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金100抵300,高至3倍膨胀,跨店满300减30……当然了,对于本来就需要的东西,能省下的钱,为什么不省?
1849年,美国人李维·斯特劳斯为方便西部劳工淘金,发明了第一条牛仔裤。没想到,这种实用耐穿的裤子,却成为了一百多年来最畅销的时尚单品。上世纪50年代,好莱坞盛产的西部片,将牛仔裤变成时尚,推向世界。
如今,不管是叱咤街头的时尚弄潮儿,还是广场蹦迪的大爷大妈,甚至幼儿园小朋友。国际快时尚品牌促销,不到百元的牛仔裤比比皆是,更不要说网上二三十的白菜价。
在德国商场里,牛仔裤的价格低至9.9欧,对于当地人来说是真·白菜价。
他们发现,这些对德国人民白菜价的牛仔裤,基本都来自中国。
终于,经过多方打听,他们找到了这些裤子被生产出的地方,广东新塘镇。很多人可能不了解,中国是最大的牛仔裤生产国,每年向世界各地供应牛仔裤达6亿条。
“世界牛仔看中国,中国牛仔看新塘”,曾是这个小镇依靠牛仔产业,迅速成为广东工商业重镇的骄傲口号。
那时的新塘,有大大小小四千多家牛仔相关企业,却并非什么光鲜亮丽的时尚宝地。新塘的牛仔加工厂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触目惊心的脏。通风扇上,沾着厚厚的粉尘,废气不过滤直接排放;窗外的水沟,流淌着污秽和恶臭。
化学污水显出让人不适的蓝黑色,而工厂的污水处理系统,显然只是个摆设。
看了纪录片才知道,对这种风格的追求,是一种多么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做出牛仔裤的水洗风格,需要经过二十多次的洗涤、打磨、上色,浪费多少水可想而知。
光靠水洗还达不到效果,得另外使用非常多种化学制剂,其中有的危害严重。
那如此高的化学含量,要怎样达到发达国家的海关检测标准呢?为了最大程度降低裤子上残留的化学物质含量,比如致癌的偶氮,只能反复洗涤。这些充斥着化学药品的洗涤污水,就这样毁掉了周边的小河,再流入珠江。
据当地的农民回忆,在这些牛仔厂建起来之前,河水是很清澈的。而如今呢,也不过十年时间,它们被高锰酸钾等物质染成深紫色、灰黑色,臭气熏天。
根据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2010年发布的一份土壤检测报告,新塘的3个底泥样本中,重金属铅、铜和镉的含量均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甚至有的样本中,镉超标达128倍。央视也曾对新塘的牛仔产业污染情况做过报道,谈到重金属时专家说,放任如此,也许我们的子子孙孙,都会饱受水源土壤里重金属的困扰。
这里你也许想问,污水不能按标准处理了再排放?
可以是可以,但一个合格的污水净化设备所需要的资金投入,必然使得牛仔裤造价提高。
监管缺失的情况下,没谁愿意主动承担这个成本。
哪有什么平白无故的廉价。
只不过是有人替你默默埋单。
售价9.9欧的牛仔裤,第一个代价,是环境。
时尚业是世界上第二大的污染源
唯一更糟的是石油业
《牛仔裤的代价》说的是8、9年前的情况了,值得欣慰的是,我们总算走上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路。
2017年,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大潮下,广州政府宣布对新塘的牛仔产业进行环保治理。
76家水洗漂染企业被责令关停搬迁。
如今的新塘,在严苛的环保政策下,经历了产值缩水的阵痛,大大改善了污染情况。
拿出一条在国际快时尚品牌买入的廉价牛仔裤,你会发现,Made in China越来越少见。随着中国制造的各项成本提升,这显然不再是一笔划算买卖。它们如今的产地,变成了越南、柬埔寨、孟加拉这些国家,新塘治理了,但总有下一个新塘不断出现。
对方让他们三欧多元(合人民币二十多)的价格生产出一条裤子。为了在这三欧多的价格里挤出利润,李老板只能在各个环节节省成本。于是,工人每天八小时伏案辛劳,报酬刚刚够达到最低月工资标准,2000元。
而越往后看,你会发现,李老板这里的待遇和工作环境,已经算不错。
在唐老板的工厂里,工人陈林说,他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每月只有一天休息。在适应了这种难以想象的辛苦后,自己仿佛变成了机器。
而如此工作强度,他和妻子加起来,月入不过两三千元。
更讽刺的是,在发达国家,手工制作往往意味着精致和昂贵。但在新塘,没有什么机器比人工更便宜,手工制作的不精准,反倒成为了品牌的压价利器。
闷热且通风不良的工作间,弥漫着蓝色的絮状粉尘,它们粘在工人们的脖子上、脸上、头发里,再被吸入体内。
这位德国商人抱怨说,一个年轻人在这种环境下工作一年,他将会成为聋子。
漂白牛仔裤时,刺鼻的喷雾满天飞,工人没有任何防护措施,这些钾金属具有腐蚀性,艳丽的紫色,彰示着它的危险。
被全世界禁止使用的喷砂法,这里依旧在使用,也许工人们不甚清楚,喷砂时的细小微粒,长期下来会让他们患上硅肺病。
当被问起所使用的化学品,工人石峰笑着表示自己并不懂,都是工头配好了拿给他,这些物质中,包括对人极其危险的次氯酸盐。
石峰也许能料到,自己的未来,就是工厂里上一个从事这项工作的胡兴磊。如今,胡兴磊在洗涤部门工作,换岗的原因,是那些化学制剂让他疾病缠身。
纪录片《真正的成本》里,孟加拉的工人们同样遭受着生吞活剥。这里的工资水平比中国更低,每个工人的日报酬只有两美元,也就是十几块人民币。2013年4月24日,一栋位于孟加拉首都达卡的八层服装厂轰然坍塌,死亡工人达到931人,成为服装史上最惨烈的事故。
惨无人道之处在于,工人们明明已经向工厂主报告了安全隐患了,还是被强制回去生产。
同一时期,服装生产大国孟加拉,接连发生了四起服装厂事故。而与庞大的死亡数据对应的,是飞速增加的时尚行业利润。
站在顶端的发达国家品牌,可以任意选择在哪里生产,并掌握定价的权力,赚取最大块的利润。生产方觉得价格太低不想做?那抱歉,有的是人愿意做。正如唐老板所言,棉花的价格飞涨,品牌方疯狂压价,如今开牛仔厂只能糊口还贷,因此,他一点也不喜欢看到自己的工人休息。
但这个问题也相当复杂。
《真正的成本》里,一位受访的从业者说,如果孟加拉的工人不进入服装厂工作,那么他们可能饭都吃不饱,可能要选择更糟糕的维生方法。
被牛仔厂蚕食得遍体鳞伤的胡兴磊也说,他并不会辞职,因为除了这些,自己还会干什么呢?
这些发展中国家的血汗工厂,的确能在初期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解决很大一部分就业问题,新塘,乃至整个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都走过这条路。
所以,柬埔寨服装工人抗议要求提高工资时,当地政府不惜暴力镇压,甚至发生流血事件。
提高工人的工资,改善工作环境,结果必然是品牌抛弃这里,去往更便宜的国度,因为资本永远在寻求利益的最大化。近二十年来,虽然服装成本一直在增加,但价格越来越低,一种新的买卖方式——快时尚遍地开花。
遍布商场和街头的服装专卖店,每周更新,打折时可以卖到收破烂般的价格。琳琅满目的上新、促销广告,催生着大家的购买欲望,也改变着大家的购买观念。以前的牛仔裤追求结实耐磨,但如今,一条牛仔裤根本没有机会被穿到破。
甚至有人最享受的,不是穿上衣服的一刻,而是拆快递的一刻。
便宜的价格,各种名目的打折促销,更让人一直买一直爽,沉浸在一种“赚到了”的喜(错)悦(觉)中。9.9欧元的牛仔裤,在发达国家人们可能一买就是好几条,穿完了甚至都懒得洗,直接丢掉再去买新的。牛仔裤的破旧水洗风格,源自最初人们对它的物尽其用。如今大家追寻这种复古潮流,却没人愿意亲自把它穿旧,而是用极其消耗资源的方式水洗做旧。据统计,一个正常美国人每年平均扔掉82磅衣物,光是美国一个国家产生的布类垃圾就高达1.1亿吨之多。然而,要靠自然自己分解这些人造物,要花上200年之久。
在社交平台上,你经常会看到各种博主,在品牌打折时买一堆廉价东西回来晒,就像是去捡破烂,但之后根本不会使用。商场有了促销活动涌入疯抢,挑都不挑,这种消费的意义又在哪里?
有人本想图个便宜,但白菜价格的快时尚衣物,买回去往往穿不了两次就坏掉,只能继续买新的。消费时代,买买买买买,买的越多,仿佛越能缓解没钱的焦虑。但人们真正需要的东西,比如住房、教育、生命保险,却越来越买不起了。
廉价的买买买,成为了对待社会蛋糕分配不公的麻醉剂。
服装公司希望我们相信自己有钱,所以我们能买很多的东西,但实际上他们把我们变得更穷。唯一会变富的,就是便宜时尚业的老板们。
一次次漂亮惊人的交易数据背后,有太多是浪费,是空虚无意义,是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
纪录片也引用了美国主持人史蒂芬·科拜尔在《深夜秀》上,对黑色星期五的吐槽。
我们又一次地在花我们没有的钱
去买了我们不需要的东西
送给我们不喜欢的人
渐渐地,我们也成为了痛快花钱,享受便利时尚的“遍身罗绮者”。那些无法补偿的环境与健康,就应该这么便宜地被人买走吗?
尽量选择轻加工的款式,如果喜欢做旧牛仔裤,不妨试试自己穿旧,保证每一条水洗纹路都是你独一无二的……
但穿衣服,终究是个古老的话题,自从文明诞生开始,人类就学会用衣服蔽体和装饰自己。你穿上后,便忘了衣服的存在,只感觉到身体舒适,内心敞亮。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颐和园的马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