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纯欲影后破圈作,看完我???

毒Sir Sir电影 2022-10-16


期待还是落空了。


本以为内地两次翻拍扑街,已经给Sir的预期打了底。


再差还能有他们?


呵呵。



结果一个鬼样。


从原版8.6,到如今菜鸡互啄般的6.7,6.2,6.1……


从东京,到上海、北京、台北……


咱大华语影视圈。


还真就跟这四个字过不去了?



台北女子图鉴



真不是白期待。


台剧这两年肉眼可见水准回归:


《与恶》《想见你》《火神的眼泪》……不同题材都有大小爆款。


女性戏,尤其出彩。


比如《俗女》《华灯初上》。



碰上《女子图鉴》这个IP,简直是优势叠加。


更别说,这次还是全明星阵容——



按道理说,只要发挥台剧的正常水准,这剧怎么看都是今年大火的热门作品。


可是,开分6.6,如今更是只有6.1。


内地观众不满,台湾口碑更差。



实在让Sir困惑。


手握最顶级的大IP,最让人共鸣的题材,超豪华的卡司。


一手好牌,怎么打得如此稀烂?


这本从东京流传下来的“藏宝图”,我们到底是缺了哪块拼图?




01


故事模板都很熟悉。


进入城市打拼的女主们,如何面对生活、事业、感情的抉择,收获经历和成长。


她们在东京,在北京,在上海。


这一部也一样。


讲述出生在台南的林怡姗(桂纶镁 饰),前往大城市台北打拼的二十年人生经历。


万万没想到。


这回的问题,居然出在“台北”。


内在,是套路上的陈旧。


剧中讲述台南女孩的“台北都市梦”。


因为逛过一次101大厦,林怡姗就念念不忘,决心成年后去台北闯荡。


印象中的台北女性都是,敢拼敢闯,事业心强。


都“怕穷、怕丑、怕失败”。


高跟鞋断根了,都习以为常,随时能拿准备好的胶水粘上。



她们光鲜亮丽,有无穷无尽的可能性。


看出问题了吗——


把“台北”换成任何城市,丝毫没有违和感。


始终没有拉开区域差距。


城市街道,即使刻意区分了“小镇”和“都市”。


但看着实在也大差不差,甚至达不到上海富人区和烂尾楼的对比强烈……



故事发生的2010年代,岛内经济发展的水准较高,城乡差距下降。


所以这个IP的一些常用套路,在这里是失效的——


刻意强调的台北和台南的差距。


但除了泛黄的滤镜,剧中台南林怡姗的家,从装潢上看,并没有比台北小姨家差多少。



餐厅&咖啡厅,不说,你能分得清,哪个是台南哪个是台北的吗?



还有“台北人”和“非台北人”的差异。


HR的刁难、化妆要像“台北人”、不要多管小姨家的闲事,不然就不像“台北人”……


仿佛世界上除了只有“台北人”和“非台北人”两种人。



可在很多真实的“台南人”眼中,他们不会觉得台北人比他们高很多,台北人的“优越”,台南人的“拙”,也都不是剧中呈现的样子。


现实中,明明只有三百公里,铁路1-3个小时就能到的地方,非得劈成两个世界,用来匹配创作上的城乡差异、矛盾。


也难怪会被人说,设定刻板,脱离现实,喜提台湾当地大量的负面评价。




02


设定的套路老化,已经让不少熟悉的观众无法代入了,那剧情呢?


只能说食之无味。


尤其细节上的琢磨和用心,还是败给了情节上的一盘散沙。


女主面试的艰难、职场的险恶,以及工作的糟心都有呈现。


可每到真正需要女主去解决具体问题的时候——


全靠“金手指”。


她的第二份工作,美妆公司电话接线员。


憋屈在狭窄、暗无天日的工位,一个又一个电话说到口干舌燥。


当Sir正好奇她是不是会遇到难搞又有挑战性的客户时,镜头转向了社会议题——


职场怀孕的女性,在公司如何生存。


同事Amy怀孕被无故开除,另一个女同事不惜被公司开掉也要帮助她。



林怡姗羡慕她的勇敢,就在一番心理挣扎后也告御状到副总处,开掉了副组长,而她毫发无损。


妥妥主角光环啊。


因为一次闲暇的图样设计,就被品牌部领导慧眼识珠。


为了给产品找代言人,领导让她做备案。



可最后的结果是“查无此案”,这份工作林怡姗做了什么、付出了什么努力、遭受了什么挫折无从得知。


轻轻松松,浮皮潦草。


这样断片式的剧情,衔接的却是一段接一段的爱情。


对,爱情依然是主线之一。


为了呈现“大女主”的主题,整个剧就给她的生活,塞满各类男性角色。


比如陪她去租房的面馆老板,比如领导的竞争对手&茶水间偶遇的大帅哥。



甚至这两人中间,还有两段如火如荼的关系。


一个是她的意难平,一个是她的一夜情。



与想象中的大城市奋斗曲不一样。


女主的奋斗路,大部分里程都是围着男人绕圈刷出来的。


喝酒、喝醉、谈恋爱,远超在事业上打拼的时间。


相比于《东京女子图鉴》中步履不停、一路升级打怪的绫子。


这份“图鉴”,让人又气馁又质疑:


为什么连台剧,也掉入了不恋爱就不能好好工作的怪圈?


还是说,在他们眼里,恋爱,就是工作,甚至大于工作?




03


还是回到这个IP的两个问题。


这个由《东京女子图鉴》衍生出的故事模板,观众到底在看什么?


华语改编的失败,很大程度在套路。


模板套路很容易总结:


不同性格的小地方女孩进入大城市拼搏、受挫、迷茫、堕落最后清醒的故事。


而它们却忽略了——


《东京》的成功,始于套路,却陷于套路之外。


原剧《东京女子图鉴》里,绫将初始目标设定为“成为让别人羡慕的人”。


但与人比较之下产生的目标,是永远不可能满足的。


因此,你会发现,绫的悲剧就是她被欲望左右,陷入了东京这个大黑洞里。


一个细节:内衣。


当绫还在三茶工作时,每天和男友植树过着幸福的小日子。


可一天早上,她无意间发现自己的内裤已经起球了。


这种表面幸福但低质量的生活,让她无法接受。


打拼五年后的绫,辗转到了惠比寿,第一件事儿就是买了65000日元的内衣,这价格相当于她之前在三茶一个月的租金。


因为“她要成为在任何时候脱掉衣服都可以不露怯的女人”。



随着她的工作升级到了银座,她的目标也悄悄发生了变化。


工作十年后,她接受采访时冠冕堂皇地表示她所理解的“成人”,就是能相信并遵循自己的价值观生活。


她选择不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看似和“成为让别人羡慕的人”价值观相悖。


但其实,只不过是给自己的野心上了一层保护色。


不是不想比,是认识到比没有尽头,而她已经累了。



年纪渐长,她才逐渐认识到东京的浮华世界里,有着一层不可跃迁的东西。


是再发达的世界,女性也不可跃迁男性权力层,是乡土不可跃迁入城市,是底层不可跃迁入上层……有这一层隔阂、壁垒。


这也是剧中为什么要打破第四面墙来强调的那个点:


女上司告诉观众,为什么她一定要在面试中询问“1985年发生了什么大事”。


因为当年日本颁布了改变女子地位的法律,从此女性在职场不再只是端茶送水的角色。



可话刚说完不久。


女下属,就迅速摔碎了这碗鸡汤:


不论职位多高,不幸福都是浮云

不论在哪个时代,结果还是结婚生子组建家庭



此时剧中三十出头的绫,正陷入继续打拼事业还是结婚生子的困扰。


而言之凿凿的女上司,其实是已经有了几个孩子的离婚妈妈了。


在这样激烈交锋中,去思考女性究竟要什么,命运应该何去何从。


因此,你会发现,模板没错,尤其是模板的结尾,讲述女性经历了一切之后,才清醒自己的位置。


清醒背后的无解,才是这份“图鉴”终极意义。


可换到了我们的改编里。


不敢讲清醒,反而把大多数笔墨都放在了大女主的拼搏、受挫、迷惘的桥段里。


但拼搏的细节又没看到。


反而是一受挫一迷惘,就是醉生梦死和放浪形骸。


甚至为了刻意强调女主属性,矫枉过正地给她们的生活填充各类男性。


让表达的内在变种为:


一个女人不经历x个男人,就认不清自己。


对,是经历男人,而不是经历工作和事业。


所以,女性除了男性就没有生活、工作?没有男性就无法升职加薪?


这样拍,本质上不还是男性视角。



北京如此,上海如此,台北如此。


看多了就发现。


国产改编之所以不行。


除了套模板的尴尬生硬。


难过的,在于它依然在遮掩房间里的大象,来试图编造一个可歌可笑的成年童话。


回到第一个问题,如果抛开性别,我们为何看《女子图鉴》?


因为对现实的不安全感,失落,担忧,怀疑,焦虑,每时每刻都在面前发生。


小城市没有空间。


大城市呢?



那些剧里不敢讲的是,女主二十年的经历,很多人要花一辈子明白:


所追求的那些幻想中的美好生活。


当下,只不过是一个又一个死的循环。


大城市的灯红酒绿间,每一个绫的脚下,无数漂泊着的尸体被踩得吱吱作响。


他们早已安息。


但悲剧的是。


踩着他们的,也终会认清自己,死活爬不上去。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西贝偏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