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少儿不宜」越杀疯朋友圈我越怕
Sir每年这时候都会唠叨一个话题。
暑期安全。
身边有不少朋友陆续当上家长,工作又忙,暑假期间难免焦虑,Sir就当提个醒,替他们提前做好功课。
今年感觉有些不一样。
身边家长们,似乎尤其“轻松”——
往日精力用不完的“神兽”,突然不闹了,一坐就是一天,气定神闲;以前吵着要出去找小伙伴疯玩的孩子,突然不吵了,聚精会神。
Sir最近就刷过一条视频,大为震撼。
期末考完,家长蹲在学校门口问刚出来的孩子:现在最想干什么?
回答争先恐后:玩手机!刷x音!刷x手!
可不安静吗。
Sir印象中的夏天,是汗液的粘稠,是蝉鸣的酷暑,是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那段独白:
我的故事总是发生在夏天,
炎热的气候使人们裸露得更多
也更难以掩饰心中的欲望
那时候好像永远是夏天
太阳总是有空出来伴随我们
现在呢?
家长们看似省心,实际忐忑——
网络,已然成为当代“孩子王”。
作为成年人,我们当然要承认时代在变化,进步,屏幕里的色彩斑斓,对孩子来说也是欢乐海滩。
更要小心,危险悄然迭代。
饱和度接近天堂颜色的海平面下面,藏着更深、更黑暗的“诱惑”。
△ 电影《巨齿鲨》
01
前言
往年暑假Sir写的是溺水,用电,防火……今年Sir只写网络安全。
一是因为时代大背景,网络普及正在下沉化,低龄化。
二,也是今年的特殊情况:
有关部门下狠心要给学生减负,不久前还传出不实消息“北京、河南试点取消教师寒暑假”,源自在线教育行业大缩水,狂裁员。重新火爆的暑托班,夏令营,资质参差,更何况还有疫情防控,家长愁。
△ 官方已辟谣
孩子也愁,课不补了,作业少了,要做点啥呢,跟谁玩呢……
双重焦虑,有心之人便有缝可钻。
网络不断捕捉成年人的欲望,同时,也在加速引爆孩子的“欲望”。
所以,Sir今天分享的不仅是具体案例、措施。
更希望各位家长共同思考,讨论:
能够将欲望极致化、精准投放的互联网时代,我们的孩子应该如何被保护、引导?
02
拒绝硬糖
大人与孩子的“恋爱”。
放在30年前,还是让人浮想的禁忌之恋:
洛丽塔是我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同时也是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舌尖得由上腭向下移动三次,到第三次再轻轻贴在牙齿上:洛—丽—塔。
△ 电影《洛丽塔》
放在15年前,则是细思极恐的现实惊悚:
我们该见个面了吧,小宝贝
丁字裤女孩
我只研究你……
△ 电影《水果硬糖》
放到现在,满眼赤裸裸的恶。
2012年,四川10岁女孩和11岁男孩裸聊,男孩偷偷保存女孩的裸照并对其进行勒索;
2013年,昆明12岁女孩通过裸聊赚游戏币;
2019年,一名小学老师通过QQ聊天以招募童星为名诱骗女童裸聊致17人受害;
一个数据:香港疫情停课期间,涉及网络平台的未成年性犯罪案件发生率比去年同期上涨了约50%。
△ 图片源自香港文汇网新闻
家长们可能说,现在平台不都可以切换到“未成年人模式”吗?应该没事吧?
防不胜防。
2017年,在一款名为“小花仙”的儿童社交网络游戏,有人用游戏里的充值点券引诱未成年少女拍摄裸照和裸体视频。
△ 图片源自触乐网
好奇,好胜,是孩子被犯罪分子盯上的本能。
用鲜艳的颜色、包装诱惑他们参与游戏,然后利用孩子自以为的“小大人”心态,刺激他们不服输、怂恿尝试,从而一步一步地“收网”,施以伤害。
源头,无非就是带着奖励色彩的“一颗硬糖”。
怎么防?
Sir觉得,与其防,不如主动疏导:
1,让孩子接受最基础的性教育,明确底线。
比如有些科普文章,专业人士直接说清楚,无论男孩女孩都不要在陌生人面前暴露睡衣(内衣)下面任何身体、肌肤。
2,让孩子警惕陌生人同时,家长也要与孩子建立日常的信任基础。
多问孩子今天干了什么,心情怎么样,遇到什么人……边问边听,从回答里判断有没有不对劲的地方。
03
饭圈畸态
Sir昨天头图也说到了,极端的“饭圈思维”正在侵入我们生活方方面面。
包括未成年人。
如果说成年人被饭圈带歪,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未成年人被“圈”,则简单粗暴多了。
有钱的,骗。
谎称氪金打榜,充值返利,总之各种术语,骗你“为爱发电”。
去年在江苏宿迁,一名15岁女生加了一个经常发布自己爱豆动态和组织粉丝应援活动的QQ粉丝群,群主声称最近爱豆“发福利”,群里的粉丝们只要充值就能激活返利活动,女孩用母亲手机参加了该活动,被生生骗走12万元。
△ 图片源自江苏公共新闻空间站报道
今年2月,一名14岁少女通过“全国粉丝群”认识了所谓的“偶像助理”,为了要一张签名照,少女前后给“助理”支付近6万元,最后被其拉黑。
△ 图片源自中国警方在线微博
14、5岁的孩子,都能被骗五位数。
没钱就能逃过吗?
不,钱少的,骂。
常见PUA手段,步步紧逼:
一支口红钱都拿不出来?
***都买了200张
你50张都不买,**肯定要糊
即使你真的没钱,也会带着歉意离开,寻找别的方式“补偿”。
最后有样学样。
谩骂、侮辱、传谣、站队……榨干你所有价值。
1,学习并非越多越好,要劳逸结合,切勿狂塞;2,学习并非只有做题补课一种方式,趁暑假,可以带孩子多实践;3,学习APP只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不用渲染、拔高它的作用,要学就精选;4,并不是跟“学习”有关的就是好的,管理好家里的手机、pad和电脑,定期检查,一旦看到不熟悉或者名字古怪的app,先投诉,再删除,别滥用。
我们可以很容易地,从孩子们的世界搭一座通往大人世界的桥梁。
还不过瘾?试试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