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剑 | 语言与知识的悖论:如何培养英语专业高层次人才

外国语文 2024-03-07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作者简介

张剑,男,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英美浪漫派和现代派诗歌、中外文学关系研究。


本文载《外国语文》2020年第5期

学术前沿专栏


摘 要:本文探索英语专业的发展路径和人才培养的方法,认为过去 20 年的探索和改革解决了英语专业的方向性问题、 学科内涵问题,在英语专业内部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出台了《外国语言文学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两个方向性文件。本文认为,英语专业的改革和探索进入了新阶段,即实施阶段。应该在具体实施方法上做出进一步努力,探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细节,深入课堂,改革具体的教学方法,培养思辨能力,宣传最佳实践,为培养高层次英语人才,提出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国家标准; 教学指南; 高层次人才; 改革


0 引言


为什么说英语专业需要培养高层次人才? 理由很简单,现在中国的英语教育普及化程度有目共睹, 英语教育不仅普及化,而且低龄化。从幼儿园一直到大学毕业,人们都在接受英语教育,因此,国民的英 语教育水平和英语运用能力整体上均有所提高。中国每年有 800 多万大学毕业生,他们绝大多数都有大 学英语四、六级水平,其中近 10 万毕业生来自英语专业,拥有英语专业四级或八级水平。每年还有大批 留学生从海外回国,其中有许多人获得了英语国家的本科、硕士或博士学位,提升了国民的整体英语素养和英语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英语专业的生存空间在哪里呢? 可行的办法是走高端路线,培养高层次英语人才。


01

专业需求分析 


英语专业是一个备受质疑的专业。它经历了扩张和扩招的洗礼,现在可能是中国高校人数最多的专业、就业最困难的专业之一。它开设门槛低,生源丰富,因此,有些学校把它当成创收的项目,造成英语专业整体的培养质量下降。从前,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是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考试和本科学位的毕业考试,通不过就无法进入高年级学习或者不能获得本科学位。而现在,四、八级考试的标准已经被许多英语专业点放弃,许多学生在以上在两个时间点都无法通过这两个考试。据 2018 年统计,全国高校四、八 级考试的通过率只有 35. 78%,外语院校的通过率也只有 63. 56%。由于八级考试在许多学校并非强制要求,不是所有英语专业毕业生都参加,因此,实际通过率比我们看到的要更低。


这种情况的后果是什么呢? 全国高校一共有 944 个英语专业点,中低端毕业生的英语水平和能力跌 落到非英语专业的水平,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相差无几,导致有些人质疑英语专业,说对不起学生和家长,对不起自己的专业良心。教育部的质量工程对于阻止英语专业的质量下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情 况仍然令人堪忧。近一半的英语本科学位点面临的是低端的考生,基础很薄弱,想要在大学四年使他们发生飞跃性的变化几乎不可能,但是不让人毕业又做不到,只能降低要求,放弃八级考试,或者与学位脱钩。只有部分英语本科学位点的毕业生达到了英语八级的水平,因此可以说,现在的英语专业学生整体上没有达到英语专业的水平。


目前,国家的需求和英语教育的形势都要求英语专业培养高层次英语人才。从国家需求来看,高层次人才是紧俏人才。国家特别需要高层次英语人才走出国门,参与全球治理,在日益复杂的国际斗争中, 为中国发声,维护国家利益。然而,我们现有的高层次英语人才严重不足,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管理层中,中国雇员的人数较少,与我们所交的会费不成比例。另外,我们的高端研究人才也不足。长期以来, 我国在人文社科领域一直落后于西方,并未形成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在国际上缺少话语权,因此国家也需要具有理论创新能力的人才。一方面我们的英语专业培养了大批毕业生;另一方面,国家急需的人才又非常紧缺,出现了所谓的“小才拥挤,大才难觅”的局面。


02

专业挑战分析 


人工智能和翻译机器的逐步完善,对英语专业提出了重大的挑战。有道翻译官、腾讯翻译君、科大讯飞的产品都在语言与翻译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按目前的状况看,几家大公司基本上都能用机器和软 件做交替传译,准确率相当高。随着 5G 的应用和网速的大幅提升,同声传译也将会实现。在 2019 年乌镇举办的国际互联网大会上,腾讯的翻译机器表现相当出色,大有替代人工同声传译的势头。这些都给 外语教育界的人们提了一个醒,更准确地说,是对业界的一次醍醐灌顶。我们毕业生的饭碗即将被机器打碎,他们所从事的部分工作即将被机器替代。


令人安慰的是,机器暂时还不是万能的,有些事情机器暂时还无法做到,今后是否能做到现在不得而知。有人用腾讯翻译君做了一个实验,把日常的信息录入该软件,结果翻译效果非常好,有时连语气都能翻译出来,可以得 100 分。但是,当录入佛经的内容时,腾讯翻译君就不灵了,几段文字的翻译最终得了 50 分、30 分和 0 分。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 低端的翻译工作即将被机器替代,但是高端的翻译工作是无法替代的。历史、文化、宗教、哲学等因素暂时还离不开人工,机器暂时还无法理解情感、幽默、逻辑、 讽刺、夸张等修辞手段和复杂语言现象。


这个实验给我们的启示是,高端英语人才的培养是英语专业唯一的出路,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那么这个专业就可能会被淘汰。高层次英语人才绝不是工具性人才,他们应该具有多种素质和多种能力。英语教育应该赋予他们国际视野———开阔的眼光和远大的志向。高端的英语人才应该有思想、有智慧,能够掌握话语权,有设置议题和跨文化沟通的水平和能力。他们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所 需要的人才。2018 年出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和 2020 年 出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教学指南》)都在人才培养方面做 了具体的要求:“英语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较强的跨文化能力,厚 实的英语专业知识和必要的相关知识”的英语人才。这里所涉及的“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厚实的 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就是英语高层次人才所必备的两方面素质(教育部,2020:1-2)。


03

语言与知识 


语言与知识是英语专业对毕业生提出的两个最基本的要求。在语言方面,他们应该具有高超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在词汇量、语法、准确性方面具有超过一般大学生的优势,此外,他们还应该具有发音准 确、字正腔圆的口语能力,思路清晰、文笔流畅的写作能力,这些能力应成为英语专业的“名片”。在知识 方面,他们应该构建起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在文学、语言学、翻译学、国别与区域研究、比较文学与跨文 化研究中的任何一个领域受到系统的学科训练,完成其中一个领域的核心课程学习,掌握这个领域的理论、方法、历史。可以说,专业知识的学习是对语言技能训练的必要补充,语言技能的训练是为专业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虽两者训练的领域不同,但对英语专业都不可缺少。前者主要训练记忆和理解,后者主要训练思辨和逻辑。


3. 1 语言与知识 


语言和知识也可能是英语专业的悖论,无论我们多么努力,总有顾此失彼的感觉:有了语言,失去了知识;有了知识,失去了语言。两者兼得,似乎非常难得。传统的英语教学可以描述为:记忆与理解的训练有余、思辨和逻辑的训练不足。传统的英语教学注重语言技能教学,它涉及的思维层次也比较低,如问路、购物、旅行、交朋友等等。这些内容如果放在中文环境中,可能只是小学或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在许多高校,英语专业欠缺的不是语言训练,而是专业知识。甚至在一些很好的学校,专业知识在课程设置中不是没有足够体现,就是没有形成体系,这就造成了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在思维和逻辑上的欠缺。由于课程设置对学生的智力挑战度不足,阻碍了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的发展,造成了所谓的“思辨缺席 症”(黄源深,1998)。虽然这是 20 年前就提出的问题,但在今天来看,它仍然不过时。英语专业近年来备受诟病的原因之一,就是它没有“专业”。


但是,英语专业是否真正没有“专业”呢? 按照《国标》的规定,英语专业涵盖文学、语言学、翻译学、 国别与区域研究、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五大知识领域(教育部,2018:90)。这五大知识领域在国外每一 个都是专业,属于人文社科的范畴。如果我们的英语专业在这五个知识领域都能够做到学科化、专业化, 那么英语专业的“专业”就凸显出来了。过去 20 年的英语专业改革,其核心内容就是致力于厘清英语专 业的专业内涵,建设专业的知识体系。如果语言和知识是英语专业的两大必备要素的话,那么,英语专业的改革就应该在技能与知识之间寻求平衡,即改变过去以语言技能教学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使语言技能 与专业知识得到同步发展。按照《国标》的说法,就是处理好“语言技能训练与专业知识教学……的关系”(教育部,2018:92)。


在改革前,技能型课程在全国各个主要高校的培养方案中,占比都非常大,一般在 70%左右,而知识 型课程只占 30%左右。以 2007 年的培养方案为例,北外的技能型课程占 76. 4%,上外的技能型课程占 75%,知识型课程只占课程总量的三分之一。在改革后,技能型课程的比例有所缩减,知识型课程的比例 大大提高。在有些培养方案中,两者的比例颠倒了过来:知识型课程的占比超过了技能型课程,或者两者 大致持平。以 2016 年北外的课程设置为例,技能型课程共 19 门,占 51 学分;知识型课程 60 余门,占 55 学分。应该说新的培养方案加强了人文教育,突出了英语教育的学科内涵,在知识和技能之间找到了平 衡,从根本上改变了英语专业以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


3. 2 语言+知识 


英语专业改革的核心是对教学内容的改革。一方面,课程设置中知识型课程的比例调增;另一方面, 技能型课程的内容也逐渐被专业化、知识化。各个高校的教学改革项目和教材建设项目都在检讨精读、 口语、写作课程的问题,其内容的零散化、分散化,其信息量严重不足的问题都满足不了高层次英语人才培养的要求。传统的英语教学并不注重内容,其教学的目标是语法、词汇、表达能力、写作技巧等。至于 教学所涉及的知识和内容,学生可以忘得一干二净,也不会有任何影响。因此,英语专业的改革就是改革教学内容。精读课内容的学科化、专业化是一个重点,经过改革,精读的内容逐渐从大杂烩,集中到文学、语言学、社会与文化、哲学与文明几个主要人文学板块形成的技能课内容的专业化。


英语专业的改革实现了英语教育重心的转移,即从语言学习转移到知识学习。这个转变来得并不容易,如果我们查看新出版的《教学指南》,还可以说这个转变并不彻底。大家知道,任何一个专业都有 12—15 门最核心的课程,比如法律专业的律师资格考试就是涉及 12 门课程。修完这些课程,就可以说完成了这个专业的学科训练。那么英语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什么呢? 在《教学指南》中,26 门“专 业核心课程”主要是指语言技能课程,如综合英语、英语阅读、英语口语、英语写作、英汉/ 汉英笔译、英汉/ 汉英口译等,只有少数几门概论性知识课程,如英语文学导论、语言学导论、西方文明史等(教育部,2020: 4;教育部,2018:92-93)。如果语言技能课程仍然被放在“核心”的位置上,我想学生和家长以及社会对英语专业的误解还会继续。要解决这个问题,最佳的办法是将英语专业的课程分为“语言技能型课程”和 “专业知识型课程”,分别列出核心课程,以体现语言技能与专业知识的并重。


另外,我们如何理解“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它指涉的语言能力层次是什么? 这也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国标》和《教学指南》都没有明确说明什么是“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没有用量化的方式对其进行界定,这就给各个学校留下了许多阐释的空间。如果我们理解为 6000 个单词,通过专业四级考试,能够做导游、文秘,那么似乎也是一种合理的理解;如果我们将它理解为一万个单词,通过专业八级考试,能够做同声传译、项目负责人、高层次文化交流、机构管理者,那么似乎同样是一种合理的理解。我想这个阐释空间是必要的,也是可以精心安排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兜底,为了让各个类型的学校都能够生存,但同时也可能给许多专业点在低层次运作开了绿灯。


这并不是说英语专业的学生不可以做导游、文秘,即使是做这些普通的工作,英语专业的毕业生也可以把工作做得更好。如果英语专业的毕业生能够有更好的知识结构,更好的语言技能和思维能力,那么他们的能力会更强,表现会更好,而不至于让社会批评对不起“良心”,或者当我们拿自己的专业与别人的业余水平相比,还显得那么力不从心。因此,英语专业的出路在于培养高端人才,如果我们能够利用自己的专业更好地服务国家、服务社会,那么这个专业才能在社会上争得一席之地。


04

改革的“新阶段” 


随着《国标》和《教学指南》的出版,英语专业改革的宏观设计工作已经基本结束。两个文件可以说是过去 20 年改革的结晶,是 20 年大讨论的结果。在学科定位、学科内涵、课程设置、人才规格等方面英 语专业内部基本形成了共识。经过 20 年的讨论,现在已经不再有人怀疑:(1)英语专业是人文学科,它涵盖文学、语言学、翻译学、国别与区域研究比较、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五大学科领域;(2)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需要在技能与知识课程之间保持一种平衡;(3)英语专业的毕业生是外语人才,并且首先是外语人才。过去 20 年的改革所解决的问题都是大问题,是英语专业面临生存危机时急需解决的“向何处去” 的问题。《国标》与《教学指南》的出台,标志着这些方向性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4. 1 第一阶段 


复合型人才问题就是这些得到解决的方向性问题之一。之前,英语专业寻求与其他专业复合,包括新闻、商务、法律、外交等专业,最终英语专业都不清楚自己是什么专业。现在,英语专业已经明确:出路在于自身的内涵发展。与英语复合的其他专业也纷纷独立,成立了单独的学院,从而也摆脱了英语专业。当然,如果现在再提复合,它首先是指英语与自己内部的五大学科领域的复合,而不是与其他学科的复合。如果有必要与其他专业合作,那也应该是另一种方式的叠加,即英语专业与法律、外交、经贸、新闻等专业合办双学位,这实际上已经超越了复合的概念,应该更准确地称为双专业。


虽然英语专业改革的设计阶段已经结束,但改革并没有终结。英语专业接下来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有所不同,可以说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改革阶段。在这个新的阶段,人们不会再去讨论大的宏观问题、方向性问题、人才规格问题等等,而可能会讨论如何将这些宏观问题上形成的共识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如何让一线工作的教师把握《国标》和《教学指南》所列举的许多新的能力,如“良好的思辨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跨文化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教育部,2018:92;教育部,2020:2)这些宏大理念。改革所提出的许多新的教学理念,如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知识与技能的协同发展、语言教学与知识教学的融合、探究式学习等等(孙有中,2017:860) 都不能停留在纸面上,而应该落实到课堂,实现英语专业的“课堂革命”。


4. 2 第二阶段 


英语专业改革的新阶段可以称为“实施阶段”或者“实操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应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师培训和教师发展,让所有教师把握新理念和新方法。由于各个课型情况不同,操作的方法也有所不同,还应该组织大规模的课例研究,研究精读、口语、写作等课型如何培养思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如何 在提升语言能力的同时,又传授了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实现两个方面的协同发展。英语专业需要举办更多的有针对性的公开课、演示课、开放课堂。北外和上外每年都举办“英语专业开放课堂暨英语教学研讨会”,吸引了全国高校众多的教师参加。其中的说课环节、教学资料展示环节、教师交流环节都可以对宏 观理念如何进入课堂的具体做法进行研讨和交流,以达到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目的。总之,如果那些宏观理念不能在具体课堂上实施和操作,那么将成为一纸空文。


因此,课堂的改革是改革“新阶段”的主要任务,它要实现的目标是英语教学的一个观念转变,即从传统的语言教学到语言与知识协同发展的转变,需要全国英语专业的共同努力。如果做好了,英语专业将实现华丽转身,实现高层次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相反,这些改革努力将付诸东流。改革的“新阶段” 将是一个更加艰难的阶段,比前一阶段面临的困难可能更大:改革进入了真正的“深水区”。改革的设计者们所强调的思辨能力的培养如何才能在课堂上实际操作? 实际操作的手段和方法有哪些? 如何评估 这些方法和手段的效果? 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认真研究。


特尔菲认知能力分类(Delphi cognitive skills) 从低到高分别为:Interpretation、analysis、 evaluation、 inference、explanation、self-regulation。在这个分类中,“理解”是最初级的认知能力,“分析”和“评估”是进 一步的认知能力, “推理” “解释” “自律” 是更加复杂和高级的认知能力。布鲁姆认知分类金字塔 (Bloom’s taxomony)对级别的定义更加清楚:


在了解这些分类和层级之后,我们的精读、口语、写作、翻译课程,如何超越初级认知的“记忆”和“理解”,走向高级认知的“应用”“分析”“评估”和“创造”呢? 显然,这里边有很多细节需要弄清,有很多做法需要研究,然后才能够在整个专业内进行推广和应用。我们的教学研究界应该在“课例研究”方面做更多的工作,以使思辨能力培养的方法和路径得到普及。


05

课堂革命 


英语专业的“课堂革命”应该在语言教育和知识教育的融合方面走出一条路子来,将传统上分离的、 不搭界的两种训练结合到一起,实现协同发展。技能课将不纯粹是教授语言技能的课程,同时也会涉及知识的教育;知识课也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课程,同时也要训练学生的语言技能。这就要求我们的技能课内容知识化,同时也要求我们的技能训练在知识型课程中得到延续。这里涉及两种课型的改革:第一, 技能课不能再允许大杂烩内容,而必须集中到某一个知识领域;第二,知识型课程在课堂实施的过程中, 必须融入语言训练元素。


5. 1 技能课改革


传统的语言技能课,包括精读、口语、写作,都需要在内容上进行改革。以 1999 年外研社出版的《新编大学英语》(1—4 册)为例,其内容多是从报刊中挑选出来的应景文章、趣闻轶事,如“广告是否应该禁 止?”“如何克服被插队的愤怒?”“遗传如何影响你的保险?”“让你的生物钟为您服务”“关于睡眠的令人惊讶的事实”等等。更多的是《读者文摘》层次的心灵鸡汤,如“学习的习惯” “友谊的价值” “真正的爱” “你再也不会听到的毕业演说”等等。虽然这里可能涉及一些可以讨论的问题,如商业伦理、死刑、性别 与变性、克隆、犯罪、环境等,但是这些内容都非常零散,没有形成体系,更谈不上专业深度。


技能课要在内容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要走知识化和专业化的道路。改革后的技能课的主要功能可能仍然是技能训练,但同时它们也要在某一知识领域传授知识。以 2015 年外研社出版的新编《大学思辨英语·精读》为例,该系列丛书 1—4 册,除了体现知识的递进和语言难度从低到高的阶梯以外,每一 册都是一套知识的读本。四册的内容分别是语言学、文学、社会与文化、哲学与文明,每一册的内容都经过了精心安排,并且与英语专业的五大知识领域紧密结合。比如,第一册《语言与社会》讨论的内容包括语言的性质、语言的功能、语言与非语言交流、语言习得、语言与思维、文化价值、文化偏见、种族中心论、 全球化、文化多样性、语言与性别、语言与政治。这些内容合起来就是一本基础的语言学教程,涵盖了有关语言的方方面面。


第三册《社会与文化》讨论的内容包括社会学思维、社会学调查、个体与社交、组织与机构、社会变迁与现代化、贫穷与就业、网络空间与人际关系、家庭与婚姻、教育、宗教与社会、城市化与环境、变态与犯罪、种族与族裔、性别及老龄化。这也像是一本社会学入门,是系统化的社会学知识。虽然 “家庭与婚 姻”“教育”这样的议题在其他教材里也可能有,但把它们放在社会学的大框架中,学生的理解可能大不一样。社会学为理解它们提供了理论指导,有了更多的深度和意义,这门语言技能课就可能超越语言训练的范畴,成为思维和逻辑训练的平台。


5. 2 知识课改革 


在技能课知识化的同时,知识型课程也要进行技能化改造,使技能训练贯穿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各个高校英语专业的高年级课程中已经不再有听说读写课程。如果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不能得到持续的训练,那么就有可能退化。要保持这些技能的常新,我们的课程必须给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持续不断地使他们的语言技能得到提升。因此,我们的知识型课程需要融入语言训练的环节,不能由教师一言堂, 要让听说读写译训练成为知识教学的一部分。


以某校英语学院 2016 年培养方案为例,高年级的课程(选修)几乎都是知识性课程,可以分为五大知识领域。



这些课程一般都是大班教学,由教师讲解为主,班级容量一般在 30—60 人之间,有些课程的选课人数甚至达到 120 人。这样的课程的教学目标一般只是传授知识,如果要使听说读写译的技能训练在这些课程中得到延续,那么就需要对这些课程进行改造,使技能训练与知识传授结合起来。


知识型课程的改造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讲授型、研讨型和写作型。三类课程的主要目标当然是传授知识,但是同时也以不同的形式练习语言技能。“讲授型”是知识型课程的传统形式,主要由教师讲解,要求每周的内容完整,条理清晰,18 周的内容合起来形成体系。在这类课程学习中,学生除了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还需要注意语言能力的培养。课程本身除了检验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把握、对概念的理解外,也是对他们听力的训练,对词汇量的考验。


如果讲授型是知识教学的传统形式,那么研讨型和写作型就是知识教学的改革形式。“研讨型”将 改变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做法,转而将口语课的教学法转移到知识型课程的教学之中。这种课程的选课人数一般不超过 26 人,学生发言时间应该占课程总学时的 40%—60%,课程成绩应该包含学生参与讨 论的情况,以保证口语练习的成效得到肯定。


“写作型”课程可以将讲授与写作结合起来,有讲授型课程达不到的效果。由于课程内容密集,课堂 讲授无法做到深入细致,因此可以引入课后阅读和写作的环节。教师的讲解一般分专题进行,对专题的历史、概念、主要观点进行讲解,课后让学生阅读文献、阅读原典,然后撰写文献综述或者小论文,每 2—3 周写一次,由主讲教师和助教批改。课程的最终成绩由 4—5 次作业的成绩和期末考试共同构成。


最后,语言和知识是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两大任务,两个方面的协同发展对于培养高层次人才至关重要。语言与知识协同发展的人才培养路径也是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界对过去几十年来外语教育问题进行反思的结果,具有充分的研究支撑和科学依据(张莲 等,2019:16)。我们英语专业的“课堂革命”应该将这样的理念贯彻、普及下去,从而克服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顾此失彼的现状,实现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 


责任编校:冯革



说明:

1.因平台版式限制,本文省略了英文摘要和参考文献,全文请于cnki下载。

2.转载事宜请联系:longdan@sisu.edu.cn。


往期推荐

张旭春 | 《国标》与《指南》框架下英语专业改革刍议

赵莉华 | 《爵士乐》中的非自然叙述者及其非自然叙述行为

马武林 欧阳灵卿 | 沉浸式虚拟仿真技术(IVR) 英语教学中的途径分析

姚建彬 | 对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反思与建议


我知道你  在看  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张剑 | 语言与知识的悖论:如何培养英语专业高层次人才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