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等了一年,国产黑马快爆吧

毒Sir Sir电影 2023-08-21
这些年,一个词越来越流行了:

女性电影。

Sir说的不是《芭比》,也不可能是《消失的她》,更不是即将上映的《我经过风暴》,而是西宁First电影节。

(没错,Sir也赶了趟西宁)

△ 来源:FIRST官方

得奖名单或许还看不出端倪。

三大热门电影,获最佳影片的《但愿人长久》、获最佳导演的《漫漫长日》、获评委会大奖的《银河写手》,基本上都是男导演的作品。

但。

如果给你列出下面这个数据呢——

今年FIRST参赛影片中,女性导演占比31%,是影展历年最高的一年。相较于2021年,本年度聚焦女性表达的影片达320部,其中长篇数量为49部,同比增长32.4%;短片数量为272部,同比增长57.5%

是的。

中国的新导演们,已经开始刮起女性电影之风了。

但问题是。

这阵风,到底是旋风,还是跟风?

到底是真的想站出来为女性发声,还是跟随着全球女性主义大潮,想要分一杯流量的羹?

或许,这已经成了我们现在需要考虑的问题。




01
一席盛筵

魔幻的一幕。

一部女性题材电影的映后见面会上,观众起身发言。

先是女观众表达不满,质疑女性在剧情设置中的合理性,以及男导演看待女性的态度。

随即。

就有男观众替导演解释,说,这部电影并没有羞辱女性。

并夸其是中国的洪尚秀。

(怎么?这还能替代解释?)

更魔幻的是,随着观影人数增加,豆瓣上一星的不断涌入,导演也怒了,发了条五星短评:

“如果所有的电影的表达都是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对对对对对对对对是是是是是是是是,那谁来为一些不为人知的女性境遇来站台? !”


电影究竟如何,Sir没看,不便发表议论,但可见一斑的是,今年FIRST的女性题材电影,实在太火了。

不管是男导演还是女导演。

都想来拍一部。

有人专注于表现女性的地位问题——

《乘船而去》。

母亲葬礼,明明大女儿为这个家庭付出最多,有权拿主意,但亲戚们却觉得,大女儿已经嫁出去了,她的意见并不重要。

在底层的角落里,他们依然认为女人是无法担当的弱者。


有人关注处于社会边缘女性群体的审美教育——

《风起前的蒲公英》。

纪录片聚焦于一所专门为进城务工者的子女创办的学校,蒲公英中学。

其中好不容易获得家人支持,坚持走音乐道路的小芸,却在一场重要的音乐考试中落选了,而失败的原因,则是她没经允许动了考试场地的钢琴,最终在素质那一栏只拿到了D。

素质,这个大多数普通人都未必能遵守的公德,却击败了从99%家庭里幸存下来的唯一希望。


有人深挖都市女性在违背传统道德后的心理状态——

《这个女人》。

电影展现了一个北漂年轻母亲李害害被困于“贤妻”身份,却在大胆追寻自我欲望和爱情的故事。

尽管在婚姻道德上有瑕疵,但观众还是会被李害害充沛的感情所感动。

影片跳脱出了传统叙事里的男凝视角,女性在婚姻里犯错,却让观众心疼。


有人直接聊了当下热门的生育话题——

《陈文媛》。

短片让二十岁的女人与四十岁的女人在妇产科门口攀谈起来。

一个避孕,一个求孕,其实是以女性生育话题,让中年女性和年轻自己的对话,关于生育是否能给自己带来更好生活的思考


这样的电影有很多,比如《绑架毛乎乎》,展现了女性金钱的欲望;比如《试镜》,还原了女性间的思想交流;比如《最后的爱情》,构建出一个男女性别倒置的世界;比如《银河写手》,塑造了一个并不讨喜的女性编剧周可可,展现了时代女性对事业的渴求。

而这其中。

Sir特别喜欢的,则是获得此次最佳剧情长片的《但愿人长久》。

影片长约三小时,却丝毫不嫌冗长。

导演用非常细腻的视角呈现了几代女性在家庭和自我两个方面的成长与情感历程,并且很直接地,将影片中主要的男性角色都塑造为剥削者。

其中有一个细节,让Sir印象深刻。

当职业为陪酒女的主角遇见一个与其他客人稍显不同的男人,并知晓对方的职业是老师时。

出于母亲和女人的共同本能,她选择向这个斯文的男人求助,希望他可以帮自己联络校方,为女儿争取到一个入学资格。

传统叙事上的英雄救美?

并不。

因为镜头一转。

当这个斯文的老师听了她的请求后,男人直接看向了街对面的快捷酒店。

什么意思不言而喻。

也正因如此。

无论是故事的结局,还是角色的成形——自始至终,女人们的救赎与和解都无关男性,没有落入靠男权的施舍而得到救赎的窠臼,纯粹落笔到成长和其他女性的互助上来。

△ 影片获奖海报

或许可以这么说。

女性的生存困境被看见,中国社会重男轻女的症结被聚焦。

小到妇科疾病、月经;

大到女性升学求职、不愉快的婚姻、漫长而痛楚的生育——

曾经在传统的父权叙事中被忽略的弱势方终于站在了聚光灯下。

从开场到闭幕,带有女字旁的一切都在观众面前徐徐展开,娓娓道来。

△ 《摇篮曲》:母女关系
   《陈文媛》:妇科病、人流
   《鸡毛掸子》:重男轻女、姐弟和解

FIRST的这些影片,在女性议题上更进了一步。

这让我们意识到。

她们不只有在艰难中独立前行的正面力量,也有带着缺陷满足自己的欲望,讲述女性生存的另一种可能。


02
一番争辩

当然,这些不仅仅是女性创作者的功劳。

在女性意识崛起的当下,许多男性导演同样选择将女性作为故事主角,让其承担主要的叙事功能,或是作为自我表达的载体。

其中当然有非常出彩的作品。

但遗憾的是。

除了《但愿人长久》这样具有一定反传统叙事色彩的突破性表达之外,许多男性创作者在女性故事的发挥中,并没有跳出让我们看腻了的刻板印象。

除了开头提到的那部电影。

比较典型的,就是影片《春日狂想》。

导演用镜头,记录了女性求爱而不得的一场“意淫”。

故事大致是一位独居女性爱上了出入自己家的跟踪狂。

可能导演自己也知道这样设定的不合理性,于是把跟踪狂设定为一个离家出走的富二代,试图加固女性“爱上他”的动机。

然而,这样浓重的男权色彩并没有逃过观众的眼睛。

不仅影片中充斥着大量恐怖片般充满男性凝视的镜头,让人不适。

豆瓣评价也捶胸顿足:

求求男性导演们不要再意淫女性心理了,不要再美化犯罪了。


当然。

对女性刻画的有失偏颇也不能全归咎于创作者的性别。

毕竟也有同样被观众疯狂一星的《穿越魔鬼城》。

许多人难以置信,导演居然是女的。

其镜头下的女性,以和男性恋爱为最高追求,人生的终极奥义是受到男人的表扬与肯定。

观看时,你很难相信这是一个女子团队勘探石油的励志故事。

本该向《海妖的呼唤》等强调女性职业与个体价值比肩的作品,被生生熬成了一锅散发着油腻馊臭的毒鸡汤。

虽然创作者水平的高低与性别无关。

但相比起男性对女性角色定位的失衡,毫无疑问,来自于同性的背刺更让人气愤。

△ 瞧这台词

也正因如此。

FIRST作为中国青年导演,中国电影新生代创作的一片沃土。

其每年的动向与作品质量,都牢牢地与中国电影的未来、中国电影人们可预见的变革钩连在一起。

而就女性题材这一方面。

无论是女性创作者笔下的女性,还是男性创作者笔下的女性。

本次电影节将国产影视创作对女性这一群体的描摹放大了开来,在大比重的影像化呈现方面,显露出极与极的态势。

单从性别方面,你无法武断地给出好与坏的评价。

因为男性导演眼中的女性并不意味着片面,女性导演的创作也并不代表着准确。

在关注女性与平权表达这条仍旧稚嫩的赛道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如果声音渐响,那就让它更刺耳些。

这是创作者、市场、作品、观众四位一体,共同的道阻且长。


03
一场共谋

此次FIRST有两个人最让Sir动容。

一个是导演苏七七。

在谈及女性创作时,她说了这样一番话:

对于很多男性导演来说,拍电影本身才是他们喜欢的事情。

但是对于很多女导演而言,她们也许并没有那么喜欢拍电影,因为拍电影真的很累,但当我们有想要讲述的东西必须要用影像表达的时候,我们才会去拍电影。


什么意思呢?

那就是女性创作者的表达维度或许萌生自女性议题,但绝不会局限于此。

因为女性在电影中所能做到的表达不仅仅是代表自己和群体的发声。

她们完全能够给银幕上的世界提供一个崭新的、甚至完全不同层面的视角。

这样的铿锵,不禁让人想到2019年的那部《反叛缪斯》。

电影的存在对女人们来说,不仅是一个建立集体记忆的场所。

影像的诞生,也能确保她们的故事、她们的历史永远鲜活,不被忘却。

我认为有必要让电影里的女性开始表达自己
迄今为止我们仅看到了男性刻画的女性形象
所以迫切需要女性开始刻画自己的形象


而如果说相较历届FIRST影展,此次围绕女性话题的电影创作有了大幅度增多之外。

专注于其他题材并创作出优秀作品的女性电影人们,也应该被我们看见。

比如此次的最佳纪录长片《巢》,闫妮、姜武出演的犯罪电影《绑架毛乎乎》,以及电影节的黑马爆款《银河写手》……

除了“打拳”之外,女性电影人们也撑起了各路类型作品的一片穹顶。


未来的国产电影会何去何从,没有人知道。

但由于FIRST的存在,电影节“女性单元”的存在,以及女性角色与创作者们银幕内外的互相映照。

我们可以继续期待下去。

就像媒体见面会,嘉宾之一的姚晨这样说道:

“让我印象很深的一个画面是,最后的颁奖礼上,获奖选手的集体合影清一色几乎全是女孩,中间站了一个男孩。

我看到站在台上那排姑娘们,我很感动。经过这么多年,我们的电影能有这样的变化,感觉很不容易。”


是的,不容易。

电影节里的新导演,能够走向大众,不容易。

这其中女性电影,或是女性电影人,想走出来,更不容易。

但好在——

她们的目光总能替我们捕捉到历史与传统忽视的一切;

她们的笔墨交织,描绘出以男性为主导的电影圈不曾着眼的新世界;

她们获奖,她们的电影卖座,并成为中国电影新秀里举足轻重的一份子。

在Sir看来。

电影节不仅仅是某种创作试水的产物,也是敲击市场,叩问可能的一把钥匙。

今年。

我们拥有这些缤纷的女性,这些脱颖而出的作品。

未来。

我们是否可以拥有更广阔更多元,更不受限制的创作土壤与市场?

期盼有这样的时刻。

到了那一天,在中国电影的擂台上,“女”字无需强调,“好”字才真正重要;

无论是女导演还是男导演。

中国电影人的创意与才干相博弈,留下的只能是掐尖的精品,无关性别,超越性别。

这是电影节的意义,是电影的追求,也是观众们的真正福音。

而在此之前。

我们所付出的每一分力道,都是在为那个银幕上的新世界投票。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坂元家的小二、穿Prada的南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