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川大通报了,但后续更让人担忧

毒Sir Sir电影 2023-07-28
Sir差点以为看错了。

别的微博热搜热度都是百万,这一条直接多出一个0——‍‍

#川大通报地铁事件涉事学生处理结果。

学校依据《四川大学学生纪律处分规定》,给予该生留校察看处分;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给予该生留党察看处分。



事发17天后,热点还没凉。

看来不少人就是在等待一个结果。

但对于这个结果呢,大多数人的反应都是——

不满意,太轻了。

理由是该女生涉嫌诽谤和造谣,难道不该开除学籍?‍‍



在处理结果公告发布之前,网络上各种有待证实的“爆料”,在助长着舆论的怒火——‍‍‍‍‍‍‍‍‍

比如“霸凌同学”,“出轨,与副校长儿子同居三年”,“保研违反规则”。‍‍‍‍‍



为了避免引起误会。

先声明,Sir也反对该女生发布视频污蔑地铁大叔的做法。

在检查了手机确认没有被偷拍后,依然扣上了一顶帽子:8号线猥琐男。‍‍‍‍‍‍‍‍‍

你能从她的语气中听出蛮横跋扈,甚至是借“女权”与“维权”的名义倾轧弱者的意味。


如果说她有错,她该被骂。

这没问题。

而在地铁诬蔑事件同期,还有另一则新闻——‍‍‍

#BBC纪录片《追查“痴汉”》

记者用了为时一年的追踪调查,终于曝光了一个至少十几人的长期非法偷拍的团伙。

他们开设了色情网站,发布成千上万条偷拍视频,内容大多是在地铁上寻找女性作为猎物,然后进行性骚扰,乃至性侵。‍‍‍‍‍‍‍

受害者分布东亚,拍摄地点包括中国内地、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日本等地。


大家一方面要对造谣偷拍的地铁女“一查到底”。

但对于这些真实偷拍,现在后续还有多少人关注?

他们人数更多。

危害也更大,已经构成了犯罪,偷拍、性侵、传播淫秽物品盈利。‍‍‍

如果说地铁女做错了应该被追责。

但为什么面对更大的罪恶,反而就视而不见了呢?

不仅如此。

更荒唐的是,上周Sir写了这部纪录片,仿佛就成了“政治不正确”。‍‍

不少人的愤怒,恕Sir难以理解。‍

比如有人说:“地铁女造谣大叔偷拍你怎么不去说?”

还有人说:“你根本没摸清楚热点。”


呵呵了。

“痴汉”纪录片和地铁女事件哪个更热,谁会看不出来。‍‍‍‍‍‍

当你面对一件更重大,却没有得到应有关注的事情,让更多的人能看到它,不才是发声的意义吗?‍‍‍‍‍‍‍

然而在一些人那里,已经规定了议事日程的次序——‍‍‍‍

只能讨论地铁女。

你要是提另一件事,就是在“洗地”了。

我们反对造谣,也反对偷拍,这两者为什么不可以同时存在?‍‍

为什么写了女性被偷拍的困境,就是为地铁女开脱?‍‍‍

同样,为什么骂地铁女造谣,就可以否认还有千千万万个真实的偷拍事件存在?

当两个事情同时存在。

写了一个(还是更严重的一个),要被关注另一件事的人质疑。

但关于骂地铁女的文章和视频下面,好像就没有人去质疑——你为什么没写地铁“痴汉”呢,是拿这一个“假偷拍”给“痴汉”洗地吗?‍‍‍‍‍‍‍‍‍‍‍‍‍‍‍‍‍‍‍

世界多面复杂。

无论“造谣”还是“痴汉”,根本就不是极限二选一。‍‍‍‍‍‍‍‍

但越来越多的网友,好像是一个单核处理器

他们好像不允许同时运行两个项目,可以只为了一件事,就去忽略、否认、打压另一件事。‍‍‍‍

所以说了那么多。

当川大通报了处理结果以后,事情真的就能一锤定音了吗?‍‍‍‍

Sir反而担心的是,这种趋势没有停止。

什么趋势?‍‍‍‍

就是互联网的同温层,是以立场形成的壁垒。

每个人都只选择性看到自己想看的,小圈子各自抱团,让今天的所有讨论都失去了“公共性”。‍‍‍‍‍‍‍

你发现了没有。‍‍

在地铁女事件后,直到今天我们都缺乏凝聚共识的讨论。‍‍‍‍‍‍

因为关注“造谣”的,不想跨过边界去理解对面的偷拍恐惧;

关注“痴汉”的,在舆论一窝蜂涌向地铁女时感到了失落,进而也加深了恐惧。

于是在互联网上,男生女生向前冲——大家各论各的。

新闻好像在搞全国大学巡游。

一方负责纠缠“小仙女”。

6 月 11 日,天津大学,一女生疑似因男生说猫屎臭,无故把鸭肉饭扣男生头上。



6 月 12 日,杭州师范大学,一男生疑似被女生污蔑尾随偷拍,说自己研究生不读了、就想讨回公道,甚至以自杀相威胁。

“现在的女生怎么那么自恋?总觉得有人跟踪她,偷拍她。”



但这个事后来好像反转了——

女生家属声称男生不止一次接近女生。



与此同时。

另一边负责纠察“猥琐男”。

6月14日晚上,两宗偷拍。

郑州大学,一名往届毕业生穿女装戴假发在女浴室偷拍,被女生当场抓获;

河北师范大学,一名在读男学生穿JK制服在澡堂偷拍,又被女生当场抓获。


再一次避免被误会。

无论是无理将饭扣到别人头上的女生,还是进入女澡堂偷拍的男生,Sir都没有说他们不该追究的意思。‍‍‍‍‍‍‍‍

但这些新闻的出现,以及它们下面的评论,都呈现了一种诡异的氛围——‍‍‍‍

网友们不是在追求共同解决问题。‍‍‍‍‍

而是用统计学偏见,来拒绝关注对方的话题。‍‍

男生和女生都在争夺舆论场,都不断在拿出己方的例子——你看你看,一个、两个、三个……‍‍‍

最后企图证明的是:

只有我关注的话题才是值得讨论的。‍‍

至于你的关注?‍‍‍

那就是稀释热度,混淆重点,占用了“公共资源”啊。

传统媒体时代,大众只能从报章杂志上了解社会,关心社会。

可这一届年轻人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深谙舆论的力量。

却往往不愿意承认,一件事会有两个以上的角度,一个人也有多个侧面,难以做到完美无瑕。

你指出偷拍存在,就是在共情造谣,就是在否认霸凌事实,就是同样“瞧不起”农民工。

反过来也同理。

博主 @押沙龙 发了一条微博,认为女性怀疑偷拍有权查手机找警察,但也应该承担维权的成本与代价,比如赔偿对方的误工费、赔礼道歉等。

一个网友就看不过眼了——

“要求你们男的有同理心真难啊。”



这就是今天的舆论困境。

周全考虑了实际情况的声音,最容易被污名化成“站着说话不腰疼”。

每个人都在声讨二极管,觉得网络戾气重。

但每个人又都只愿意代入事件中跟自己利益最接近的一个面,气势凌人地压倒另一个面。

你是男的,你一定就想帮男的,不可能对女性有任何理解。

你是女的,你一定就是想打拳,是纵容女的可以污蔑男的。

没有中间项,没有客观视角。

只要你想讨论,你就必须站队,还必须言辞激烈,情绪高昂。

因为,连理中客都是贬义词了。

在今天追求公共性、公允的评论越来越没有市场。

就像那句话怎么说来着。

如果你中立,就会被两边都骂。‍‍‍‍‍‍‍‍‍‍‍‍

而如果你彻底选边站,就有可能把两边的钱都赚一遍。‍‍‍‍‍‍‍‍‍‍‍‍‍‍‍‍‍‍

客观审慎,兼听则明。‍‍‍

今天可以抛弃了吗?

6月11日,两名女生怀疑男子球鞋上的金属片为偷拍工具,最后警察到场,发现只是误会。

很多人认为这就是女人故意使坏的恶作剧——

“男人连鞋子都不配穿了?”

“这盛世终如小仙女所愿。”


Sir不否认,女生可能是敏感了。

但Sir也不同意,把一个误解的事件,当成所有女生的无理取闹,进而在日后成为打压女性维护自身权利的大棒。

看看现实——

2018年,《都市快报》接到爆料,有商家在朋友圈贩卖装在球鞋上的针孔摄像头。

2019 年,浙江省余姚市公安局也公布了一则用球鞋偷拍裙底的案例。



发生了误会,我们可以纠正,双方达成和解。

而不是从此让无辜的男性与女性彻底对立,然后为真正在偷拍的痴汉大开方便之门。‍‍‍‍

其实。

在地铁女事件中,高呼要把过错方狙击到底的人,并不是要帮受害者讨回公道,更不在意一个事件折射的不公或暴力。

他们只是想得到一个免费话筒,把自己仇恨、厌恶的力量都赶走——

这个力量可以是女权,可以是精英,甚至可以是常识与人性。

所以,在炮轰川大女生的言论中,才会出现这么多匪夷所思的上纲上线和阴谋论。

他们的心理活动是,你会利用“女权”这个正确,那我就找来更大的正确。

比如阶级矛盾。

比如民族大义。



今天舆论场的悲哀在于。

任何一件有争议的私事,都有可能因为网络的曝光,变成一件需要道歉澄清的大事,甚至被公审。

但任何一个需要多角度讨论才能形成共识,多方合力才能解决的社会问题,最后都只会被轻飘飘地消解在口水战中。

过去我们的认知是。

一个对公共事件踊跃发言的人,多少都有点侠义心肠。

他们会主动代入受害者的处境,对施暴者同仇敌忾。

然而现在的网友眼里。

性别、学历、阶层的对立,可比善恶、真假的对立重要多了。

今天对同理心的呼吁是最困难的。

你说暴力与霸凌可能发生在任何一个人身上——TA可能是你的家人,你的朋友,你的伴侣。

但他们不可能为之所动。

因为他们已经不愿意承担更多道德和行动的勇气。

你让他们为无辜的人多想一步?

抱歉。

能做到保持沉默,可能已经算好的了。

更多的人,在强词夺理——

有人故意找茬。

女生“在线寻找地铁帅哥”,也属于偷拍,不应该查一查吗?



有人反向钓鱼——

干脆买一个手机模型假拍,“治一治打拳的小仙女”。


曾经以为,互联网可以带来更大的透明,更多的话语权。

绕了一大圈发现。

我们没有耐心形成群体的共识。

因为我们不相信草根的共识可以改变现实。

我们放弃了向上生长,往前一步,以为这就相安无事。

但却没想到,鸡蛋的地盘终归有限的,是需要争个面红耳赤的。

这个结还能解开吗?

看看跌破底线的结婚率,生育率。

或许不靠近,不理解,不播种,就是势同水火的两拨人,无形中结成的最紧密的同盟。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老板娘没有假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