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动物园,还能被设计得更好吗?

🐼 乌云装扮者
2024-08-29


每隔几天就能看到,又有动物从动物园出逃了。


4 月初,美国田纳西州孟菲斯动物园跑掉了一只小袋鼠,园长一边紧张地组织搜查一边安抚周边居民“袋鼠很温顺的”;2 月,秦皇岛街头一只斑马欢快奔跑,但当晚就被抓了回去......想要回到真正的家园,却看起来像是犯了错。


动物如果会说人话,可能早就把“我不喜欢住在动物园”打在公屏上了。无奈之下,只能通过出逃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没有什么能比真正的自然更适合动物们。但如果一定要把一部分动物圈住在城市空间,我们必须想一想,在人造的动物园里,它们住得还算舒适吗?


毕竟,在成为孩子的游乐场和生动的教科书之前,动物园先是动物们的家。如果动物被迫要丧失自由奔跑的权利,那么人类有义务让他们“过得更好”——至少,我们还有“设计的能力”。



“动物园的建筑设计并不存在简单的答案”——建筑师兼大学教授娜塔莎·穆泽在她撰写的《动物园建筑:建筑与设计手册》中这样说。


不仅因为设计出一个“好的动物园”困难重重——对于很多动物,我们尚搞不清楚它们在自然环境下都是如何生活的,更何况要在人造环境中照顾好它们呢?


更因为我们需要时间去印证这些设计是否真正有效。就像著名设计师 Berthold Lubetkin 在 1934 年为伦敦动物园设计的企鹅池曾被赋予重望,但实际上企鹅们全因为长期走在混凝土坡道上而患上禽掌炎。


对于建设动物园,人类还在探索与学习之中,以下是现阶段一些值得分享的优秀成果。



🐼

与时俱进的家



位于丹麦首都的哥本哈根动物园不断请来欧洲最好、最领先的建筑事务所来建设场馆。比如 2008 年普利兹克奖得主 Forster + Partner 翻新了大象馆,再比如欧洲十大建筑设计公司排名第三的 white Arkitekter 设计了塔斯马尼亚袋鼠馆。


这些场馆在反复讲述同一件事:好的设计不是盲目追求花哨和新潮,而是要在功能上与时俱进,给动物们一个适宜居住的家。


在这件事上,整天翻滚的大熊猫二星和毛笋最有发言权。它们住在由丹麦建筑师 Bjarke Ingels 领导的事务所 BIG 设计的熊猫馆里。


● BIG 为哥本哈根动物园设计的熊猫馆

● 馆内遍布绿竹,还有供大熊猫攀爬的小树墩。


因为大熊猫同时需要阴凉和充满阳光的环境,熊猫馆以太极阴阳图为灵感,将圆形的场馆分隔为两个部分,建造了两个不同的森林。


● 阳光充足的绿竹森林,大熊猫经常在这里睡觉

● 阴凉的雾气森林,大熊猫在水里嬉戏


不仅如此,分隔的布局还能为大熊猫提供理想的交配环境。成年的大熊猫一年只有一次交配机会,且机会窗口仅在 12 到 36 小时之间。为了促进繁殖 BIG 事务所认为大熊猫们在一年大多数时间里应当避免见面。


● 2021 年的机会窗口,二星和毛笋见面了


相比起面积几乎占据全动物园十分之一的大象馆,熊猫馆并不大。但 BIG 用设计更新了一种观念——


动物需要更多的空间是人们的普遍误解,对大多数物种来说,重要的不是大小,而是环境是否吸引它们、是否符合它们的需要



🦋

“蝴蝶森友会”



初次接触,人工岛中心的地理位置和外立面上的 4000 个金铝叶也许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蝴蝶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



但进入到馆内,眼前所见也许更加令人吃惊——20 多个种类的蝴蝶在热带的奇花异草之间翩翩飞舞,《集合啦!动物森友会》里的昆虫馆好像来到了现实。



比起展馆,这里更像一个鸟舍,蝴蝶在饲养站中孵化出来之后就开始迁徙,它们从岛上飞往马来西亚的雨林,然后再折返回来,整个过程长达一周,蝴蝶就在就在一周内的两次飞翔里结束自己短暂的生命。


● 蝴蝶馆内的饲养站,一只蝴蝶正从蝶蛹中破壳而出


即使蝴蝶在这里停留的时间不长,德国建筑事务所 3 Deluxe 也没有把蝴蝶馆设计成飞翔途中稍作停留的驿站,而是在玻璃幕墙下建造了一个人工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 被地面上的矿物材料包裹着的热带植物


馆内起伏有致的人工景观由矿物材料构成,热带植物从这里生长出来,大多是果树,为蝴蝶提供吸食的糖分。由于室温是恒定的 26°C,大气湿度也很高,这些植物会一直保持苍翠蓊郁的状态。


蝴蝶馆的入口处提供了 20 多种蝴蝶的“图谱”,提醒人们可以在入馆之后仔细辨别它们。就像《动森》中的“昆虫馆”,玩家们在集齐图册的时候也需要在野外辨别不同的蝴蝶,然后抓住它们。


● 蝴蝶馆提供的蝴蝶图谱,图为“若虫”和“粉红玫瑰”



🐑

最好的木头



相比起其他动物园,位于德国西南部的斯图加特爱畜动物园对园内设计的关注点特别不一样,他们不着眼于展馆,而是更关心动物们居住的房间


园中为动物新建的笼舍对木材的拣择大有说法,全部选用落叶松。


设计者 Kresings 工作室和兽医保持密切的合作,从而选择了落叶松这种切割后可直接使用的建材。它不需要经过上漆一类的工艺,完全无害,不会给动物带来中毒的风险。



动物园这样做有着特殊的原因。爱畜动物园是允许儿童接触、抚摸动物的地方,这里的动物大部分时间在草坪上闲逛,等待孩子们过来和它们打交道,剩下的时间则回到笼舍中休息,因此这里的动物不需要展馆,舒适的笼舍更符合它们的生活需求。


新建的笼舍一共有三座,马厩供袋鼠和美洲鸵休息,鸟舍是所有鸟类生物居住的地方,草地围场上则行走坐卧着驴和羊驼。



为了让动物们居住地更加舒心,笼舍的设计还在结构上引入了“屋中套屋”的概念,被切割成肋条形的木板直插在地上,这是一层“外屋”。在鸟舍里,木板下方有网状物,畜舍的木板下则有木墙,墙上开着小窗,它们是被外屋包裹的“内屋”。



屋中套屋的设计,是为了让动物们拥有一座“湖景别墅”,在休息的同时享受园外池塘的自然风光。


● Kresings 工作室的设计图,用横剖面展示了屋中套屋的结构



🦊

“逆转的动物园”



2016年,《疯狂动物城》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所有哺乳类动物都可以和平共处的地方。不过早在两年前,BIG 建筑事务所就为吉夫斯库动物园打造了一个更加疯狂的概念,并且这个概念与《疯狂动物城》同名,也叫 Zootopia(直译为“动物园乌托邦”)


BIG 提出的概念是“逆转的动物园”


动物园乌托邦里没有被围得水泄不通的笼子和铁栅栏,来这里的人类不是为了围观动物,而是要让动物的生存活动空间包围自己。


● BIG 为吉夫斯库动物园设计的概念图


事实上 BIG 最初的设想比这更加“疯狂”。他们希望能将整个动物园打造成一个巨大的圆形广场,广场中分为亚洲区、美洲区和非洲区三个部分,严格按照世界地图上的位置进行排布。


● BIG 的设计图,圆形广场中的三个部分轮廓也与各自代表的大洲保持一致


在不同的区域中,人们使用不同的交通工具进行游览。为了隐匿人类参观的行踪,设计甚至还给所有的工具提供能映射周边景观的玻璃罩子。


● 乘坐缆车可以飞越美洲区,亚洲区需要乘坐帆船游览,欣赏非洲区可以驾驶自行车或者徒步


2014 年 BIG 刚刚提出“动物园乌托邦”时,这是一个完全的“未来概念”,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知名的动物园爱好者论坛 Zoo Chat 上有对这个概念进行持续跟踪的帖子,大家发现原本应该在 2019 年完成的第一期建设似乎并没有如期完工。


但他们也发现,动物园已经按照项目中的设想对自己进行了一些改造。


比如为了实现圆形广场中三大洲的排布位置,原本的亚洲区已经改造成了南美区,短尾猕猴被替换成了美洲蜘蛛猿。动物园还在建设全新的人行道,徒步游览非洲区的设想会因此变得更加现实。



但吉夫斯库动物园在 BIG 为他们设计出“动物园乌托邦”的概念以来就在坚持不懈地使用“Zootopia”这个标签,这已经成为了一项宗旨和经营理念。



🐴

马厩也现代



在怀特穆德马术中心,所有的设计都在说话:来到 21 世纪,马也需要更加现代的住所



怀特穆德马术中心坐落在墨尔本南部的河谷里,这里从前是农场和葡萄园。马术中心的马厩沿用了木质谷仓的人字形屋顶,但采用了更加现代的材料——波纹金属嵌板。



饮马池也进行了现代化的处理。天然材料铸成的浅水池和后墙相连,围墙内置的喷嘴时刻补充干净的水,取代了传统的水槽。马是爱干净的动物,在夏天它们需要天天洗澡,清凉的水不可或缺。



马术中心的设计者 Dub Architects 说,设计马术中心时倾听使用者的需求是必要的。但他们无法与马进行交谈,于是与了解马和经常和马打交道的人进行了对话。同时,马儿的需要也可以用更加现代的材料,和更加现代的细节处理来满足。



人类建设动物园已经有一段漫长的历史了。


十三世纪初,罗马帝国的皇帝将三只狮子送给英国国王亨利三世。从此,如何能在已被制度化的市区空间内享受到一份来自野生动物的“罪恶快感”,成为了人类乐此不疲的研究课题。


1752 年的维也纳,延续至今的动物园里最古老的一位——蒂尔加滕美泉宫——开张了。铁笼和栅栏的确给了看客一份安全感,但也揭示了动物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动物的监狱。



1907 年,“现代动物园教父” Carl Hagenbeck 在德国斯坦林根打造了一个理想的“全景动物园”——第一次动物园里没有了围栏,而是根据跳跃高度决定规划动物的方式。


人类看待野生动物的方式,从猎奇窥探、娱乐消遣到科学研究,终于进入了更为先进的“保护层面”



但直到现在,动物园还是被各种“丑闻”缠身:非洲狮吊死在笼中,长颈鹿宝宝刚出生 8 天就离开人世……动物保护组织和爱好者要求取缔动物园,但在争论的过程中,动物们的处境似乎并没有得到太大的改善。


好在一些动物园和设计师已经为我们提供了看待这个问题的另一种视野:比起探讨动物园是否应该存在又达不成共识,不如通过人类力所能及的“设计能力”,立刻为居住在动物园里的动物们做些什么。☁️


编辑:

玛鲨

撰文:

Moon、HaN   

设计:

Andy

一本给成年人看的杂志,却长成童书的样子

开罗永远是开罗,但埃及还是决定要“迁都”了

特刊发布!阅读和竹子一样时髦 |Bamboo Review

又有 25 处“人类文明精华”,危险危险危险!

今天谁又开始摸鱼了我不说

这个 A-Z 清单告诉你:英国人比我们想象中更热衷于可持续

常看常新的旅行、媒体观察和日常随笔。前往京东、当当等网站搜索“乌云装扮者”,就能找到这两本书。

Jetlag Books 创办于北京三里屯,是以“分享世界资讯、美和创意”为宗旨的独立书店,亦是创造美和趣味的文化创意机构。

 
            
 
            

关于人文、旅行、审美的微博杂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乌云装扮者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