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3年时间,毕节这里凿出300米“洋芋山洞”
我们这次蹲点采访的最后一站,来到了纳雍县勺窝镇吊水岩隧道。
因为这里有一个很美的风景点吊水岩,故而取名吊水岩隧道。来到这里,远远地看着吊水岩隧道,简直就是一个黑漆漆的山洞,同现在的高速公路隧道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不过,却解决了勺窝人千百年来交通出行不便的问题。
吊水岩隧道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时,勺窝交通闭塞,经济落后,人们为此编了一则顺口溜:山上黄河坝,秋冬雾气大,山高路不通,吃粮不过夏。这个顺口溜是当年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的真实写照。顺口溜中的黄河坝,就是今天的勺窝镇政府驻地一带。
纳雍县勺窝镇齐兴社区 党支部书记 刘刚:
当年为什么打这个隧道呢,牵涉这里的三个公社的切身利益,解决道路交通方便的问题,当年打隧道很辛苦,都是用自己的双手,用錾子,一錾子一錾子打出来的,所以,现在带来了勺窝镇老百姓发展的切身利益。
那时,为了解决人们出行难的问题,当地群众在没有任何机械设备的情況下,人们一锤一錾地凿,每天从早晨干到天黑,仍然点灯、抡锤、运石,重复劳作,才打通这条人工隧道。
隧道虽然全长仅300米,由于全靠人工开凿,前后用了3年的时间。据说,隧道是1985年5月端午节那天开工,1987年建成通车,当时,人们靠吃洋芋充饥,累了饿了,就烧几个洋芋吃,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打出了这个山洞式的隧道,因此,当地人还把这个吊水岩隧道,戏称为“洋芋山洞”。打通这个隧道所幸没有人员伤亡,但其艰辛程度可想而知。
当年修建吊水岩隧道没有规划,没有设计,就是老百姓谋求改变谋求路通心切,在负责人的指挥下,凭借经验让往哪里挖就挖到哪里。自从隧道修通后,造福了当地百姓。
在采访中,我们发现在洞口的洞壁上有一块纪念碑,这块并不引人注目的碑上面刻有这样一副对联:两瀑飞东西,天然生辉;一洞穿南北,人工凿成。表达了当年建设者打洞的艰辛。
吊水岩隧道,是这条乡村公路上的瓶颈和难点,全靠人工和原始工具,一钢钎一钢钎打通而成,隧洞的两壁,还依然可见当时的开凿痕迹,隧洞修通后,实实在在给当地老百姓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与快捷,使纳雍勺窝镇的煤炭及农特产品,走出了大山,为当地经济发展和老百姓的脱贫致富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记 者:王应军 李新春 龚雷 王华
编 辑:吴春妹
编 审:秦 恒
更多新闻
看完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