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外国语文》2020年4期目录及摘要

外国语文 2021-09-15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了解更多精彩




学术前沿专栏 

[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研究]

(特邀主持人:姚建彬) 

对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反思与建议 

姚建彬(1) 

20 世纪 20 年代至 50 年代末荷兰的中国文学翻译与中国研究 

王文欣(11) 

传播学视阈里的中国文学海外流通效果研究 

谢丹凌 崔潇月(19) 

易装性别与女性困境 ———美国儿童绘本中的木兰形象 

鹿佳妮 姜智芹(27)


外国文学与文本研究

(全国社科期刊特色栏目) 

爵士乐中的非自然叙述者及其非自然叙述行为  

赵莉华(34) 

表现论还是实用论”:济慈诗学再考 

谢海长(41) 

菲茨杰拉德作品中的医生形象研究 ———夜色温柔为例 

蒋桂红 郭棲庆(48) 

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叙事重复 

朱谷强 张欣(53) 

帕穆克小说我的名字叫红中的文化观  

高华(59)


外国语言研究 

MRC 认知视野探索果臝转语记中的同源词 

王寅 蔡琴(65) 

俄语空间维度形容词语义衍生的认知映射分析 

马丽萍(74)

”“看见”“看到看完的语义差异探究 ———认知构式语法视角 

陈辰(83) 

多模态隐喻意义理解的制约因素研究 

朱菊芹(93) 


翻译研究 

杨宪益与戴乃迭儒林外史英译本的翻译风格研究 

王雯秋 马广惠(101) 

翻译符号学视阈下符号文本链的互文性景观 ———红高粱符际翻译为例 

潘琳琳(106) 

翟理斯译诗艺术的语际观照与符际阐释 

杜雄 李维佳(113) 

王佐良与英美现代诗歌在中国的译介 

王爽 黄光芬(122) 


外语教育与教学论坛

从中法法语教材的理念与结构看能力导向的异同 

董遥遥(130) 

生态化教育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师身份的建构 

梅翠平(137) 


人工智能技术与外语研究 

沉浸式虚拟仿真技术(IVR)英语教学中的途径分析 

马武林 欧阳灵卿(145) 

AI 视阈下的文化品格嬗变探微 

陈静 舒跃(153)



对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反思与建议

姚建彬 

(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 

摘 要: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与发展,是一项着眼于未来,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伟业。它必将为人们探究跨文化的联系与交流模式提供新的路径,并由此促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和认知,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理解和友谊,从而为提升中国国际形象、为有效宣示中国的国家利益做出积极贡献。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我们有必要对现有的中国文学海外传播与发展策略进行理性的反思。首先,我们需要构建面向世界文学总体版图的文化自信心态。其次,我们要坚定信念,充分认识到中国文学海外传播是一项长期而又充满挑战的伟大文化事业,它值得几代人甚至数十代人用心去推进。基于以上反思,我们可以从开展中国文学表达自我与倾听域外世界他者之间的对话、以高度的前瞻性眼光推动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在海外世界的传播、充分重视持续保持对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影响力并扩大中国文学在这个文化圈内的传播与辐射、将全球孔子学院等打造成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桥头堡和轻骑兵等十个方面,积极谋划并推进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与发展,既非一蹴而就,也非一帆风顺。我们在此所提出的建议,不是也不能视为我们为中国文学海外传播与发展所提出的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中国文学海外传播; 中国国际形象;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思; 建议

20 世纪 20 年代至 50 年代末荷兰的中国文学翻译与中国研究 

王文欣 

( 故宫博物院 科研处 ) 

摘 要:20 世纪 20 年代至 50 年代末,中国文学翻译和研究在荷兰呈增长趋势,与 19 世纪相比,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动向。本文梳理了这段时期荷兰的中国文学翻译的成就、特点,以及中国语言文学研究在以莱顿大学和乌特勒支大学为代表的荷兰高等教育体系中逐步形成的谱系。在勾勒这两个面向的发展脉络的同时,本文重点关注驱动这些新发展背后的政治经济动因。 

关键词:中国文学域外传播;中国文学海外研究;荷兰汉学史;莱顿大学

传播学视阈里的中国文学海外流通效果研究 

谢丹凌1 崔潇月2 

( 1 .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 2 . 云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摘要: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学作品走向世界,如何评估文学在异域的传播与交流效果,如何在传播事实的基础上呈现有启发意义的价值判断,已经成为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重要议题。因此,从传播学的理论视角还原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历程,建构文学海外传播的效果研究模式,既能为中国文学在异域的流通提供多元的观察视角,真实客观地展现文学在海外的影响力,又有利于调整中国的海外传播策略,探求中国文学如何在新媒介环境下、在异域的接受屏幕中呈现自身的价值与特色。此外,从传播学视角分析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是文学理论学术研究的一个新增长点,也是比较文学自身充实 和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文学;海外;传播;效果


易装、性别与女性困境 ———美国儿童绘本中的木兰形象 

鹿佳妮 姜智芹

( 山东师范大学 文学院) 

摘 要:20 世纪 90 年代,儿童文学蓬勃发展,美国出版了一系列木兰儿童绘本。在迪士尼动画电影《花木兰》上映之前,这 一直是木兰故事在美传播的重要途径。儿童绘本作为一种图文相间的特殊文本,在对木兰故事“易装”主题的凸显上,有 着其他文本无可比拟的优势。本文试图从服饰与性别身份入手,探讨木兰“易装从军”这一看似“性别僭越”行为的“合理”本质,进而揭示木兰难以走出的性别困境。 

关键词:美国木兰形象;儿童绘本;易装从军;性别僭越;女性困境

《爵士乐》中的非自然叙述者及其非自然叙述行为

赵莉华

( 西华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 

摘 要:神秘、矛盾、变化多端的《爵士乐》叙述者已经困扰学界多年,以非自然叙事理论为框架,梳理和分析其叙述者既在又不在、全知又限知、可靠又不可靠的非自然特征及现在时、过去时随意转换和多版本叙事的非自然叙述行为,同时结合作品的伴随文本与正文本的关系,可以发现叙述者其实是跨层的隐含作者。通过种种非自然策略,莫里森以实例形式给读者上了一堂生动的小说创作理论课,内容包括叙述者及隐含作者声音之间的滑动及其不同效果,人物刻画中作家经验与人物自主性之间的关系,不同声音、聚焦和时态策略的不同修辞效果等。 

关键词:叙述者;非自然;隐含作者;跨层

“表现论”还是“实用论” : 济慈诗学再考

谢海长 

( 江西财经大学 外国语学院) 

摘 要:艾布拉姆斯将济慈诗学归属指向“艺术家”的“表现论”这一划分至今依然是国内外学界主流认识。但整体细读济慈诗文书信表明他奉行指向“读者”的“实用论”:他认为诗人是“所有人的医生”,致力“给世界敷上一层镇痛软膏”。济慈诗学的“实用论”倾向既是他继承伟大诗歌传统的结果,也是他关切时代政治社会文化症候的产物。将济慈诗学重新厘定为“实用论”,有助于揭示济慈诗学与他社会文化批评思想之间的内在统一。 

关键词:济慈诗学;表现论;实用论

菲茨杰拉德作品中的医生形象研究 ———以《夜色温柔》为例 

蒋桂红1 郭棲庆2 

( 1 . 广东科学技术学院 ;2 . 北京外国语大学 英语学院 )

摘 要:菲茨杰拉德作品中的医生形象创作承载了特殊的社会意义和作家的审美理想,体现了作家的人文精神。文章主要从移情困境、医德困境以及医生身份的消解去研究其代表作品《夜色温柔》中各具独特性和鲜活性的医生个体。融入了作家个人疾病经历的多维度医生形象创作不仅展示了作家对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视,渗透了他对理性医学的局限性及社会弊端的认识,表达了他对人类未来精神出路何去何从的思考,而且也凸显了其于当下社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医生;移情;医德;消解

《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叙事重复

朱谷强1 张欣2 

( 1 . 韩山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 ; 2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英语语言文化学院 ) 

摘 要:《第二十二条军规》在话语层次上的不合逻辑性主要体现为叙事重复,相互矛盾和出其不意。该小说的叙事重复与福斯特有关小说模式与节奏的理论有着异曲同工的某种契合,这种契合说明该小说的不合逻辑性是作者精心构思的结果。《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叙事重复主要表现在词语、行动和场景上的有意重复, 在叙事结构上大体呈现出平行线这一模式,间或还有循环往复的环状结构模式,飞行任务数量变化或某些关键词语的重复相应消长起伏,最终反映出人物心理的微妙状态。 

关键词:《第二十二条军规》;模式;节奏;叙事

帕穆克小说《我的名字叫红》中的文化观

高华1,2 

( 1 . 山东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 2 . 南开大学 文学院)

摘 要:英国作家伍尔夫认为,女人要想真正获得独立,必须有“一间自己的房间”。在帕慕克的小说《我的名字叫红》中, 女主人公谢库瑞是一个没有自己“房间”的女性,她一直在努力寻找构建自己的“房间”的可能性,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她 却无法与“他者” 的“房间”达成和谐的沟通。帕慕克从女性的“房间”以及女性生存空间问题去观照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共存问题,用谢库瑞这一形象隐喻在东西方的对话空间中失去了自我空间的土耳其。他以谢库瑞这一形象思考不同文化的生存空间、东西方文化间二元对立的消解以及建构“杂合”的理想世界等问题。 

关键词:帕慕克;“房间”;空间;谢库瑞;文化杂合

从 MRC 认知视野探索《果臝转语记》中的同源词

 王寅1 蔡琴2 

( 1 . 四川外国语大学 外国语文研究中心 ; 2 . 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 五龙山校区)

摘 要:《果臝转语记》为清代学者程瑶田所著,基于“音近义通”的原则系联出与“ guǒluǒ”读音相关的 332 个同源词。他认为若事物的形态、性状相同或相似,命名时可采用相同或相似的读音,揭示了汉语造词、用词的基本规律。程氏在文首 提出“声随形命,字依声立”的规律,充分说明语言不能用索绪尔的“任意第一原则”做出描写,当今认知语言学所论述的像似观与此不谋而合。前人对于该文的研究主要从词源学角度论述词族衍生的结果,鲜有理论上的概括和升华。本文尝 试将认知语言学的隐转喻理论和词义学中词义扩展的辐射和连锁两种类型相结合,建构了 MRC 模型,并以此为理论框架详尽分析该文中的同源词,拟将基于“圆形”义衍生而出的同源词分为七大类 12 小类,解释它们在音和义之间的相互关联,揭示汉语同源词产生和发展的内在认知机制。 

关键词:《果臝转语记》;同源词;隐转喻;辐射和连锁;MRC 模型

俄语空间维度形容词语义衍生的认知映射分析

马丽萍

( 黑龙江大学 俄语学院) 

摘 要:认知映射是词汇多义语义衍生的重要路径和原则,这在形容词的语义衍生中表现十分突出。弄清这些语义衍生路径和方法,对于认识形容词多义义位结构关系和多义衍生的语义运作特点以及语义内在联系尤为重要。本文一方面对 语义衍生认知映射加以阐释,另一方面以俄语空间维度形容词为研究对象,着重从空间域分别向时间域、数量域、程度域、 评价域以及社会域这五个认知域的映射出发,对俄语空间维度形容词语义衍生的认知映射问题展开讨论。相关分析有助于在概念域的心智意象和心智模式转换层面上考察形容词的语义生成、语义转化特点,并可以深化有关词汇语义衍生中语言认知思维机制和意义主观性表达的认识。 

关键词:空间维度形容词;语义衍生;认知域;认知映射

“看”“看见”“看到”与“看完”的语义差异探究 ———认知构式语法视角 

陈辰

(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绵阳分院 ) 

摘 要:本文尝试从内部时间结构、动词词义的模块属性表征理论与构式语法三种认知视角,辨析汉语视觉感知构式“看” “看见”“看到”与“看完”的语义差异。研究发现,内部时间结构与动词词义的模块属性表征理论的分析存在很多漏洞,本文 结合语法化观点的构式语法理论,更能区别及解释“看”“看见”“看到”与“看完”的语义差异。这表明认知语言学内部各种理论之间的解释力有强弱之分。本文除了发现构式的象征性、图式性与组成成分的语法化程度是造成“看”“看见”“看到”与 “看完”语义差异的关键因素外,还发现相对于“看见”“看到”与“看完”的语义只局限于视觉感知域,“看”的语义却可借由范畴化及概念转喻还同时涵盖视觉感知域与认知域。 

键词:认知;语义;视觉感知构式;构式语法;语法化

多模态隐喻意义理解的制约因素研究

朱菊芹 

( 四川外国语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 ) 

:多模态隐喻的概念映射是通过多种模态资源协同作用建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跨域映射关系和完成意义表征的认知过程,受到语境、主体、语类和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这一立体、复杂、动态的认知过程使隐喻意义也更加多元化。因此,解读多模态隐喻意义应考虑其构建过程中的实时语境、设计主体、语类特点和文化规约等因素的影响,以消除理解 的歧义性、随意性和主观性。 

关键词:多模态隐喻;语境;主观性;语类;文化规约

杨宪益与戴乃迭《儒林外史》 英译本的翻译风格研究

王雯秋1 马广惠2 

( 1 . 四川外国语大学 大学外语教学部; 2 . 南京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摘 要:本文采用语料库语言学范式,从词汇、句法与文化语言三个维度对杨宪益与戴乃迭《儒林外史》英译本的翻译风格 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杨与戴译本中具有独特的翻译风格特征:(1)译本词汇广度大并具有与多样性;(2)掉尾句、if 从句与 since 从句是译本的标志性风格特征;(3)口语风格特征突出,但也不乏正式风格特征;(4)文化语言的翻译采用的策略是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并举。 

关键词:语言风格;译者风格;《儒林外史》;杨宪益与戴乃迭

翻译符号学视阈下符号文本链的互文性景观 ———以《红高粱》符际翻译为例

潘琳琳 

( 首都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摘 要:本文以翻译符号学为理论视角,从历时与共时两个层面描述与解释符际翻译中《红高粱》小说、电影剧本、电影台 本及电影符号文本链的互文性景观,揭示跨介质符号文本之间的互文作用与内在关联性,并综合论述符号文本链与社会大文本互文生义的过程与结果,以期为翻译符号学研究增加一个新的维度。 

关键词:翻译符号学;符号文本链;互文性景观;《红高粱》;符际翻译

翟理斯译诗艺术的语际观照与符际阐释

杜雄1 李维佳2 

( 1 .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 外国语学院 ; 2 .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 )

摘 要: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 1845—1935)是早期韵体译诗代表人物,其诗歌翻译作品在西方影响很大,且被认为其译诗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然而,目前国内学界仅对其韵体译诗实践的得失利弊进行评价,而未能从其译诗的艺术特 色和魅力展开多维度、多层面的解读。本文从意义表达、思维方式、情感表现和文学文化诸多方面对其译诗艺术先作语际层面的多维观照,探究其翻译观和文学文化观的实践过程,并结合绘画、音乐、戏剧、电影等非语言艺术对其译诗手法和技巧进行符际阐释,探究其译诗观和文学文化观的实践效果,彰显译者的翻译艺术特色,开拓古诗英译艺术研究的新路径。本文提出译诗研究不仅要重视语际层面的多维观照,还要注重语际与符际翻译之间的互动转化,不断创新文学翻译的跨艺术表现,努力拓展翻译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翟理斯;译诗艺术;语际观照;符际阐释;跨艺术表现

王佐良与英美现代诗歌在中国的译介

王爽 黄光芬 

(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

摘 要:王佐良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外国文学专家、翻译家,也是一位诗人。20 世纪 40 年代,他在西南联大读书时,深受英国著名现代主义诗人和理论家燕卜荪的影响,从此与英美现代诗歌结缘。译介英美现代诗歌是王佐良学术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虽然他在这方面的成果不算丰富,然而他见解独到,译介诗歌也很有特点,值得研读。更为重要的是,王佐良与英美现代诗歌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他那一代人与西方文学特别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关系,也折射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在现当代中国传播与接受的曲折历程。 

关键词:王佐良;英美现代诗歌;译介

从中法法语教材的理念与结构看能力导向的异同

董遥遥 

( 四川外国语大学 法意语系 )

摘 要:教材是外语教学的重要保障条件,不仅要贯彻教学大纲的知识体系,还蕴含了对学习者能力培养的训练。本文选取国内和法国两套具有代表性的基础法语教材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中、法教材体现的不同导向。中国教材注重语言知识体系构建,而法国教材倡导“面向行动”的教学理念,主张在“做中学”,更注重对综合能力的培养。新时期“国标”的出台, 对外语人才的能力素养提出了多维度的新要求。厘清不同教材的特点能帮助我们更合理地使用教材,实现对外语人才不同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外语教材;知识导向;能力导向

生态化教育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师身份的建构

梅翠平

(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外国语学院)

摘 要:在生态化的教学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师该如何进行自我身份的建构是英语教育者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大学英语教师的多重生态位决定了其身份的多重性:“设计师”“知识的传播者”“学习者”和“学习的协调者”。同时,由于每一个生态位都具有无限扩张的潜力,教师的每一重身份也随之表现不同的活力。 

关键词:生态化教育;大学英语教师身份;身份建构

沉浸式虚拟仿真技术( IVR) 英语教学中的途径分析

马武林1 欧阳灵卿2 

( 1 . 四川外国语大学 大学外语教学部 ; 2 . 四川外国语大学 研究生院 )

:2016 年被称为虚拟仿真技术元年,虚拟仿真技术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本文通过案例分析,从情境创设、教学交互和动机提升的角度切入,探讨了沉浸式虚拟仿真技术(IVR)在英语教学中的潜在优势、应用途径与面临的挑战,以期为沉浸式虚拟仿真技术(IVR)与英语教学深度融合奠定基础。 

关键词:虚拟仿真;虚拟现实;沉浸;英语教学;途径

AI 视阈下的文化品格嬗变探微

陈静1 舒跃2 

( 1 .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 扬州大学 文学院; 2 . 扬州大学 文学院 )

:人类因地域和时间而具有相应新意,这一点在人工智能日渐流行的今天于文化场域也有所表现,其中就有对新媒体现实书写的影响,以及 AI 在译介领域的缺席表现。可以理解为人工智能和文化的博弈形态,也为文化的未来发展前景提供了线索。 

关键词:人工智能; 文化; 新媒体书写; 翻译


往期精彩回顾《外国语文》2020年3期目录及摘要
《外国语文》2020年2期目录及摘要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