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铐走医生”最新关键细节曝光!胡歌发声了,当天到底发生了什么?

深圳商报 2019-05-26

4月24日,上海仁济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赵晓菁被警方铐走,现场视频在网络上广泛流传。


网传,赵晓菁在接诊过程中,因患者家属多次插队而拒绝为其诊断,与患者一方发生纠纷。相关视频显示,在警方到达医院后,医务人员也与民警产生了冲突。



4月26日晚,演员胡歌也为事件发声。



警方通报:网传患者插队不实



4月27日上午,中国医师协会发布文章:



1、在医疗机构内如果发生患者不遵守诊疗秩序的行为,首先应当由职能部门或安保部门协助维持秩序,以防事态扩大,这也是处理突发事件的一个基本原则,医院相关部门在处理类似事件时不应当缺位;


2、发生在医疗机构内的医患冲突不同于普通的民事冲突,“尊医重卫”不只是一句口号,还应表现在具体行动中,对医务人员慎用械具也是“尊医重卫”的应有之意;


3、医生护佑人民的健康权和生命权,警察维护社会秩序和法律的尊严。“白大褂”和“蓝警服”都是人民群众最值得信赖的职业群体,应当彼此互相支持配合。在维护医疗秩序的前提下,“尊医重卫”和尊重警察的执法权应当兼顾,医务人员应行使和遵守公民的权利和义务,配合警方执法行为;


4、上海仁济医院4.24冲突作为个案应引起相关各方的思考:我们如何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相信上海警方、上海仁济医院以及本事件的患方能够互相理解、各自反思,用理性构建美好的社会氛围。


关键细节曝光

双方都自认欠妥


27日上午,有记者采访了当事医生上海仁济医院胸外科主任赵晓菁,和处置此次事件的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塘桥派出所所长黄波。他们回顾了事件当天的关键细节。



在采访中,医生和警方均表示,在这个突发性风波中,双方的应对方法“都有提升的空间”。如果多一份相互理解,互相敬重,风波本可以避免。



对话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

塘桥派出所所长黄波


记者:警方到现场后,事情处于哪个进程?


黄波:4月24日15时49分,上海警方接到110报警,称仁济医院9号楼3楼有人打架。接到报警后,两位民警立刻赶赴现场。


到达现场后,民警发现,患者与赵晓菁医生发生了医患纠纷,患者陈某及其丈夫韩某当时坐在候诊区。陈某称赵医生打人,韩某撩起衣服示意民警看自己的伤痕。


民警进入专家门诊室后看到,赵医生正在治疗其他病人。赵医生当场承认“推”过患者家属,并称自己的左臂也有红色痕迹。

 

记者:当时,警方为什么当场传唤赵晓菁医生去派出所?


黄波:当时,根据办案流程,民警提出,需要赵医生配合调查。此时,另一位民警在外与病人家属沟通。经民警劝服,病人及家属韩某夫妇跟随警车前往派出所,但韩某对民警表示,希望医生也应该马上去派出所。我们先一步带离患者家属,也是为了维持现场秩序。为了调查事情真相,现场民警要求医生尽快同行,以保障执法的公正性。


需要说明的是,一般情况下,处理纠纷类警情,确实需要涉事双方同时到公安机关接受调查。这个事件是比较特殊,赵医生仍在接诊中,当事民警只考虑到如果另一方没有到所接受调查,可能导致报警人产生误解,怀疑警方偏袒医生。所以,民警在现场并没有同意医生提出的等候要求。


不过,民警当时没有把这方面的考虑和医生进行充分地沟通解释,以至于出现了双方都坚持己见、僵持不下的局面。

 

记者:现在网友对使用手铐有很多争议,警方的这种处理方式是必须的吗?


黄波:赵医生希望继续看诊,不愿立刻跟随民警前往派出所,但警方的调查工作又要继续。最终,一名民警架住赵医生往电梯方向走,双方在肢体接触中同时倒地。另一名民警根据现场情况,就拿出了手铐铐住赵医生,现场其余医生看到这一幕,也上前将两人拖起分开。


我们从口头传唤再到强制传唤,强制传唤之后才使用了手铐。每一道程序民警都进行了口头告知,是按照规定流程进行的,同时赵医生作为当事一方,的确有配合警方调查的义务。


但在对医生使用手铐带离的问题上,民警事先没有设法通过其他的渠道,比如寻求院方的帮助支持等,来做通医生的工作,使医生的情绪平稳下来,而是比较机械地按照法律条款采取了比较强硬的方式,没有有效避免矛盾的升级,这一点我们需要反思和改进。

 

记者:医生到派出所接受调查后,又回到了医院看诊?


黄波:当天16时15分左右,赵医生跟随民警到达派出所。在此期间,患者夫妇也一直在派出所接受调查。


在赵医生抵达派出所之后,所领导就已经感觉到处警民警的方式方法欠妥。民警就解除了赵医生的手铐,核实赵医生身份后,警方对为何强制传唤赵医生进行法理解释。在简单了解一下情况后,就让赵医生马上回到诊室继续诊疗工作了。


大概当日19时30分,赵医生在医院人员的陪同下,再次回到派出所,完成笔录后,警方又让赵医生回到了医院,准备第二天的工作以及手术。

 

记者:当天的医患矛盾,现在有调查结果了吗?


黄波:目前该事件仍在进一步调查中。


记者:从执法的合法、合理、合情的方面、从进一步提升处置突发事件能力的角度看,警方的这次执法有没有可总结之处?


黄波:一是对赵医生的敬业精神表示敬意。赵医生放弃午休,当日近中午一点的时候还在为患者就诊,还主动为当事患者从其他医院调取之前所拍的片子提供帮助,并在事发后为其他预约患者考虑,对此我表示敬意。二是对患者和家属当时焦急的心情也表示理解,患者来上海后已经过多次就诊拍片,当日也已经坐着轮椅从上午等到了下午。


现在回头来看这件事情,复杂的执法环境更加考验民警的执法素质。如果民警能控制好自身情绪,或者在现场耐心陪同等候医生将后续的病人问诊完毕,更加精细化、人性化地操作,不至于升级到肢体冲突最终使用手铐的。那样的话,最终的执法效果也会更好一些。


今后,在我们的接处警工作中,民警还是应当加强释法说理,注意方式方法,在严格公正规范执法的同时,更加理性平和文明地开展工作。


所以,如何在执法有据的情况下,综合考虑执法对象、时间、环境等多重因素,更加精细化、人性化,切实提高执法质量和执法水平,提升执法公信力,是我们进一步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对话上海仁济医院

胸外科主任赵晓菁


记者:为什么和患者发生了矛盾?过程是怎样的?


赵晓菁:病人是一名从外地来的女患者,当时还坐着轮椅,尽管当时所有的预约号挂号都已经满了,我动了恻隐之心,让患者周三(4月24日)上午10点半到护士处领取加号单。


然而,患者上午10点半闯入诊室后,认为自己应当立即得到诊治,此后至下午3点多,患者的丈夫又连续两次闯入诊室。我当时就有点生气,诊疗室的规矩就是必须按顺序就诊,并且诊疗室内只允许一位患者及家属存在,否则很容易影响诊治的判断。


“希望你出去”,我是这样说的,也许是我的口气太严厉了,患者丈夫韩先生情绪就激动了,指指点点,坚决不肯出去,还动手推搡,和我发生了肢体接触,那位女患者就报警了。

 

记者:警察到场后是如何处理的?


赵晓菁:没过多久警察到了,对我进行问话,我当时正在工作,就让助手配合警方,警察当时同意我继续留在诊室工作。之后,又有警察到达诊室,这时他们要求我配合,到派出所接受问询。

 

记者:为何您当时坚持要先完成工作,再跟随警察去接受调查?


赵晓菁:这方面可能是我欠妥当,我并不了解警方的执法流程。因为有很多病人要看诊,而且周三是大查房,还有病人在病房等着,我告诉警方,我一定会配合的,但希望先完成工作。

 

记者:那为何又与警察起了矛盾?


赵晓菁: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关注点都在病人身上,但没有注意警方的执法压力。外面的病人后来也涌入诊疗室,警员压力也很大,双方的矛盾逐渐升级了。


当时场面太混乱,我怕诊室内太拥挤伤到病人,就从诊疗室离开走到大厅,但这一行为可能引起了警员误解,导致警员试图控制我,双方摔倒后,一位警员就使用了手铐。


在与警察的矛盾中,我就是夹住双臂保护身体,因为第二天还有手术,紧接着就去了派出所。

 

记者:去派出所接受调查的过程是怎样的?


赵晓菁:我其实很感激塘桥派出所的领导层,来到派出所后,所长和教导员都来和我沟通,并允许我先回到医院,完成了当日的全部工作。此后,我又回到了派出所,完成了笔录。

 

记者:此次事件处理过程中,现在回头来看当时是否有更好的应对方式?


赵晓菁:我觉得,在这个事件的处理上,双方都有提升的空间。


在我眼中,警方始终是保护者,这次事件之后,我对执法流程也有了更深的理解。身为一线医生,我会更警惕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例如患者第一次闯入时,就汇报给医院管理层或者报警。


我曾对媒体反复强调,始终相信上海警方的执法合法性,这本身只是一件小事情,不应该如此夸大。


还有一点,我是想对那名患者说的,虽然经过这个事情,患者对我的信任可能下降了很多,但我还是想把病情分析情况告诉对方。



中央政法委 长安剑:

挺起腰杆执法,俯下身子倾听


“警察铐走医生”一时间成为网络热词,有人拍案而起,痛斥警察“野蛮粗暴”,虽然言辞激烈,却有可以理解的一面。就如同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所说:“公众在不了解细节的情况下,看到一名忙碌的医生被铐走的情景,对他产生同情,这一感受是充满善意的。”


也有人指出,警察执法,每个人都应无条件配合。民警执法时代表的不是个人,不是单位,不是某个群体,而是国家和法律。“非常”的手段针对的只是“非常”的状况,“带上手铐”不是为了侮辱谁,打击谁,依法使用警械具的目的是唯一的,那就是维护社会稳定、维护人民安全、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通过最新的报道,可以看出,当事的两方已经达成了互谅互让的两点共识:


第一,依法严格执法平等地保护每一个人。


民警为什么不答应赵医生等待的要求?当地派出所长在采访中,说出了一个人人都能理解的大实话,“如果另一方没有到所接受调查,可能导致报警人产生误解,怀疑警方偏袒医生”。


在这起医患纠纷中,民警并非预设了支持某一方的立场。恰恰相反,兼听则明,接到患者报警后的警察也需要听到医生的声音,所以才要传唤医生到派出所接受调查,以便弄清医患双方发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查清前因后果,判断孰是孰非。这既是很容易理解的情理,也是法律明明白白的规定。


法律的逻辑并不复杂,在法律明确的程序中平等接受调查,触犯了法律就要承担相应的后果,正是因为有简单的逻辑,才有其效率和效果,能够通过法律的实施者规范着社会上的每一个人。


法律的原则也并非难以理解,在她面前无高低贵贱之分,正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阳光下的每一个人能得到平等的尊重和保护,超出底线的行为都能得到相应的制裁和处理,她才会受到所有人的信赖。



第二,执法和守法始终都在相互促进中前行。


警方在这次执法中有何反思?派出所长黄波把问题剖析得明明白白:“民警事先没有设法通过其他的渠道,比如寻求院方的帮助支持等,来做通医生的工作,使医生的情绪平稳下来,而是比较机械地按照法律条款采取了比较强硬的方式,没有有效避免矛盾的升级”。


在处理这起医患纠纷后,执法者不仅能够在执法中“挺直腰板”,还能在各种繁杂的声音中“俯下身子”倾听。把握社会心态和群众情绪,不断改进执法方式,做到融法、理、情于一体,坚持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如此这般,才能到达执法效果的最大化,维护好法律的尊严,在执法过程中动态地增强执法者的执法权威。


在这样一个当口,执法者没有抱着“我没错”的态度冷眼看待不同的意见,也没有带着权威人士的“高冷”向社会各界解读我们的法律法规,而是主动反思,让老百姓、让执法对象对执法者了解得更加感性和具体,从而更能树立起对法律的共同信仰,让严格执法和全民守法形成良好的互动。


徒法不足以自行,只有逻辑和原则的法律是空洞的,也是冰冷的。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正是因为每一个执法人员都代表着国家和法律,网友对此事的关注给所有执法者都提了个醒:人民群众对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的要求和期盼,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都要高。



从沸沸扬扬的“警察铐走医生”,到双方达成共识,最难能可贵的是警、医、患互相认识、了解和理解了彼此的群体——


在医生心里,警察“始终是保护者”,他们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行事,依法使用武力,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不受侵害,为了保护人与人的平等不受干扰;


在警察心里,对医生的“敬业精神表示敬意”,他们几乎所有休息的时间为患者就诊,出事之后首先想到的还是在焦急等待的病患;


在处于纠纷中的病患,无论是医生还是警察,都能感受到他们带着病痛求医问药的那种煎熬和焦急,他们有时候需要的,只不过是语气再轻柔一些,态度再耐心一点……


被网友称为“罗生门”的“仁济医院纠纷” 拨开层层迷雾,在这里露出核心:不了解导致的不理解。在社会各方面的持续关注下,警、医、患三方从焦灼到和解,每个投来的目光都在帮助事件回归理性与本质。


因了解而理解,因理解而敬重,不仅存在于两个职业之间,也不仅在警、医、患三方之间,还有全社会因为关注此事而提高的思考、理性、共识。


这一场在舆论目光下进行的冲突的解决,始终在法治的轨道上,始终有对自身责任的担当,更增添了对他人的理解包容。这意外的获得,不仅是在当事各方间,还在全社会增进了文明共识。良法只有善治,法律只有成为信仰,社会才会不断用善意滋养前行。


就像赵晓菁医生,经历了如此难忘的48小时后,他说,“我还是想把病情分析情况告诉这个患者。




商报君精选


等你来pick→

五一拼假被炒鱿鱼?只因她在朋友圈……“4+N”玩法老板直呼:伤不起



来源 人民日报、澎湃、广东共青团、中央政法委长安剑

编辑 余虹洁 责编 李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