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一节课,讲好一门课的课前九知与思考策略
许多教师上完课后心中无数,不知道自己的课好不好,是否符合课程评价要求,往往要等督导专家和老教师点评后才心中有数。其实课后只要按照以下九个问题自问自评就可以很好地掌握自己的课堂教学质量是否达标:符合要求的就应该是好课,哪些方面欠缺就应在哪些方面下功夫。这些问题同时也可作为评价别人课的参照。这九个问题可简化为27个字:明目标、自主学、合作探、精点拨、整建构、找规律、巧组织、高效率、人人清。
就是一节课或一门课的学习目标是否适度明确并告诉学生?
1、明目标2、自主学
就是自评教学内容是老师灌输还是先让学生独立自学和操作? 就是自评学生不会的问题是否通过相互讨论和帮助来解决?
3、合作探4、精点拨
就是自评教师的点拨是否精当并退到最后一步? 就是自评自己是引领学生整体建构还是一开始就陷入细节之中?
5、整建构
6、找规律
就是自评自己是否注意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的规律和学习的方法? 就是自评一节课教学环节是否合理恰当,活而不乱?
7、巧组织8、高效率
就是自评一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否达成并高效率? 就是自评一节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否每个学生都能掌握?
9、人人清
新学期即将开启,老师们正在对上课进行充分准备。
如何上好一门课?
如何上好每一节课?
上海交通大学教学发展中心汇聚中心同仁和一线教师的智慧,梳理了教师上好一门课和上好一节课应思考和回答的问题,期待引发大家对如何做好教学进行深层次思考。
第一部分
开课之前需要思考的问题--针对一门课,在开课之前及之初,请考虑:
一、总体定位方面
1、这门课在专业培养计划中的地位与作用如何?包括:
■ 设置这门课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是否具备了本课程所需的基础(应做实际调研)?■ 这门课程对后续课程有何影响?■ 若为通识课程,这门课对本专业以外的学生意义何在(如拓展视野、提升思维水平、丰富认知结构……)?
2、选课的学生有何特点?其本学期的总体学习压力如何? 若课程以外语为教学语言,学生的外语能力是否足够(应做实际调研)?若不够,如何应对?
3、是否通过多种途径了解过学生学习这门课可能会遇到的难点?如何应对这些难点?
4、根据课程定位和学生特点,应如何设定这门课的教学主线(主要理论、重要内容、表达顺序……)?
5、选用的教材或资料是否与课程定位及学生基础相适应,还有更好的选择吗(应做国内外多方调研)?
6、这门课以往的教学中有何可改进之处?
总体策略:一门课在一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学习本课程知识后,转化为社会实践中的具备的能力。表现在生产中,对应的工作岗位及发展岗位是什么?从社会需求的角度,考虑,课程的三个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能力目标。
二、学习目标方面
1、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强化哪些思维模式(如逻辑推理、想象力、不懈质疑、包容异见……)?
2、课程结束时,学生应该能够自行梳理并表达出什么样的知识体系(主要知识点及其相互间的逻辑关系)?
3、学生应该取得哪些学习成果(作业、作品、考核成绩……)?其水平如何?是否与课程定位相符?
4、期待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发生何种变化(如激发起了……兴趣、矫正了……态度、认识到了……意义等等)?
目标策略: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这个目标不仅教师要知道,学生也要知道。就像作战一样,不仅指挥员要知道战斗目标,战斗员也要知道,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每个士兵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学也是如此。
对于三维的课程目标,不是写在教案上就行了,而要变成学生的学习目标,以通俗的形式或问题的方式告诉学生。学习目标要适度,要具有可操作性和检测性,学生看到目标就知道怎么做、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也不要机械的套用三维的模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写在教案上可以,告诉学生就显得有些呆板。
可尝试把教学目标问题化,就是把一节课要完成的目标设计成几个问题,这几个问题解决了,学生也就达标了。在问题中要包含目标的三维性。如学习数学中的“勾股定理”。如果把问题设计成“什么是勾股定理”就有点太简单了,学生把书上的定义读出来或背下来就算达标了吗?还不行,因为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
可变成这样的问题:“你能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什么是勾股定理吗”?这一问题本身就包含了知识目标(勾股定理的定义)和过程目标(能够自己举例说明);如果能够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说明就有了态度和价值目标,因为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用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类似的问题还可以编成:“你能够用勾股定理的公式解决生活中的一个问题吗”等等。
当然也不是每个问题都包含三维性,但至少要包含两维:即“什么知识与技能”和“如何掌握这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三、教学活动方面
1、为达成上述学习目标,教学重点应有哪些?
2、如何让学生知晓并认同课程的学习目标、要求和自身责任?
3、如何根据教学重点和学习难点,为各部分教学内容分配时间、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或表达方式?
4、怎样为学生学习这门课程提供最有效的帮助?
■ 怎样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能否尽可能地让课程内容可视化,以帮助学生学习?
■ 设置哪些相关情境(生活经验、既往知识、真实问题、学科前沿……)会有利于学生学习重点和难点内容?
■ 怎样引导学生及时输出所思所学(提问、讨论、测验、作业……)以巩固和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5、教师应以什么样的言传身教和思维方式来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施加积极影响?
6、安排哪些学习活动(如讨论、小组活动、展示报告……)可有效提升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结构策略:教学活动中,明确结构。教材多为模块结构。每个模块就是一个主题,一个整体。教师在备课时要改变过去那种只备一节课的习惯,按照单元备课,把一个单元看做是一个整体,整体安排和设计。要引导学生领悟编者的意图,理清一个单元的结构脉络,而不是教给学生一些知识的碎片。在教学一篇课文和一节教材时,也要整体建构。让学生从整体上来把握一个单元和一节教材,使知识在头脑中形成网状结构而不是点状结构。只有网状结构的知识才便于理解和记忆。
四、学习效果评价方面
1、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状态和呈现出的思维模式(如观察哪些现象、布置哪些作业、组织哪些测验……)?
2、如何判断学生对这门课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达到了预期目标(如借助于学生做的思维导图、创作的作品、考试考核……)?
3、如何评价学生学习成果(作业、作品、方案、报告……)达到的水平?评价标准是否与设计的学习目标相对应?
4、如何了解和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发生的变化?
5、按上述方法进行评价,能否保证学生成绩分布的合理性?
评价策略:多维度的评价是检验学生从心里感悟、思维变化、到知识梳理和能力转化的有效手段。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小组项目任务,设定指标,记录过程的方式,从而考核学习对学习的掌握和领悟。
第二部分
上课之前需要思考的问题每节课上课前,请考虑:
一、总体定位方面
1、这节课在整门课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如全课鸟瞰、引入新知、巩固旧知、融会贯通……)?
2、这节课的教学主线(教学内容及进程)是什么?
3、学生是否已经做好了学习的准备?可能的难点及应对策略是什么?
4、这节课应为下节课做些什么准备(如课后作业、知识铺垫……)?
二、学习目标方面
1、基于自己的理解向他人讲清楚哪些知识?
2、会应用哪些原理、方法、技术、技能……?
3、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发生何种变化?
三、教学活动方面
1、哪些教学活动最有利于达成上述学习目标?
2、怎样合理分配这节课的时间?
3、怎样开始这节课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4、相关的知识可以借助视觉工具表达吗?
5、可以设计一些什么样的情境(如结合学生既往知识、生活经验等讲故事、提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教学内容(尤其是重点和难点)?
6、可以通过哪些活动(如提问、讨论、小组活动、展示报告……)“迫使”学生输出自己的所思所学并使你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你准备了哪些“预案”来引导学生渐进思考?
7、怎样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施加积极的影响(如教师表现出对所教内容的热爱及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
四、学习效果评价方面
1、如何判断学生是否达成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通过课中提问、讨论;课间交流;收集“小纸条”;要求学生画“思维导图”;布置并及时批改作业……)?
2、如何根据学生表现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方法与课程进度?
对于一节课的策略
自主学:对于新授课老师不要急于先讲,而是先让学生自己看书、自己操作。过去老师都是“先教后学”,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本假设是:这节课是新授课,学生对于这些知识是一无所知的,所以老师要从头讲起。难道学生对这些问题真的一无所知吗?事实上只要我们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条件,加以科学的引导,绝大部分学生是能够自学课本的。书本上的知识先让学生自己看书思考,有些问题可以先考一下学生是否知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要给学生完整的自学时间。在自学指导这一环节要做到四明确:明确时间、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明确要求。只有做到了四明确,学生才能高效率的进行自学。
合作探:对于学生在自学中不会的问题老师不要急于解答,而是先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学生的合作组织要分小组和大组。首先是两个人的小组合作。实验证明两个人的合作密度最大,效果最好。对于老师布置的自学内容,两个人首先是相互检查,然后是相互帮助。两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再通过大组来解决(6—8人一个大组)。大家在一起讨论的是不会的问题,会的问题就不要讨论了,要注意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大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可通过全班讨论来解决。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老师巡回检查而不要急于讲解,要充分发挥学生互助的作用。在实际操作中要灵活掌握:小组能够解决的大组就不要讨论了,大组能够解决的全班就不要讨论了,要实事求是,不要走过场。教师在巡回检查的过程中及时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为后边的点拨做准备。
巧组织:一节课的教学环节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教师在备课时都会精心设计,试图取得最佳效果。但一节课结束后要认真反思,是否每个环节都有必要,都合理高效?有些教学环节单就本身来讲,可能是创新,但在整节课中可能是个多余的环节。比如有的学校规定每堂课教师都要“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老师们就要挖苦心思的考虑如何创设情境。
其实有些课不需要创设情境,教师直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可能效果更好。再如新课程提倡合作学习,有的老师不管什么问题都要让学生讨论一番,好像不讨论合作就不是新课程的课。其实有时候学生自己学会了就没有必要讨论,小组能够解决的大组就不要讨论,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老师就不要讲了。一切根据实际情况,在备课时有些要预设,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变通,不要机械的照搬教案。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实施要做到环环相扣,目的明确,不能太随意太零碎。教师的随意性太大学生往往会无所适从,没有完整的独立自学的时间。
高效率:不管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最终的目的是高质量的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如果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适度合理,在下课前就应该达标。当然衡量一节课是否达标可以有多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在下课前有一个测试卷,让学生做一做;另一种方式是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基本知道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所谓高效率是指用少的时间取得高的教学成果。这里既有量的问题,也有质的问题。一节课的教学容量和密度不能太少太小,有些课看起来很热闹,像肥皂泡一样,下课后学生没有多少所得,这样的课不能算是效率高。另外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深度和熟练程度,对学生思维的开发程度和情感的影响力度等等,都反映了一节课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人人清:一节课结束的时候,每个学生的能力和情感的培养不可能一刀切,但对一节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每个学生都应该掌握。许多学生成为差生,就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没有被老师关注到,有些知识成了夹生饭,日积月累,就成了学习的障碍和疙瘩,慢慢的就成了差生。所以衡量一节课是否达标,是否完成了预期的教学任务,还要看是否每个学生都掌握了这节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保底不封顶。对于好学生不能限制他们的发展,对于一般的学生要保底,要完成课程标准的要求,要完成预定的基本目标。
这是个很细的工作,要逐一清查。这个工作完全靠教师做会力不从心,特别是有些地方依然存在大班额,完全靠老师检查往往困难。可以采取小组检查的方式,两个人一组,相互检查,然后向大组长汇报,大组长向老师汇报。这样老师就能准确的知道哪些学生还不会,什么地方不会,在下课前如果不能解决的话,下课后就要主动给学生补课,做到“日日清”。这不单纯是个教学方法问题,是对学生负责的表现。
更多教学服务
关注微信公众号“科学EDU”
近期文章:
近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