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现在娱乐圈还有真人吗

毒Sir Sir电影 2021-09-16
最近网上舆论很燃,很爆,很疯。

Sir却想说几个让人恍惚的“冷新闻”:

#张学友60岁了#

前两天,网上流出几张歌神庆祝60岁生日照片。

所谓仪式,不过穿着便装,戴着口罩,在窄小的办公室,和同事们切蛋糕。


#刘德华出道40年了#

没仪式,没见面会,只是一人一镜,发了段1分钟短视频。

对了。

张学友和刘德华同年出生,俩人生日只差两个月,今年都60了。

那首《十七岁》至今还躺在Sir的歌单里。
十七岁那日不要脸

参加了挑战

……



还有。

#周杰伦昆凌捐款300万#

因为周杰伦本人没微博,没发ins,这消息还是被网友扒出来的。


这些新闻,让Sir想起十年前一个段子。

主角王菲。

那时刚接触微博的她,兴奋得像个小女生,说回到“青春期”,具体症状是,“刷屏、话痨、躁动不安”……

可如今再翻她的微博呢?

上一条,已是6年前。


他们都去哪了?

Sir不是说他们的人,是说他们的“声音”。

当我们的互联网,正沉溺于此起彼伏的造神狂欢时。

那些真正的“上古大神”,一个个销声匿迹。

随他们消失的。

还有一个逐渐被我们忘记的娱乐圈。

活跃于80年代到千禧年之际。

那个有趣、有脾气、有人味的娱乐圈。


01
有趣到无趣

最近一场盛大“撕番”再次回魂。

国剧《青簪行》,原本主演吴亦凡+杨紫(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吴亦凡出事后,杨紫粉丝比谁都气炸。

毕竟,当初可是轰轰烈烈过的——

一边说,吴亦凡离海报中心更近,我家哥哥是一番!

另一边反驳,杨紫名字放得更高,我家妹妹才是一番!

结果……

国产影视界首次,剧集官博不敢提自家演员姓名。


明星本人更是躲了。

杨紫没正面回应,只发微博让粉丝“关注作品”;吴亦凡则完全没理。

撕番不是什么新事物了。

甚至。

曾经的明星,撕着撕着,撕出一段传奇。

那是80年代两大超级Idol。

两人PK,争的不是某部剧的一番。

而是“香港乐坛一哥”

谭咏麟VS张国荣。

一开始,两个当事人倒无所谓,反倒调侃自己粉丝太“凶”。



没想到之后愈演愈烈。

两人金曲一首接一首,作品质量越来越高。

竞争激烈到全城媒体纷纷站队,粉丝肢体冲突逼得警察出面维持治安……

怎么收场?

撕番没有平息,而是当事人自己不玩儿了。

对,明星本人怒了。

先是谭咏麟站出来。

当年金曲奖,谭咏麟上台后神情严肃,拿起话筒就说:

我不再参加任何音乐及歌曲比赛节目
不再领取任何奖项


按理说,张国荣可以乘胜追击,一统歌坛对吧。

不,他更狠。

没多久直接宣布退出歌坛,转战电影圈,隔年就凭借《阿飞正传》拿下金像影帝。

来去自由,快意洒脱,这便是他们的“撕番”全程:

一个说老子不领奖——因为拿够了,不拿也是“校长“。

另一个说,那好,老子也不唱——做演员也能拿,还走戛纳红毯。

有意思?

还有更有意思的。

后来两人都“食言”了,相继复出,可没有一个人觉得有问题。

为何?

转身归来,他们各自完成“业务升级”。

谭咏麟变成“校长”,与李克勤组成“左麟右李”成为经典港乐IP。

制霸红馆,场场爆满。

张国荣更不用说,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过程,Sir看到两位巨星身上,默契的“知轻重”

轻虚名,轻捧杀。

重业务,重尊严。

他们并不是逃避,他们要赢过的,也不是对方,不是“一哥头衔”。

是自己。

本质上,“谭张之争”是两个有独立思想的超级偶像要绝对掌控自己人生的宣言之战。

不止他们俩。

那时的娱乐圈还奉行一条准则:

作品是作品,人是人。

作品必须严谨用心。

而做人,是满屏的“我不在乎”。

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明星说话上。

人均金句制造机。

Sir简单举几个例子,带大家见识一下什么叫真正的“信息量爆炸”。

舒淇:

人闷的时候
会想找个男人玩一玩……感情


关之琳:

有女朋友的男人我试过
结过婚的男人我也试过
想做就去做,我没考虑那么多东西
但是,我会顾虑到对方
对方的太太是怎么想
我会帮别人想
(所以)我希望不要让别人知道

△《今夜不设防》

最后,还是张国荣。

镜头前点起烟,大聊对林青霞女扮男装的看法。

末尾还不忘“踩”一脚银幕外的观众。


乍一听,他们当然“不正确”,还有些“大逆不道”。

Sir不想断章取义。

放在当时背景里,他们说的话都意有所指。

舒淇说的是“欲望”

欲望乃人之常情,即使作为明星,她也不躲闪。

事实证明——

正视欲望,最终成为了舒淇最宝贵的“财富”。

正如侯孝贤拍《刺客聂隐娘》时说:
只有舒淇才能演聂隐娘,要的就是她骨子里对于世俗不经意的不屑,和裂缝中对于温柔的渴求。

关之琳反击的,是香港狗仔说她“持靓行凶”

既然媒体可以在背后追着我偷拍,在杂志上意淫我的情史,可以在物化女性的同时奸猾地为我戴上“行凶”的帽子……那我为何不大方承认?

张国荣,更明显了。

他讲的是“性别”

今天很多关于性别讨论的声音,怕都没有这段话直刺核心:道德。

以道德之名定义性别,区分场景,是享受感官刺激又体面正确的伪善。

作品和人当然无法完全分割。

事实上——

那时的明星都或多或少,带着这份真性情走进作品,走完人生。

虽有遗憾,但不掩光彩。


那时的娱乐圈更有趣,更鲜活。

为什么?

对于那些人,我们怀念的,不仅是“满不在乎”的敢说。

而是他们敢说。

并始终为自己的“敢说”,负责到底。

对于那个“圈”。

我们怀念的,不是它输出了多少五光十色,光怪陆离。

而是它在发光的同时,能包容多少真实的瑕疵。


02
有脾气到没眼看

那时娱乐圈里,有两个“圈”最耀眼。

京圈和港圈。

两个圈子性格不同,基因不同,传统不同。

但有一个共同点:

无论艺人、导演、歌手……他们都有脾气。

你在这里找不到24小时完美营业的明星。

先说港圈。

刘德华,老好人,脾气好吧?

他也说过别人坏话。

当时无线五虎和无线闹掰,刘德华想着带四个兄弟一起跳槽。谁知转过头,梁朝伟迫于生计,私下跟无线签约,刘德华知道后,心凉了一大截。

并对媒体放下狠话:

“我把梁朝伟当兄弟,不知他是否也把我当兄弟。”


演员之间直来直去,因为他们所处的环境,就是直来直去。

没有人哄着这些小鲜肉。

刘德华本人就是被“骂”红的——

第一次拍戏,偷偷耍帅,导演飙脏话。
你们两个这么屌做什么啊!以为自己是拿破仑吗?

后来拍戏,又忍不住耍帅,杜琪峰飙脏话。
你这动作多余,别再**臭美

再后来四大天王时期,港媒又酸他:
刘德华演不过梁朝伟,唱不过张学友,跳不过郭富城……

骂得对吗?

不一定。

但这起码印证了当时娱乐圈里——

明星(流量),不是全部。

导演,为作品负责;媒体,为大众服务;明星,做好自己工作的同时,也要照顾自己的情绪、情义、私生活。

再说说京圈。

这里的“京圈”是泛指,代表人物,第五代导演中的“小钢炮”。

冯小刚。
在第五代中算“异类”,并非科班出身,在90年代被西方评论认为是一个“反叛者”。

“放炮”是他的强项。

京圈内互相“骂”,还相对比较文艺。

冯小刚说陈凯歌是“象牙塔”里的人:
凯爷听我一句劝,象牙塔出不得,就得让他们想见见不着,不但不能收光圈,还得开光圈,越炫目越好。

意思,你不接地气。

骂媒体,骂演员,骂中国电影乱象,更是从来不留情面。

直到2017年,他自己却被骂最凶。

用他的话说,“被骂到不敢说话”

17年上海电影节,冯小刚在论坛上,习惯性放炮,火力全开。

一句名言:

“中国这么多垃圾电影,就是因为太多垃圾观众”。


网络瞬间炸锅。

截图和视频大量传播,网友都觉得自己被骂“垃圾”,甚至到今天,每当冯小刚有新作出现,总有人引用这句话去讽刺本尊。


但,冯小刚当时是在骂观众吗?

回看视频全程,他骂的是导演,是市场,是整个电影工业。

“垃圾观众”之后还有后半段:

什么叫尊重观众?
观众跟导演是什么关系?
说观众是导演的上帝
这TM多扯淡啊
观众应该是导演的对手
我怎么征服你,用我最大的诚意把这件事做好
我认为这是对观众最大的尊重


尽管现在弹幕里都在给冯导“平反”。

可应该是冯小刚第一次意识到——

规则变了。

现在互联网娱乐圈的规则是什么?

是断章取义,是摇旗呐喊,是情绪主导。

是一失足,永无翻身之地。


03
娱乐圈还有活人吗

现在的娱乐圈是什么样?

Sir说了不算,先请圈内人爆料。

郝蕾在《十三邀》里分享过一次诡异经历。

某颁奖典礼。

前一晚郝蕾和某女星一起吃饭喝酒,聊得不错。

第二天,红毯后台。

那里没粉丝,没观众,没摄影机。

郝蕾遇到昨晚一起喝酒的女星,于是笑着过去问她:昨晚还行吧,有没有宿醉?

礼貌性问候,没啥吧。

谁知对方的反应,让郝蕾,许知远,甚至屏幕外的Sir大跌眼镜。

郝蕾现场表演了某女星当时的表情:




没回话,点头,微笑——不好意思,您哪位?

郝蕾:我tm昨晚跟鬼一起喝酒???

接下来这句话,才是精辟总结:


Sir觉得还是客气了。

不是“大部分的人不真实”,而是,你看不见“人”。

明星接受采访。

统一盛赞,必须端水,绝不得罪任何人。


明星微博发声。

统一“抱歉占用公共资源”,哪怕至今没人说过“公共资源”是个啥。


明星评论时事。

哦那不叫“评论”,那叫接力,叫跟队形,叫举旗。

你一个不小心忘举了,举慢了?

恭喜,等着被骂吧。


明星捐款。

不能捐多,不能捐少,统一数额,个人名义封顶100万。

多了叫炫耀,少了叫小气,慢了又挨骂……


娱乐圈失去人味,取而代之的是什么?


数据。


明星们相继被资本选择成为数据的“母体”,承受数据又诞生数据。


数据不允许误差。

但数据也有时候会出现bug。

请允许Sir再次举这个例子,太经典了:

微博电影号@电影首映室 发微博,说的是杨紫琼新剧。

可翻开评论——全是杨紫粉丝在“控评”。


不仅如此。

这些疯狂的,无意识的数据慢慢爬到娱乐以外。

除了明星。

互联网能触及的地方,哪里有“流量高峰”,哪里就是魔幻之处。

奥运会顶流,夺金的运动员。

小姑娘一张自拍分享心情,被说成“综艺转型”。

以前晒过的收藏,鞋子,不是国货,就被骂“跪族女孩”。


教育界顶流,清华。

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里,附赠一本校长送的《老人与海》,寓意学习书中坚韧勇毅的品质。

《老人与海》?

美国人写的书?

是中国没书送了吗?

于是,清华大学,成为“中国之耻”。


容错率越来越低。

被选中的数据母体,必须是道德上的完人、言行上的老实人,或者,最好是一台绝不出错的永动机。

说到底。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娱乐圈?

这个问题应该是——

我们应该怎样面对,那些触不到的,幻想中金光闪闪的诱惑?

Sir还是举周星驰的例子。

周星驰电影常常笑底层不切实际的幻想,比如《少林足球》,一秒钟几十万的师哥,把自己打扮成火星人的赵薇……

但这种笑是带着善意的,其实我跟你一样傻。

另外。

那触不到的顶层就一定真光闪闪么?

不一定。

穷人(周星驰)穿烂的球鞋上,破了个洞。

有钱人(谢贤)洁白的皮鞋里,袜子上也破了个洞。

只不过一个破在外面,一个破在里面。


人无完人。

哪里都一样。

只不过有些人坚持面对自己的缺陷,不断成为更优秀的“人”。

有些人,在随波逐流中迷失,逐渐沦为数据中的分母。

正如《人潮汹涌》里的一段台词。

刘德华教表演,说到的两类人:

“有些人是真正从肢体上体验角色,有些人塑造角色的外形,有些人只是把表演当作一种玩弄技巧的虚假交易,有些人是死板、干巴巴地念台词,还有些人则是利用角色在仰慕者面前炫耀自己的优点。”


刚好又是刘德华。

那Sir就引用他出道四十年的“演讲”。

不仅针对娱乐圈。

致所有真诚而踏实的普通人。

共勉。

当然要庆祝
但不是庆祝一个人红了40年
是庆祝一个人
认认真真地工作40年
你们看到的每一幕
只是一个普通人叫刘德华
每天辛辛苦苦工作的结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哆啦春梦


还不过瘾?试试它们




吹鸿星尔克,我劝你适可而止

她和他绝配,但再也回不来

我真怀念08的张艺谋

这是捐款,还是求放过

退出娱乐圈,他怕了吗

她一退圈,今天的瓜我全不想吃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