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了怪了。
一部强烈自传性的私人影片——讲述一个女人的婚姻故事。
“不但可以做儿童的科教片,甚至还可以做成人的科教片。”豆瓣8.1,烂番茄81%新鲜度,这部口碑佳作《我的婚内情事》——来,今晚Sir带你一起答疑解惑,看看本片是如何大刀阔斧地将神秘的爱,神圣的婚姻一一拆解——说男生从小就不知道怎么爱一个人,他们会通过扯女生辫子,往女生铅笔盒放毛毛虫的举动吸引女生注意。
8岁的泽尔玛进入学校,开学的第一天,她就“闯祸”了。拥有才华也不可外露,因为女性的强大容易使男人感觉弱小。应该理解为被男孩注意到(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注意),皆是荣幸。就在泽尔玛动手反击的时候,全班同学,34对冷酷的眼睛直勾勾地审判着她——是的,你没想错,就是和教学课堂一样,以动画的方式,展现了这种观念影响下,泽尔玛的大脑中出现的神经变化。当泽尔玛一遍一遍地练习着“如何成为女孩”的“咒语”时。当一个全新的神经元同步形成,也就诞生了一个“全新”的泽尔玛——是因为那时候她的伏隔核,奖励回路的参与者,变得异常活跃。Sir觉得,这些热闹的元素之下,最值得注意的,还是它揭露了女性在那个社会里,被规训,被塑造的经过。
这句话看似简单,但对女性来说,有可能是一生束缚的开始。
她之所以产生如此巨大的改变,是因为从小到大被灌输的那个观念——△ 影片以穿插音乐剧的形式来展现无处不在的文化灌输这种爱情神话,使得她从小就习惯于在人群中去寻找另一半,寻找那个可以将自己完整化的另一个人。它将“被爱(欲望)”与“女性的完整性”作捆绑,才使得女性总误以为,她必须通过一个男性的爱欲才得以确证自我。走入婚姻圣殿后,影片反复出现了一个意象——旋转木马。多年来在流行文化语境里,它代表天真梦幻的乐园,反复出现在书写浪漫爱情的影视里。当泽尔玛开始真正进入两性关系后,旋转木马再也没出现。实际上婚姻的残酷与复杂,瞬间击碎了泽尔玛过往想象出的梦幻假面。社会学家吉登斯曾阐释过这套维系父权社会的秩序:“浪漫爱”往往仰赖性别化的刻板脚本。男刚女柔的二元爱情模式最终会以结婚成家,男主外女主内为理想结局,女性通常被视作男性的辅助,顺服于他。泽尔玛在丈夫的劝诫下逐渐远离她的朋友,远离所有异性,远离外部一切社会关系,她的人生中心只剩丈夫及家庭。爱与妻子的身份形成了双重压力,要求她无时不刻读懂丈夫的心思和愿望,尽可能地满足他。当家事有某件事使丈夫烦忧,无论它微小到只是抖胡椒粉的姿势,泽尔玛脑中的小人都会不由自主地蹦出来迫使她自我反思。看到这段日趋窒息的婚姻,或许你会质疑:既然如此,干脆离婚不就得了。但在半个世纪以前的苏联,泽尔玛从在月经初潮那天起,便已接受母亲严苛的“好女人”原则教育:用丈夫满意的方式抖胡椒,容忍丈夫的出轨,甚至是言行上对她的施暴。
直到那天,泽尔玛在自己的画作上署名时,她才猛然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她并不只是丈夫的从属,她可以是她自己,她可以创造。
那一刻自我觉醒,终于驱使着她在差点被家暴致死时解脱出来。
有意思的是,这明明是部女性的自传电影,但在其中,我们却看到了一种更广泛的,无人逃脱的困境——
女性该是什么样子的?男性该是什么样子的?在很多社会,都有着固化的印象,一旦偏离这个印象,往往就会被主流价值体系抛弃。
因为在传统社会里,男性没有社交,是一种无能的表现。因为在传统观念中,女性就应该温顺,就应该善良,忍辱负重是最高道德。
两人却在不自觉中开始严苛地扮演刻板的性别身份,企图以此复制那个完满的家庭神话。她讨厌他翘起兰花指握叉,讨厌他双腿并拢的坐姿......
这里说的不仅是女人,不仅是男人,更是父亲、母亲、子女,甚至,某个团体的成员、某个城市的居民、某个国家的国民。
她看到他打扮成了女人的样子,而这,其实才是他原本的样子。
一时间她的思绪飘远,穿过那些失败的婚姻,穿过无果的爱情,来到她的小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