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凝心聚力 勇毅前行 青海文物事业发展展开新画卷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刻阐述了加强文物保护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为做好新时代文物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青海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定信心、守正创新,自觉担当履行文物保护利用工作责任,奋力推动青海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省文物局局长高波表示。

扎实推进文物系统性保护

“青海原子纪念馆里的每一件图片和实物,都是那样的震撼人心,因为他们承载着中国人艰苦卓绝、自信自豪的历史,同时传递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参观过青海原子纪念馆“‘两弹一星’精神展”的观众表示。

1964年10月,“轰”的一声,蘑菇云腾空而起,胜利的冲击波,从西部的大漠传遍全世界,让世界重新认识了全新的中国,一个历史从这里开始。

2009年5月26日,记录中国核工业创建历史背景、发展历程、辉煌成就,彰显人文精神、实践意义、时代价值的青海原子城纪念馆在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西海镇正式对外开放。

青海原子城纪念馆是中国唯一的全面、系统介绍中国核工业创建和发展历程的专题纪念馆,展示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成功研制的伟大历程,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的集中体现。基地旧址及纪念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成为红色文化展示基地和党史党性教育基地,在启迪思想、净化心灵、立心铸魂、凝心聚力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

原子城纪念馆外景

原子城纪念馆展厅

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总指挥部修缮


近年来,青海省将基地旧址保护利用作为青海革命文物保护“一号工程”,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实施。目前,已落实保护利用资金20327万元,实施14个项目,修订《海北藏族自治州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保护管理条例》,成立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保护利用工作办公室(筹),核定全额事业编制10名。

2020年底,为更好地展示原子城红色文化、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原子城纪念馆全面改陈工作启动,2021年6月30日恢复开馆,为建党10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今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公布的第十九届(2021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名单中,青海原子城纪念馆“两弹一星”精神原子城纪念展览荣获优胜奖。

2021年,青海落实各类文物保护资金3.1亿元,实施文保项目53项。

完成全省37处革命文物资源田野调查,公布第一批18处省级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和765件套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青海省博物馆推出百年革命文物目录展,展示宣传长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路”精神、“两弹一星”精神 。

2022年,青海争取国家文物保护资金16155万元,将专项用于青海文物本体维修保护、展示利用,文物安防、消防、防雷,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可移动文物技术保护(含文物本体修复)、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所需支出,优先用于革命文物、石窟寺文物、考古以及黄河、长江、长征、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等保护利用,将持续改善文物单位保存环境和条件,有力推动青海省文物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做好考古发掘研究

1982年,考古发现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热水乡境内的热水墓群,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对血渭一号墓进行抢救性发掘,发现墓园祭祀建筑、殉牲坑、五神殿及壁画、彩棺,还有大量精美遗物,对研究唐(吐蕃)时期热水地区的葬制葬俗及唐朝与少数民族关系史、丝绸之路交通史、物质文化交流史等相关问题具有重要价值。

“2018血渭一号墓是热水墓群乃至青藏高原上发现的布局最完整、结构最清晰、形制最复杂的高等级墓葬之一,是热水墓群重要考古发现,首次掌握吐谷浑陵墓形制的基本特征,是中国古代陵墓制度考古的重大发现。”专家认为。

“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被评为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出土金器及装饰品

喇家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青海石窟寺文物资源专项调查——鲁丝沟岩刻调查现场


丝绸之路南亚廊道青海段考古调查——班玛县牛山岩画调查现场

“2019年6月24日,国家文物局、青海省人民政府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就共建热水墓群国家考古研究基地在北京签署框架协议,我们按照协议要求积极推进热水墓群国家考古研究基地建设。”高波说,召开“青海都兰热水2018血渭一号墓考古发掘专家论证会”云会议,编辑出版《热水墓群考古四十年》论文集等,都兰热水墓群和民和喇家遗址被评为“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并列入国家《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

2021年,青海完成中大型基本建设考古调查15项,调查面积近2500万平方米。完成考古勘探3项、面积约46.5万平方米。完成年度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5项、面积近5000平方米。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中加强文物保护管理,推进“先考古、后出让”制度落实。对接“引黄济宁”、西格铁路、国道227公路、西宁综合保税区等重大建设项目,推行“考古前置”,抢救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守牢文物安全红线底线

近年来,青海聚焦“火灾事故、法人违法、盗窃盗掘”文物安全三大风险隐患,压紧压实责任,加强督导检查,凝聚共识合力,坚守底线红线,文物安全形势向上向好。

2020年原青海省大通县文物管理所联合大通县人民检察院第二检察部,对大通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长城大通朔北马场段、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八寺崖墓群、贺家庄遗址、广惠寺等,就近年来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实地督导检查。对相关乡镇、部门和单位下发了《文物保护检察建议书》,要求按照检察建议书和文物工作程序及时整改所涉及的文物保护单位,在项目审批、保护管理、消防安全等工作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责成文物保护单位责任人按照文物属地化管理原则加强管理,有效遏制了在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未批先建违法施工建设、破坏文物本体等一系列违法违规行为。

2021年3月,青海省检察院与青海省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建立文物保护行政执法与公益诉讼检察协作配合机制的意见》,标志着解决青海历史文化古迹和文物保护领域中的公益损害突出问题,发挥公益诉讼检察力量迈出坚实步伐。

在青海全省范围内开展文物领域公益诉讼工作,积极探索实践“文物+检察”工作模式,既推动行政机关把文物保护职责落到实处,也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等新领域公益诉讼的理论、制度和立法研究提供了实践样本,有力推动了文物保护工作。

近年来,青海省委、省政府将文物安全工作纳入各市州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内容。青海省文物局与省消防救援总队调研革命文物建筑消防安全,联合召开集中约谈会;与省委网信办、省公安厅网络安全保卫总队建立青海省文物网络安全和舆情处置联席会议制度。下一步,青海省文物局还将制定出台《青海省文物安全巡查办法》《文物违法事件、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对全省文物系统安全及执法人员培训,开展全省文物安全隐患整治和安全能力提升、打击文物犯罪、国有文物保护检察公益诉讼等“三大行动”,多部门联合开展文物安全监管模式常态化;聚焦文物火灾、法人违法和文物盗掘三大事故风险,加强文物安全日常监管。

博物馆改革发展提质增效

2018血渭一号墓出土文物,宗日遗址、柳湾遗址、喇家遗址、沈那遗址……2021年12月,改陈后的青海省博物馆推出以“青海历史文物展”为主,“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青海考古成果展”“百年青海革命文物目录展”为辅的“1+3”主题展。主题展秉承“千水之源、万山之宗,多元共生、人文河湟、大美青海”的办展理念,在充分挖掘自身馆藏资源及文物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整合青海博物馆联盟文物资源,全景式展示青海从史前文明到近代百年的发展历程。展览展陈面积增加至9450平方米,上展文物1331件(套),其中一级文物191件,为青海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重要地位提供了实物佐证。“来一次青海省博物馆,全面了解了青海故事,很值得。”观众表示。

以青海历史发展为主线,以农耕与游牧的大视角切入,用400多件(套)文物,展示青海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所蕴含的文化特征,展现青海所蕴含的文化交流信息。“山宗·水源·路之冲——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展围绕“解读灿烂中华”的主题,先后在首都博物馆、深圳博物馆展出,受到观众普遍欢迎。在深圳展还配套举办4场主题讲座和4场社会教育活动,线上线下受众群体超过719万人次,话题指数突破2400万热度,阅读量达500万人次。

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展厅

青海藏文化博物院:丝绸之路与青藏高原文明史(藏书阁)


在博物馆改革发展中,青海注重激发博物馆创新活力,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青海省文物局联合有关部门调研制定《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成立由65家博物馆组成的全省博物馆联盟,推动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上下联动、共建共享。

深化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绩效考评,大力推广策展人制度,推出更多原创性精品展览。鼓励博物馆、纪念馆建立推广“以需定供”菜单式展览服务,建立优秀临时展览、社教活动项目库,在全省共享共用。支持发展“云展览”“云教育”“云课堂”“云直播”等公共文化服务新业态,让参观博物馆、纪念馆成为社会新风尚。

近日,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青海省“十四五”文物事业发展规划》。“《规划》是作为‘十四五’期间全省文物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首次以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充分体现青海省委、省政府对文物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必将引领推动全省文物工作高质量发展。”高波介绍。

《规划》对“十四五”时期青海文物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及2035年远景目标作出系统谋划和科学安排。《规划》提出,到2025年文物保护水平全面提升,文物工作在坚定文化自信、历史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重要作用愈加彰显,文物保护成果更好惠及人民群众,全省文物保护利用之路迈出坚实步伐。到2035年,建成与文化名省建设目标相适应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体系,文物资源价值全面彰显,青海的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实现高质量发展。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我们将凝心聚力、勇毅前行,努力描绘文物事业发展崭新画卷,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高波表示。



采写:徐秀丽
编校:高   游
审核:李   瑞
监制:李   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