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毕节这个地方成功获批国家3A级景区,快去看看!

云上毕节 2020-08-24


文化 | “乌蒙第一镇”灵博山上观象祠

象祠养心殿


在“乌蒙第一镇”的黔西县素朴镇,有一座山叫灵博山,山上有象祠,因明朝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大师王守仁《象祠记》而闻名。


素朴镇象祠景点游人如织


灵博山最早因修建象祠而闻名,据史料记载,该地群山峭壁峥嶙,山形奇特,一峰翘首,众山相从,宛若九龙腾飞。


既有洞穴吞云吐雾,又有石笋插拔云峭,还有清泉四季不竭,宛如腾龙头上的龙脸、龙角、龙鼻、龙眼等,因此又有麟角山之称。



满山生长八角、红豆、松柏等树,遍野都是奇花异草,四季常绿,风景优美,建有古寺古庙,灵博山因其山形奇特,树古林幽,楼阁重叠远近闻名,被誉为“黔邑锦绣佳境,水西拔萃奇观”。


早在明代以前,主峰建有象祠,很多人上山朝拜,香火不断。


正德三年(1508年)贵州宣慰使安贵荣应水西人民的要求,对象祠维修翻新,并请当时被贬到贵州龙场(今修文)的明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大师王守仁(王阳明)为之作《象祠记》,《象祠记》作为名篇佳作收入《古文观止》一书。


象祠是祀奉傲象的寺庙,象,传说是虞舜的同父异母兄弟,初时不仁,多次设计陷害舜欲夺其位,舜不予计较,常以德感化象。


尧禅位于舜后,舜封象为“有庳”(今湖南道县)国君。象终于在舜帝仁德的感化下弃恶从善,勤于务,泽加于民,死后,人民怀恋他而建寺庙供奉之。


祭祀火盆


王守仁(王阳明)在《象祠记》中宣扬了性善论,即“吾於是益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人之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


 黔西灵博山上的象祠在全国绝无仅有,象祠在历史的变迁中,数遭劫难,数度重建,足以见得其在水西人民群众中的重要性。


象祠一角


20世纪90年代,经过国内外专家学者多次的考察、论证之后,决定重修象祠。目前,已建成了灵博山牌楼、养心堂、左殿、右殿、象祠、九龙阁、游客步道、生态停车场、公厕等设施。


灵博山下有停车场和大殿广场,经过养心堂左边的石级而上,沿着曲曲折折盘旋而上的石梯,扶着石栏杆,穿过树木浓荫,来到半山腰,仰望一栋建筑,这就是象祠。


两边各有一道刀削般的岩石凸起,相互映衬,使象祠更加显得古朴雄伟。穿过象祠,继续向上攀登,石级越来越陡峭越来越狭窄,穿过一段狭窄陡峭的石级,终于来到灵博山顶,山顶建有九龙阁,站在阁上环视四周群山,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



“全能大儒”王阳明与黔西象祠的渊源

如果说六广河是一条线,连接了六广河大峡谷两岸雄奇俊美的自然景观和耐人寻思的人文景观,在素朴镇东南部构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那么,地处黔西县素朴镇西北部的九龙山则是一个“有仙则名”的地方。


这个“仙”就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明朝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王阳明先生。


九龙山与王阳明的渊源,皆因九龙山上修建的象祠和王阳明先生所作《象祠记》。因王阳明先生的生花妙笔而入选《古文观止》的千古名篇《象祠记》,其开篇直叙“灵博之山有象祠焉”。


据考证,灵博山就位于如今黔西县的素朴镇境内!


九龙山

九龙山由九条酷似游龙的山脉组成。


九条“游龙”从远处缓缓游来,连绵起伏,气势磅礴地聚汇在一起,形成了“一龙昂首”、“八龙环伏”的胜景。“一龙昂首”指的就是九龙山的主峰麟角山。


麟角山犹如昂首远望的龙头,气象峥嵘,雍容大度 。山上松柏苍翠,林幽泉清,雀噪鸟鸣,景色秀美。


峰顶有一堵高约20米的峭壁,峭壁下有一块约40平方米的小平台,小平台下有两个小洞,人称龙鼻。每逢天气变化,两个小洞就会冒出雾气,有人说这是龙出气。


龙鼻前是一片约500平方米的坪坝,坪坝左右两边各有一棵独立挺拔的石笋,高约12米,粗约10米,形状犹如龙的麟角,麟角山因此而得名。


两只麟角的旁边各有一眼小水井,井水终年不涸,人称龙眼。龙鼻、龙角、龙眼,天生地造,简直就是一个惟妙惟肖的龙头,叫人感叹不已,不得不对大自然产生无比虔诚的敬畏之心。



麟角山是九龙山的主峰,“九”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代表的是最高和至尊,这恰好对应着中国古代儒学文化的最后一座高峰——王阳明及其《象祠记》。王阳明的心学理论与水西地域文化的交流碰撞,形成了独特的象祠文化。


象,传说是舜的同父异母兄弟,象曾多次设计陷害舜。舜继位后,以德为本,感化了象。


象终于也成为一位明君,惠泽一方,为世人所敬仰,于是全国各地纷纷建立象祠。


不料唐代把全国所有的象祠毁灭殆尽,只有水西保留了象祠。世道变迁,战火不断,水西九龙山上的象祠也废墟一片、荒草狼藉。


明宪宗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彝族首领安贵荣继任贵州宣慰使,重建象祠。


安贵荣请与自己交情深厚,并且与水西民族结下深厚情谊的王阳明先生作文记之,王阳明欣然写下了不朽的千古名篇——《象祠记》。


《象祠记》以唐人毁象而黔西奉祀象的史实,赞扬了水西各族人民的忠厚、淳朴及豁达的胸怀。


王阳明先生在《象祠记》中提出了“吾于是盖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的著名论断,宣扬了他的“性善论”、“致良知”。



自此之后,中原文化源源不断地传入水西,不断充实和丰富了象祠文化的内涵。


六广河大峡谷与象祠文化,是自然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完美融合,它们一起构建了水西文化的一座丰碑。


象祠久毁,在“物化”已经十分严重的今天,重修象祠宣传道德与“德化”的力量,成为有识之士谋划的一件大事。


三年前,在有关热心人士的倡议下,由云南商人秦正刚出资赞助,市、县有关部门积极参与,黔西县大力主抓这一工程,重新修建象祠,在灵博山顶和山脚分别增加一个亭子和一座大殿,整个工程于2014年完工。


民族文化是支撑旅游发展的不竭血脉,而古象祠这个借先贤王阳明之手而张扬的古老水西文化载体,无疑是黔西北人文景观中不可多得的宝贵元素。我们有理由相信,底蕴深厚的象祠文化,一定会在当代社会中发扬光大,并产生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王守仁,1472-1529年,字伯安,别号阳明,卒谥文成。浙江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中,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王阳明是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陆九渊)王(阳明)心学之集大成者,他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学说,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早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贬至贵州龙场(今贵州省修文县)作驿丞;晚年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


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王阳明的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有广泛影响。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来源 / 黔西县旅游发展中心

编辑 / 张绍强  编审 / 秦   恒 

----------------------------

 爆料/广告/ 合作 

请添加 

小编微信 qsmy8886


---------------推荐阅读--------------


直播 | 8月12日毕节首次电视街舞公演来袭,中国顶尖编舞师亲临现场!

今年,毕节棚改项目估算投资231.54亿元,你关心的内容在这!
喜大普奔!毕节又一条高速12座大桥全部架通!距离通车又进了一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