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毕节故事 | 八十年代时髦的“中山装”

李新春 云上毕节 2020-08-24


好友李宗玮、黄宸宇,近年来,以他们兴办的水西学堂为平台,推广传统文化及汉服文化,吸引了热爱且追求传统文化回归的许多年青人,我前往体验了几回,甚感欣慰。


       


在他们展示唐装汉服的执着氛围里,我却不合适宜地想起,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改革开放前期,曾经在毕节回归和流行一阵子的“中山装"。

       

记得当年,我曾与几位朋友,去毕节城区威宁路国营照像馆,拍过一张有些年代记忆的老照片,照片中的四个人,清一色的全是蓝色中山装,照片中的自己正值青春年少,比现在的自己要清瘦年轻许多,头发也要浓黑许多,我与别人不同的除了眼镜和手中卷屈的书籍外,好像每个人中山装的左上衣口袋里,都别有一至二支钢笔。现在翻看,不觉有些滑稽可笑,简直有点假充斯文和儒雅的味道。


       


不过,那时的确有一个情结,始终萦绕着自己的心绪。自从台湾藉歌手张明敏,穿着一身白色中山装,在央视春晚亮相,演唱了那首爱国歌曲《我的中国心》之后,除助推中山装在全国,乃至于在毕节之流行风潮外,还有个别朋友曾调侃说,我穿上自己那件浅灰色中山装时,还真有一点“大陆版张明敏”的韵味,可惜我五音不全,要不然也登一次舞台,玩上一把“模仿秀”。

        

实际上,中山装是兴起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据说中山装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的基础上,近现代中国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综合了日式学生服装(诘襟服)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并被世人称为中山装,此后中山装大为流行,一度成为当时中国男子最喜欢的标准服装之一。


        


历史上,除蒋介石为表示自己孝忠于孙中山先生爱穿中山装外,中共的很多伟人如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也喜欢穿着中山装,出席一些公开场合。不过,建国后令国内外瞩目的“毛式中山装”实为改良款,国外媒体将这种改良自“中山装”的款式称作“毛式制服”,在国内叫“人民装”。

        

当然,在六七十年的中国,为了效仿苏联,还在民间跟风式地流行过一种"列宁装”,不过也有人称为“红军服”。虽然那个年代的服装颜色多为灰色和蓝色,但还是以中山装为最主要的款式,仿佛穿中山装更显自己的革命性。那时解放军的军便服,其实也是一种改良后的款式,颜色则称为绿军装,四个兜的为干部,二个兜的为战士。当然,在一些农村和城里的普通老百姓里,还沿袭着长衫和对襟衣服,不过已经不是社会的主流了。


       


记得在深化改革开放的大时代背景中,一些港澳服饰流行文化的涌进后,诸如喇叭裤、港衫等服饰,也在偏远的毕节小城风糜了一阵子,便随风散去了。这时,西装广为流传,好像着西装扎领带,就是与国际接轨了。没想,张明敏的一首《我的中国心》和一身中山装,又让大家找回了一些爱国情怀与传统服饰文化,后来,诸如成龙、李连杰等国际影星,回国参加一些文艺演出,更喜爱穿中山装登台表演,以体现自己浓浓的故乡情怀。


        


回望改革开放40年及毕节试验区的服饰文化演变,关注时下的中国及毕节现实状况,我的感觉是,经过几十年服饰文化的演变后,今日的中国人乃至我们毕节人,由于人们的心态更成熟更理性,多元文化的追求和个性化的喜爱,人们盲目跟风的时代,已经悄然远去了,不过,西装、中山装、休闲装、夹克、运动服、牛仔装等各类服装款式,已成为箩卜白菜各自的喜爱,追求和讲究的则更多是个性化与合体舒适了。(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 / 任佳丽    编审 / 吴春妹 / 秦   恒 

----------------------------

 爆料/广告/ 合作 

请添加 

小编微信 qsmy8886


-----------------推荐阅读----------------

老毕节故事 | 怀念烧杠箐的“香米”

老毕节故事 | 天河马车悠扬着古典而浪漫的气息远去

老毕节故事 | 曾经屹立在百花山顶的毕节一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