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砸锅卖铁抵押房子,毕节“草鞋书记”究竟要干啥?

云上毕节 2022-03-30

讲述


毕节8名道德模范候选人的事迹



今天

和云妹子一起

来了解这位

退休不忘百姓  带着群众奔富路

——毕节市大方县对江镇退休干部刘安国


在职24年,兴修水利,26个水库泽被乡亲;

退居33年,贷款种树,29个荒坡长成林海。



刘安国,男,汉族,1932年6月18日生于大方县对江镇大山村罗家寨组, 1989年正式退休,目前居住在对江镇大山村罗家寨组。


“爱穿草鞋爱走路,爱吃馒头爱栽树,一生修些大水库,热心公益乐帮助,带着群众奔富路”。“共产党是我的恩人,只要我活着一天,就要坚持为党、为人民的事业奋斗,生是共产党的人,死是共产党的魂。”这是刘安国在宣讲会上说的,他也是这样做的。



治水为先


26个水库山塘“牵藤结瓜”,百姓吃上白米饭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大方县马场区,由于大跃进时森林被毁,造成水打沙壅,广种薄收,老百姓有锅无米,解决温饱是燃眉之急。 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命脉,要让粮食丰产,旱涝保收,筑水库、修水渠、建梯田是当务之急。


1965年,刘安国调到马场区工作,一到马场,他就天天下乡。仅半个月时间,他走遍了马场的山山水水。他看到土宽地广,但百姓并不富裕,峰耸云海,光秃而不秀丽,水系复杂,洪害而水打沙压。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在职期间改变这一状况。


缺少文化的刘安国在他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只有他看得懂的“神符”:哪个冲冲筑塘,哪个山头种树,哪些坝子改田,哪些偏坡砌坎,先从哪里入手,心中有个“谱谱”。


马场沙田水库  


为了新建水田有水灌溉,刘安国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请县水保办的技术人员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规划,毅然决定带领群众修建水库、水道,提升浇灌。没有机械设备,没有水泥砂石。刘安国带领群众一锄锄的挖、一篓篓的背、一夯夯的筑,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弄得全身是泥,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他为“泥巴区长”,在任24年间,依靠沙田水库这个万亩望天田,硬是在马场修建了沙田水库、沙坝水库、白龙水库、马洪坝水库、大水沟水库等26个水库山塘和配套水渠,形成了一个叫做“长藤结瓜”的水库群,从水库引水灌溉农田,把万亩干田变成了水田。这些水库山塘让当地群众很早就吃上了白米饭。


如今,站在马场镇沙田水库厚实的堤坝上鸟瞰,葱茏的杉林、清澈的湖面,与坝前的两扇岩奇峰,构成美轮美奂的山间风景。


马场劈山水库 


治山为本


两万亩林海护山保家,山下不再水打沙壅


山上不治,山下不保!治水必先治山,治山必须种树。刘安国明白,只有让树木山上扎根,泥沙才不会乱跑,好土良田才保得住。


先做样板,再作辐射。刘安国把目标瞄准马场街背后的毛栗坡,想在这里搞示范。但毛栗坡是“拉屎不生蛆”的大火草坝,多次种树都未成功,老百姓听说要在这里种树,连连摆手。刘安国却认真研究种树良策。先开荒,后砌坎,顺坡随形,平成梯土,水拉不走,天旱不着。刘安国的科学开荒让毛栗坡顿时大变样,树苗成活得到保障。原本懒散观望的老百姓越看越觉得有希望,纷纷抢种、快种,在春节前完成了树苗种植任务。



毛栗坡造林成功,各公社纷纷效仿,规划林场。


20多年间,刘安国带领群众先后建成水窝寨、水草坝、台沙、衙院、白岩脚等十多个大小林场和茶场,面积达两万多亩。 带领群众建公社林场的同时,刘安国也鼓励支持老百姓自主造林。


 “造林就是保家,保家才能发展。家园都保不住,哪还能指望小康?”刘安国说。


治心为根

    

“绿色银行”述说生态情谊,29个山坡见证不变初心


1984年,刘安国从区委书记退居二线转任调研员,有了空闲时间。他就回到老家大山村种树。


当时的大山村,到处都是“光头山”。经年累月的恶雷陡雨,把山顶的泥土剐走,很难找到一根像样的树木。山坡也被洪水撕裂成一条条深沟,地里的石头越长越高,庄稼越长越矮。整个家园患上了“生态癌症”。


 1989年,正式退休的刘安国终于全力以赴带动三个村民组800多名群众一起利用冬季农闲时间造林。召集时任村副支书陈顺兵和村民刘永方、丁兴明、丁兴全开会,提出了“种树还债”的设想,立即得到大家响应。在刘安国倡导下,四位乡民与他共同承包了大山村罗家寨、刺莓岭、马头边3个村民组的荒山,并从县林业局贷款500元,到林业站购来杉树和柳杉种子175公斤自行育苗。



从1985年开始,连续5年,刘安国带着村民把树种满29个山坡,种下近20万棵树苗。 “我们林场有185000棵杉树,5200棵梧桐,8200棵杜仲。”种下的树,刘安国如数家珍。


“最开始刘书记栽树受了不少气,有人说他还想‘过官瘾’,有人说他‘做样子’。”和刘安国一起承包种树的陈顺兵是当时的村支部副书记,在他的心里,刘安国是一位引领乡亲治穷斗贫的真英雄。


足迹踏遍29个山坡,草鞋坏了一双又换上一双,帆布包里带着苞米花和冷洋芋,上山就是一整天,这是刘安国的生活日常。


为了种树,刘安国先后以自己的财产做抵押,贷款8600元买苗运苗,为了不给乡亲们添负担,刘安国还把自己每月95元的工资大部分都用在了种树上。1997年,刘安国卖掉自家的牛、猪,并向亲朋好友举债,终于将基地林贷款本息共计11400元悉数还清。



30多年过去了,昔日光秃秃的山头如今焕发出蓬勃生机,已有成材林木20余万株,林区经济价值达千万元以上。


如今,大山村许多人家都住上了新房子,刘安国老两口却还居住在上世纪70年代修建的石房子里,走进刘安国家,不足8平方的两间房,所有摆设都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样简朴。无论是室内室外设施,都与左邻右舍的时髦家园形成鲜明对比。但最显眼的,是老式木头床边的小桌子上放着许多红本本,这是刘安国几十年来获得的各种荣誉。翻开每一个荣誉,86岁高龄的刘安国都能够如数家珍般讲述出背后的感人故事。


年轻一代曾劝他“搞点享受”,他说:“你们过上了好日子我就放心,我都这个岁数了,还浪费钱干啥?”


家里人想为他买棵大杉树做棺木,他坚决制止:“几十年才长成的大杉树砍了可惜,千万不要伤树子,我‘老了’的那天,拉去城里火化!”


刘安国带领村民植树造林、爱树护树的情结,深深打动了四乡八邻。



群众困难,永记心间


对江镇大山村罗家寨人畜饮水十分困难,吃水要到500米外去取。退休后的刘安国为了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在乡、县两级奔走,争取到408公斤胶水管,并自己掏钱买钢筋水泥等材料,率乡亲们修建起两个20多立方米的水池,初步解决了罗家寨组500余人的饮水问题。刘安国听到谁家有急事儿,都要问一问、管一管。


村民丁兴武家遭遇火灾,生产生活遇到了困难,为此,刘安国到乡、村两级争取救灾钱物,解决了丁兴武家燃眉之急。袁家寨组吕敬强、丁菊夫妻俩办了一所民办学校,多年来东搬西迁,最后搬到一间破败的土墙房内,131个学生由夫妻俩轮流上课。刘安国十分担心危房里上课的师生安全,积极向有关部门呼吁解决问题,最后镇里拨款4000元,为吕敬强、丁菊夫妻俩的民校修建了一间砖瓦结构教室。刘安国帮助群众的事例举不胜数。



坚持原则,率先垂范


在马场当了12年的区长后,刘安国于1977年任马场区委书记。他不仅严格要求干部,而且也同样严格要求自己。给自己定下这样的规矩:不吃一顿不付钱的饭,不收一件不付钱的东西。一次,刘安国到鼠场公社的抬沙生产队,快饿趴下了,叫村支书去买几个鸡蛋煮吃。有一户村民知道是书记来了,拿出家里的两个鹅蛋,说什么也不肯收钱。没想到,刘安国也坚决不吃。没办法,村民只得收了钱,他才吃了1个鹅蛋又继续上路。乡亲们都很敬重他,走到哪里,沿路的村民都会和他打招呼,请他进家吃饭,但他都会婉言谢绝。当时的马场公社秘书周大兴说,“如果馒头吃完了,他在哪家吃了饭,走的时候他都会留下半斤粮票、一角五分钱。”“和老百姓在一起,心里有数,感觉舒服。”刘安国说。


刘安国为全县植树造林树立了典范,是个孜孜不倦的践行者,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展示着一个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和良好情操,实践着自己的入党誓言,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维护着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



2007年9月,刘安国获“全国绿色小康户”荣誉称号;

2015年3月,刘安国获毕节市“造林绿化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2016年7月,刘安国获毕节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17年11月,刘安国入选“贵州脱贫攻坚群英谱”;

2018年4月,刘安国入选“贵州好人榜”;

2018年5月,刘安国入选“中国好人榜”。



点击阅读原文,给大方退休干部刘安国(敬业奉献)点赞投票!



监制:王应军

编审:秦恒  编辑:吴春妹

更多新闻


爆料-广告-合作

请添加小编微信【qsmy8886】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