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威尼斯:一个衰落城市的自救

Wildamaze 荒野气象台 2020-03-13



从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到徐志摩笔下的叹息桥,威尼斯凝结着文艺复兴的奢华与浪漫,纽约时报称它  “无疑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人造城市” 。


但近年来,事情的发展却与他曾经的故事情节截然相反。旅游业成了负担,水位线一再升高。锐减的人口让这座城市在 2009 年为自己举办了葬礼。


尽管如此,威尼斯一直没有停止过 “自救” ,从根治水患到延续文化,这座城市时时刻刻都在努力。


——台长







这是一个由三艘贡多拉组成的 “送葬船队”,运载着象征威尼斯已死的粉色棺材,航行在威尼斯大运河上的情景,竖立在终点里亚尔托桥边上,还有一个巨大的电子屏幕,播报着正逐年下降的威尼斯人口数量。




这座 “垂死” 的城市,从 9 世纪诞生以来,作为第一个公认的国际金融中心,曾一度掌握着地中海地区的经济命脉。

威尼斯共和国的鼎盛时期,这里被誉为“主之城”、“尊贵之城”。同时威尼斯也是文艺复兴的主要阵地,威尼斯画派的故土,其现存的建筑、雕塑、歌剧等都代表着中世纪文化的精髓。
 


在坐享中世纪的辉煌成就,和近现代旅游业带来的红利之时,早期埋下的隐患却开始发作,尤其是近年来,因旅游业兴盛而不断推高的生活成本在迫使人们逃离这里,洪水的侵袭,更时刻威胁着城市的一切。

截至上一年,威尼斯的本地人口仅约 5.3 万,且人口流失仍在持续。据推断,若照此趋势发展下去,到 2030 年威尼斯将不再有本地出生的常住人口。如何挽回颓势,留住这里的年轻人,城市 “自救” 是当务之急 。

威尼斯著名景点 “叹息桥”



消失的威尼斯


在 2018-2019 两年内,威尼斯先后遭遇了 “十年内最大洪水” 和 “半个世纪以来最严重洪灾”。2019 年末的持续降雨,让威尼斯城内的最高水位在一周内超出平均海平面 187 厘米,85% 的街道和陆地没入水中,各著名景点无一幸免。


《纽约时报 》和 BBC 报道,威尼斯 50 年内最大洪灾 。


位于威尼斯城地势最低处的圣马可大教堂( Basilica di San Marco)地下室积水超过 110 厘米,这也是圣马可大教堂在 1200 年的时间里经历的第 6 次水患,其中 4 次都发生在本世纪。

圣马可大教堂积水 @The New York Times 


洪灾中的圣马可广场 @The New York Times 
国际现代艺术美术馆(Galleria Internazionale di Art Moderna)所在地佩萨罗宫(Ca'Pesaro)甚至因为水患发生电气短路,引起火灾,该美术馆内藏大量有古斯塔夫·克林姆特、亨利·马蒂斯,乔治·莫兰迪等人作品,所幸这些展品与藏品都幸免于难。


而此时还在进行的 “威尼斯双年展” 也不得不草草收尾。威尼斯当局被迫宣布古城进入紧急状态。
 

@The New York Times 

 @CNN.com

洪水的侵袭更重创了旅游业, 45% 的酒店订单被取消,酒店入住率下跌了接近  50%  左右。水上巴士(Vaporetti)失灵,浮码头、“贡多拉” 以及摩托艇也被大风和海浪吹离了停泊处,致使交通中断,一片狼藉。

威尼斯市长表示,这场洪灾造成的威尼斯全市直接经济损失约在 10 亿欧元上下。

 
除了水患,威尼斯的土地沉降更让古城 “雪上加霜” 。仅上个世纪以来,威尼斯地面就下沉了约 28 厘米。海水倒灌除了威胁居民的正常生活,海盐的腐蚀性更让本来已饱经风霜的建筑墙体变得脆弱,这将对整个威尼斯古城的建筑以及艺术品造成不可逆的危害。

最新研究报告更显示,威尼斯历史上每 100 年左右会发生一次极端的高水位水灾事件,预计到 21 世纪中叶每 6 年便会发生一次,到 2100 年,甚至每 5 个月就会发生一次。


威尼斯,这个被无数媒体预测为会在本世纪消失的城市,似乎越渐走向了它最糟糕的宿命。
 





失败的“摩西”


威尼斯建于亚得里亚海北端潟湖内的滩涂之上,整个城市的建筑均扎根于水下,有着 150 多条水道与 400 多座桥梁,是全世界唯一没有车辆的城市,仅以舟船相通。
 


其实自从经历了 1966 年特大洪灾,水位到达历史最高 194 厘米之后,这座城市就深刻意识到了水患的严重性,并开始寻找改变命运的办法,但结果始终不尽如人意。

1968 年,威尼斯在老城区 25 处放置了有声设备,一旦水位超过 110 厘米, 在涨潮 3 小时前,全城就会警报声大作。半个世纪过去了,对这项措施的更新仅仅是增加了短信通知。

更为人所诟病的是一再延期的 “摩西计划” ,该计划旨在修建活动水闸阻挡海潮以保护威尼斯。从 1987 年开始正式纳入政府讨论,却 16 年都悬而未决,在这期间,威尼斯每年要遭大大小小的洪灾,约 100 多次。

1950-2019 威尼斯最高水位超过 80cm 的洪灾次数,和超过 150cm 的特大洪灾记录

摩西计划在 2003 年启动,四座由 78 个活动模块组成的闸门将被分别设置在潟湖的三个入口处:“利多(Lido)”、“马拉莫科(Malamocco)”和“基奥贾(Chioggia)”。


正常的潮汐条件下,闸门模块将灌满水并沉在水面下,一旦潮水高于 110 厘米时,闸门模块将灌入压缩空气,排空海水,陆续升起以此阻挡潮水进入潟湖。当 78 个模块组成的四扇闸门全部升起时,威尼斯潟湖将与亚德里亚海隔绝,令威尼斯城不再受到洪水侵袭。



然而这项本该在 2012 年完工的救命工程,却因为贪腐和技术问题一直拖延至今。也将原本 42 亿欧元的预算,扩大到 60 亿。

为填补超支资金,威尼斯政府甚至忍痛拍卖了 13 座文艺复兴时期的宫殿。好在当局前不久曾表示,摩西计划将于今年中旬投入使用。






经济衰退


威尼斯的交通一定程度制约了经济发展,但这里仍是中世纪大规模生存体系的先驱。美国经济学家龙多 · 卡梅伦《世界经济简史》中就提到,威尼斯兵工厂是 “全世界最早出现的大规模工业企业”。

只是近现代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工业生存造成的环境污染需要极高的治理成本。同时意大利经济也在整体下滑,在欧盟成员国中,意大利是自 2013 年以来第一个陷入经济衰退的经济体。

根据高盛
的统计,2019 年意大利 GDP 增速仅 0.2%大环境的影响迫使威尼斯过度依靠旅游业,但这带来的弊端远大于预期。


对于当地人来说,年轻人的持续流失意味着没有足够的劳动力和内需,威尼斯的社会结合就像一口 “活棺材”。

而外部的旅游业还在不断挤占消费市场,威尼斯每年接待的游客近 3000 万,资本的逐利性使当地商贩只热衷于售卖面具、玻璃制品等纪念物,令日用品厂商举步维艰。

被旅游业推高的房价让很多房主乐于将房子短租给外来游客,而非长期居住的本地人。居民生活成本也随之水涨船高,形成恶循环,旅游业饱受诟病。

巴塞罗那政府甚至在 2015 年宣布限制游客流量时都声称:不愿重蹈威尼斯的覆辙。

巴塞罗那称不愿成为 “下一个威尼斯”。




威尼斯的自救



如今的威尼斯为了生存,不得不及时自救。对过度的旅游业出台更多限制,控制物价、恢复经济结构、市中心禁止开新酒店。且从今年 7 月开始,将强制向每位来古城 “一日游” 的游客收取 2-10 欧元不等的 “入城费”。同时不断开出高额罚单来规范游客行为,比如乱扔垃圾,或挂爱情锁,在威尼斯都将被处以 100 欧元罚款,如果在市中心的圣马可广场游泳,那么更将面临 450 欧元的罚单。

当然,威尼斯也在尝试利用自己的文化价值,吸引年轻人的加入,试图重振当地经济。

第一项措施是持续举办威尼斯双年展。从 1894 年发展至今对艺术行业的贡献不可估量,每年都有经典作品涌现。这项活动每年持续时间接近 4 个月,这让整个城市只要是在此期间内举办的活动都能得到广泛的关注。

 2019 年 “威尼斯双年” 期间展部分展品
 “双年展” 的获利可以用于重修宫殿和古建筑,又给下一年的展品预留更多空间。比如 2017 年 “威尼斯双年展” 期间,法国艺术家 Loris Gréaud 为打造装置空间,重启了穆拉诺岛上的一家废弃玻璃工厂,这家工厂至今仍在运行。

这样的良性循环保证了艺术的观赏体验,也使得 “威尼斯双年展” 可以长期延续。


威尼斯双年展中,还包括我们更熟悉的威尼斯电影节。创立于 1932 年的 威尼斯电影节”是世界上第一个国际电影节,以电影的艺术性作为评判标准,聚焦于各国的电影实验者。由于它鼓励拍摄形式新颖、手法独特的影片,每年举办都吸引着全世界爱好电影的年轻人,为这座城市带来活力。


颁奖季定在 8-9 月间,也是威尼斯风景最秀丽之时,出席的明星也会为城市宣传带来更多流量。


 2019 年威尼斯电影节海报

不过对于当地居民和游客来说,最热闹的还是 “威尼斯狂欢节”。作为世界三大狂欢节之一,每年 2 月间举办,最大的特点是面具,这一传统源自 18 世纪,它本意在于消除社会差异。

戴上面具的人,隐藏了身份、地位、性别、年龄的差别,穷人可以穿上华丽的服饰扮成大人物,女人也不用拘束于收腰的裙装……该节日在中世纪一度发展为威尼斯享誉欧洲的名片。

但此后随着城邦的衰落而日渐式微,直到 1979 年,在意大利政府的推动下,威尼斯狂欢节才得以重生。
 


而如今这项盛事,虽然没有再强调曾经的含义,但神秘的舞会气氛,和由此催生的娱乐项目,依然吸引着全球各地的目光。每年都有超过 300 万的游客选择在狂欢节期间来威尼斯,努力复活的纺织业也可趁此兜售一批斗篷、高礼帽,鞋子等物品以维系发展。

从控制客流,到举办全球性活动,威尼斯的这一系列自救措施也得到了不错的反馈。


其实威尼斯的困境也是当前全球很多城市所面临的,不断上升的海平面威胁着全球 40% 的人口,印尼雅加达,荷兰鹿特丹,泰国曼谷等等,都将是水患的受害者。

雅加达洪水

曼谷洪水
以及不堪重负的旅游业在巴塞罗那,阿姆斯特丹等热门目的地也屡见不鲜,噪音,垃圾,和治安问题不断给当地居民和政府造成困扰,2015 年开始,巴塞罗那规定限制游客流量,著名景点需要预约购票。

还有佛罗伦萨,据报道称,最近五年间当地民宿房源增长量为意大利最高(60%),远超罗马(12%)和威尼斯(11.8%),这极大的冲击了当地酒店业,又因为抢占居民生活空间,令社会矛盾加深。

《纽约时报》报道巴塞罗那的旅游业困境


威尼斯的 “自救” 只是一个典型案例,在利用旅游资本的过程中能够找到新的出口,以回馈当地发展。虽然因为交通限制,经济产业结构单薄,但适时的宣传和利用也让威尼斯的名声经久不衰。


希望不久之后投入使用的摩西计划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帮助威尼斯减轻洪水威胁。



编辑、撰文 | Ada
图片来自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