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英”和“王菲”在3202年,一起《相约九八》。漫展?不需要的,只要心够大,整个世界都是你的cosplay舞台。总结了一下今年上海这场街头party大概分为这么几个分会场。
不愧是十年来重播最多的国产剧,年轻人反复背诵的经典教材,光是这部剧的元素就能够自己凑一个舞台。
就差直接报身份证号码了,有几位是扫脸支付说不定都能通过的那种。
浮夸皮草,眯眼笑,富态脸,还有直播间口头禅“18.8上连接”。如果前天晚上走在上海街头,估计你能把明星合影都收集一遍。
标志性迷彩装,这战狼造型,这阳刚之气,万圣节祛邪辟恶居家常备首选。“这英”以极具辨识度的语气和声线,说出网络经典名言警句“made,最烦装×的人”“放tm的屁,这简直是危言耸听”“这很难评,我祝她成功吧”时。真正让你领会到什么叫做一山更比一山高,这英更比那英强。
上海年轻人免费让你感受什么叫做街头的活体杜莎夫人蜡像馆。
你能看到拿着葫芦的银角大王,面具精致的黄牙老象,骑着共享单车的如来佛祖相聚甚欢。还有穿着龙袍的皇帝,带着旗头的格格,和西游四人组,一起穿梭在大街小巷。相比之下,传统的那些巫师、僵尸、吸血鬼,一下子全都被衬托成了老。实。人。况且是万圣节和恶搞文化这样的敏感点密集区,毫不意外收获了这样的反响——万圣节算洋节,但这些年轻人过的真的算“万圣节”吗?在Sir对万圣节不多的认知中,这个节日最突出的元素有两个。
另一个,是“trick or treat”(不给糖就捣蛋)。但这两个最经典的元素 ,上海的年轻人都没有照搬过来。
说白了,这是一个在万圣节临近的日子里,年轻人以此为契机,创造的一个属于自己的新节日。
之前有个话题,说“年轻人为什么不爱过传统节日了”。在Sir看来,这其实和“崇洋媚外”没什么关系,根本的问题是话语权。传统节日如春节,是以长辈为核心的,年轻人被动配合他们询问工作、结婚、生小孩。而“洋节”,因为长辈们不过,也就变成了年轻人的主场。
这时候他们就可以随意改造,随意发挥,和真正有共同话题的同龄人一起狂欢。其实不是微信不好,是因为太主流了,挤满了长辈大人,到处都是凝视。所以年轻人抱团的方向无非一个——远离老油条,自己单开一桌。
在这个名义上叫做“万圣节”但又不是万圣节的日子里。
就在2022年的脱口秀大会上,有人在段子里讲了自己买股票的经历,无意中提到了一个股票代码。
结果因为段子火了,很多人去买,导致那支股票上涨,引发市场舆情。可就连这样,演员还是诚惶诚恐地声明了:段子纯属虚构,切勿自行代入。就在过去,还有《吐槽大会》,还有《脱口秀大会》这样的节目,说说不痛不痒的段子,给年轻人一点共鸣,给社畜们做做精神马杀鸡。
这是他们自己的吐槽大会,是他们话语权的主场——虽然不多,虽然是短暂的、临时的。
这种梗不被官方与主流承认,如同鬼魅一样被驱逐出阳光之外,只能在一个特定的晚上出没。
这些梗看似恶搞、荒诞,却由透射着年轻人被忽视的精神需求。
万圣节,是这个烧伤患者一年之中,能够不带面具自如出行的唯一的一天。
也唯独在这一天,不会再有孩子害怕他,也不会再有成人可怜他。第二天,太阳升起,阳光照遍,出窍的灵魂统统被驱散。
于是继续,做着正常世界里的行尸走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