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都在吐槽,这9.5碰不得?

毒Sir Sir电影 2022-10-16

一句话就必须看的电影:

阿米尔·汗新片。

导演阿德瓦·香登,前作《神秘巨星》在中国拿到7.47亿票房。

再一看片名,更感觉眼熟——


阿辛正传


没错,翻拍的是《阿甘正传》。

曾经横扫第67届奥斯卡颁奖典礼,13提6中。

斩获了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剪辑、最佳视觉效果等六项大奖。

它的对手是谁?

看看1994年有多可怕:《肖申克的救赎》《低俗小说》《生死时速》《真实的谎言》《子弹横飞百老汇》《变相怪杰》……


阿米尔·汗则把这个故事移植到了印度。

经典还能再现吗?

目前IMDb5.3,烂番茄新鲜度65%,豆瓣7.5……


真的很差吗?Sir并不认为。


只是珠玉在前,而《阿辛正传》的改编又少了惊喜

你还没打开下一块巧克力,已经知道了是什么味道的。


《阿甘正传》讲述了傻男孩儿阿甘,意外地经历了美国的历史性时刻,打卡了一众名人同框照,坚定生活下来的故事。

《阿辛正传》里,傻孩子阿辛,经历了印度从70年代到二十一世纪10年代的历史。

很多经典的镜头,《阿辛正传》都原样复刻

两部影片从开头那片从天而降,随风飞舞的羽毛开始,就很相似。


同样从小腿脚不利索,要靠一双样式古怪的钢架鞋支撑着,才能走路。


同样智商低,入学时,被校长劝说去读特殊学校。


还有最经典的台词:

Run,Forrest,run

那必须也得出现。


男孩在别扭的奔跑中,双腿竟然摆脱了钢架鞋的束缚,恢复正常了。


阿甘这一跑,跑出了品质,跑出了风格,被大学破格录取,成为运动健将。

阿辛也是。


阿甘大学毕业后参军,一次执行任务时,冒着枪林弹雨,拯救了多位战友的生命,也痛失了他最好的朋友。

阿辛也是。


相似的主线情节,Sir就不在此一一列举了,感兴趣的毒饭可以自行观看,寻找彩蛋。

看到这,或许你会生出疑问,如果翻拍止于此,意义在哪

其实,《阿辛正传》里,虽然大体脉络照搬了原剧情,但已经做了完全的本土化

阿甘跑得快,进了阿拉巴马大学的橄榄球队,还因为表现出色,入选美国全明星队,受到肯尼迪总统的接见。

在不流行橄榄球的印度,阿辛则成了一名校田径运动员,参加跑步比赛,为学校争光。


阿甘大学毕业后参加越战。

这是二战以后,对美国全社会都影响深远的一次战争。

阿辛则参与了卡吉尔战争,这是1999年,印度、巴基斯坦两国为了争夺克什米尔地区爆发的战争。

1947年,印巴分治后,两国基于领土和宗教的战争一直都没停过。


退伍后,阿甘继承了好友布巴的遗愿,开始了捕虾生意,布巴是黑人,祖上世代为奴,服侍白人,他对虾的烹饪手法了如指掌。

阿辛阵亡的战友,生前最想做内衣生意,因为他的父辈们一直都是内衣裁缝,服务过印度国王和殖民统治的英国人。


经过本土化的改动,《阿辛正传》成了不折不扣的印度往事

可这些改动里,有些却折损了原本的风味。

比如,《阿辛》把男主角从橄榄球运动员改成跑步健将那。

由于跑步这项运动在印度,似乎并没有如橄榄球之于美国那样,是一项有特色的标志性运动。

所以,这里本土化之后,阿辛身上就少了些阿甘的那种国民感

阿甘凭借橄榄球特长,见到了美国历史上最知名的总统之一,肯尼迪。

他喝了15瓶宴会上免费提供的Dr. Pepper(一种可口可乐公司出品的饮料),以至于在和总统的握手时,都着急上厕所。

接着,我们便在卫生间里,看到了玛丽莲·梦露的照片。

还让观众与史上最重量级的八卦偶遇——肯尼迪和梦露。


约翰逊总统跟他说悄悄话,真想看看你(屁股上)的伤疤。

脑袋一根筋的阿甘当了真,当众朝总统脱了裤子。

傻子阿甘的屁股,嘲弄了“战争英雄”这看似光荣的称号,无意中给了约翰逊总统刚刚宣布的增兵越南的主张一个冷屁股。



在《阿辛正传》中,却少了这种荒诞和对权威的消解

男主角凭借在战场上表现英勇,得到国家领导人嘉奖那里。

阿辛在总理面前荣誉加冕后,故事戛然而止,荣誉止于荣誉。

俨然是一个励志人物,功成名就的样子。


《阿甘正传》里,还有个叫人拍案叫绝的设计。


在军营养伤,休息的阿甘,学会了打乒乓球,后来干脆作为美国队的代表,在70年代初期来到中国,响应中国“小球推动大球”的“乒乓外交”。

回国后,他见了尼克松总统,还被安排住进水门酒店。当晚,他被对面屋里的亮光惊扰了休息,打电话报了警。

没想到,成了“水门事件”的目击者……

阿甘每一次人生的转向,都隐藏着一处伏笔。

他的人生惊喜不断,与美国历史环环相扣。

就连他后来之所以能取得捕虾事业的成功,都是因为得益于70年代著名的卡门飓风。

竞品们都被摧毁了,唯有他的船幸免于难。


这些轻盈又诙谐的设计,让阿甘在美国风云变幻的20世纪后半叶历史中,有了更强的参与感

他“真的”见过那些主宰着一个超级大国命运的大人物。

他“真的”参与过他们的一小部分生活,甚至还有可能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反观《阿辛正传》,在处理阿辛与印度重要历史事件、人物的关系时,最常用的方式,是让他从广播、电视、现场,听到或看到那些事。

从小商店里出来,他听到了总理英迪拉·甘地宣布正式解除全国紧急状态的消息。

和鲁帕在一起时,电视里播放了印度获得了世界冠军的喜讯。

去阿姆利则的阿姨家玩时,看到了街上的士兵,听到了爆炸声,却被母亲欺骗说,那只是一场疟疾。

阿德瓦尼竞选花车巡游时,他是围观群众。

每一次德里发生锡克教徒和穆斯林的武装冲突时,他都被妈妈电话叮嘱,外面又有疟疾了,要躲在宿舍,千万不要出门。

阿辛也去了中国,不过,只是作为跑步队的助理教练参与了08年北京奥运会(从熊猫玩偶看得出)。



这就缺失了历史现场的真实感。

感觉阿辛只是打了历史的擦边球

后来他的内衣生意能取得成功,靠的则是一个符合商业规律的好办法:给内衣品牌取一个女性化的名字。

以及努力工作。


他受到了外界的影响,却没有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少了许多阿甘那样的戏剧性。

一方面,是因为和包括Sir在内的观众,对印度近几十年历史的了解程度远不如美国,可能错失一些细节。

能一秒get到美国阿甘拿到苹果公司股票的梗,却get不到阿辛身上的类似彩蛋。


另一方面,则是创作者在改编剧本的过程中,对本土素材的运用的单调与捉襟见肘。

《阿辛正传》没有想得出更好玩,更有创意的好点子

但值得一提的是。

《阿辛》里倒也有几处大胆又冒犯的设计。

为了免遭当地穆斯林暴徒的袭击,妈妈违背神的旨意剪掉了身为锡克教徒的小阿辛的长发。

长大后的阿辛,在战场上救起的穆罕穆德大叔,恰好是“敌国”巴基斯坦的穆斯林。

对于“神”是什么,阿辛也给出了自己的解释:神住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

仍有遗憾的是,电影对于宗教、领土问题的探讨,只停留在谴责巴基斯坦穆斯林暴徒的层面,没有对两国历史遗留问题做更深刻的反思。


当然了,阿辛的故事看起来虽然不如阿甘那样,在大历史之中波澜壮阔,却也符合《阿辛正传》自身的“题眼”。

原作中的比喻句,“人生就像一盒各式各样的巧克力,你永远不会知道下一块将会是哪种”。

在《阿辛》中,换成了“人生就像炸脆球,即使肚子吃饱了,你的心却渴望得到更多”。

前一种比喻,说的是命运的不确定,人被时代裹挟,是历史的重要参与者,却不见得能够自主决定前进的方向。

强调意外或惊喜。

是世界观。

后一种,则在说欲望的不满足,人为了虚妄的目标,或许会错过更重要的东西。

侧重人的选择和能动性。

是方法论,是普通人能够接受并执行的醒世箴言。


两种主题,在两位女主角身上体现的很明显。


她们都天性善良,但出身不幸,从小就都渴望长大后能出人头地,变得富有。

《阿甘》的珍妮想做歌手,70年代的她参与民权运动、女权运动、反战游行,过着嬉皮士的生活。

她一生动荡,却始终没有过上想要的生活,直至染病去世。

电影没有明说她得了什么病,普遍猜测她是80年代初期第一批死亡的艾滋病人。


《阿辛正传》的鲁帕想当演员,可在男女话语权完全不同的印度世界里,她没有人脉,没有财富,只能委身于黑社会大佬,靠出卖自己,换取名利。


如果说珍妮带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她和阿甘有着美国两种路线的具体所指。

那么《阿辛正传》中,则看不出什么史诗感。

更像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拜金女和穷小子的爱恨纠缠。

放到《夏洛特烦恼》上也成立。



珍妮的悲剧更不可挽回,无法预测,鲁帕的悲剧则更八点档。


《阿甘正传》更残酷些。


在表面轻快、温情的情节之下,残酷的底色,才是这部伟大的原作远超于翻拍版的根本原因。


残酷是阿甘的妈妈为了让他顺利入学,陪校长睡了一觉。


阿甘听到了一切,却对此一无所知,还冲着校长学起了两人在床上的声音。



残酷是爸爸去度假的新含义:他去度假,然后再也不会回来。



残酷是越南战场上,连下四个月不停的雨,大雨、小雨、倾斜的雨、从下往上的雨。



残酷是让一个傻子在总统面前,在全国观众面前撅起屁股出丑。


这些嬉笑着,把生活中密密麻麻的残酷大剌剌撕开给你看的情节,《阿辛正传》少了很多。

因为有了这些残酷,所以阿甘故事中的奇迹才更真实、动人、理所当然。

他的好运气似乎都是大风刮来的,可温情背面却是常人难以承受的代价。

因此,尽管看起来像童话。

却也不禁让人相信,或许,这也是真的呢?

其实,再次回顾《阿甘正传》,比多年前观看时,更发觉了它的保守倾向。

傻子阿甘能够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除了交上好运,也离不开他从始至终的宽厚、纯良、 勤奋。

阿甘可以作为保守人士的代表,来自南方的农村,对家庭和上级忠诚,守着自己的本分,生活简单,不关注大多流行文化、与时尚和潮流不沾边。

而激进又失败的珍妮,却几乎和阿甘完全相反,她神经质、脆弱、怀有不切实际的社会理想。

可以想像,如果《阿甘正传》现在被拍出来,一定会遭到猛烈的抨击。

可Sir仍在这个传奇里收获了不亚于当初的感动。

好电影之所以动人,都只是因为它塑造了一个好人物,讲了一个好故事,与它的价值观、立场无关。

触动人心的,是真实的人性,真实的生存状态。

翻拍这样一部影史经典,显然是出力不讨好的行为。

那么,20多年后,它被翻拍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或许并不是为了超越原作。

而是在另一方土地、另一些人群中再次讲述一遍这个神奇的故事,让人相信,阿甘是美国的,但每一块土地上,都有属于自己的阿甘。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阿莫多瓦尼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