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鱿鱼游戏」刚过,这部又是破纪录

毒Sir Sir电影 2021-11-22

真就不让人喘口气。


前脚《鱿鱼游戏》火遍了全球,登顶网飞开播观看量最高剧集。


这个月又出爆款。


有多爆?韩国观众用脚投票——上映第22天,累计观影人数突破250万名,疫情以来近两年的最佳票房记录。



目前豆瓣8.2。


更吸引Sir的,是有人提到这部电影时,用到了一个说法,“韩国战狼”。


哦?


有意思了——



摩加迪沙

모가디슈



难怪有网友会拿《战狼2》对比。


同样是战乱背景,同样是海外撤侨,还同样“票房冠军”。


《摩加迪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韩国主旋律,对准韩国大众情绪的一个引爆点——


朝韩关系。


1945年日本投降,美苏两国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派兵进驻朝鲜半岛南北两部。


1948年8月,朝鲜半岛出现南北两个政府,分别强调自己才是唯一具有合法性的一方。


1949年,朝韩各自向联合国提出加入申请。


可直到1991年9月17日,第46届联合国大会才一致通过朝鲜和韩国同时加入联合国。



那问题来了。


你们半岛上相持不下的较量,关人家索马里的摩加迪沙什么事?


不得不说。


《摩加迪沙》选择的这个切入口太巧妙。


原来他山之石,可以这么攻玉。


(P.s.以下内容涉及剧透,不想被剧透的,拉到底点个“在看”,欢迎看完片后回来继续阅读)



01


1990年,朝韩两国加入联合国的前夕。


竞争进入白热化。


他们宛如是情敌见面,分外眼红,要对索马里政府发动求爱攻势。


确切说,是索马里在联合国的那一张票。


谁也没想到。


在首都摩加迪沙,一场惊人的危机正在酝酿……



先说韩国这边。


韩国外交大使韩信圣盯了整整三个月,好不容易预约到巴里总统的“档期”。


准备了一整箱从韩国运载的礼品,前往总统府拜见。


△ 字幕来源:凤凰天使字幕组


一路上。


韩大使和秘书系着领带,有说有笑。


做着韩国加入联合国后的升职梦。



但一声枪响,“砰”。

他们遇到抢劫了。


但奇怪的是。


劫匪直奔后备箱,抄走礼品,射爆了车胎。


他们为什么既不抢钱,也不劫车,只对准总统的礼物下手?



弄丢了礼物,大使狼狈地赶到总统府,却被告知总统取消了会见。


下一秒,有人走出了总统会议室。


熟悉的笑声,熟悉的面孔——


那是朝鲜的姜大使。



那就不奇怪了。


之前的“抢劫”,原来是早有埋伏。


只见朝鲜的参赞来到当地村庄,一副和所有人打成一片的样子,和他并排走着的不就是那个“劫匪”么?



没错,是朝鲜拦截韩国的礼物,然后自己捷足先登。


但你以为韩国就傻白甜?


错。


韩国也在暗中泼脏水,造谣说朝鲜把武器出售给了索马里反政府军,消息不久见报。


是不是真的有所谓吗

反正新闻又不是由我来写



emmmmm……果然是亲兄弟,手段不分伯仲啊。


很快《摩加迪沙》就挑明了两股势力的关系——


敌对。


而且是知根知底的那种敌对。


你肚子里那点小九九,瞒得过别人,还瞒得过我吗?


你看。


还没出总统府,两边的驻索马里大使馆的头头,就因为“争风吃醋”干起嘴仗来。


刚才分别对索马里总统亲信献殷勤的时候还一顿蹩脚英语+翻译。


现在你一言我一语,全是无障碍交流……


磕了磕了。



这边吵得上头。


那边杀出来个程咬金——


叛军,起义了。


转眼就到了总统府门外。



一声声枪响过后。


还记得刚才吵的什么吗?


哦,原来是联合国席位问题。


只是在大家的性命面前,已经缥缈得有些可笑了。



02


套路,是你能猜到的套路——


大敌当前,朝韩两边的大使馆抛弃分歧,兄弟齐心,其利断金。


切,这种韩国主旋律,关我们什么事。


先别急着嫌弃。


哪怕你对那种特殊的民族感情好不感冒,《摩加迪沙》也可以当做是一部精彩刺激的……


灾难惊悚片。


韩国拍这类片子已经得心应手了。


就拿《釜山行》来说,故事模式通常有两个要素——


一,秩序失控;


二,彼此“有仇”的人不得不结成同盟,协力求生。


好比电影开头。


尚华和男主石宇就因石宇为了自保,不肯为他和妻子打开车厢门而结下梁子。



《摩加迪沙》同样把这种套路玩得很纯熟,只是加入了政治与历史问题的背景。


叛乱发生后,摩加迪沙瞬间成了一座失去秩序的炼狱。


市场里,满是趁机抢夺食物的罪犯。


甚至一块肉,都可以引发两个人街边的撕扯扭打。



想买机票,旅行社关门了;想取钱找“黄牛”,银行和办事处关门了;想找门路,政府长官跑路了。


钞票成了废纸,不值钱。


只有美金,才是逃出索马里的“通关钥匙”。



游行反抗的民众,一路来到各国大使馆示威,丢石头、纵火——


你们是外国人,就是外来殖民。


你们和前政府有交往,那就是助纣为虐。


大使馆通讯网报废,无处呼救,如孤岛般被孤立在异国,只能“水来土掩”,自生自灭。



这些看起来都是灾难场景。


而一部惊悚片最大惊悚,来自于信念的崩坏。


你相信友谊吗?


之前朝鲜参赞貌似和黑人小哥交情甚笃。



暴乱发生后,对方又来到朝鲜大使馆前,参赞欢迎地开了门。


但等来的不是握手,而是耳边的一枪……



原来对方也是叛军的一员,专门过来洗劫大使馆。


你相信教育吗?


还记得在当地的村庄里,孩子们在简陋的教室上课,见到给他们带来的汽水、面饼和铅笔,全都欢呼起来。



但是在屠杀的夜晚。


还是同一群孩子,他每人拿着枪,一边扫射一边大笑……



知识改变命运?


不清楚。


反正现在拿着枪,看到那些大人,那些原来高人一等的外国人,全都在面前举手求饶。


他们清楚,战争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摩加迪沙》借此传递出一个信息——


文明的信念,在这片土地上彻底失效了。


这不就像是恐怖片一样,让你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随时可能一命呜呼。


哦对了。


不仅逃不走,由于通信被中断,韩国和朝鲜的大使馆都无法和国家取得联系,甚至根本没人知道摩加迪沙出状况了。


国家指望不上,那靠谁?


朝鲜大使馆被洗劫后,无路可走,只剩下了唯一的选择——


投靠韩国大使馆。


由于韩国人事先用美金买通了政府军,让对方派人守卫,所以现在暂时还没被攻陷。


到这里,真正的好戏才来了。


参赞不满地劝阻道:


求那些韩国的混蛋救我们

是想让那些孩子们也变成反动分子吗



朝鲜大使呢?


亦别有企图。


说我们到时候将计就计,反客为主。



进门前,大人们纷纷捂住孩子的眼睛。


生怕他们被“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一丁半点。



但坐定后。


一顿晚餐间,气氛悄悄改变。


起初是出于敌对身份的芥蒂。


担心、怀疑、恐惧,害怕韩方在饭菜里下毒。


于是,一张饭桌隔出两道风景——


一边动筷,一边面露难色,纹丝不动。



韩大使察觉出端倪。


没好气地调换食物,自己先舀一口证实。


没毒。



朝鲜大使这才长舒了一口气。


饭桌上,也才有了动静。



然后,出现了这么一个镜头。


韩国大使夫人夹不开腌紫苏叶。


朝鲜大使夫人看到后,帮忙用筷子压住方便其剥开。



这原本是家人之间再寻常不过的亲密举动。


但放在这两拨人之中,却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动作。


代表了二者对彼此看法的微妙反转。


这一转一变间,无形中隐藏着朝韩关系中的荒诞。


曾经本就是同族的“兄弟”,彼此之间不管是饮食习惯、语言习俗都是相通交融。


但偏偏遭遇不得已的反目成仇,走向敌对。


就为了加入联合国

不惜出卖同胞 可恶至极



谁是同胞?


谁是敌人?


人又是为何走不出仇恨的怪圈?


离开了朝鲜半岛,问题好像从来没有在摩加迪沙被看得那么清楚。



03


作为一部灾难惊悚片来看,《摩加迪沙》也不错。


但看着看着,你很难不被打动。


韩国电影经常就是这样,明明知道它在煽,又被它煽的心服口服。


不必上升到什么国家统一的情感。


《摩加迪沙》的感动,是在灾难面前,承认人首先是普通人。


韩大使说过一句影片最意蕴深长的台词:


有时候,世界会有两种真相



一种真相,归属于大时代的流动。


另一种真相,是个体被掩盖的诉求。


这两种真相,电影里随处可见。


比如市民向大使馆示威,遭警察暴力压制这一幕。


广播里,是大使馆劝退市民的发言,“无论是开心还是难过,或者遇到困难,请大家记住,索马里身边一直都会有大韩民国的陪伴”。


但画面,是被鞭挞的人群。


和捧着一只鞋,哭着找寻女儿的母亲。



朝鲜一众人流窜在街头时,曾碰上几个武装配枪的小孩。


他们拿起枪瞄准,一副要大开杀戒的气势。


但实际上,他们只是嘴上玩闹式地发出“砰砰砰”的声音。



大人们哪里懂这是什么意思。


只有同龄的几个孩子,瞬间会意。


装作被击倒的样子,“嗷”一声倒地。



孩子的天性和大人的社会化规训,形成反差。


战争残酷而被迫的本质,亦在这一场表演间暴露无遗。


作战时,他们被当作麻木不仁的杀人工具;


但作战之前,他们不过是贪玩天真的无知孩童。


扣紧扳机前,他们并不理解战争是什么,更不清楚自己开枪射击的是谁,但依旧这么稀里糊涂地被架上枪支,催赶着卷入一场血腥的厮杀。



朝韩的关系,本质上是镜面里的“索马里内战”。


内战的双方——


政府军和叛军,不也同样是一个国家里的同胞。


又是什么让他走向相互杀戮?



这种荒诞与沉重,在结尾尤为震撼。


患难时携手应对。


脱险后,却要被迫分道沉默。


两个同民族、同语言的人,当下一别,或许这辈子再无机会相见。



机场路上,他们回归到饭桌前的那一晚。


大人遮住孩童的眼睛。


两拨队伍熟悉的间隔距离,是朝韩的最后一层关系:


裹挟的“平行”。


如同电影《共同警备区》结尾,友谊情深的四个人装作不认识、却又分明共存于一个相框的那张定格照。


平行的关系中,是扭曲的苦涩味道。



《摩加迪沙》的豆瓣简介里,有这么一句话:


“一个从未出现在韩国外交史上的真实故事。”


个中缘由,耐人寻味。


真实故事的结尾,和电影亦大致相同——

“我说我们在肯尼亚有住处,问他们要不要一起去,但朝鲜使馆的人拒绝了。


那时候我才意识到,如果他们在离开索马里之后还继续欠韩方的人情,回去可能会受到严重处分,所以我也向他们道别了。”(韩国前驻索马里大使姜信盛)


Sir想着重提下电影结尾的这个镜头。


导演柳承莞用反向行驶的两辆车,作为这段关系的终点。


画面弥漫着一股无可奈何的哀伤情绪。



这是电影最高光的一组镜头。


悲剧中,有反思,有期许。


反思政治与战争,期许和平和安定。


车,是立场,是身份,是秩序;


人,被迫站队,被迫分离,被迫伪装。


说的是朝韩关系。


却又不止于朝韩关系。


导演借由这一分裂的缝隙,映射出一缕渴望纷乱终止的微小光束。


看起来,这是朝韩的昨天,但谁能保证,这不是世界的明天?


人类之于非和平时代的命运,说到底,是无可选择,也都是我们的选择。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罐头盖的日与夜



还不过瘾?试试它们




人设崩塌?拜托,她今年9.3

国剧又9分+,每集都想起立鼓掌

论热度,他哪止三倍「鱿鱼游戏」

唉,呼声再高还是复出无望

香港电影怒了,怒得好

姜文张震巩俐,本月最野的新片在这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