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贵州革命先烈之李锋刚 • 龙世昌

云上毕节 2022-03-30
【编者按】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精神,营造党史学习教育浓厚氛围,中共贵州省委改革办、中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近期将通过“贵州改革”微信公众号,向社会公众集中推送一批在革命战争时期、剿匪斗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贵州革命先烈(含贵州籍和在贵州牺牲的中共党员及席大明等5位著名的民主人士)事迹,弘扬浩然正气,感悟精神力量。今天介绍的是李锋刚、龙世昌2位革命先烈事迹。

李锋刚
(1916—1951)
 
李锋刚,1916年出生于陕西省浦城县东陈庄尧堡村一个比较富裕的农民家庭。1925年开始在家乡读私塾,1931年在考入陕西省立第三中学后,就积极参加了我党领导下的抗日救亡学生运动。1937年,李锋刚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同年参加部队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为培养干部,部队党组织于1938年调李锋刚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在校期间,由于他勤奋好学,品学兼优,结业后留在抗大工作。曾先后任过抗日军政大学校部正、副指导员,党总支书记等职,为培养党的干部,做了大量工作。

李锋刚还参加过伟大的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经受了革命的锻炼和考验。

1945年,李锋刚先后调任太岳军区政治部巡视团团长、西北军第三十八军十七师政治部组织科长、西北民主联军第三十八军五十五师一六三团政治委员、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第十五军四十三师一二九团政委。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胜利结束后,为响应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号召,一二九团于1948年3月4日走上了渡江南进,解放全中国的征程。在南进以及向大西南进军中,这支英雄部队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1950年2月21日四十三师进驻云南昭通地区后,根据西南军区的指示和云南军区的部署,师部决定及时开展剿匪,建政等任务。李锋刚和团长马恩棋率领一二九团2、3营于3月7日到达永善县。

永善与彝族聚居区大凉山,隔一条金沙江。境内山脉纵横,地险林深,土匪横行。1950年5月,永善县剿匪委员会成立,李锋刚任副主任。1950年10月15日,昭通警备区奉命配合一野六十二军一八四师合围龙纯曾残部及昭通、鲁甸、巧家、永善等县逃到金沙江西岸之股匪。师部决定由李锋刚率领一二九团2营从匪扰区下游横渡金沙江,配合一二七团和师直部队从巧家、昭通向金沙江汇集,然后围歼盘踞凉山之股匪。凉山地区大部彝胞不懂汉语,且在土匪控制下不敢接触我军。在时间紧,任务重,语言不通的情况下,李锋刚果敢地冒着生命危险,带领团宣传股长许亮、侦察参谋宋天德,首先与凉山彝族首领的掌印管事人(汉族)洽谈。通过管事做工作后,彝族首领安登俊和李锋刚经谈判后决定结盟,允许解放军过江剿匪,为歼灭敌人创造了条件。10月19日我军顺利过江,进入德姑地区与东进支队会师。经过激战,我军攻克了敌人的防守,敌人土崩瓦解。

战后不久,李锋刚就奉命率领一二九团从永善集结昭通,经短期的总结修整后,继续挥师东进,于1950年12月30日进驻威宁,担负剿匪、建政、保卫交通的繁重任务。从1951年春开始,在毕节地委、毕节军分区和威宁县剿匪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下,一二九团遵照西南军区关于“军事进剿、政治瓦解、动群众”三结合的剿匪方针和“首恶必办、胁从不问、立功受奖”的政策,配合十六军四十七师一四○团,一四一团等主力部队,根据威宁县匪情特点,在全县范围内先后开展两次声势浩大的剿匪战役。在一二九团驻威剿匪期间,大力发展农协会员,整顿民兵组织,民兵们在军事素质和政治素质上都有显著的提高。部队在驻地还为当地人民群众做了大量好事。这些好作风,与团党委、与李锋刚长期抓政治思想教育分不开。正如四十三师军史中指出的:“他是一位优秀的政工干部,也是一位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他善于坚持原则,团结不同意见的同志一道工作,深入基层,联系群众,生活简朴,平易近人。对干部政治上严格要求,大胆管理,生活上关心备至,体贴入微”。“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他孜孜不倦地学习马列主义基本理论,经常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干部和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在凉山剿匪中,他联系当地实际,研究民族问题,并教育干部和部队,严格执行民族政策和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搞好与兄弟民族上层人士的团结合作。他以阶级分析的方法,教育干部,对匪首和匪众应区别对待,争取多数,打击少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这就是党中央制定的‘军事进剿、政治瓦解、发动群众’三结合的方针和‘首恶必办、胁从不问、立功受奖’政策的理论基础。“威南、威北两战役,在短期内取得了那样重大的胜利是和他的指导思想明确及部队严格执行纪律分不开的,是创造性的把‘三结合’的方针用于实践的结果”。

正当一二九团胜利完成剿匪建政任务。集结威宁县城,准备凯旋昭通归建之际,团政委李锋刚不幸于1951年4月29日晚被敌人暗杀牺牲,噩耗传来,威宁县直机关干部和各族人民群众无比悲痛。李锋刚同志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十五年如一日,亲身经历了渡黄河开辟豫西三分区,千里跃进大别山,江西丰城击溃白崇喜匪部侧翼之四一三、四一四两个团,“两广战役”,“两阳战役”,“粤桂边区”围歼战,向大西南进军,开辟建设昭通警备区,永善剿匪、巴布凉山战役,“威北”“威南”战役,百战疆场,战功赫赫,为西南边疆各族人民的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最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的碑文上铭刻的“为党为民忠诚勤劳、英烈伟绩永扬全军”是人们对他的正确评价。
 
龙世昌
(1928-1952)
 
龙世昌,苗族,1928年出生在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沙柳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该地处于黔东革命根据地,因此龙世昌从小就受到革命熏陶。解放后思想进步很快。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1年10月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带头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编入45师134团3营8连1排1班当战士。

龙世昌烈士雕像

入朝后,参加上甘岭战役,所在部队担负夺取“597.9”高地主峰任务,10月19日8连进入“597.9”高地的主坑道。下午5点30分,在我强大炮火攻击后,8连迅速向东北峰出击。而敌人的地面堡垒并未被彻底摧毁,当我军发冲锋时,敌人的子弹从各地堡里射了出来。必须把地堡炸掉。在突击队爆破组组长田景全的掩护下,龙世昌与战友杨胜初一左一右向敌人的地堡隐蔽前进,在接近地堡10米左右时,杨胜初不幸被敌人的子弹射中倒下。这时,敌人发射的几颗照明弹把阵地照得如同白昼,龙世昌立即伏在地上,借助照明弹看见身边有一具敌人的尸体,他灵机一动,将敌尸体推滚下去,顺势趴在一边。显然,敌人中计了,认为又出现目标,子弹向尸体射去。龙世昌趁势跃起,向地堡投进两颗手榴弹,将其炸毁。

当我突击队进入11号阵地时,敌右侧8号阵地的两个地堡和主峰阵地的大地堡射出交叉火力,把突击队前进的道路封得死死的,突击队被压在地上不能前进。龙世昌作为爆破组成员,看到战友们被动挨打,一个个倒在地上,怒不可遏。他凭借照明弹看清了有利地形,忽左忽右,忽起忽卧,从一个弹坑跃到另一个弹坑,奋力向敌火力点靠近,途中手和脚中弹负伤。这时爆破组组长田景全爬到他面前,劝他留下作掩护,可他对田景全说:“组长,我的任务还没有完成,轻伤不下火线,还是我去!”不等组长再说什么,龙世昌带伤又向前爬去。他巧妙地避开敌人火力,迂回逼近第一个地堡,投出手榴弹将其炸毁。接着冲至第2个地堡,又甩出一颗手榴弹,随着一声巨响,敌人的地堡被告炸毁,龙世昌也被震昏过去。

在战友的轻声呼唤下,龙世昌渐渐苏醒过来,当他看见主峰敌最后一个地堡里的机枪还在继续射击时,要再去爆破,田景全赶紧把他按住说:“你的任务完成了,很漂亮,现在包扎一下伤口,我去干掉那个地堡”。说完田景全已飞快的向主峰地堡跃去,眼看就要到了,敌人突然扔出手榴弹,田景全被炸倒了。龙世昌心急如焚,赶快向敌地堡左侧投了一颗手榴弹,随着爆炸声,敌人的火力转移过去,龙世昌迅速向田景全跑去,只见田景全全身受伤,他见龙世昌来了,忙说:“快把爆破筒拿去,炸掉它!”

带伤的龙世昌握着爆破筒,在田景全的掩护下,快迅向敌地堡前进,来到地堡旁,见敌地堡是掩盖封闭的,要炸毁它必须把爆破筒从射孔塞进去才行。龙世昌果敢地沿着地堡边缘,向敌人机枪射击口靠近。到了射口下,他拉开爆破筒的引信,将爆破筒从射口塞进地堡。他刚一松手,不料敌人竟将爆破筒推了出来,龙世昌眼明手快,将敌推出的爆破筒抓住,立即又塞进去,敌人又拼命地推出来。爆破筒“吱吱”冒着蓝色火焰,7秒内就要爆炸。就在一瞬间,龙世昌毫不犹豫不顾一切地将身体扑向地堡机枪口,用胸膛紧紧地抵住爆破筒顶端,双手牢牢握住爆破筒,“轰隆”一声巨响,“敌人腐烂变泥土,勇士辉煌化金星”。

反击部队迅速地冲了上来,占领主峰阵地,将残余敌人全部、干净歼灭之。

龙世昌实现了他自已的誓言。指导员在他遗体衣袋里找到一个袖珍日记本,在血迹斑斑的首页写着“为苗族争光”,这是他与战友贵州苗族同胞刘兴文的共勉。

战后,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追授他二级国旗勋章。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将龙世昌生前所在的沙柳乡改为世昌乡,以纪念龙世昌烈士,让后人永远记住这位反抗侵略,保卫祖国安全,捍卫世界和平英雄的名字。



来   源:贵州改革
编   辑:吴   芳

编   审:秦   恒

监   制:杨廷兵

总监制:朱光伦

提供新闻线索,请添加云妹子微信:bjys7776

更多新闻


看完记得点亮下方“赞”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