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轮到「长津湖」了?

毒Sir Sir电影 2022-11-19
先声明,标题真不是Sir偷懒。

今天昨天两篇文章对照着看,别有滋味。

最近又有一部新电影公布档期了。

怎么说呢。

是新的,又不完全新。


一个系列电影,不仅破了票房纪录,还有可能打破占据院线时间最长纪录。

颇有“一湖三吃”的味道。

其实近几年,关于“大片如何制作”的纪录片着实是层次不穷。

《金刚川》之后,有《我们和金刚川》,在猫眼上成为4月纪录片内地票房的No.3。


《八佰》之后,有了《虎·破》;《悬崖之上》之后,有了《极:<悬崖之上>电影纪录片》;《一秒钟》有了《<一秒钟>纪录片》;《夺冠》有了《我们:<夺冠>幕后纪实》......

从更多角度让观众了解电影,Sir当然支持。

它是电影的外延、注解、拆分。

但是不是每一部都有拆解的必要和价值?

毕竟。

有些幕后花絮,仅仅告诉你电影是怎么拍的。

而有一些,则是对观众加倍的震撼——

原来电影还能这么拍。



01
“来真的啊!”

2014年,《星际穿越》横空出世。

豆瓣上有168万人标记“看过”,打上了9.4的高分。


网友留言里,点赞量最高的一则短评是——

诺兰:如果我活得够长
那么豆瓣Top250就被我承包了


可以说,《星际穿越》作为那一年的惊雷,着实炸响了当时所有的电影制作者与电影爱好者们。

诺兰最响亮的外号,实拍狂魔。

《盗梦空间》开头,诺兰弄来了20多吨水,以高压水箱的模式向搭设的场景内喷射。


走廊里的打戏,诺兰搭了一个100英尺长的旋转走廊,并且在内放置了一个360度旋转拍摄的摄影机。

光这装置就搞了几个月,演员与摄影团队彩排也花了三周,但,拍出来呈现在大荧幕上的镜头,Sir算了一下,满打满算2分钟。


还有许许多多的经典场景。

甚至被影迷误会为意外的神来一笔,其实背后都是精准到秒的缜密工程。

△ 《蝙蝠侠:黑暗骑士》(希斯莱杰 饰 小丑)

所以,在又一次大制作《星际穿越》后。

诺兰推出了自己的“花絮大电影”


分成16个小模块,全面介绍了诺兰的团队在制作电影《星际穿越》背后的故事。

从概念、模型、拍摄等方方面面,解构电影制作。

自然,跟他合作过的人都知道,诺兰就是喜欢“玩真的”。

负责电影视觉特效的总监还“吐槽”诺兰——

如果诺兰有的选择
他会在太空里用真的航天飞机拍摄


真。

先从电影的理论开始。

一部太空科幻类型的作品,自然要100%的贴合学术理论,可以说它是从物理学家手里“长”起来的。

物理学、天体物理学家基普·索恩为剧本初创的制作人,并成为《星际穿越》里物理问题的顾问。


基普教授基于物理学、天文学等知识,构建出了一个几乎接近于物理理论上的虫洞、黑洞。

并且在剧情的走向上,也以物理理论为主线,甚至可以说在主导故事的发展。


来,举几个例子。

电影有这样一段剧情:

库珀驾驶的宇宙飞船逐渐靠近虫洞时,他说了一句话:

虫洞居然是球状的。

同时罗米里回答,当然是球状,难道你以为是个洞吗?


确实很多人以为TA是个“洞”。

物理课本上,虫洞为了更好被可视化,在二维平面中以圆形出现,像是两道门一样,从此处连接到彼处。

△ 想不到Sir还能翻出大学的书

但科学家说,这种类似黑洞的图形,并不是虫洞。


为了更接近虫洞的具体形状,物理学家基普专门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方程式,构建了一个数学模型虫洞。


根据这个公式,让诺兰的视觉效果团队构建出一个具象化的虫洞,它其实并不是洞,而是一个球。

通过虫洞的时候并非是一道强光闪来,人就过去了。

而是如黑暗隧道中,周围出现的零零星星的未知光亮,飞船一点点地被推向出口。


再说一个。

当主角们准备降落到由另外一位宇航员米勒,发出信号的星球上。

这个星球非常靠近黑洞。


何为黑洞?

一个质量巨大的恒星,当它自身引力超过自身承受压力极限时,突然坍塌产生大爆炸,从而形成黑洞。

而这个黑洞所具有的超高引力,会改变个体对时间流速的体验。

越靠近黑洞,时间流速就越慢。


所以,这个科学理论,就制造了这部电影里,最大的悲剧冲突——

父亲在星球上三个小时的执勤时间,在地球上已经度过了23年。

女儿直到快要离世时,才得以见到父亲最后一面。


发现了么。

在学术的支持下,诺兰抹掉了向来科幻电影里最有噱头的部分,什么炫技般的黑洞、虫洞制作,或是在宇宙里每个星球的大特写等等。

他只在科幻电影里,踏实地做一件事情——

将复杂的理论,精简为易懂但不违背科学的可视化模型,再平衡美学与影像呈现给观众。

这只是《星际穿越》封神的第一步。


02
“做不到啊!”

《星际穿越》的花絮纪录片干货实在不少,也看出来不少工作人员对“天马行空”的老板挠头的瞬间。

理论已经尽可能还原真实了。

那地球上的场景,更不可能假吧。

这么想是没错。

但,也太难为道具、美工的同事了。

就连作为编剧的弟弟,乔纳森·诺兰都开始自责:作为一个编剧,实在太不负责了!


有一回,他在片场附近溜达,准备看看落日时。

发现了一片玉米地,对于这个地方出现玉米地实在觉得有丢丢奇怪。


他就问工作人员,这玉米地哪来的。

得到的回答也是满满无奈:

这里当然没有玉米
有玉米的原因是剧本里有


剧组为了在这片山脚种玉米,实在非常冒险。

这个地方处于山口,风大,海拔还有4千多英尺,真的不是一个适合种玉米的地方。

当地农民对着镜头仍保持十分的礼貌:

在这种玉米,你不仅处于危险边缘,甚至还在常识的边缘溜达。


这玉米还是种了下去,长了起来,甚至长势喜人。

可导演的幺蛾子又来了。

“咱让玉米地烧起来!”

玉米地的植物监管人员丹说,“绿色的玉米可不会烧。”

诺兰哪听得了这个?

“在我们的电影里,它会烧。”



问题是,剧组在玉米地的收成上,还谈成了一个奇怪的生意,如果把玉米都烧了,钱是赚不回来了。

如何能兼顾玉米地的生意,还能让老板看见“燃烧的玉米地”?

他们想了一个办法。

玉米地里藏丙烷罐,再加上柴油罐,一个是产生火焰,一个产生燃烧的烟。

这样,玉米能保住。

火也烧起来了。


当然,也有摆烂的。

特别是美工组的。

总有个场景,尤其是这部影片
就是“我不知道怎么搭建
先别管了,能拖就拖”


在片尾,库珀进入了一个五维空间。

时间成了以实体方式存在的五维空间,谁见过?没人见过。


那怎么搭?

他们想着,如果将“时间拉长”那便会是呈现出以“时间点”连成面的效果,将时间可视化,并且去掉空间内的“上下左右”,是否就能搭建一个“意识形态”上的五维空间呢。

首先,要记录房间里所有的物品,然后搭建出它的数码模型,接着,将这些物体衍生出它在“时间轴”里的形态。


最后,还要将这些残影打印出来贴在道具上,产生巨大场景的衍生效果。

效果可想而知。

它不是“真实”的五维,却似乎比真实的更完美。


在诺兰手里时常被逼得无路可退的剧组,成了万能钥匙。

沙尘暴?

来!

准备几台电风扇,在拍摄的小镇里尽可能地扬尘,当然这些“尘土”都是道具组以食物粉末研发,对人体无害的粉末。

拍摄效果极佳。


太空舱?

做!

1:1实物搭建驾驶舱、居住舱与低温仓。

做得多细致呢。

看到这个从电子屏幕翻过来变成的白板么。


为啥还要这个?

因为你到新的太阳系里,就要有个白板才能画出轨道啊。


而根据剧本的设定,未来,NASA的经费短缺。

没钱怎么建飞船?只能拿旧东西凑凑呗。


所以,道具组的工作人员真的找到了旧飞机内厨房的设备。

用旧的零件凑一凑,年代感就出来了。


更绝的是,他们还想到了。

在浩瀚的太空里,还是得低调行事。

为了保护自己,在控制室里的窗户,都开得特别小。


之所以搭建如此有现实感的场景,并非是要削弱《星际穿越》的科幻感。

而是将现实的环境融入科幻之中,让观众更好走进这片拥有无限可能的“星空”。

电影里的真实感,反而让人产生对未来的憧憬与无限渴望。

这未来,似乎是离我们不远了。


03
“WHY?”

在看完《星际穿越》的过程里,Sir有时候真的不禁想问一句——

为何花那么大的力气,只是构建一些可能在会在镜头里出现几分钟,甚至可能拍摄完还用不到的场景?

对于这种“浪费”,剧组每个人有自己的说法。

演员们。

安妮·海瑟薇在拍摄飞船冲向虫洞的那段戏时,看着投射在飞船窗外的虫洞全息影像。

一边,对这壮美的场景赞不绝口;

一边,居然产生了真实的生理反应,“有点晕船”。

跟电影里的剧情,完美对上了。


马修·康纳森在拍摄最后一场自己被困在五维空间里,天天被钢丝吊着几个小时这样,在房间里来回飞。

但用这样的方式,马修与这个搭建而成的“五维空间”,有了更多的互动。

他更能理解剧本里的抽象概念。


从惶恐,愤怒,再到冷静下来想出与女儿互动的方式。

虽然,你无法太仔细看清马修在头盔下的表情。

但,谁不会为一个落寞的宇航员,不停地穿梭在对女儿的回忆与愧疚中,而感到心痛呢。


采访里,马修点出了这部电影最为精华的一句话——

爱可以穿越时间,前进、后退、向上、往下


在Sir看。

纵有再强的想象力和业务能力,仅通过一纸剧本,演员永远无法将电影的主旨总结得如此具体、准确。

这也解答了为何诺兰一直要求实景拍摄。

他们是在创造最接近想象的世界,在营造着同样的梦。

为何又再次提到诺兰与《星际穿越》背后的故事。

在电影里,有这样的一句话——

“他们不是让我们来改写历史的。”

这是库珀被困在五维空间里,机器人塔斯对库珀说的一句话。


《星际穿越》的横空出世,的确在影坛历史上具有开拓性。

但这样做的目的。

并非是冲着高票房、高回报,或是让这部电影登上影坛历史。

而是,它更像是诺兰完成了自己小时候的一个宇航员的梦。

他通过影像验证着宇宙中可能存在的已知现象,让教科书里的二维图像视觉化,将复杂的理论以最科学的方式解读。

诺兰伟大吗?

并不。

是他在与团队、观众较劲的过程中,相互映照着“伟大”。

这同样也是“花絮”的意义。

一切最为细致的故事,才是让电影成为经典的基石。

《阿凡达》电影纪录片里,我们看到的是人脸捕捉技术中,剧组研究了所有的细节,就为了能在影片里表现完美。


《刺客聂隐娘》的拍摄侧录里,我们看到了在现场的剧组,研究到底明代有没有玉米。

最后,获得确切答案后,布景人员努力藏好这个拍摄地里的每一根玉米。
在那神农架山间两千公尺的大九湖湿地拍摄安史乱后的中唐,剧组置景问到谢海盟这里来:“到底萝卜或玉米可不可以?”海盟说玉米原产于美洲,要传入好歹也待至大航海时代,那是明代之事了。置景人员遂努力藏妥每一根玉米,那是小镇上最大宗的农作物,莽莽湖岸,四处听人吆呼着:“玉米不行,萝卜可以。”是啊三十年,真短。
——朱天文/序
《行云纪》 谢海盟 广西大学出版社
归根结底,观众想看的并不是谁来告诉我们什么是“伟大”的电影,或是如何见证“伟大”的作品。

是去洞察这种宏大,是怎么用那些不足一提的细微而组成的。

最后。

Sir脑海不禁回想起电影大师们,流传在影迷之间的那些“花絮”。

诺兰在等一个巨大工程的调试,黑泽明在等云到,侯孝贤在等风起,王家卫在等演员最逼近临界点的状态……


很难想象。

在一个电影必须存在,却不完全在场的时期。

在一个电影被当做任务不断被完成,被一本正经地压榨出某种“意义”的时空里。

还会有人像他们那样拍电影吗?

Sir还是盼望着。

风静了,雨停了。

回来创作电影吧。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小田不让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