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毕节故事丨记者眼中的毕节30年巨变

李新春 云上毕节 2020-08-24

 今年是毕节试验区创建整整30个年头的一个特殊时间节点,站在时光的枝头,眺望毕节的昨天,盘点毕节的变迁,我有太多的喜悦和兴奋,难以言表,因为,作为一位土生土长的毕节人,我深情地爱恋着这块温暖的故土,以至于每每看见或感受到毕节的点滴进步与变化,总会让泪滴浸湿我的双眸,让感恩之情溢满自己火热的肺腑。

       


30年的光阴,对于时间这条浩瀚长河而言,仅是弹指一挥间,然而,对于渺小的个人而言,30年的沧桑巨变,早让从混沌稚嫩中走来的自己,由青涩年华蜕变为有些沧桑且知天命的年龄,虽然心态已趋于"宁静致远、淡泊名利″的境界,但是依然还喜欢用一位记者见多识广的视角,津津乐道地向儿孙辈们叙说,改革开放40周年及毕节试验区创建30周年以来,毕节及各县区的可喜可贺进步和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一桩桩看得见、摸得着的建设成就,陡然间都会让自己,倍增起一丝丝甜甜的幸福感和满满的自豪感。

        


就我个人而言,我的事业人生、家庭生活及前途命运,仿佛都与毕节试验区30年来的发展变化紧密相连。1988年,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倡导并创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毕节试验区时,正是我走进毕节计划经济时代,一家企业的第3个年头,在此期间,我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蜕变,从一个怀揣文学梦的稚嫩青年,变成了脚踏实地的厂办秘书;也从一个玩小资小调文字的"文学发烧友",变成了为企业做推介宣传的业余通讯员。


那时,在复刊不久的《毕节报》和贵州《经济信息时报》等报上,发表一些宣传企业的"豆腐块″文章,颇有一些成就感的味道,宛如为"藏在深山人未识″的毕节,洞开了一扇宣传毕节及企业的小小窗户。

         

记得1988年11月,《毕节报》搞了一次"改革十周年″有奖征文活动,我写的《倚立在"远望"桥头——赞毕节制革厂的成长》一文被刊用了,却迟迟不见评奖结果,后来才得知,由于征稿数量不足而搁浅了。从这件事可知,当时毕节的改革开放程度很低,保守、传统、守旧、墨守成规等思维方式和陋习,还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意识,成为制约毕节发展最大的障碍和瓶颈。

        

毕节发展对比照  聂宗荣 摄


当年这家毕节轻纺工业系统的企业,毕节制革厂正好创办10周年,经过10年的成长,挤身成为了全省轻工行业的骨干企业。当时,正值羽翼丰盛,气贯如虹,欲将"黑颈鹤″牌皮革服装系列产品振翅飞向省内外。这家企业在改革开放初期,的确迎来了黄金发展的10年,到第三个10年时,企业经营情况每况愈下,并在毕节新一轮兼并重组改制的浪潮中,走向了没落和破产,而成为毕节一大批老企业破产宿命的一个缩影。

        

那时这家横跨在毕节倒天河下游的传统企业,以及周边的大批企业,并没有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阵痛中"欲火重生″,都恰好相反地走进了历史记忆的深处,并在毕节第二期倒天河综合治理工程实施中烟消云散了。


如今,站在郭家湾段新城市景观高架桥上,俯看几次综合整治后,倒天河下游美艳的河堤步道、河岸绿化、休闲观景及亮化美化工程,虽说人们对昔日生活工作的企业仍充满怀旧之恋情,但回归毕节市民的这条母亲河,已悄然变成了一条崭新的美仑美奂的城市景观河,昔日那个"臭皮塘″及污水横流的倒天河,俨然从此一去不复返了。



没有对比,人们就无法切身感觉到30年来,毕节翻天覆地、日新月异的变化与进步。那些年,毕节时常被人们冠以贫穷、偏远、落后、闭塞等字眼,还得加上高寒山区和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这些仿佛都是毕节的代名词,当然,有时候我们也会阿Q式的自我安慰一下,说毕节历史上曾经是古驿道上,云贵川三省交界的重镇。

        

1995年伊始,我凭借那一点肤浅的文字功底和在报刊上发表的一些"豆腐块″文章,在毕节试验区建立的第7个年头,通过考调遴选,让仅是通讯员、特约记者身份的自己,再一次实现人生的"华丽转身″,成为了刚起步的一家本土电视媒体记者,于是,在随后的23年记者生涯中,我以一个记录者的身份,亲身感受和见证了毕节试验区的"厚积薄发"与"后发赶超″的裂变,让毕节人从当初有些内敛的性格,变成为今天的大气、豪迈与自信。    


       

毕节发展对比照  聂宗荣 摄


说起毕节试验区创建30年来的进步、发展与变化,让老百姓最能切身感受到的就是城市的扩容与拓展。毕节撤县设市后,毕节城市建设力度明显加快,在第一波的旧城改造中,毕节城市建设以倒天河综合治理工程和黔西北商贸城改造为代表,毕节建设者们又以展示城市新形象为动力,建成了麻园大道、洪南大道、环北路、环东路等城市主干道,并以"板块结合″构想,实施了洪山小区、翠屏小区、麻园小区、文笔小区、天河小区、水西田小区、环东小区、贵毕小区、东园小区、兰苑小区等建设规划,使毕节城市面貌大为改观,初步改变了毕节道路狭窄、房屋拥挤、市容市貌差的窘况。

        

新世纪初,毕节按照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相结合的原则,在老城近郊的双树村和麻园村交汇处,大刀阔斧地启动了新城区的开发与建设,记得当时,毕节地市领导有这样一句充满豪迈共识的话语,叫做"再造一个毕节城″,不要把一个破破烂烂的毕节带入21世纪。受此鼓舞,我以一名记者的敏感和职责,主动请缨,做了一期关于新城区的专题深度电视报道,社会反响热烈,增加了广大市民对明天的期盼和展望,也提振了毕节试验区人民奔向新世纪的豪情与斗志。


同时,《毕节日报》和《毕节晚报》,还用整版篇幅转载了我的这篇电视新闻脚本,标题叫《新城区:在新世纪的曙光里撩起面纱》,并按"透过历史的烛照,寻找新城区开发的依据″、"从城市发展进程及现状,看新城区规划建设的现实意义″、"新城区开发建设规划″、"新城区的施工建设情况及远景展望″四个版块的谋篇布局,向大家全面介绍了新城区的规划构想和远景展望。

        

毕节发展对比照  聂宗荣 摄


如今,站在毕节市七星关区行政办公中心大楼前,再眺望当初从山峦和田野中拓展出来的40米大道和30米大道,道路两旁高楼林立,人车穿流奔忙不息,许多演生出的标志性建筑和街道地名,也让我这位土生土长的毕节人犯晕,只能感叹毕节的进步和变化太快,内心中涌起的却是太多的自豪与欣慰,真为毕节30年的跨越发展,感到无比的高兴。

        

当然,毕节撤地设市后,以"一院三馆″建筑群建设为标志,拉开的南部新区开发,更是把毕节城镇化建设推向了一个更高视野和平台,这时,仅依赖本地建筑企业的保守开发建设模式被打破,许多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大型建筑企业和房开企业,加谋毕节城市化进程里,短短几年时间里,就涌现出了碧桂圆、招商花园、创美世纪城、碧阳国际、瑞丰新城、拓海地产、兰乔圣菲等等,具有国际视野的楼盘,宛如给地处高原山地的毕节老城,吹来了一股现代都市韵味的暖风,让毕节的城市风貌、观景样式和城市理念,实现了跨越式的变化和质的飞跃。

        

毕节发展对比照  聂宗荣 摄


如今,向东南方向延伸的毕节城,高楼林立,隧洞相连,桥梁耸立,道路纵横,环环相扣,使整座城市的布局更合理,建设更规范,道路更宽广,绿化更美观,亮化更舒心,怪不得一些外出学习、打工、当兵的毕节人返乡,都会感叹毕节翻天覆地的变化,都会从内心里滋生出对家乡的祝福,期望毕节的明天会更加的美好。

     


最后我想说的是,作为一名至今仍然奔波在新闻采访第一线的老记者,我采访并亲历了毕节试验区30年巨变的许多大事和喜事,很难一桩桩地追溯描述了。



至于诸如全国工商联及各民主党派帮扶毕节持之以恒实施的"同心工程″,东部沿海十一省市对口帮扶毕节的故事,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在毕节的调研,恒大集团倾情帮扶毕节的事迹;农村移地扶贫搬迁的实施,黔西北民居改造及美丽乡村建设,新时代脱贫攻坚农民讲习所的创新,农村土地扭转及农村产业合作社的推行,新型工业园区及农村产业园区的示范,"花海毕节,洞天福地″旅游品牌战略的打造等等,只要我有时间,随便选取一个主题,就可以提炼出反映毕节试验区30周年巨变所呈现出来的许多亮点,以及那些铭记在内心的诸多感人故事。

        


鉴于文章篇幅的局限,我只能省略去涌动在内心的千言和万语,凝成一句话,毕节试验区30年的成就是辉煌的,成绩是显赫的,变化是巨大的,是毕节900多万人民能亲眼目睹和感受的。



历史终将会记住,那些在这个时代奋斗奉献的人们和他们感人的故事,特别是那些为毕节试验区建设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人们,以及心系毕节发展进步的各行各业人士,每个岗位上兢兢业业辛勤工作的劳动者,还有文朝荣、吴贤耀等榜样式的时代人物。



编辑 / 任佳丽   编审 / 吴春妹 / 秦   恒 

----------------------------

 爆料/广告/ 合作 

请添加 

小编微信 qsmy8886


-----------------推荐阅读----------------

老毕节故事丨关于老木屋的童趣记忆

老毕节故事丨从“低头族”玩手机想起昔日的“魔方”

老毕节故事丨从“低头族”玩手机想起昔日的“魔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