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青塔、高校人才网V、麦可思研究、教师打怪指南
10月12日,在一次院士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金力教授透露:
复旦大学将推出“非升即走“的替代计划,不升也能留,只要青年科学家可以在行业内做得足够好,就可以留下来,化解人才评价中“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五唯“压力。
“文章并非科研的全部,青年科学家重要的是有自己的代表性成果,包括科研成果、教育成果以及重要应用的成果。”金力说。他表示,复旦大学也正在努力构建更完备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其中最大的短板是缺少优秀人才,特别期待有志于成果转化的科学家加入复旦。
图源:复旦大学校长金力透露,复旦将推出“非升即走”的替代计划,不升也能留
高校人事改革,打破“铁饭碗”后,我国高等院校全面进入非升即走的“预聘-长聘”制时代。
以“非升即走”为代表的竞争淘汰机制,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激活高校现有人才潜力,最大限度地盘活人才队伍。但“非升即走”背后的争议却也从来不曾平息。
此前人民日报报道,2021 年 6 月 7 日,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党委书记王永珍遇害身亡,犯罪嫌疑人、该校教师姜文华随后因涉嫌故意杀人罪被警方批捕。上海市警情通报称,犯罪嫌疑人、该校教师姜某因工作关系对被害人王某怀恨在心,故实施侵害至后者死亡。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发布公告称,姜文华曾于 2019 年聘期考核不合格,但作案时校方与其聘用合同尚未期满。
如今,不少高校开始反思,走出改革的“新路子”:
事实上,复旦大学不是唯一的逆潮儿。同样对 “非升即走”持观望态度的,还有中国农业大学。时任中国农业大学校长的柯炳生曾撰文分析了 “非升即走”制度的利弊与国内推行的顾虑,他表示:“决定一个大学水平的,是那些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突出的重大成果,而这样的成果,没有哪个是靠高压政策逼出来的。”同为“双一流”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宣布,不采用“非升即走”或类似招录模式,不实行竞争性淘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不采用“非升即走”或类似招录模式,不实行竞争性淘汰对“非升即走”说不的,还有重庆邮电大学、渤海大学、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等诸多地方高校。重庆邮电大学在2022年高层次人才招聘简章中明确表示,学校采取“先进站、再进编”的人才引进模式,不采用“非升即走”等招录模式;渤海大学称,博士学历人才均按正式事业编制,不实行“非升即走”政策,入职后即可申请硕导资格;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人才招聘公告中也提到,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新引进博士,三年内岗位绩效津贴按专业技术七级岗执行,无非升即走要求。重庆邮电大学:采取“先进站、再进编”的人才引进模式,不采用“非升即走”等招录模式
宿迁学院在招聘启事中用红色加粗的字体明确表示“无非升即走”,加上“入省事业编制、百万安家费”等香饽饽的待遇,可算是求职者梦寐以求的岗位待遇了。 图源:高校人才网V“非升即走”,源自美国高校的终身教职制度,是美国高校普遍采用的 “预聘-长聘”制度的一部分,在欧美已有百年历史。所谓 “非升即走”,较为常见的做法是,新聘任的教师进校时以 “预聘或准聘”制的形式签订劳动合同,在约定聘期内 (一般为两个聘期,每个聘期为三年) ,完成规定的考核指标(晋升到高级职称的考核标准) ,达到要求且通过考核者可获得长期聘用或者转为事业编制,未达到要求者不再续聘或者转岗至非教研岗位。国内的“非升即走”制,是在博士生过剩的情况下衍生出的,目的是优中选优,普遍存在竞岗现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非升即走”逐渐变质为“不升只走”、“升了也走”。为了不失业,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发表最多的论文、拿到最多的项目就成为了青年教师工作的首要任务,以迎合结果导向性的绩效考核。然而,晋升标准不确定也不固定,并随着新进教师的水平升高而水涨船高。新晋教师们马不停蹄地发论文、申项目,疲于奔命的背后,是青年教师幸福感降低、竞相追逐短期成效乃至无人敢坐“冷板凳”等诸多问题,对于高校和科研事业的长期发展而言,绝非幸事。据教师打怪指南整理显示,以下我们来讲讲4个没有通过非升即走的案例,看看他们到底走去了哪里,如何有得有失。不要说,这个故事不可能,那个也不可能。既然是故事,我们还是想想,这些对我自己有什么启示:青椒A入职某头部985高校,6年非升即走。在这六年间,A勤勉教学,科研、发表和组织学术活动,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果,已经成长为学界新秀。然而,在第6年申请晋升长聘副教授时,A却由于各种原因没有留下。在如此遗憾之时,某腰部985高校伸来了橄榄枝,直接入职教授、博导岗位。从晋升副教授失败被解聘,到直接解决正教授职称,人生的转换实在是太快,太刺激了。有遗憾吗?有愤恨吗?也许有,但也算有体面的结局。“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次不留我,等我以后进了教指委,你就高攀不起。少数三四流高校也有样学样,搞类似的非升即走制度,但行政态度和做法更为恶劣。6年太长,只争朝夕,3年中期考核不通过就踢人,根本不给你坐热板凳的机会。而且,除了科研启动费,新教师没有其他配套待遇,比如安家费、住房补贴,还美其名曰,等你6年考核通过再按当年标准发放。可想而知,如果最终没有留下来,那么这6年就等于自带干粮搞科研,全凭自己发光发热。在多种原因之下,青椒B入职了这家高校,三年来发表十余篇C刊,但没有申到省部级、国家级课题。按文件,人事处认定B中期考核不通过,下了逐客令。过了两天,人事处看着B发表很强,就黑脸变红脸说,这次“算”你通过,可以续聘之后的3年再说。B早就不想在这干了。B很快找到了下家,西部某985高校,不仅直接解决副高职称,还有一笔不错的引进待遇。那一时间,扬眉吐气,三年的郁结顿消,“昔日龌龊,今朝放荡”,于是头也不回地飞走了。青椒C的学习经历非常优秀,心气也高,毕业的时候非985不投,最后入职某985的专职研究员。而专职研究员即专职科研岗是南方某大学的首创,几乎等同于“不升只走”,晋升概率极低,批量招人赶人是常态操作。专职科研岗本来不对教学工作量有要求,但C热衷于教学,花费了大量时间来备课上课,同时对科研追求完美,申请课题也运气不好。这种相互挤压导致,教学再优秀也根本不考核,而论文发表虽然质量比较高,但数量不多。四年之后,C自觉在此晋升副高无望,就谋求出走,最终换到另一家985开始非升即走。曾经的青春,都已经随风而逝。青椒D入职三流高校的非升即走,也是热衷于教学,积极开设各种选修课、通识课,没有充分重视到论文发表和项目申请。这最后导致,D的课时量过多,高级别刊物发表几乎为零,虽然勉强通过了中期考核,但6年晋升考核仍然压力巨大。于是,D决定果断放弃,趁着自己还没到35岁,就离职去做了985博士后。博士后的待遇会提高不少,也多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但两年的时间太短,之后还面临着更激烈的求职竞争。除了“非升即走”政策,严格的招聘政策、教师分类管理政策和学术自由政策,或许是更为现实可行而有实效的办法。不采用非升即走预聘制,缺少监督激励机制,如若部分老师“偷懒”怎么办?面对这一问题,一些高校确实有自己的苦衷和想法。有高校工作人员向《中国科学报》记者透露,不采用“非升即走”的策略的决定,只是因为学校的一些校区刚刚成立,希望能以此增加对某些人才的吸引力。未来时机成熟时,学校依然会施行“非升即走”。教师眼中,真正具有工作吸引力的高校应具备哪些要素?“新浪-麦可思 大学教师满意度”分析数据显示,受访教师中65%的人认为“个人的学术/职业发展能够得到有力支持”,49%的人认为“晋升制度公正、透明”,48%的人认为“能参与学术项目并担任关键角色”。
长期关注高校教师问题的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副研究员刘进指出,“几所学校对于‘非升即走’制度的‘书面拒绝’,并不意味着这项制度已经迎来所谓‘拐点’。这一制度仍是国内高校教师制度改革的大势所趋。”刘进认为,一些高校人才招聘时不采用“非升即走”的策略,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两点:一是部分高校的内部机制尚未理顺,二是针对一些教师对于国内“非升即走”的不满情绪,有些高校希望能在学术劳动力市场上“反其道而行之”,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仍旧回到我们学习的原型美国来看,对终身教职制度的主流批评其实并不是认为年轻人受到损害,而是认为这种制度制约了学术界的创新和发展,浪费了学术经费。因此有很强的声音在呼吁取消终身教职制。事实上,美国的终身教职比例已从1975年的45%左右下降到2014年的30%左右。美国大多数学术生产者早已处于强流动、低保障的状态。我们的未来也是将学者都抛入无保障的市场当中吗?这显然不可行,学术长周期的知识生产规律与市场追求效率的规律是必然相悖的。美国的经验并不是我们的万灵药。如何结合国外经验,将其改造为真正适应国内具体情况、有利于学术繁荣的本土方案,仍旧是我们需要长期辩论和探索的重大问题。更多教学服务
关注微信公众号“科学E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