是赋予东方特色的挑角教学楼,东西两侧是露天的窄石楼梯,中间是室内的宽大木楼梯,整个教学楼都是铺满了紫红的地板,细高的歌德式窗户,南北通透的教室,前后两个进出门。教室前方悬挂着马、恩、列、斯、毛的画像,一面墙的毛玻璃黑板,现在想起来那叮铃铃的上课铃还是那么悦耳、动听。

 

教学楼前是一长溜的石头砌成的宣传黑板。图书馆、宣传黑板往北,就是面积不小的花圃,花圃中有石榴、月季、海棠、迎春、柏树、苹果、梨、海棠……花圃之间是被高大的梧桐遮蔽的石板路,整个校园都被这样的树荫掩盖,那时的天是蓝的,云是白的,树叶是绿的,真可谓风和日丽,绚烂多姿;一排排房子中间全是白杨树、核桃树、槐树;再往后走,就是学校的办公区、老师的办公室、老师的居住地。

1

4

1

东边是学校的大礼堂兼食堂,当时没有一条板凳,我们都是站着吃饭,这也许是初中、高中几年下来也没长肉的原因吧,站着吃饭消耗脂肪呀。回想起来打饭的情景,只觉得自己真是勇猛的很,那时的我,瘦小、个子低,每次排的好好的队伍,一到买饭窗口打开,不分年级买饭的学生挤作一团,尤其是高年级的男同学,所以窗户玻璃都是完好的,但是窗户合页却总是被拽掉的,我们的脚总被踩得黑乎乎的,而鞋带总是三天两头被踩断的,我们的饭碗永远都是耐摔的,当然瓷没一个是完好无缺的。我们几个低年级的住校生,每天下午放学后,都会去食堂帮忙,为的是能早点打饭。晚上下班的大师傅总会在走之前,卖给我们一些猪肝、卤肉,以增加我们的营养,那个年代人心真是淳朴,宽厚,让我们感动的不得啦!

 

老师的居住地前后是露天的篮球场、排球场、室内运动场。听老师们和高年级的学长学姐们说,我们学校的老师们厉害着呢,短跑记录是葛蔚起老师创造的,篮球比赛只要是侯少林老师出场必定大胜,击剑队的李老师(编者注:即李秀荣老师)是省队的教练,我们还有能跳全剧的芭蕾舞白毛女的舞蹈队、乐队。后来我也住校了,经常会在放学后趴在窗户上看击剑训练,隔着玻璃欣赏舞蹈道具和服装、舞鞋;我很想学习击剑,但是因太瘦弱拿不动剑,李老师就让我坐在边上看。

1

5

1

学校的最后面东北角是偌大的标准足球场和八道跑道,还有一个能做橄榄球的场地,一个大主持台,一圈能容纳全校上千学生的座位区。我想我们学校是能开展最多体育项目的学校吧?足球场内边上,有沙坑、跳高杆、铅球区、双杠、单杠、吊杆等器械。记得入学2个月就是全校秋季运动会,我傻傻的就报了个1500米长跑,看着跑道想着三圈半没问题,谁知道真难跑呀,第一、第二就不说了,没我啥事,我和二班的体育队的沙小凤较劲,她比我高一头,脚穿跑鞋,我一双布鞋,拼命地跑,当时还没毕业的我哥,率领着他班的同学和我们部队大院的哥哥们,在跑道上站了一圈给我加油,我始终也没有跑到她前面,并列第三的成绩叫我再也没敢报这个项目,至今,让我对长跑仍心有余悸!

 

足球场和大礼堂之间是学校的试验田,冬种小麦,夏种水稻,就是在那里我学会了插秧,学会了割麦子,学会了打场;校园西北角是实习小工厂,满厂房里都弥漫着煤油、柴油的味道,磨具粉满地都是,还有炼钢铁的工具,一草地上到处都是钢轨、钢筋、铁锅、铁盆……每次学工活动结束,我们的双手只能用煤油才能洗干净,时间长了,加上住校条件简陋,手上全是被煤油蛰的小口子。学农劳动我们这一届是在学校东北方向的柳林镇马李庄,每天早晨我们从学校食堂买个馒头,加上自己从家带的咸菜,背着学校大锅烧的飘着稻草的开水就出发啦。

1

6

1

我是代表入学新生发言的学生,可有件事我一直不明白,我从头至尾也没加入过当时的红色组织——红卫兵。我家只有红小兵的臂章,但是我却是第一批入团的,而且一直是班干部、团干部,难道老师把我也需要手续才能加入红卫兵给忘记了?

 

几十年过去了,但这些曾经的点点滴滴都在记忆深处流淌,仿佛都是昨天的事情。在那个不提倡学习的年代,很庆幸特殊环境下,我们还能有一方净土学习,还能有明亮的教室、一群负责任的老师和领导为我们解惑授业和言传身教!

回首飞逝岁月的过往,总是觉得太平凡,没能为母校争得荣誉深感惭愧,但是做一个本分的人,一个守信的人,一个诚实的人,一个不断努力的人,不忘初心,这就是对老师最好的回报吧!

 

上学、进修,近二十年的学习生涯,唯有中学的时光令我难忘。

 

如今已是天命之年龄,可我的母校,却是我一生的念想!


本文作者:张燕萍,1974-1979年就读于我校初、高中,系我校79届校友,从南开大学毕业后先后在郑大一附院、中国人寿工作,现已退休。目前受聘豫慈体检中心。

征文说明

本次校庆征文启动时主要是面对广大校友。这里,实验眼热忱欢迎广大教职工(含曾在河南省实验中学工作的)、在校生、家长及关心、支持省实验的社会人士参与。征文活动要求参见【征文活动】亲爱的校友,实验眼邀您参加校庆六十周年征文

近期回顾

1、【实验之美79】【我拍实验21】窗外的操场(超震撼)

2、【眼主闲话3】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记录

3、【实验之魅120】校庆征文14:感激母校谢师恩,珍惜真情铭初心︱66届初中校友王天立

4、【实验之魅119】校庆征文13:迟来的道歉︱66届初中校友李林春

5、【征集活动】关于再次集中征集校史资料的启事

6、【实验之美78】【我拍实验20】你看,你看,我们手机拍的实验蓝!

温馨提示

欢迎转发分享本平台推送的作品。未经本平台授权,不欢迎其他平台转载。若使用本平台推送的文字和图片,须经授权。因篇幅有限,本平台参考文献不再一一列出,若有侵权,请随时告知。

文/图:张燕萍

文字校对:杨君燕 卢星星

编辑/排版:殷  红

排版指导:冯  辉 田婷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