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两位中国科学家的师徒合作佳话

NatureResearch Nature Research科研服务 2021-04-10

需要咨询科研服务?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Nature Research 科研服务” 是自然科研的官方服务号,依托Nature百年积淀, 致力于为中国科研共同体提供全方位的科研服务。


原文作者:Hepeng Jia

两位科研人员的“强强联合”演绎了什么是成功的师徒关系。

在中国纳米科学家李亚栋看来,一段高产合作关系的关键,是要理解学生的独特视角,以及在他们的整个职业生涯中找到与其合作的合适机会。

陈晨(左)与李亚栋在纳米材料研究上的合作已经有十多年了。来源:Li Yadong

李亚栋是清华大学无机化学研究所所长,他与以前的学生、现在的同事陈晨合作已经超过十年了。如今,他们在纳米材料的研究享誉世界。


李亚栋和陈晨的合作始于2006年,当时陈晨还是一名博士生。陈晨在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待了三年后,于2015年回到了清华大学,担任化学系副教授一职。


2019年,陈晨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颁发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借此继续开展纳米催化剂(利用纳米粒催化反应)设计和机制方面的研究。


对于陈晨作为青年研究员所取得早期成就,李亚栋毫不掩饰自己的骄傲。


“我的原则就是让学生涉猎新的领域、了解新的知识。在全球顶尖实验室工作了三年后,他的视野完全打开了,为我们的合作拓展了更大的边界。”


从2006年到2019年,李亚栋和陈晨合作撰写了99篇论文,包括自然指数收录的高质量期刊中的54篇化学论文。两人建立了自然指数期刊化学领域最大的发表网络之一,成为了该领域一流的科研搭档。

挖掘纳米催化的潜力

催化是指用一种或多种物质增加化学反应速率,这些物质即催化剂。


随着科学家不断利用纳米材料作为一系列应用的催化剂,包括水净化、生物柴油生产,以及提高太阳能转换效率,纳米催化在本世纪初应运而生。


李亚栋和陈晨在清华大学的团队开发的策略是设计出一种能够用于催化的精细的纳米材料结构,再将这种材料的尺度缩小到0.1纳米——约为单个原子大小(1纳米等于0.000001毫米)


“我们开发出了有关纳米粒的前沿方法和表征技术,成为了许多应用的基础,包括纳米催化。”李亚栋说。


2019年发表的一篇《自然-通讯》论文中,李亚栋和陈晨率领的一支团队描述了一种高活性、耐用的“纳米网箱”催化剂的开发。


纳米网箱是一种具有空心多孔结构的三维立方体。这种结构让纳米网箱(催化剂)与底物(反应)分子之间的界面面积更大,可以极大地提升催化效率。


这篇论文描述了如何将他们团队特殊的纳米网箱结构用于催化高效率的水电解——让电流通过水,将水分解成氧和氢。


这种技术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可以将太阳能和风能以氢燃料的形式储存起来。 

如何指导能力出色的青年研究员

谈到如何与学生建立持久的联系,李亚栋说重点在于资深研究员要明白何时退后一步,支持他们的晚辈领导自己的团队,以及何时向前一步、出手相助。


比如,如果技术有商业化潜力,李亚栋经常会主动与风险投资人沟通,为他学生的项目打开有利的局面。


“我的角色是提供这种支持,把青年研究人员推到开创性研究的前沿,同时确保他们前面的道路更加安全。”李亚栋说。


关于资深研究人员如何与以前的学生建立更加高产、更加长期的合作关系,李亚栋有五条建议


1. 鼓励青年研究人员根据个人兴趣和技能,开发出自己的研究领域。
2. 帮助博士后申请其他实验室的岗位,激发他们的科研潜力,了解领域内最前沿的研究方向。
3. 主动帮助他们梳理研究思路,但给青年研究人员留出空间,让他们自己想出实验设计以及其他应注意的事项。
4. 鼓励青年研究人员为他们领导的项目争取应得的功劳,让他们有空间决定自己论文上的作者排序。
5. 如果项目有商业化潜力,资深研究人员应积极动用他们的社会资源和人脉关系创造机会。


数据来自Dimensions。Dimensions是Digital Science提供的一个互联科研信息系统。

网络地图利用VOSviewer创建而成。

原文以This supervisor and his former student have one of the most productive partnerships in chemistry为标题于2020年8月18日发表在Nature Index上

©Nature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英文原文

今天是教师节,

祝所有教师们:教师节快乐!🎉 🎉

在评论底下留下你们想对恩师们说的话吧!

更多阅读


1

大数据难以驾驭?这十一条建议早用早好

2

如何写出完美的推荐信?

3

谷歌学术公布2020年最有影响力论文

版权声明:

本文由施普林格·自然上海办公室负责翻译。中文内容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版为准。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邮件China@nature.com。未经授权的翻译是侵权行为,版权方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 2020 Springer Nature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喜欢就转发或点个“在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