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沈腾刚翻红的段子,笑不出来

毒Sir Sir电影 2022-10-01


昨晚,《脱口秀大会5》有个段子连夜蹿上热搜。


鲁豫调侃关于自己的网络谣言。


网友说她太瘦,猜她吃得少,传着传着就成了“传说”。


——“鲁豫一天只吃三粒米”。


鲁豫想找个办法澄清。


发微博吗,力度好像不够。


发律师函吗?


哦,现在没人信这玩意儿。


话毕。


台下响起一阵心照不宣的爆笑。



为什么没人信?


为什么没人信会好笑?


为什么笑完不够,还会在热搜上持续玩梗、讨论、吐槽?


用现在的话来说,这是妥妥的“地狱笑话”


不仅因为好笑。


更因为除了笑,我们似乎找不到更好的姿态,去面对笑声背后的沉默和无奈。



前两天有一则新闻,堪称这段子的“现实完整版”


起初Sir也觉得好笑:


某地举办“廉洁文化主题”征文,一篇叫做《我的县长父亲》的文章荣获一等奖。


迅速引发网友一片群嘲。


不少人直接拿名场面说事,说电影走进现实。



很快,嘲讽被打脸。


当理智的网友们认真审视稿件原文。


发现文中这位县长叫于志明,14岁就投身革命,1955年,年仅26岁的他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人民选举的禹城县县长。


58年他因反对浮夸风、共产风被降职降薪;三年困难时期,于家穷得揭不开锅,大哥出去要饭;于志明饿到腿一按一个坑,仍选择信守承诺给烈士家属汇钱;改革开放后,儿子、侄子的工作,他从来不打所谓的招呼,更不会主动安排……


怎么看,都是焦裕禄式的好干部。




但登上热搜时,大家都在说这是现实版袁华。


读过文章的人越来越多。


尤其是发现该县长已于1988年去世,文章作者也只是一位已经退休的普通花甲老人。


那些网友尴尬了,大规模道歉。


可反转又又又来了——


德州作协当初看到网友群情激愤,已经把获奖信息删除了。



直接引发了第二波舆情。


像话吗
凭什么删啊
因为一时的梗就删文太可悲



为什么删?

凭什么删?

《我的县长父亲》是不符合征文主题?还是不符合评奖标准?

如果评委一致认为符合,不是“做贼心虚”,为什么要删文了事?


甚至有人直接发文质问:


删文,怕是有猫腻。



在《中国新闻周刊》的一则采访中,德州文联做了解释:


德州作协属民间组织,征文活动评选本身合规。


德州作协之后也作出回应,称删文是“不想引起关注”。


对。


的确是怕了。


于是,在信与不信,怕与不怕之间,舆论逐渐撕裂出一张魔幻的大网。


网住每一个人。


它暗中改变着所有人在公共领域的表达。


这网的第一层,叫“看客化”。


当热搜爆出,网友吃瓜追热点的同时,总会有一个常见现象:


等反转。


娱乐新闻如此。


社会新闻也如此。


甚至在涉及国家大事、国际热点的新闻下,依然是这样。



而这个词背后,既是不少人上当吃亏后的预设:事情没有那么简单,事后有被打脸的可能性。


也是对某种刺激的期待。


当反转,不再是一种意外,而成为一种预期的时候。


无疑带来了两层含义。


1、第一时间不跟风,不表态,等待更多的信息再下判断,这是被过去新闻折腾过的网友们素质在逐渐提高的表现。


2、这些舆论场上的复杂事件,也逐渐被网友们高高挂起,逐渐成为看客们的精神养料。


换句话说:


我们变得越来越“理智”的同时,其实也越来越难以投入其中,把事当事。


越来越习惯于,把舆论中的新闻事件——


当戏看。


当事人的每个动作、每条线索,都相当于长篇作品里的一个“戏剧高潮”。


牵引出更多的情绪、更多的爆点。



所以在《我的县长父亲》出现时。


网友的第一反应不是文章本身,而是电影《夏洛特烦恼》的情节。


甚至都不先问是不是,对不对,对着标题,必须要先过过嘴瘾。


还用沈腾当嘴替:


他那是比学习的吗
那是拼爹呢



可能有人会说。


不也有理智的时候么?


但往往,还没有定论的时候,才是舆论最群魔乱舞的时候。


抓语病,扒黑料,扣帽子……或者发展到发私信辱骂,评论区网暴,乃至线下干扰。


何至于此?


这张网的第二层,“娱乐化”


许多事件对于公众就是一场“戏”,而且是爽戏、狗血戏。


缺少扎实的细节、充分的背景......


全是戏剧性的情绪爆破:


谁好像出事了。


谁反转了。


谁又被锤死了。


为什么德州文联会说出“不想引起关注”这样无奈的话?


因为大多数人都懂:


当下的社会舆论,已经拥有了改变事实(扭曲真相)的能力。


却越来越少人能意识到:


过程,也是“事实”的一部分。


这才是这张网最绝望的一层。


我们很难再真正地参与“舆论”。


因为失语,所以调侃。


无从判断,干脆摆烂。


最终只能分出两个你死我活的阵营:


信,不信。


错,没错。


挺TA,踩TA。


在铺天盖地的信息流中甘当鸵鸟,埋头摇摆着屁股的方向。


有没有办法改变呢?


在这个注定滑坡的过程中,普通人能做什么?


前几天罗翔和余华有一场对谈。


Sir认为值得每个人去看看。


今天只截取其中一段。


或许,它能帮助我们理解现实中不那么好笑的那部分沉默。


罗翔再次搬出他最喜欢的名言之一,出自哲学家爱比克泰德:


很多人经常听我引用爱比克泰德说的

我们登上并非我们所选择的舞台
演出并非我们所选择的剧本

很多东西不是你能够选的
但是问题是
当这只看不见的手赋予你一个剧本
你就必须要把它演好



Sir最近也看见许多年轻人,引用这句话安慰自己。


可这段话里全是遗憾吗?


此时余华插话了。


他基于自己的写作与人生经验,对此作出了补充:

在时代与命运的剧场中。


即使我们不能决定剧情,也一定要把自己的台词说好。

因为有的时候,台词会改变剧情。


既然剧情不是我们自己决定的
那么台词是我们自己决定的
就是我们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
我们命运到了什么关口说什么话
所以我觉得
一个人想和一个时代保持好关系的话
把自己的台词说好就够了

因为有的时候台词会改变剧情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李寻欢不作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