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语影后刚出炉,我和我妈都哭了

毒Sir Sir电影 2022-09-05


北京电影节过去十几天。


Sir有股劲儿一直没缓过来,感慨、失语、五味杂陈。


好电影都会有后遗症。


不用太羡慕。


再过两天,轮到你们——



妈妈!

Song of Spring



9月9日超前点映,9月10日中秋节正式上映。


最近《隐入尘烟》票房逆势飙升,让更多人看见了国内“文艺片”的魅力与潜力。


Sir也对《妈妈!》多了一份信心。


导演杨荔钠上一部作品《春潮》是Sir近几年印象较深刻的国片,这次在北影节首映后,口碑又在业内爆了,主演之一吴彦姝更是摘得天坛奖影后。


当时预告的一幕,Sir就感觉这片不简单。


妈妈和女儿吃饭。


妈妈:哎,我是你妈妈

女儿:你真我妈妈



像?


到底谁糊涂?


海报还有第三个人(文淇),谁是谁妈,谁是谁女儿?


这些疑问,也是Sir看完片后陷入复杂情绪的原因。


你把它看做“悬疑片”。


它却毫无防备地,给你呈现“战争片”、“惊悚片”、“治愈片”




01

体面的溃败


与预告片里埋下的揪心场面相比。


《妈妈!》给人的第一印象,很平淡


清雅校园里,一对母女日常:


女儿(奚美娟 饰)为母亲(吴彦姝 饰)每天做好早餐,准备好她每天要吃的药,带着母亲去医院检查身体,给她做饭……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女儿65岁,母亲85岁。



老的,费心费力,严肃严谨。


更老的,则像个孩子——爱撒娇,爱挑食,爱装病,以及……不爱吃药。


别以为就这么完了。


平淡之下,满地雷区。


一连串钩子吊起好奇心:


女儿为什么天天这么忙?


除了照顾母亲,她白天去敬老院帮厨,晚上再去做义工,帮环卫工扫地……



缺钱?


不可能。


片中有个细节,警察在话里话外提醒她,按手印会影响名誉。


有名誉,需要注重名誉——包括早逝的父亲和高龄的母亲在内,都曾是大学教授。


攒钱?


没必要。


女儿未婚,无子女,不过常有她资助的学生来看她,社区全科医生(朱时茂 饰)也是老相识。


两母女的晚年不能说轻松,至少也是无忧无虑吧。



但是,一旦离开母亲,女儿性格就变得怪异。


公交上发现小偷(文淇 饰),不制止;被小偷栽赃,都进警局了,不辩护。


甚至家里进了贼,她发现了也只是躲起来不吱声。


好像,世界上很多事都与她无关。


为什么呢?电影会给答案。


总而言之,女儿过着仿佛清教徒一般的生活,把过去的磨难消解到日常的仪式感里。


电影全是弦外之音——


比如两母女自己有一个“节日”。


这天,她们会放肆一下,吃老年人不敢多动嘴的糖醋鱼,摆上蜡烛,开壶小酒。


庆祝啥?


妈妈说:大概只有我们家把你父亲(一个男人)的忌日当成节日过。



本来,生活在母女二人达成共识的轨道上继续滑动,直到结束那天,也挺好挺体面。


可对于老人——


顺遂是心愿,意外才是常态。


某天,女儿确诊阿尔茨海默病。


年迈的妈妈要去照顾女儿。


这便不再只是一场病那么简单。


还记得吧,电影还藏了一条悬疑故事线——女儿怪异的原因。


导演就是要让观众面对残酷的人生真相,跨过桥段去思索一个问题:


女儿的阿尔茨海默病是病症,会不会也是一个隐喻?


一边是因为疾病,女儿逐渐失去了她的修养、体面、认知,乃至自理能力。


另一边,因疾病,她坚硬的外壳一步步碎裂,露出内在的情感包袱,与累累伤痕。



女儿,更怪了。


越夜越惊恐,稍有动静就全身紧张,歇斯底里,为什么?


时而醒着梦魇,看着故人依稀身影出现在书房、廊下昏黄的灯光里就忍不住少女般惊喜,奔过去,又扑个空, 为什么?


至少Sir看到这些情节就感觉片名中的“!”。


这是一场战争,敌人是回忆。


女儿那些经年的暗涌,压抑的秘密情绪,原来她以为可以靠肉体和学识镇住,藏住。


可惜,65岁这一年她迎来最大的挫败感。



02

困在时间里的女儿


真相是什么?


Sir不剧透。


如果只为求一个所谓答案去看电影,也会像女儿被困在时间,被追索这个动作所束缚。


电影真正的重头戏,是对于母女二人生活的展现——


阿尔茨海默病如何让她们进入慢性死亡,再获得重生。


根据百科介绍,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是一种神经系统的疾病,病因不明,临床表现除了普通人认知的记忆衰退,认知能力下降外,还包括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全面性痴呆的症状。



翻译成大白话:它会逐渐剥夺人的那些记忆,情感,意识,最后只剩下一个肉体躯壳。


缓慢杀死人的灵魂。


刚开始,是突然紧张、恍惚。


接下来,是记忆和认知出现短期障碍。


提笔忘字,大脑短路。


女儿确诊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趁还清醒,去银行把存款转移到母亲名下,然后在家里大量贴上标签,标记每样家具的位置、作用。



再接着逐渐失去理性。


这也是导演主要在呈现的部分。


女儿逐渐失去了她之前呈现的善良、勤恳、礼貌的一面。


性格变得乖张,行为变得无序,经常给母亲惹祸。


母亲毫无怨言。


却也无法改变什么,只能跟在她后边,帮她收拾,帮她维持。


不得不说,两位老戏骨都贡献了惊人演出。


得知女儿患病后,母亲开始健身,提高体能,以八十多岁的高龄。


女儿病情加重,她只能一边哄着,一边抹泪,令人动容。



更让Sir感叹的是,奚美娟饰演的女儿,在展现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病情上,贡献了可能是今年以来国片层次最丰富的表演。


如何表演内心的痛?


首先,气质的对比。


作为退休物理教授,患病前,除了苦行僧式的淡漠,身上还有很强的距离感。


尤其是与教文学的母亲对比,母亲常常是很感性地读诗,撒娇,为女儿的遭遇悲伤,流泪。


而女儿则全程保持理科生的冷静,淡漠的无奈。



这只是一开始。


病情加重,从行为习惯就能发现,这个“人”的灵魂已经被病魔“修改了”,一步步靠近感性的母亲。


内急时像小孩一样原地转圈;


大口吃冰淇淋,像小孩一样手上动作不连贯,各种捉弄母亲,看到好吃的好玩的,就往荷包里塞……


生气还咬人。



咬完之后,她那一瞬间的愣神,又是无比后悔。


变化又不是一蹴而就的。


你能在表演中看出她慢慢感受那种记忆和情感在消退的过程。


母亲问女儿名字,女儿笑着惊讶,我的名字你都不知道?


母亲问,冯济真(女儿真名)是谁?


女儿不惊讶,不悲伤。


她呆住了。


她听到自己名字,却不知作何反应。



与母亲吴彦姝的内敛,动人不同。


奚美娟饰演的女儿,把阿尔茨海默病来袭时,生活逐渐时失控,钝刀割肉的痛苦,表现得同样震撼。


Sir相信《妈妈!》在大银幕上的呈现——不论是细致的病理变化,还是老年患者和家属的痛苦——都能让更多的普通观众重视起这个病症。


这就是电影希望传递的“邀请”:我们不能满足追求剧情的张力,更要关注生活中被困的人们与情感关系。



03

我是母狼


片中有一个很容易被忽略掉的镜头视角,划重点:


水面之下。


这个镜头,Sir粗略数了数至少三次:


第一次,女儿确诊前,在湖边扫地突然崩溃,观众是从湖面之下看岸边手足无措的她。


第二次,病人身披白纱,黄昏雨夜冲出家门要找旧宅,像新嫁的媳妇奔赴娘家,这时候观众又是从城市河道的另一侧看。


最后,病症把女儿绑得越来越紧,观众又是从水面之下看海边相拥的母女。


电影还有一个从未露面的“第四角色”。


谁在水里?


TA为什么会在水里?


缺席的TA对母女生活有什么影响?



Sir以为这是《妈妈!》的巧妙之处。


它讲述一个现代的故事,却不忘将故人的隐喻,指向那个失语、脏躁、窒息的特殊时代。


打住。


具体深意,请毒饭们亲自去电影院里体会。


回到母女本身。


母女最终是失去了体面,但片子给观众保留了些许体面的温柔。


总不可能一直这么难过吧。


对于善良的观众来说也是很现实的问题,这对老年母女有谁来关心、照顾呢?


别忘了文淇饰演的小偷。


女儿的宽容让她走上正途,几年后,带着孩子回来到母女身边。


快速的剪辑,让一切仿佛充满阳光,给母女二人的苦闷生活带来解药一般的出口。



真能走出来?


仅仅从打光来看,这个片段都与之前之后存在割裂,而且,电影中,文淇帮着小院锄草打理绿植,可后边这个小院依然是荒芜。


这会不会只是一厢情愿——我救赎一个失足少女,那我是不是也可以得到善报,也得到救赎?


问题同样抛给观众——


你要如何面对生活中那些无解、无助、无因的循环。


Sir就说几个细思恐极的细节。


母亲推着女儿来到海边吹风前,自己吃药都要用一只手,捉住另一只手才能准确地把药粒送进嘴里;


养老院吃完一顿自助餐,同桌得帕金森病的老头已经让老伙伴们习以为常,知道全身要抖几次才能站住;


走出餐厅大门,一个失智的女人塞给母女一把糖说路上吃,走了就不要回来;


在海边也遇到一对年轻些的母女,她们告诫要涨潮了,快走;


可母女却穿着精致的衣裳,原地相拥。


……


她们要干什么?


水面之下的TA是什么心情,绝望、还是悲悯?



从处理手法来说,导演这一次选择了寓意丰富、开放式的结尾,Sir以为这是一次对观众信任的“升级”。


导演上一部作品《春潮》,同样讲述母女故事,却选择了过于饱满甚至有点压迫的手法。


郝蕾饰演的记者在病房窗前面对东北工业城市的新霓虹呢喃独白,长达10分钟,无视病榻上好不容易睡着的母亲。



演员当然没话说,但从整片的观感而言,Sir就觉得处理过火了,创作者急切地站到剧情和角色之前的激情表达,可能会让一部分没有准备好的观众觉得错愕。


相比之下,《妈妈!》明显更成熟。


它把表达揉进生活日常的细节里,反而会提供观众更绵长的触动与思考。


最后就说一个吧。


患病之后的女儿,回家被锁外边,内急,然后小便失禁。


下一场戏,她抱着母亲痛哭。



残酷在哪?


病人明知道病程是认知断崖式下降,但最先打败他们,让他们恐惧的是什么。


是作为独立的人,尊严瞬间崩塌,一地碎片绝不可能复原。


电影里的母女已经被导演善意地修饰得很梦幻了:高知家庭,言行得体,节制自律……


可她们经历的痛苦丝毫不会因此减少。


电影外,根据《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1》的数据。


中国有1324万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且其中女性的数量和患病几率要明显高于男性。


原因,就是女性的情感更细腻丰富,发生情绪的波动,不好的记忆更容易造成内心的压力和郁结。


换句话说——情感越丰沛,折磨越深。


因此,Sir才会想对电影结尾的处理致敬。


面对让人丧失一切的病痛。


面对女儿已经失去灵魂的躯壳。


母亲哪怕自己也要面对风暴撕扯,却一直坚定地拥抱孩子,轻声应承:


对!我是妈妈!


这是对片名的扣题。


妈妈是什么?我们听过见过,大海啊妈妈,烛光里的妈妈等等经典描绘。


这部电影少见的用了一个词:母狼。



这是母亲得知女儿生病之后决定甩掉多年来躲进去的慵懒、萌憨,重拾武器开始战斗,出发前对自己的册封。


这是力与美、本能与技能、绝望与希望、天赋与经验的高度凝结。


只要孩子在,孩子需要,再老的母狼在多么现代的“丛林”都能调动她所拥有的一切保护孩子,保护她的天真与善良。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可怕的疾病,也是一种残忍的文明癌症。


但面对它,母狼的挣扎、抗争告诉我们:


我们要始终记得生命的意义在于,无论短长,在哪里终结,经历了什么,我们的灵魂都将比来到这个世界时更加高尚、坚韧、纯粹,哪怕只进步了一点点。


每个人的一点点,构成了未来。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吉尔莫的陀螺


还不过瘾?试试它们




开分8.1,国产爱情又灵一部

两年,终于等到周迅新片

恭喜,她不仅没凉还逆袭第一了

第一集就杀疯了,今年内娱快乐全靠它

刚翻红的国产9.5,不该今天凉凉

「苍兰诀」赢了,虞书欣不一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