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钓鱼」物理系教授举报自己的论文造假

Science Press 科学EDU 2022-04-24


科学与人文的冲突


近现代以来科学逐渐成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其工具理性日益突显,从而使其与以价值理性为圭臬的人文领域产生分裂并发生冲突,以致延伸到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在各级各类的学校教育中,分裂在扩大并深化,从而使人类文化从根本上开始发生裂变,这种有增无减的趋势,是学界长久关注并讨论的话题。




(一)斯诺命题


1959年5月英国物理学家和小说家C. P. 斯诺(C. P. Snow),在剑桥大学作了一场名为“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的演讲。他认为当时西方社会的智力生活已日益分裂为两个极端群体,这种智力生活也包括现实生活。


两个极端群体一个是文学知识分子,另一个是科学家,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可理解的鸿沟。他们都荒谬地歪曲对方形象,看待问题的态度迥异,感情也难以找到共同基础。斯诺称之为“两种文化”。两种文化分裂的现象不仅存在于英国,还遍及整个西方世界。他认为一方面是由于专门化教育,另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形态定型化倾向,“这也就是说,文化分裂之类的情况一旦形成,所有的社会力量不是力求使之缓和,而是越来越加强”。


由于教育的专门化训练和社会系统运作过程的强化作用,两个文化群体在价值、情感、态度、知识结构等方面呈现越来越大的差距,两种文化的分裂与对立的现象被称为“斯诺命题”。


斯诺的观点也曾引起很多争论,但“两种文化”概念的提出,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这种冲突在英国好像还是比较温和的,在其他地方,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在20世纪的百年时间里,不断演化成汹涌的浪潮。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也早已出现过激烈的论战。



(二)“科学”与“玄学”的论战


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上演的有关“科学”与“玄学”的论战,反映的就是科学与人文的冲突。当时中国思想界的著名人物几乎都卷入这场论战中。论战最初起于“采西学”、宣传新思想的梁启超等人。梁启超曾于1919年率张君劢、丁文江等赴欧洲,目睹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人类文明的摧残,对西方文明大失所望,翌年他在《欧游心影录》中对“科学万能论”提出批评。之后又有梁漱溟(1921年)、陈嘉异(1921年)著文抬高东方文化,张君劢于1923年2月在清华作“人生观”问题的著名演讲,提出“科学无论如何发达,而人生观问题之解决,决非科学所能为力”的论点,从而挑起了这场大论战。



另一方科学派的反击,首先是地质学家丁文江在《努力周报》发表《玄学与科学》,指斥“玄学鬼”附在张君劢身上。之后有化学家任鸿隽、心理学家唐钺、政客吴稚晖、学者胡适等加入科学派的阵营。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如陈独秀、瞿秋白也参与了论战并站到支持科学派、反对玄学派的立场,并试图用历史唯物论来解释人生观和社会问题。


在玄学派的阵营中,后来也加入了很多文化名人。这场论战讨论的范围很广,涉及古今中外诸多思想流派,但焦点集中于科学与人生观、科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两个核心问题。论战是以科学派的胜利告终的。从那个时代以来,现代中国的政治格局和文化格局,便开始由“德先生”和“赛先生”来主持。玄学派在那场论战中失败了,但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永远地退出了历史舞台,它留给人们很多思考。 



(三)“索卡尔事件”


另一场著名论战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美国,人们称之为“科学大战”。起因来自后现代主义对现代科学的质疑和批判,结果遭到科学卫士一派猛烈的反击。1994年,美国生物学家格罗斯与数学家莱维特出版了《高级迷信:学界左派及其与科学之争》,接着,又有纽约大学物理系教授艾伦·索卡尔向著名的人文杂志《社会文本》提交了题为“超越界线:走向量子引力的超形式的解释学”的“诈文”,揭开了这场科学大战的序幕。随后,科学卫士一派向后现代主义展开了全面的批判。


艾伦·索卡尔


被称为“索卡尔事件”的“诈文”案,具有相当大的轰动效应。据说索卡尔在那篇以“后现代哲学以及20世纪物理学的政治蕴涵”为主题的文章发表之后,随即又在《大众语言》月刊上发表了《曝光 — 一个物理学家的文化研究实验》,自我披露那篇名为“把有意编造的谬误、语言的滥用以及各种毫无根据的结论捏合在一起的大杂烩”的文章,是一篇“诈文”


在那篇文章里,索卡尔刻意模仿后现代主义使用科学词语的方法,从量子力学、广义相对论谈到微分拓扑、非线性、超弦和混沌,列举似是而非的论据,论证“量子引力是一种典型的后现代科学”,是“超越界线”地发展出来的一种“具有解放意义的科学”。他所引用的还有物理学家玻尔(N. Bohr)和海森伯(W. Heisenberg)的言论。这些很难使人看出是一场恶作剧。


有意思的是,1996年《社会文本》推出的那期名为“科学大战”的特刊,是专门用来回击《高级迷信:学界左派及其科学之争》对科学的文化研究的批判的。《社会文本》的5位副主编对那篇“诈文”中一些常识性的科学错误、有意捏造的后现代主义与当代科学之间的“联系”和故意迎合《社会文本》编辑们的意识形态而有偏见的观点,竟然毫无觉察,一致通过并将其发表。在《曝光 — 一个物理学家的文化研究实验》一文中,索卡尔引用了劳丹的话:“用主观的兴趣和思想来代替事实和证据这种做法,是我们时代最突出和最有害的反理智主义的表现。”


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斯蒂文·温伯格(Steven Weinberg)在《索卡尔的恶作剧》一文中指出:“索卡尔讥笑的对象遍及了一个广泛的知识界领域。在人文科学领域中,有所谓的后现代主义,他们喜欢以他们自身的零碎经验和随意解释的本性,不断地涉猎诸如量子力学或者混沌理论之类的科学前沿。某些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把自然定律看作是一种社会建构。”他还指出,一般说来,“对文化、政治或哲学来说,物理学的研究结果没有合理的意义”。他还认为海森伯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但不是谨慎的思想家,他在哲学上陷入了迷途(索卡尔在“诈文”中引用了海森伯的话:“科学不再是作为一个客观的观察者来面对自然,而是把自己视为一个在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的演员。”),并指责“普里戈金之类的科学家就声称非线性的动力学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在他们看来,这是一个没有任何夸张的使人有趣的课题”。


当然,对于科学卫士的攻击,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们也进行了激烈的回应,发表了一系列的反击文章。一些著名的学者及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如布鲁斯·罗宾斯、安德鲁·罗斯、雅克·德里达、理查德·罗蒂等都参与了论战。由“索卡尔事件”引发的旷日持久的论战,引申出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时间虽然过去了很久,但裂痕似乎没有任何弥合的迹象。科学家与其他知识分子之间误解的鸿沟,与几十年前斯诺所担忧的相比,似乎更深、更宽了。从“科学大战”论战双方的敌意来看,冲突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是难以消除的。一些人文学家和科学家都认识到这种分离与对立是应当消除的,但也有一些人却坚持更深程度的分裂与对抗。


如果说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家们将科学的原理用来解释社会现象,无论其对科学原理的运用还存在多么非专业的稚嫩问题,甚至在科学家们看来是可笑的,都应当看作一种整合的努力。当然,人文思想家们也应当探寻更为合适的路径以实现整合。而那种认为科学原理不能被运用于人文社会现象的研究,则是一种过于偏执的意见。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思想界也一再掀起波浪。争论始终没有停止,还会有更为持久的争论。所有论战的核心都可以归结为科学与人文的冲突,实质就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分裂与冲突。




本文节选自《人文社会科学概览》一书,内容有删减,标题为编者所加。



《人文社会科学概览》

倪胜利 编著

ISBN:9787030680679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1


本书立足于人之为人所必须具备的精神文化素质,选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具有代表性、整体性、通用性和关联性的主要学科,对其知识要点进行概括性的阐述。本书重点展现各学科研究的主要内容、对象、性质、方法、发展历史、当代热点话题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本书旨在帮助读者拓展人文社会知识基础、丰富内心世界、开阔认识视野、提升人生境界。


本书目录



向上滑动阅览

目录

第一章 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概念解读 1

第一节 人文 1

第二节 科学 10

第三节 社会科学 20

第四节 人文社会科学 25


第二章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30

第一节 方法论概说 30

第二节 经典科学方法论 34

第三节 科学前沿方法论 38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47

第五节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49


第三章 哲学 56

第一节 哲学概说 56

第二节 西方哲学经典命题择要 67

第三节 中国哲学 86

第四节 当代西方哲学思潮及发展趋势 90


第四章 文学 96

第一节 文学概说 96

第二节 文学的形态发生与发展 108

第三节 当代文学热点话题及发展趋势 117


第五章 史学 122

第一节 历史、历史学、历史科学 122

第二节 史学方法 129

第三节 史学源流 135

第四节 当代史学状况及发展趋势 139


第六章 艺术学 146

第一节 艺术学概说 146

第二节 艺术功能 154

第三节 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159

第四节 几种主要的艺术形式 164


第七章 语言学 175

第一节 语言学概说 175

第二节 语言 178

第三节 语言学的发展历史及流派 192

第四节 当代语言学的发展趋势 196


第八章 文化学 199

第一节 文化学概说 199

第二节 文化学的历史发展 206

第三节 西方文化理论 208

第四节 当代中国文化学发展趋势 220


第九章 社会学 227

第一节 社会学概说 227

第二节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234

第三节 西方社会学理论经典 237

第四节 中国社会学研究及未来发展趋势 247


第十章 其他学科 253

第一节 人类学 253

第二节 经济学 256

第三节 法学 262


本书主要参考书目 271



试读样章 





更多教学服务

关注微信公众号“科学EDU



近期文章:

1、科学 · 新书 | 2月精品教材书单
2、【新书推荐】刘沛清教授:《空气动力学》

3、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申报书填写+立项案例

4、关于有机化学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探讨(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