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每一次不赶时间的骑行,都能享受北京城的风

🚲 乌云装扮者 2022-05-31


一位不太出名的英国民谣歌手 Katie Melua 有一首不太出名的歌,开头的一段这样唱:


There are nine million bicycles in Beijing

That's a fact

It's a thing we can't deny

Like the fact that I will love you till I die


虽然北京城里的自行车被她当做“借物抒情”的由头,但这首写于 2005 年的歌或许预测不到,如今北京的汽车密度远远高于自行车;与此同时,从 2015 年开始,街头上涌现了潮水般密集的共享单车,它一度成为城市交通的烦恼之源。


客观地说,北京并不天然适合骑行:城市太大,道路太宽,汽车太多,车速和生活的节奏一样快,大部分人骑上自行车,是为了解决从地铁站到家“最后一公里”的痛点。



然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北京又如此适合骑行。在那些汽车挤不进去的胡同里,藏着的神秘小店,最适合骑上自行车缓缓抵达;再比如,对刚刚整修完的亮马河沿岸来说,开车或散步都成了一种浪费,趁着初夏的凉风骑行路过才是最理想的享受方式。


我们采访了几位在北京依然享受着城市骑行的人,请他们推荐自己最喜欢的一条骑行路线。这一次,听听男生们的分享,女生版也已经在路上。



他们大都不是我们在长安街上看到的那些穿着骑行服、轮胎转速飞快的竞速骑行者,而是喜欢慢下来,踏着自行车城市的角落里穿行的“观察者”。


有人依然骑着大学时代的自行车,有人因为住在胡同里才发现骑行是最合适的出行方式——共同之处是,他们都因为骑行找到了新的“享受北京”的方式。



Zhehow

28岁

影视工作

Fixed Gear

骑着“忒修斯之车”吹风



Zhehow 的这辆死飞,从他大四那年到今天,几乎所有零件都换了一遍,变成了“忒修斯之车”。


车上来自不同车店的贴纸也记录着北京死飞文化的过去,到今天,这些店已经悉数倒闭,而他也因为年纪渐长,终于在去年给车装上了闸——一是为了安全,二是因为靠脚蹬刹车太伤膝盖。



对于在北京骑行,Zhehow 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北京最适合骑行的地方在于雨水少,从春天到秋天,骑车时都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风。


在他的理论里,骑车时有风是最重要的因素,譬如在炎炎夏日,路过临街商场大门时,被一阵空调冷气扑过,会有“浴火重生”的体验;再譬如,在宽阔工整的街道上,死飞的传动效率能提供一种和骑摩托车相近的“贴地飞行”之感。



比起大学时沉迷死飞的竞速和花式技巧,现在的他更多把自行车当做日常的一部分:出门吃饭、见人、喝咖啡,以及在想出门的日子里,比别人吹到更多的风。



在所有骑行装备里,对 Zhehow 最重要的(或许是唯一重要的)是 Mission Workshop 的背包:包内有保温涂层,可以保证在路上买一瓶冰饮装进去,到达目的地时依然是冰的;以及,把包挂在车梁上时,就可以把车扛在肩上——适用场景是去修车的路上,或者想吸引女孩注意力的时候。




路线推荐

❶ 大小咖啡

❷ 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

❸ BERRY BEANS

❹ SAFEROOM

❺ 米歇尔肉店

❻ 京 A Brewpub

❼ 三里屯·机电院

❽ 虎鸟屋 Toratori-ya




这条路线几乎囊括了北京“最上相”的地点:从麦子店的咖啡馆,到整修好的亮马河岸,再途经使馆区大大小小的餐馆和商店,到达三里屯机电院后,再返回小区楼下的居酒屋。(图片摄影:Andy)




Justin

37岁

Principle M 创始人&店主

日式复古单车

论如何优雅地穿西装骑行



十五年前,Justin 来到北京时,这座“自行车王国”正在落寞——机动车正在蓬勃发展,占领车道,但他依然一落地就买了自行车,因为“骑行是美国郊区长大的小孩必修的功课”。



他当时住在五道口,在北京语言大学上语言课,步行上课需要二十多分钟,而在拥堵的成府路上坐公交车比走路的时间还要长。“那段时间,骑车能给我巨大的自由感——因为我总能从那些堵住的汽车旁边呼啸而过。”



2008 年,他从五道口搬到东直门,才第一次感受到北京的无序——地铁、出租车、公交车出行都显得十分费力,当时十号线尚未建成,也没有“花里胡哨”的打车 App。不过,骑上自行车,他才突然意识到自己离三里屯、鼓楼和 CBD 如此之近,在这座平坦的城市里骑上七公里是件很简单的事,并且不需忍受可怕的地铁换乘。



Justin 现在的复古自行车是某一年妻子送的生日礼物,这辆车对他来说是完美的通勤车,因为他自己经营着一家西装定制店,也常常穿着西装和复古服装骑车——至少在风格上,这辆自行车无可挑剔。




路线推荐

❶ 箭厂啤酒

❷ 钟鼓楼广场

❸ 大跃啤酒

❹ 什刹海

❺ PANORAMA 葩诺




这条路线来自几周前 Justin 组织的 “Suit Geek Ride”,“Suit Geek”是他制作的专栏,每个月邀请顾客和朋友来分享生活方式与着装之道。(图片:采访对象提供)




文辉辉子

31岁

音乐人

复古单车

“小绿”是最上镜的时尚单品



文辉辉子从去年夏天才开始在北京骑行。对住在胡同里的他来说,自行车是最普遍也最友好的代步工具,而他对自行车的最重要的需求,就是“特别”——最终,他买到了自己一见钟情的“小绿”。


● 文辉用第一视角拍摄的“骑行ootd”


从出了家门口开始,就离不开车了。他日常的骑行路线非常随机,从东四到机电院,从奥林匹克公园再到“刷街圣地”长安街,或是穿梭在不同的胡同里:“我喜欢骑行当中的那种陌生感,总会发现惊喜,或许是一棵树、一扇门,再或是傍晚突然的悬日”。



他在小红书上发布的日常大多关于骑行,有时是“第一人称视角”拍摄的车把和面前的风景,有时则是朋友帮忙拍下他当天的穿着,以及骑行路上遇见的咖啡店。



这辆复古小绿车偶尔也会变成其他人生活中的“陌生感”:一次,他在夜里骑行,总感觉有人在背后追他,他加速时,后面的人也跟着加速,最后停在路口等红灯时,一位大哥骑着共享单车,满头大汗地到他面前追问:“哥们儿,你这车啥牌子?”



还有一次,进便利店买瓶牛奶的工夫,文辉辉子出门时就发现三个大爷正围着他的车,量尺寸,还数着后轮辐条,嘴里念叨着:“嘿!你看人家这小洋车,真不赖!”




路线推荐

❶ 国子监

❷ 五道营胡同

❸ 雍和宫大街

❹ 东四北大街

❺ 东单北大街

❻ 崇文门内大街

❼ 崇文门外大街

❽ 东兴隆街

❾ 西兴隆街

❿ 三里河公园




这条路线上有“北京文艺生活”的一切必备要素:在五道营胡同里的咖啡店买豆,路过“花治”可以买盆鲜花,再转到新整修的东四南北大街,路过书店和咖啡馆,而三里河公园则像是城市中的世外桃源。(图片:采访对象提供)




张弛

31岁

创意咨询

Birdy折叠&Cinelli死飞

被自行车重塑的生活方式



张弛和骑行结缘的故事相当与众不同:大二时,他准备从上海回北京,回程的前几天遇上了温州动车事故,出事的动车和他买的正是同一个班次。他想到在新闻上看过“自行车可以骑很远”,于是就拿动车退票的 380 块买了一辆二手捷安特自行车,还顺路在劳保商店买了头盔和手套,从上海出发,在没有手机导航的年代,沿着海岸线骑了一个月,一路“捡装备”,回到了北京。


● 张弛去年的环北境线旅行


这趟传奇的旅行让他感受到了骑行的乐趣和辛苦,也开始慢慢钻研自行车。在大四那年,张弛淘到了一个 63 年出产的死飞车架,按照那年出厂的清单表找零件,慢慢拼凑了起来,这也是如今陪伴他最久的一辆自行车。



当时,北京掀起过一场“死飞大革命”,学校周边出现了遍地开花的死飞车店,年轻人们会在二环上玩竞速赛,或者在学校广场上像驾考科目二一样,进行“技巧训练”。



不过,在张弛毕业后的 2013 年左右,北京的骑行氛围变得格外糟糕:外卖兴起,非机动车道上挤满了“蓝骑士”和“黄骑士”;胡同迎来了整治,拆的拆,盖的盖,而当时北京也并没有太多精品咖啡可供选择,人们去咖啡店只为灌一口“养料”继续工作或创业。随着五道营的 Natooke 关门,死飞逐渐退热,变成了小圈子内的自娱自乐。


张弛玩过几乎所有种类的自行车,他最近的新宠是折叠车——他计划着一场从兰州到新疆的骑行之旅,但其间有许多不能骑车的路段,骑折叠车更加方便路上搭车。


● 张弛家中的三辆车,从前到后分别是“小布”、Birdy 和死飞


他先给自己买了一辆 Birdy,又在教会妻子骑自行车之后给她买了一辆小布通勤——自行车改变了他们的日常安排:午休的时间一起骑车下馆子吃饭,然后找一个安静的咖啡馆办公。




路线推荐

❶ 东四南大街

❷ 隆福寺

❸ 五四大街

❹ 北河沿大街

❺ 地安门大街

❻ 赵登禹路




这是张弛精心规划的一个“完美下午”:先去 Cenchi 买杯 Dirty,转到隆福寺,需要补充碳水时到最喜·小食酿造局吃碗酿皮;在燕 Yan Coffee & Bar 喝完下午茶后还能在湖边小坐,最终到社区咖啡兼独立书店 a cup of... 买本书,打道回府。(图片:采访对象提供)



在这座节奏太快的城市里,出租车司机在每个红灯都会不耐烦地按上几次喇叭,挤在地铁上的人们只能盯着屏幕和站牌指示灯,百无聊赖地等待自己被运送到终点。而骑行为我们提供的选择,则是主动地去探索一段城市空间——比走路轻松,又不会跳过途中的风景。


大概,就像饶舌歌手蛋堡在《踩脚踏车》里写的那样:


喜欢这种速度

把世界看得更清楚

认识一个城市

骑单车是个好方式

编辑:

Andy

撰文:

Lili

图片:

Andy、Justin、文辉辉子、张弛

一解封就穿上高跟鞋去浪吧……男的

地中海里的口罩很快会比水母还多,艺术家也坐不住了

时装大师们的“灵感源泉”,不在工作室里就在家里

带上诗集去公园

从东四到房山,在这 20 家咖啡馆里重拾“北京的春天”

常看常新的旅行、媒体观察和日常随笔。前往京东、当当等网站搜索“乌云装扮者”,就能找到这两本书。

Jetlag Books 创办于北京三里屯,是以“分享世界资讯、美和创意”为宗旨的独立书店,亦是创造美和趣味的文化创意机构。

 
            
 
            

关于人文、旅行、审美的微博杂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