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讲好中华文明故事——文物工作者热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重要讲话精神

立足中国大地 讲好中华文明故事

——文物工作者热议习近平总书记在

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重要讲话精神


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高度评价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就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对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拓展文明交流互鉴作出了战略部署。


文物工作者把深入学习领会、切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期的重大政治任务,结合文物工作实际,确保各项部署落实落地。


河北:担当历史使命为中华文明探源贡献河北力量 


河北又称“燕赵大地”,历史悠久,文物积淀丰厚,远有东方人类的故乡——阳原泥河湾旧石器时代遗址群、近有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文物门类齐全。


“河北文物工作者倍受鼓舞,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将其作为加快河北文物事业发展的行动指南,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聚焦人类起源、聚焦中华文明探源等重大主题,担当起历史使命,推动全省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河北省文物局总工程师刘忠伟表示。


谈到具体工作,刘忠伟表示,要加强考古与研究阐释工作。围绕中原文明化进程、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泥河湾人类探源等重大项目推动考古学课题研究,重点推进“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河北地区的项目实施,开展泥河湾人类探源工程、冀西北新石器时代考古、漳河—滏阳河夏至早商时期考古等工作。同时,紧紧围绕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这条主线,统筹部署推进各项工作。用好革命文物红色资源,研究确定一批重要标志地,组织开展一批主题性革命文物展览展示等活动,切实提高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质量和水平。积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和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和国家大事,推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长城和大运河文物保护、石窟寺保护利用、博物馆改革发展、文物平安工程等,持续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


“以国家《‘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为指导,按照《河北省文物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要求,建立保障机制,明确落实路径和工作重点,确保规划落地实施、取得实效,不断提高文物领域治理效能。”刘忠伟说,还要加快建设河北省文物资源大数据库,推动文物信息高清数据采集和展示利用;建立健全数据管理和开放共享机制,逐步实现对文物本体及其历史文化科学信息的永久保存和永续利用;推进智慧博物馆建设,提高博物馆研究管理、陈列展览、社会教育的智慧化服务水平;加大文物蕴含价值的阐释宣传,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学习历史、赓续传统、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等精神文化需要,让文物更多赋能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


上海:做深做实“以物论史”“以史增信”两篇大文章


上海市文物局局长方世忠表示,今年是上海文旅、文物系统的“能力建设年”,提高历史文化素养和文物考古能力是“基本功”和“硬能力”。全系统迅速兴起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热潮,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切实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发展。特别要不断深化对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研究重大意义的理解和把握,进一步做深做实“以物论史”“以史增信”两篇大文章,不断推进新时代上海文化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


方世忠介绍,上海将做好两大方面工作。一是进一步做深“以物论史”,聚焦重点项目,深化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特质和形态。要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密切推进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把考古探索、文献研究和科技手段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扩大考古工作空间,追溯文明起源早期迹象,挖掘揭示中国古代遗存价值。要立足上海实际,持续推进、不断深化上海重点文物考古项目,力争取得更多研究成果,努力破解历史之谜,回答重大历史问题。要聚力重大项目,围绕国家重大考古项目——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全力推动“文物考古大发现”“公众教育大启蒙”“科技创建大集成”,努力为“海上丝绸之路”和长江“黄金水道”研究提供重要实证,为世界水下考古贡献中国经验、中国智慧。要加强研究阐释,继续做好福泉山遗址、青龙镇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加强考古成果的整理阐释和文物基因库、数据库建设,用实证的方式清晰勾勒上海地区文明演进路径,为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和内在机制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支撑。


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做实“以史增信”,促进活化利用,不断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深化文教结合,加强对上海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加快推进相关编纂出版、展览展示、影视制作、媒体传播等工作,主动做好中华文明和上海历史的宣传推广,依托考古工作基地和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开展公众考古活动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验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地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要深化文旅融合,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入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时代价值,高水平推进实施“建筑可阅读”“海派城市考古”“大博物馆计划”“大美术馆计划”等卓越实践项目,办好“何以中国”考古系列大展,加快数字化发展、多媒体呈现、深度游体验,推动中华文明研究成果全民共享。要深化国际合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文物交流合作和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特别要发挥好上海作为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功能,增强全球叙事能力,推广中国文物保护理念,讲好精彩上海故事,传播展示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人文底蕴和时代风采,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江苏:厘清历史文化脉络 深入推进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


江苏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起源地之一,文脉绵延、底蕴深厚。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江苏文物系统将以厚植中国道路的文化底蕴为己任,自觉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任务和头等大事,充分挖掘好、保护好、展示好、利用好、阐释好江苏文物资源,为中华文明探源贡献江苏智慧、江苏力量。”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拾峰说。


拾峰表示,江苏将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深入推进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积极参与“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等“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以淮河下游、太湖北部、太湖西部等区域为重点,做好长江和淮河下游史前文化、吴文化、汉文化和六朝建康城、隋唐扬州城、大运河等重大课题考古研究,围绕重大历史问题持续发力,充分发挥重大项目的学术引领和行业带动作用,强化年度滚动落实,分项分步分期实现突破,努力形成一批体现江苏特色的重大成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同时,深入推进考古和历史研究,加强考古机构队伍建设,整合江苏省考古机构力量,全面梳理既有考古工作成果,注重点、线、面结合,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探索历史未知,揭示文明本源,全面深化江苏地域文明认知,深刻准确地揭示江苏地域文明独有的深层文化基因,完整准确讲述江苏地域文明在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形成发展中的历史贡献和独特地位,增强江苏考古的影响力、话语权。”拾峰说。


“此外,还要深入推进文物资源活化利用。”拾峰表示,江苏将统筹做好大运河、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打造具有世界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文化符号,以苏州古典园林、明孝陵、大运河(江苏段)等世界文化遗产为重点,实施文化遗产解读工程,着力构建江苏文化地标和精神标识。探索历史文脉保护传承江苏模式,深化苏州文物建筑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文物资源保护,推进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和大遗址保护展示,实施文化遗产云建设工程,建成一批智慧博物馆和无边界博物馆,深化对外交流互鉴,实施文物全媒体传播计划,广泛传播更多具有江苏特色,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努力讲好中华文明故事江苏篇。


安徽:在助力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中体现安徽担当


安徽承东启西、连南接北,长江、淮河横贯其中,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色区域文化。考古工作表明,安徽在人类起源和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何长风表示,安徽文物系统要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重大政治任务,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国家重大课题为抓手,积极发掘安徽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作为空间,进一步提高对考古工作和中华文明研究重要政治意义的认识,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在具体工作中,何长风表示,积极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国家重大课题研究。持续开展人字洞遗址、凌家滩遗址、垓下遗址、禹会村遗址、淮南楚王陵(武王墩)、阜阳古城遗址、郎溪磨盘山遗址等主动性考古发掘,加强与中国科学技术等高校合作,强化多学科研究,形成一批有价值的科研成果,揭示安徽在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年的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


“我们将加强历史文化研究阐释,做好安徽省考古成果出版。编辑出版《凌家滩考古报告》《引江济淮工程考古发掘报告》等考古报告;发挥论坛作用,成立长三角考古遗址联盟,开展华龙洞、凌家滩、禹会村等考古文化论坛和研讨会,扩大安徽考古影响。创新考古成果宣传方式,组织‘跟着考古游安徽’‘跟着文物游安徽’等宣传活动,开展公众考古,普及考古和文物知识。”何长风说。


“还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强化规划引领,编制完成长江文化公园安徽段规划,编制淮南武王墩、阜阳古城遗址等一批大遗址保护利用专项规划。谋划实施一批修缮保护、本体展示、环境整治等文物保护项目。”何长风表示,要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加强凤阳明中都、含山凌家滩、蚌埠双墩和禹会村、寿县寿春城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推进考古遗址对外开放和考古研学旅游基地建设。坚持与乡村振兴结合,围绕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加强西递、宏村等传统村落文物古建筑修缮保护;推进万里茶道申遗步伐。坚持与文旅融合结合,加强大运河文化公园(安徽)建设,实施柳孜遗址保护大棚和遗址博物馆、通济渠泗县段展示等项目,促进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广东:为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广东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字字千钧,催人奋进,广东文物考古事业实现飞跃发展,岭南文明发展脉络愈发清晰。”广东省文物局局长龙家有说。


龙家有介绍,广东先后出台系列政策文件,为广东文物考古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原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式更名为“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编制增加至91名。2019年起5年安排15亿元用于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在全国率先建立“岁修”制度,每年安排3万元用于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日常维护。为135处省级以上革命文物保护单位办理保额达49.5亿元的保险。创新提出并发布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广东省历史文化游径,建立“革命文物保护修缮—陈列展示—周边环境整治—红色旅游景区”的全流程建设模式。全程见证中国水下考古的起步和发展,在整体打捞、水下发掘保护、水下数字化科技考古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文物保护利用是保护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有力载体和有效途径,广东文物系统深感重任在肩、使命光荣大。”龙家有说,广东文物人将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把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重大政治任务,集中考古力量、加强考古资源调查,围绕岭南人类起源、岭南文明发展等重大历史问题开展专项攻关,大力探索未知、揭示本源。积极组织推动广东省“一百万年前的古人类—南江旧石器文化研究”“一万年前的文化变迁—广东新旧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研究”“五千年的文明史—石峡文化与良渚文化比较研究”等考古项目纳入“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注重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阐释,汇聚各领域专业力量,组织实施跨学科、多领域协同研究,以最新史学研究成果及时完善我国古代历史部分内容,完整准确讲述我国古代历史,梳理岭南文化发展脉络。同时,实施岭南文化“双创”工程,赋予粤港澳大湾区更深厚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激活大湾区文脉。


“广东将牢记殷切嘱托,积极探索新时代文物保护利用新方法,不断提升工作能力,为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广东智慧。”龙家有说。


四川:以前所未有之力推进文明起源、发展研究


“我们要认真贯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前所未有之力谋划推进文明起源、发展研究以及不同区域文明的交流互动,积极主动加入文明历史研究的‘大合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王毅表示。


王毅说,四川将大力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更加系统科学组织好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研究,深化三星堆、金沙等古蜀文明遗址和城坝、罗家坝等巴文化遗址研究。大力推动以考古学为基础的多学科、跨领域综合研究,运用自然科学前沿学科的先进技术和方法研究古代遗存,强化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大力促进民族地区考古研究,包括藏羌彝民族走廊,特别是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等民族地区考古工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学术支撑。大力推动省内科研机构以更广阔的视野和胸怀与国内外特别是周边省(区)科研机构在考古发掘、学术研究、文物保护、多学科研究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为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起源、发展,为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作出贡献。大力推动文明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加强对考古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推出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展览展示,及时公布考古新发现,讲好中华文明故事,讲好四川故事。




采写:徐秀丽  李   瑞
编校:高   游
审核:徐秀丽 
监制:李   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