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黔西北记忆 ⑥ “乌蒙磅礴走泥丸”用典追考

云上毕节 2022-03-30

朗读者▕ 吴筱洁


伟人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堪称我国诗歌史上不朽的杰作。56个字的七律,不仅描绘了被称为世界战争史上伟大创举的长征路途的艰难险阻,还饱含了诗人非常乐观的万丈豪情,把充满硝烟和血腥的红军苦难史写得从容而洒脱,举重若轻,应付自如。


▲纳雍县百兴镇垭口村 (韩贤普  摄)


非常幸运,这首诗写到了我们的乌蒙山:“乌蒙磅礴走泥丸。”“乌蒙磅礴”用来比喻乌蒙山气势雄伟,但诗句中的“泥丸”实际上是使用典故,不过这一点在教科书和毛泽东诗词的多种解读版本中都未曾提及。  


▲赫章韭菜坪(罗大富  摄) 


笔者在学生时代爱读古诗,读到林则徐的诗《出嘉峪关》时有这样的句子:“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是一丸泥。”于是联想到毛泽东的《长征》可能是引用了这个典故。近日查到一些资料证明,我的这个想法是完全可能的。  


有资料记载,毛泽东喜欢手书古诗词,对其中自己尤为喜爱、感慨的诗作,反复书写。毛泽东手书古诗词,大都不落款,但在他所书的百幅真迹中,只有林则徐《出嘉峪关》一首,有“毛泽东”三字落款,看来也是兴之所至,诗情喷发而不能自已。可见,毛泽东对林则徐的《出嘉峪关》诗不仅熟悉,而且是非常喜爱。

 

▲赫章平山林场(韩贤普  摄)


林则徐,这位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虎门销烟的滚滚浓烟刚刚消散不久,皇帝下令将他“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1842年,林则徐在流放途中闻知朝庭和英国签订了包括割让香港在内的不平等条款的《南京条约》,心中万分悲愤。


1842年10月11日,长途跋涉的林则徐经过嘉峪关。无限悲怆的他奋笔写下了《出嘉峪关感赋(四首)》。其第一首为:“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是一丸泥。”毛泽东诗词中的“泥丸”,应是“一丸泥”的化用。 


▲牛栏江风光(韩贤普  摄)


那么,“一丸泥”一说是否林公原创呢?其实也不是,也是有典故的。  


据《后汉书》载:东汉初年,刘秀多次派出说客去说服割据甘肃天水的隗嚣归顺朝廷,隗嚣犹豫不决之际,他的将军王元劝他不要归顺朝廷,“元请以一丸泥为大王东封函谷关,此万世一时也。”明确表示他可以用“一丸泥”把函谷关封起来,这样一来,长安和天水之间的通道被堵塞,朝廷对隗嚣也无可奈何。 


▲毕节国家森林公园(罗大富  摄) 


此后,“一丸泥”这一典故多次被文人引用,被赋予的基本含义是:天险关口,易守难攻,即使以“一丸泥”这样微弱的兵力来防守,也是万无一失的。这个典故的最先引用者应为五代时戴暠的《从军诗》:当今函谷上,唯见一丸泥。林则徐的诗中,是属于典故活用,意为千古险关函谷关与眼前的嘉峪关比起来,实在是微不足道,渺微如“一丸泥”。毛泽东诗中的引用,也正和林公用意大同小异,磅礴的乌蒙山在诗人眼里,在中国工农红军的脚下,也就是一个小泥丸而已。


作者简介:

刘靖林,毕节日报社高级编辑,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毕节市记协副主席,毕节市社科联兼职副主席。毕节市市管专家。


曾参与了在毕节市新闻界有较大影响的牛栏江纪行、乌江纪行和“神州大地毕节人”等大型采访活动。多次获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新闻奖、贵州新闻奖、毕节市文艺成果奖等。


至今已出版个人专著五部,分别是诗集《与幸福留影》,散文集《天上没有九洞天》、《怀胎十月的杜鹃花》、《心有所想》,言论集《新闻舆论工作的浅思考》。


文:刘靖林
编   辑:吴春妹

编   审:秦   恒

监   制:叶光良   

总监制:朱光伦


《黔西北记忆》更多链接


看完点“在看”,让更多人知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