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华挨的三巴掌,今天忘了吗
过去几个月影视圈含“港”量略高。
《明日战记》延长上映,《神探大战》余味犹在,今天黄子华的《还是觉得你最好》口碑已爆,黑马姿态强劲。
不得不说,香港演员的号召力还是在的。
不说戏里,戏外花絮也能掀起一波热潮。
这个图,Sir相信大家都见过。
刘青云现场拍戏,无人认出。大家都以为这是个真的疯子。甚至很多路人围观,看到他冲过来下意识躲避,眼露迷惑。
《神探大战》拍三个月,刘青云手里只有一份剧本,有时等得不耐烦了,连摄像都拿起了手机……
没人见过刘青云在片场用手机。
38度天气,六点半到场,提前8小时化好妆等开工,给搭戏的谭凯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的状态很安静,一点都不浮躁。”
香港演员,为拍戏豁得出去是出了名的。
六七十岁乃至八十岁的,已在口口相传中封神成佛——
四哥谢贤80高龄连拍288小时不停歇;成龙打戏永远不要替身,被保险公司拉入黑名单。
年轻一代四五十岁的,则在年轻人的啧啧惊叹中逐渐成为标杆——
张卫健拍戏愿被真蛇缠身;杨怡对戏被狂扇耳光嘴角红肿;王浩信剧中自扇巴掌19下,疯狂入戏。
用粤语讲,这叫“捱得”。
普通话,就是能熬能坚持。
再翻译翻译,就是敬业。
国内观众每每看见这些片段,一边羡慕,一边好奇——这种传统是怎么来的?
行。
今天Sir就展开、摊平、用放大镜让你们看看。
01
先说一个你们可能陌生的名字。
“虾叔”关海山。
比他更出名,是他的徒弟,吴孟达。
元老级人物吧。
可他只是个配角——
香港有个说法,主角称哥或者姐,配角称呼叔和姨。
“虾叔”,配角无疑,可最终他还是获得了TVB颁给他的终身成就奖。
关海山和徒弟吴孟达师徒之间还有这样一段趣事:
吴孟达人生最惨淡的时候,师傅将书籍《演技六讲》送给他。后来,这本书辗转于吴镇宇刘青云周星驰等人手中。
最终,出现在“龙套”尹天仇手中的那本《演员的自我修养》就是以此为原型。
兜兜转转中,敬业精神被代代传承,就像投入水中的石子,引起圈圈涟漪。
其徒弟吴孟达就是很好的证明——
在现场不是注意那些剧情和对白,这个是事先功夫全做透了。在现场我就看对手的表演,怎样能让对手发挥得更好,或者互相发挥出来,能有一些特别的地方,火花的地方。
不是不看。
而是早就背熟了,吃透了。
02
香港演员敬业的一个很明显表现是:真。
真打真吃,真刀真枪,不分角色主次和地位高低。
《失孤》被认为是刘德华演技巅峰,里面那场刘德华被扇巴掌的戏,是真打。
不要替身,一下一下的声音隔着屏幕都清晰入耳。
导演彭三源站在旁边,全程捂嘴,眼露不忍。
王晶有一次在公开场合摇着头说,刘德华那种日子不是人过的,十年没有吃过米饭。
周润发在《老虎出更》里单手打12个鸡蛋,再仰脖生吞一饮而尽的名场面想必都看过。
鲁豫有一次在访谈里提到这场戏。
周润发说,我不管我肚子有多大,可能我吃完以后会吐,就那个时间导演说“camera”,就把它吞掉,就这么简单。
《反黑路人甲》里。
蒋家旻被活埋的场面看得让人窒息。
她以这样的状态在深坑里躺了将近半个小时。
陈百祥和周星驰拍《唐伯虎点秋香》有一场戏是泼墨。
后来在一档节目中,陈百祥透露,墨泼直接到了鼻子里,但是为了不耽误进度他一直忍着。
演完,他洗墨汁洗了四个多小时。
萧正楠在《大太监》中,吃的泔水是剧组准备的真泔水。
和乞丐抢吃的,鸡腿掉进污水里也一把捞起送到嘴中。
因为剧里的他,正饥寒交迫。
说到真,就不得不提香港的武打演员。
男李小龙、成龙、甄子丹到刘家辉、邹兆龙、元彪等,女惠英红、杨紫琼、胡慧中……
以打戏出道或出名,几乎把命也当成了道具。
跳楼、直摔、撞车、空中摩托、人肉沙包……
那些激烈刺激甚至危险的场面,一度成为影片最大卖点,为香港武打片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是走向世界的重要砝码。
央视当年的文化纪录片《第10放映室:华语影史传奇》专门开辟了功夫篇,讲述台前幕后的故事。
真到什么地步呢?
用洪金宝的话说,什么都敢干。用元武的话说,那是用命换回来的。
没夸张。
元武在拍摄《奇谋妙计五福星》时,救护车是提前备好的。他那场戏,先摔出玻璃窗,再跌到大马路上,最后头部着地。
拍完后,直奔医院。
连国外的同行来探班都觉得不可思议:这样你们也敢做吗?
武打演员之一钱嘉乐回忆说,喊“咔”不是收工,是救人。
超出常人和一般的范围,近乎癫狂。
后来,大家对那一批演员的认知终于被徐克这句话说透:
“他们以前做的事情,往后也没有人会做得到。”
当然,现在我们不需要用拳拳到肉来发泄情绪,匡扶正义惩恶扬善。那个时代,终究也成为过去。
也许有人会问,这样真的有必要吗?
对有天赋的演员来说,也许有待商榷。但短时间内,真,无疑是最快入戏的办法,是唯一的捷径,也是唯一能弥补短板,“骗”过自己“骗”过观众的办法。
《解救吾先生》里,刘德华一场被勒脖子的戏份,需要窒息、青筋暴起的感觉。
怎么办?
来真的。
《Star Talk》专访里,导演透露了一个细节:
“那个演员,后来华仔说完了,他还是不敢勒。”
后来是刘德华再三说服,那场戏才顺利拍完。
勒到什么程度?眼睛充血,吐出舌头。
也就是那场戏,刘德华才知道被勒住脖子的时候,舌头会自己掉出来。
对演员来说,支配身体和器官是很常见的一种表演手段,本不足为奇。
但在同行衬托下,显得愈发珍稀和可贵。
还记得被揪出来反复“鞭尸”的,任嘉伦在《与君初相识》里满满塑料味的肌肉衣吗?
要知道,一年前香港演员张振朗为了出演《拳王》中的男主之一海正蓝,减重36斤,操练一年,硬生生练出一副搓衣板。
更别提为第一季不到一分钟的拳台比赛,56岁的黎耀祥两个月内减重18斤。
当然,这是当事人看不到的。霍建华有幸亲眼见证过一次。
拍《怪侠一枝梅》,快杀青了,有一场戏需要摔倒在地上。廖启智为了这段戏已经连续拍了快20个小时。
在现场,依然是各种狠摔。
当时霍建华心想,这么敬业。但角色“死”的时候,廖启智啪一下摔在地上,因为年龄大了,体力难支。
心里五味杂陈的同时,霍建华也接受了一堂扎扎实实的敬业课。
TVB训练班至今还把廖启智的一场即兴发挥当作教材——
1980版的《上海滩》,周润发饰演的许文强被斩断手指,有一场断指吃饭戏。周润发临时发挥了一下:断指伤口疼痛,手中的碗跌落。
对戏的廖启智马上给出反应:伸手接碗,念对白。
化骨绵掌,将危机消于无形。
看似灵光一现的反应,离不开长久扎实的训练。
王祖蓝曾带TVB一众艺人上过一个节目《开播!情景喜剧》,他们组成的《无限训练班》剧组呈现了很多TVB经典,也道出了香港演员背后的艰辛——
顶起港视半边天的TVB演员,每个人都经过了不堪回首的跑龙套阶段。
张振朗在节目中自曝,前一场戏拍到了凌晨4点,结果接到电话,说早上七点有个角色要演。但那个角色,只是个替身。
听到这话的在场嘉宾英达被惊到张大嘴巴。
然而这在TVB是常态。
刘青云在成名之前,也跑过近10年的龙套。他说那几年心情郁塞到顶,没时间回家睡觉,没时间谈恋爱,感觉就是出租给电影棚的一个道具。
周润发日以继夜跑龙套,甚至睡在片场……张家辉当武替被打哭过,甚至还被取笑叫“龙套之王”。
胡杏儿说在TVB曾一天连续二十几个小时拍戏。高压下的不开心,持续了十年。
更心酸的,周星驰《喜剧之王》完全就是龙套的悲壮奋斗写实。
几年前星爷《新喜剧之王》发布会上,王宝强回忆起自己的成名前龙套的心酸。站在一旁的星爷听得认真专注入神。最后感慨:反正我们两个“死跑龙套的”就是心意相通。
在残酷的竞争环境下,演员一开始就是一个祛魅的职业。
和其他职业没有任何区别,只是养家的生计。每个人都要先从新手开始,跑龙套,演配角,再到万众瞩目的主角。
就像职场打怪。该吃的苦该犯的错一个都不会少。
梁家辉给周润发跑龙套时,自己设计的动作被导演骂“你以为你是谁,拿破仑啊”。
林雪在被提名金马奖最佳男配角之前,用了20年时间才摸到演员的门槛。
他甚至说,自己薪资的三分之一是被骂所得的。
TVB训练班改制后,进入训练班的人学习的东西不止表演,还有配音、主持、声乐、形象管理、市场管理、武术,甚至灯光,接人待物,写剧本。
每三个月有一次考试,不合格就淘汰。临近毕业,也有考试,通不过就毕不了业。
尽管训练艰苦,依然竞争激烈。TVB辉煌时期,训练班报名人数可以高达6000人,而入选的仅40多人。
在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中,职业性早已内化成自律自觉——
守时、专注、极致……
但奇怪的是,几乎没有人在离开后抱怨过。因为他们知道,如果没有TVB,也没有观众认识他们。
03
职业性,在香港得到了最大体现——
在香港街头,你能在任何场合遇见影帝。
地铁上旁若无人的周润发,菜场买菜讨价还价的周润发;被采访的热心市民刘青云;骑电瓶车出行的靓仔古天乐;
以及,低调出行被鲁豫和周润发遇上的黄日华。
在香港人眼里,演员只是一种身份,一个工作。脱离了这个工作,就回到普通人的生活状态。
比如很多转行但依然敬业低调的演员。
车保罗,在不少古装电影中扮演师爷。59岁转行那年,接到自己凭借《老人与狗》角逐台北电影节影帝的消息时,正在菜市场做监工。
日常工作不在片场,而是处理客户投诉,水电交通抓小偷这些碎事。
接到消息后高兴了只一会儿,就开始为应付场面犯难:怎么道谢,怎么见人。最后,不想了。“浪费力气,睡觉吧,明天早晨四点钟还要起来开工。”
角逐影帝的消息传进菜市场,店主纷纷道贺:“你赢到的话,我给你一条石斑。”
鱼,是摊主们对敬业演员最大最真切的褒奖。
张艾嘉的徒弟杨淇,曾提名金马女配。后来在大学做过保安,甚至兼职卖花帮厨。
但她还在坚持练习演技,为了保证有一天“不会太生疏和太紧张。”
演戏不自视过高,离开聚光灯也不妄自菲薄,摆正心态。
而香港本身也大力推崇这种职业精神。
古明华,千年龙套,1990年入行,因在《旺角马场》中扮演马夫获得第1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新演员提名。
他在一次访谈节目中谈到这次意料之外的提名——
大家都纳闷,怎么会有人提名。
“因为大家都不认识提名人。”
古明华自己都知道,这在别人看来是一部三级片,免不了被戴上有色眼镜。结果当然落败了,那次提名获得者是袁咏仪《亚飞与亚基》。
对手还有《逃学威龙2》的朱茵,《飞虎精英之人间有情》的郑秀文。
但提名原因很简单:
演得好。
2018年,第3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上,一个叫做“专业精神奖”的奖项,被一位叫杨蓉莲的基层员工拿下。
不是明星,没有背景。
她上台领奖时,台下香港影坛翘楚集体起立,所有人热情鼓掌。
成龙说,她是很重要的人,没有她会不习惯。
张国荣、巩俐、周润发、梁朝伟、古天乐、谢霆锋……在香港拍过戏的人几乎都享受过她的细致服务。
杨蓉莲不识字,剧组百来号人的吃喝是个大问题。不识字就死记名字的形态,几乎记下所有人的喜好。
茶水工难吗?
“不是那么简单的,不是说递水就只递水,你要看演员有没有空,导演他们有没有空。”
在合适的时间,递上可口的茶点。莲姐把茶水工做到了极致。
剧组6点开工,她4点就得起床,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到晚上才能休息。有一次,拍古天乐版《神雕侠侣》和刘德华版《龙神太子》。她整整七天七夜没有回过家。
敬业程度,不输任何专业演员。
见缝插针细致入微的服务,这项荣誉当之无愧。
无独有偶。
2009年香港大学。一位做了44年助理厨师和保洁员的阿姨被评为荣誉院士。
她没有多么惊天动地和突出的贡献,只是一位朴素到不能再朴素的普通工作者。
去世时,香港各界人士悼念她。
媒体刊文悼念;
港大校长马斐森说,她为港大留下了光辉传统。
香港大学专门为她制作短片,并且更新官网主页:永远怀念您,三嫂。
和莲姐一样,这位三嫂袁苏妹,同样把敬业做到极致。
为了把西米煮软,没有高压锅的年代,要足足在灶台前站2个小时;给生病的孩子专门跑去抓药;为了让学生吃上可口的马豆糕,要用慢火煲一个小时,期间还要不停搅拌……
很多在港大求学的孩子,都得到过三嫂的细心照顾。而她也从来不张扬,勤勉做事。
后来,她被编进大学堂迎新教材,被写进新生必学的宿舍之歌里:
大学堂有三宝:旋转铜梯、四不像雕塑和三嫂。
那场完全以英语进行的典礼,因为她使用了中文,还特意用粤语念了赞词。
如果说。
演员的敬业是卷出来的。
是不投入就没有饭吃站不稳脚跟的求生之举,是被“逼”出来的刻苦勤奋和顽强的求生之力。
那么,这些基层工作者的敬业,更像是整个香港奋斗精神的诠释。
不论职业高低大小,尽力做好本职,刻苦耐劳、开拓进取。
这种敬业精神铸就了香港曾经腾飞和繁荣,也成为几代人传承的宝贵财富和精神写照。
如今,职业在变,环境在变,人也在变。
唯一没变的,是两代人的默契——
有汗出,有粮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